在霍松林先生八十寿辰暨从教六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庆霍松林先生八十华诞及和胡主佑先生金婚纪念。这是学术界的盛事,也是我们陕西师大的喜事。在此,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松林师和主佑师致以热烈的祝贺!祝二位前辈桑榆倍明,福寿无疆!

  霍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是我校学科建设的奠基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七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师大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任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香港学术评审局专家顾问,陕西师大文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都奉献给了我国的学术事业和教育事业,特别是为陕西师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霍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作为一代学术宗师,霍松林先生不仅博闻强记,学识渊博,而且具有强烈的适应时代、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中文学科也是筚路蓝缕,创业维艰。新时代需要新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在没有现成的参考书和教材的情况下,霍先生勇挑重担,知难而进,承担起了文艺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把新的理论和方法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相结合,从文艺创作的实际出发,独立思考,探索文艺的特殊规律,撰写了《文艺学概论》。这是解放后我国最早出版的一部新型文学理论专著,奠定了我国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基础。从五十年代至今,这部书和八十年代修订出版的《文艺学简论》作为大学教材或必备参考书,为新中国文学人才的培养及文学理论的拓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时代课题,我们应该学习霍先生的这种开拓意识,适应时代的要求,努力创造,勇攀科学高峰。

  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他把科学研究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具有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霍先生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处于教学一线。对教学任务,他从不挑三拣四,总是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先后讲授了文艺学、现代诗歌、现代文学、古代文论、中国古典文学等多门课程。他正确地处理了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从不恃才自满,而是从严要求,刻苦钻研,教什么,研究什么,撰写系统、全面而见解独特的讲稿。因而他所讲授的各门课,效果突出,备受好评,先后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有崇高的声誉。不仅如此,他所讲授的每一门课,都能写出许多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这是霍先生的成功经验,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将激励我们广大教师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把自己锻造成为一名教学科研都合格的人民教师。

  在“文化大革命”中,面对灾难和折磨,霍先生表现出了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顽强品格。霍先生学风严谨,思维敏锐,追求科学,不盲从,不随波逐流。早在五十年代中期,就对形象思维、文学遗产、文学与生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内容与形式、题材与风格多样化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论形象思维》一文,更是国内第一篇以专题形式论述形象思维问题的长文,显示了一个学者卓越的见解和超凡的胆识。然而在当年的极“左”思潮中,霍先生的理论思想却长期被视为“右”和“修”而多次受到批判。“文革”一开始,更因此被揪斗、抄家、关牛棚、扣工资、下放劳改,受尽磨难。无限上纲的批判和常人难以承受的摧残,没有使霍先生屈服。粉碎“四人帮”之后不久,他又发表了《重谈形象思维》、《诗的“直说”及其他》等一系列文章,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澄清了当时学界在形象思维方面的诸多模糊甚至简单片面的认识。实践证明,霍先生的见解是从艺术实际出发、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是科学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霍先生的学术人生就印验了这一点。

