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杂志近期目录(2013.5——8月)

17、兴大人文学报第50期

时间:2013年3月
出版单位:台中:国立中兴大学文学院
内容简介:

【主题论文:跨文化言谈行为比较】

  • Compliment Exchanges in Taiwan TV Programs(陈泱琏、何德华)
  • 间接抱怨反应行为跨文化影响之研究(余明忠)
  • Internal Modifications in Apology Realization: A Need for a Multi-leveled Categorization(林玉惠、何博钦)
  • Politeness of Japanese Learners in Cross-Cultural Mandarin Classrooms(陈春美)

【一般论文】

  • 《水浒传》英雄的求生与再生――以女性为切入点(徐培晃)
  • 台湾传统文人林玉书之词作探析(李名媛)
  • 小说家之外的孟瑶——从「女性散文」与「孟瑶三史」论其文学史定位(罗秀美)
  • 从分身到重复——黑泽清《分身》与高达的《新浪潮》(应雄)
  • On the Connection of the Cults of Historical Persons and Baojuan Storytelling: with “Baojuan of the Small King of Thousand Sages” of the Changshu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Rostislav Berezkin)

18、师大台湾史学报第5期

20140112_005

时间:2012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

  • 日治初期的台湾博物学会――日本博物学家与台湾自然史的建构(范燕秋)
  • 地方美食与台湾肉品市场的供需关系(张素玢)
  • 临时台湾糖务局时期原料采取区域制度之施行(1904-1911)(庄天赐)
  • 日治时期台湾资源调查令之颁布与实施(林佩欣)
  • 《恒春县志》地图中的清丈屐痕(谢维伦)

19、历史教育第19期

时间:2012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教材教法】

  • 国中历史课堂中的创造思考与情意教学--以「印度古文明」单元为例(刘慧兰)
  • 创造思考与情意教学理论在国中历史教学课堂上的实践--以「埃及古文明」单元为例(许佩甄)
  • 国中生影视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以《爱在波兰战火时》为例(廖羽晨)
  • 【教学评量】
  • 传统、能力与方法:大学入学考试中的历史科解释性试题分析(1990年-2011年)(庄德仁)

【历史专论】

  • 清初忠君观--以陈鼎《留溪外传》为例(丘文豪)

【研究回顾】

  • 战后台湾妇女史研究回顾--以国内各大学历史系所学位论文为中心(1987-2011)(张秀卿)

20、悬崖上的花园:太平洋战争时期上海文学场域(1942-1945)

20140112_006

时间:2013年8月
作者:杨佳娴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内容简介:

  在读者心目中拥有明星般地位、深刻浸染了台湾战后写作者的张爱玲,几乎已经成为旧上海的代名词。但是,她成名的上海,是什么时代的上海?她崛起的文坛,又是什么样的文坛?哪些作家和她一起活动?她那些脍炙人口的小说与散文,又是发表在什么样的文学杂志上?

  张爱玲是1940年代太平洋战争时期上海文坛最重要的作家。当时上海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中,租界逐渐取消,受汪精卫政府管辖,而背后又存在着日本的力量。生死存亡之际,忠奸难辨之时,在时代的悬崖边上,上海文人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在文学写作与文坛活动上,是否也折射了他们困窘的状态?而年轻的张爱玲,对此又有何回应?那些比她年长、成名更早的写作者,或者与她同时期崛起的青年写作者,情形又是如何?世代、性别、文类,是否都有影响?

  本书锁定太平洋战争发动后,1942-1945年间的上海文坛,运用布迪厄(P. Bourdieu)的文化场域说(cultural field),针对当时当地发行的文学期刊,从中探索刊物风格走向与文人群体之活动情况,以及重要作家作品,进而勾勒文学场域的运作。

作者简介:

  杨佳娴,台湾高雄人。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为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着有诗集《屏息的文明》、《你的声音充满时间》、《少女维特》,散文集《海风野火花》、《云和》、《玛德莲》,编有《台湾成长小说选》、《青春无敌早点诗》(与鲸向海合编)、《灵魂的领地:国民散文读本》(与凌性杰合编)。

21、殷海光全集补遗

20140112_007

时间:2013年8月
作者:殷海光 原著,林正弘 等 合编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内容简介:

  台大版《殷海光全集》搜罗殷海光先生所有中英文著作、文章、译作、书序、随笔、书信,是殷先生所撰文字最完整的纪录。殷海光毕生笔耕不辍,或以笔言志,或藉纸抒怀,他的众多文字遗产,既是自身思想言行的展现,也是后人理解探讨他的生命思想的最主要依据。

  正因为殷海光先生的撰述繁多,清查检索,好似永无止境的学术工程。机缘巧合,编者从各种管道陆续发现殷海光的著述,尚未汇编,故特编印《殷海光全集·补遗》,以弥补前此的阙失,履践让台大版《殷海光全集》总汇殷海光之一切著述的期望。我们更诚恳希望,学界方家继续提供助力,让台大版《殷海光全集》愈趋理想之境。

  本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补遗」。收录新始发现之殷海光先生著作,包括十五篇中文著作、两篇英文著作及三封殷海光致夏君璐之书信;整理编辑之原则,率皆依循前例。

  第二部分「殷海光先生著述目录」。依初次发表年排序,编录殷海光先生生平著作。发表时间相同者,依文章篇名笔画顺序排列;仅知发表年代、未知月日者,置于该年最末;仅知发表年月、未知日者,置于该年该月最末;撰作时间不详者,置于本篇最末。

  第三部分「《殷海光全集》简目」。依序展列台大版《殷海光全集》各卷目录,以便查询对照。

  • 序/殷夏君璐
  • 编者的话
  • 编辑凡例
  • 《殷海光全集˙补遗》编辑说明

【补遗】

  • 逻辑学底基本性质
  • 三位一体论
  • 现代算理哲学概观
  • 自由与理智宣言
  • 请勿胡乱作媒
  • 静僻的角落: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页日记
  • 美国援华与世界和平
  • 中国当前变乱底分析
  • 殷海光底启事
  • 杨朱派底人生观
  • 评介「史学讲话」
  • 一点逻辑问题的讨论
  • 说我们自己的话
  • 知识分子的责任
  • 我对中国哲学的看法
  • How I Have Been Forced to Leav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The Anatomy of An Appendage

殷夏书信

  • 一九四七年十月十二日
  • 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六日
  • 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

【殷海光先生著述目录】

【《殷海光全集》简目】

22、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

时间:2013年8月
作者:王本朝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内容简介:

  • 第一章 文学制度与中国现代文学
  • 一、文学制度的现代性
  • 二、文学的制度写作
  • 三、文学制度的意义
  • 第二章 文学制度的社会背景
  • 一、知识分层与新式教育
  • 二、大众媒介与都市文化
  • 第三章 文学制度的历史进程
  • 一、从晚清到五四:文学制度的形成
  • 二、30、40年代:文学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第四章 文学社团与组织制度
  • 一、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社团的崛起
  • 二、作家与社团的分分合合
  • 第五章 文学论争与批评制度
  •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意义
  • 二、文学论争与文学秩序
  • 三、文学批评家与作家作品
  • 第六章 文学媒介与传播制度
  • 一、报刊与中国现代文学
  • 二、出版与中国现代文学
  • 三、文学刊物与作家创作
  • 第七章 文学审查与评奖
  • 一、文学的编辑群体
  • 二、文学的审查制度
  • 三、文学的奖励机制
  • 第八章 文学的接受与反应
  • 一、从作家到读者本位
  • 二、青年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
  • 三、社会市民与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简介

  王本朝,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重庆市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已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170多篇。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美学研究。

23、中国大陆当代诗学

时间 2013年8月
作者:于可调
出版单位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内容简介:

上编 古典与民间诗学的复兴──20世纪50至60年代的诗学

  • 第一章 诗歌创作的转换和诗学理论的嬗变──50至60年代诗学的创作背景和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核心理念:在古典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毛泽东的诗学思想及其理论影响
  • 第三章 回归传统:对新诗格律的再度探索──新诗形式讨论中的诗学问题
  • 第四章 走向民间:对民间诗歌的极度推崇──新民歌讨论中的诗学问题