  近20年来,霍先生培养的研究生有18名获硕士学位,30多名获博士学位,遍布北大、清华、首都师大等全国许多高校,绝大多数都是所在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有不少人已是卓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霍先生指导研究生,强调品学兼优,知能并重。在指导研究生治学方面,他着重指点治学门径和治学方法,同时提出在各方面必须达到的严格要求,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读书、去研究、去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指导研究生树立高尚人品方面,他着重要求他们宏扬忌恶扬善、爱国爱民,“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对他们在学风、文风、生活作风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从不放过,不但耳提面命,有时还要开会批评。因此,霍先生培养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能自觉地向品学兼优的方向努力。关于知能并重的“知”,霍先生既要求“博”,又要求“精”,“博”是“精”的前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来说,其眼光和知识领域,既不能局限于某一作家、某一作品,也不能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学。当深入研究某一课题的时候,必须从当前的先进观念和时代精神出发,放眼古今中外,广泛搜集、钻研有关的资料,从纵向与横向、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提要钩玄、探微抉秘,才能有所创获,才能走向“精”。关于知能并重的“能”,指的是“能力”、“创造力”。霍先生所强调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指学术研究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问很渊博,却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不出像样的论著,那就是有知无能,也就是古人讥笑的“两脚书橱”,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不了重要作用。这种能力,是在不断研究、不断写作中培养和提高的。因此,霍先生要求研究生勤研究、多写作,出成果;如果有人在一段时期或长时期不出成果,即使早已毕业了、当教授了,一见面还要批评。霍先生所说的“能”,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文学创作。霍先生在谈治学经验的文章中指出: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应该搞一点创作。比如讲汉赋,最好自己能作赋,讲诗、词、古文,最好自己能作诗、词、古文。当然,不一定古代的每一种文体都会作,都作得好,但至少要有一点创作经验、创作甘苦,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为讲课和研究打好基础。霍先生培养的博士生,有不少人会作诗词,也会写文言文,研究与创作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是霍门弟子的一大特色。霍先生所说的“能”,还指“学以致用”的“用”。他一贯强调培养“有用”的人才,每当他的弟子有机会担任教学行政或学术文化方面的领导职务的时候,他都鼓励他们勇于承担,以便发挥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霍先生“品学兼优”、“知能并重”的培养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法。正如他以前的博士生、现任东南大学教授的徐子方在《霍师、霍门、我》这篇文章中所说:“对霍先生这种高屋建瓴的指导,我们不但很适应,而且简直是 如鱼得水’,很快就跳出了多年来 被动学习’的牢笼,最大限度发挥了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学位论文,而且毕业后能迅速适应新的环境,独立地开展工作。就我个人而言,来东大数年,不管是个人钻研还是单位工作,从来不敢懈怠。除了出版百余万字的专业著述而外,还作为中文系首任系主任和校文科学报首任主编,大力主持了东大文科中两个部门的创建工作。”

  对学生的培养,“言传”很重要,“身教”更重要。霍先生在他强调的“品学兼优”、“知能并重”方面,都能“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就从他强调的“三能”看,他不仅有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而且著述宏富,直到年近八旬的近几年,还不断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专著。不少人劝他节劳,他总是说:“学校还没让我退休,我还在带博士生。我如果不出成果,有什么资格要求博士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呢?”至于他在诗文词赋创作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和这种成就在他的古代文学教学、研究中形成的优势,都是举世公认的,对于他的研究生来说,当然有示范作用。关于“学以致用”的“用”,只要有机会,他也从不放弃。从五十年代前期到“文革”前夕,他一直担任古典文学教研组主任工作,经常组织教师互相听课,然后开讨论会,研究如何改进教材和提高教学质量。那时候,古典文学教学最受欢迎。八十年代前期他担任中文系主管科研的副主任,提出重点研究唐代文学,并于八二年初春在我校召开了首届全国唐诗研讨会,专家云集,盛况空前,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霍先生在担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十年时间内,主编会刊《中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十卷,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筹办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五次,促进了国内、国际文化交流。《文学遗产》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唐代文学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这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组织、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中国杜甫研究会成立,霍先生被选为会长,先后召开过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而国内杜甫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改革开放以后,霍先生目睹中华民族的振兴,多次提出了“振兴诗教”的倡议,并参与发起、筹备成立中华诗词学会的工作。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后,他作为副会长,与其他领导人一起,召开了十三次全国性、国际性的中华诗词研讨会,多次会议,他或致开幕词,或致闭幕词作总结。在中华诗词学会等单位举办的历次诗词大赛中,他都被推举任评委会主任,慧眼公心,选优拔萃,促进了诗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诗词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一再呼吁当前的诗词创作必须求变求新,用新观念、新感情、新语言表现新时代、新现实。率先主张用新声新韵取代旧声旧韵,并用新声新韵创作了《金婚谢妻》和《八十述怀》二十七首七律。《中华诗词》发表的评论和读者来信,公认这两组诗是“新声新韵的奠基之作,在中华诗史上有划时代意义”。应该强调指出:“学以致用”是我国学者的可贵传统,霍先生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发扬了这种可贵传统。

  今天,我们祝贺霍松林先生八十寿辰,更强烈地感受到了霍先生这一代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我们要通过这次祝嘏活动,学习霍先生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经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坚持真理的顽强品格,无私奉献的学者风范,使师大的教学和科研再上一个新台阶。

  “高歌盛世情犹热,广育英才志愈坚。假我韶光数十载,更将硕果献尧天。”这是霍先生《八十述怀》诗抒发的豪情,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我们再次衷心祝愿霍先生诗兴长浓,宏文常著!祝愿霍先生和胡先生生活美满,健康长寿!

(作者为陕西师大校长)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