下编 「现代」与「后现代」诗学的崛起──20世纪70至80年代的诗学

  • 第一章 诗歌创作的复苏和诗学问题的凸现──70至80年代诗学的创作背景和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核心理念:艺术革新和诗歌的现代化──70至80年代诗学的焦点问题和主导思想
  • 第三章 重塑诗魂:对新的美学原则的追寻──新潮诗歌的诗学问题
  • 第四章 再造诗心:对生命存在之诗的体认──「后新潮」诗歌的诗学问题

作者简介:

  于可训,男,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生于中国湖北黄梅,著名文学评论家与文艺理论家。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为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着有专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论》、《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王蒙传论》、《新诗体艺术论》、《当代诗学》、《小说的新变》、《批评的视界》、《新诗史论与小说批评》,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现代卷》、《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小说家档案》等著作,影响巨大。

24、身体政治──解读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

时间:2013年8月
作者:葛红兵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身: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

  • 一、汉语思想:奠基于贵身论
  • 二、贵身论是否是汉语思想的一个根本信念
  • 三、「身」:汉语言始原思想的核心命义及现代价值
  • 四、身:一个被遗忘的命题

第二章 政治的身体:在古代希腊及现代西方世界

  • 一、实在论身体观、虚在论身体观:产生、消解及其动机
  • 二、身心二分法:一个主流身体观念的产生
  • 三、论生成:解释身和世界的一个方法
  • 四、尼采的超越
  • 五、福柯:身体的「现代性」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体」观念

  • 一、作为近代政治场域的「身体」
  • 二、头发:辛亥政治的身体标记物
  • 三、身体解放:「人性论」作为一个身体政治概念
  • 四、病重的中国:文化诊断中的身体隐喻

第四章 阶级的身体:革命时代的身体意识形态

  • 一、革命叙事中的衣着
  • 二、知识分子的身体
  • 三、劳动者的体质

第五章 身体写作:启蒙叙事、革命叙事之后──身体的后现代处境

  • 一、解欲望化及其所指
  • 二、大写的身体:表述什么,怎样表述
  • 三、「下半身」

第六章 饥饿的文化政治学

  • 一、饥饿、饥饿感、永恒饥饿
  • 二、饥饿感与政治革命:从「反饥饿」到「反压迫」
  • 三、饥饿政治学的完型:翻身乐
  • 四、饥饿政治学:「饥饿」的控制

第七章 性政治

  • 一、男性书写中的性逻辑
  • 二、征用、奴役
  • 三、授受政治
  • 四、婚姻:性政治的人类学图谱

第八章 病中的身体

  • 一、医学专制与罪恶隐喻
  • 二、疼痛中的身体
  • 三、死亡隐喻

第九章 身的在世状态:论穷愁、悔恨、陶醉、孤独

  • 一、穷愁
  • 二、悔恨
  • 三、陶醉
  • 四、孤独

第十章 身体伦理学:伦理奠基于身体之上是否可能?

  • 一、未来的伦理学
  • 二、身的伦理学意义
  • 三、身体伦理学:一个信念

25、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论集

时间:2013年8月
作者:高玉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内容简介:

  • 中国现代文论的历史过程和语言逻辑——论80年代新名词「大爆炸」与90年代新话语现象
  • 话语复古主义的语言学迷误——论中国现代文论的现状及其趋向
  • 80年代新名词与90年代新话语现象语言文化论
  • 中西文化交流与现代汉语体系的形成「字思维」语言学辨论
  • 汉字·汉语·汉文化
  • 重审中国近现代「启蒙」话语
  • 「启蒙」与「救亡」关系之再认识
  • 文学翻译研究与外国文学学科建设
  • 人文精神讨论中的文学理论批评述评
  • 学术大视野与文化建设
  • 读古书与现代知识分子
  • 也谈新时期为何未能产生大师级作家
  • 社会科学的经济力量
  • 重谈亨廷顿的「文化冲突」理论
  • 刘勰「风骨」理论通诠
  • 金庸武侠小说的版本考论
  • 论「修改」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经典化意义
  • 论「神示苍生三部曲」的艺术特色
  • 葛昌永散文散论
  • 第四代「文革」文学——评何志平长篇小说《心》

26、民国才女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20140112_008

时间:2013年7月
作者:岳南
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揭开中国变奏曲的序幕,梁思成、林徽因及身边的一批文化名人,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金岳霖、陶孟和、夏鼐……被迫携家带眷、离乡背井,从北京、南京等地流亡至长沙、昆明,最后辗转到达四川李庄。坎坷动荡的大时代,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无畏于现境的艰困与物质的蹇促,孜孜矻矻地专注执着于学术事业、致力于文化的传承。梁思成、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史》就是在李庄完成的。抗战胜利,他们虽得以重返内地,但接下来的时代巨变──国共内战,让他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旅程,从此天隔一方,甚至是天人永别。

  《南渡北归》畅销作家岳南的《民国才女林徽因和她的时代》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图片,对于这段历史背后鲜为人知的真实细节进行了细腻且完整的再现。同时,岳南更以当代独特的视角,对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纠葛,傅斯年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间的学派纷争,林徽因与冰心间的是非恩怨等,进行了田野式的调查,多方深入访察与比对资料分析,让沉积在历史风尘中的人物与事件,再度以鲜活的形象与映射,栩栩如生的重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以一代才女林徽因为中心,却不局限于林徽因一人,整体记录从抗战爆发直到上世纪八○年代这半个世纪巨变中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那段操宰中国命运的时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一个无法言喻的时代,这些人挥洒出了一个群星闪耀的浩瀚星空。透过岳南细腻而立体的书写笔法,引领着我们为那样一批生命、那样一批灵魂而震动、而惊叹,也为那样一个时代糟蹋了这样一批杰出的生命感到遗憾和悲哀,一个大时代美丽而隽永的悲歌。

作者简介:

  原名岳玉明,一九六二年生,山东诸城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目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现居北京。

  自八○年代中期开始关注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并着重于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著名学府中,那群人文知识分子在学术精神及人生历程的研究。着有以知识分子人生命运、情感历程、学术精神与成就为主体脉络的《南渡北归.南渡.伤别离》、《从蔡元培到胡适》、《陈寅恪与傅斯年》、《之后再无大师》等纪实文学十部。

  并着有考古、历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复活的军团》、《风雪定陵》(合著)、《千古学案》、《寻找「北京人」》等十二部著作。其中《风雪定陵》、《千古学案》等十余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义、日、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已达数百万册,为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当代著名作家之一。

27、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

时间:2013年7月
作者:郭于华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40112_009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陕北「骥村」村民长达15年的田野访谈,结合其它史志数据的记载,重新讲述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等「大历史」下的普通村民的个人、家庭、小区的生活史及其演变,并由此考察和解释农民与国家、民间社会与国家权力的复杂动态关系,由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理解共产主义文明的过程和逻辑。

  本书的理论架构鲜明,全书论述紧贴底层社会研究理论和斯科特(James Scott)关于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理论这两条思路进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与第一人称的引述编排,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著作中独树一帜。

作者简介:

  郭于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做博士后研究。主要关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农民工权益保护、社会公正和公民社会建设等问题。着有《倾听底层:我们如何讲述苦难》、《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仪式与社会变迁》(主编)等作品。

28、日治时期台湾的教育财政——以初等教育费为探讨中心

20140112_010

时间:2013年7月
作者:李铠扬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时间为日本统治时期,在史料上主要利用《台湾总督府学事年报》、地方州厅报等,讨论台湾总督府如何在兼顾合理经费支出下,整合传统资源、辅以财务法规,因地制宜制定公学校经费收支的过程。由于日治前期台湾地方不具备完整地方行政组织,总督府一方面致力传统资源整合,并设计出「协议费」与「学费」等财源作为学校收入。历经统治初期财务不稳情况后,总督府逐步修正经费支出规定,使公学校成为财源自主的财团法人,能够独立维持运作。

  大正9年(1920)地方成立公共团体后,鉴于地方取得独立财源,府方将初等教育事务委任给地方市街庄,初等教育也成为地方行政的一环。但由于公共团体负担事务过多,地方财政在1930年代开始出现问题,地方也普遍出现就学困难的情况。1930年代中期为因应人力需求,府方开始以国库补助地方教育费,也在实施义务教育的前一年确立以国库补助初等教育的措施。殖民地教育经费构造也由原先的「州厅—市街庄」二级制改为「国库—州厅—市街庄」三级制,更为趋向日本本土的教育经费制度设计

29、福尔摩沙围城悲剧

20140112_011

时间:2013年7月
作者:Johannes Nomsz 原著,王文萱 中译,陈瑢真 导读,翁佳音 校注
出版单位:台南: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剧本,由J. Nomsz所写,1796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讲述荷兰人治台的最后阶段,特别是关于新教牧师韩布鲁(A. Hambroek)的事迹。标题处说明这是一出悲剧(Treurspel)。韩布鲁牧师在郑成功围攻热兰遮城时,被派往热兰遮城劝降,不过他反倒激励他的荷兰同胞继续奋战,最后仍回到郑成功军营,并被杀害。此后,韩布鲁牧师的英勇事迹,一直为欧洲人所津津乐道。

30、女性,战争与回忆:三十五位重庆妇女的抗战讲述

时间:2013年6月
作者:李丹柯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1937年,重庆被国民党政府列为陪都后,跃然成为战时中国政治中心之一。生活在这里的女性忽然发现,战争从遥远的新闻变为难以逃避的生活状态。响彻城市上空的警报、拥挤的防空洞、飞涨的物价、流落街头的孤儿,以及潮水般涌入的难民,都成为她们的集体回忆。作者走访了五十多位当年生活在重庆的女性,记录她们生命故事的同时,更聚焦女性的战争体验和私人经历,探究战争在女性的生命中打下何种烙印,而女性又如何通过抗争和忍耐来抵抗战争的残酷。

作者简介:

  李丹柯,美国美田大学(Fairfield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领域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妇女、中国妇女教育、女性环保主义。

31、顺风相送——院藏清代海洋史料特展

20140112_012

时间:2013年5月
作者:陈龙贵、周维强 合编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内容简介:

  「顺风相送--院藏清代海洋史料特展」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万里海防」,透过图籍文献,讲述帝王的海洋观,并以水师、炮台和海洋人才等主题,勾勒清王朝的海防视野和规模。第二单元为「七海扬帆」,以介绍海船和海上争霸为主。第三单元为「殊域周咨」,讲述国人对于域外奇风异俗的认识,以及清代与各藩属之间的朝贡贸易关系。第四单元为「移风变俗」,讲述沿海城市的发展和沿海各地宗教、商贸、渔盐之利的种种社会生活。

32、高家村:共和国农村生活素描

20140112_013

时间:2013年7月
作者:高默波(Mobo Gao) 原著,章少泉、喻峰平 翻译
出版单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自己的故乡高家村作为研究对象,近距离深描了这个江西的普通农村从1949年到1990年代中期各方面的情况和变迁。作者刻意回避宏大叙事而回归个体经验,力求站在高家村人的立场上,书写底层农民在这数十年间的真正经历和感受。作者本就来自农村,因此他的平民立场格外地自发自然,笔下的农民和农村也尤具说服力。

  在书中,作者展现了一幅迥异于国内外主流论述所塑造的农村图景。因此全书虽是白描式的日常叙述,却始终处在一种无形的论辩中。本书在还未进入中文世界之前,就已引起中国知识界的激烈论争,足见其背后蕴含的巨大冲击力。

作者简介:

  高默波,澳大利亚阿德莱得大学讲座教授,孔子学院院长。1973年作为工农兵学员就读厦门大学,毕业后选派到英国留学,就读威尔士大学、剑桥大学、西敏寺大学和埃塞克斯大学。后移民澳大利亚,先后曾在格里菲斯大学和塔斯玛尼亚大学任教。发表了数部专著,包括The Battle for China’s Past: Mao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Mandarin Chinese: An Introduction,Gao Village: A Portrait of Rural Life in Modern China 等。

资料来源:台北《汉学研究通讯》等 陈友冰辑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