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民到帝王——朱元璋新论

五、《英烈传》等通俗小说中朱元璋和朱元璋集团

  作为游民出身的朱元璋应该是江湖艺人创作的极好的题材,朱统一天下既是“朴刀杆棒”奋其威力之时,也是部分游民的“发迹变泰”的过程。它符合游民生活实际,又能表达游民的生活理想。然而,在明朝朱元璋是太祖高皇帝、是任何达官显贵都不能亵慢的,更不用说江湖艺人了。因此,明代关于朱元璋的传说虽然很多有些甚至还带点皮里阳秋,但只见于各种笔记,江湖艺人很少敢染这个题材。明代中叶才出现了以明朝建立和朱元璋发迹为题材的《皇明英烈传》(简称《英烈传》),不过这不是江湖艺人的作品,而是文人士大夫的作品。这部作品里的朱元璋已经从游民“精英”变成为“真命天子”,他一生的艰难坎坷都是靠“天”的帮助解决的,他的“发迹变泰”不是个人奋斗的成功,而是天命眷顾的结果。作者对朱元璋的神化、美化和无边无际的颂扬远远超过了朱元璋自己。我们从作品所创作的诗词,其水平是超过了《水浒传》《三国志演义》中作者自己写的诗词。因此,尽管目前我们还不能准确地指出它是哪位文士的作品,但从它的思想内容和文笔来看,我们把它的作者身份认定为文士则是确切无疑的。

  有个有争议的传说,认为《英烈传》是明代嘉靖间热爱通俗文学的贵官郭勋所作。《万历野获编》中记载说郭勋为了“谋进爵上公”,于是伪造历史为其祖先郭英表功。书中说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中,郭英一箭射死了陈友谅,除去了朱的最强大的对手,为朱元璋一统天下立了大功。郭勋又“令内官之职平话者,日唱演于上前,且谓此相传旧本。上因惜英功大而赏薄,有意崇进之”(《万历野获编·武定侯进功》)。这种通俗小说是说给皇帝听的,又说的是本朝之事,怎敢对朱元璋有所亵渎呢?

  虽然人们在评论《英烈传》时指出它的主要情节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的确如此,书中重要情节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根据。赵景深先生等五十年代校注的《英烈传》也为书中重要人物与情节根据正史和野史作了注释,意在表明书中所写大多还是有出处的。1981年宝文堂出版的新校点本《英烈传》的“校点说明”中说它是“七真三假”,这大体上是符合实际的。这只是在评价小说的情节,如果评价《英烈传》所描写主要人物形象——朱元璋就与事实相去太远。它历史上朱元璋相比,说“七假三真”也许比较合适。朱出身是一个普通农家,而且,几经迁移与宗族关系已断,沦落成为贫农,并且有的劳动力在外为人作雇工,有的成为游民,在外谋食。而《英烈传》写到朱家是“修了三十六世,仁德无比”、“也略略蓄些资财”,使得朱家稍稍体面一些。朱元璋和马皇后是为玉皇大帝掌日月宝扇的金童玉女,那些开国功臣都是天上的星宿。朱元璋的出生就有许多神迹,在成长过程中处处有神的怙持。他的一些不被社会主流舆论认同、也不太体面的经历也被删除了,例如三年的游僧生活、冒险参加红巾军、在参加与不参加反元武装集团之前的犹豫、在郭子兴手下作亲兵及被郭疑忌的尴尬处境等等。仿佛朱元璋一参加起事就是领袖人物,而且是文武双全的。小说之中他武艺高强、英勇非凡、多谋善断、礼贤下士……总之,在当时能够想象得到的一切优良的品质都附加在朱元璋身上。这个朱元璋还不如其诗文作品中展现出的朱元璋更真实。因此,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从历史角度来看朱元璋形象的塑造都是不成功的。另外,朱元璋反元集团的重要人物绝大多数从言论和行为来看都属于主流社会的人物。

  江湖艺人还是在《英烈传》的创作中显过身手的。花部戏曲、评书、鼓词都有以元末明初朱元璋等人起事、夺取天下为题材的作品。我们这里仅以评书为例,看一下江湖艺人是如何理解和塑造朱元璋这个文学形象呢?我手头所有的是《大明英烈传》(下面简称《大明》),这是苏州著名评话演员张鸿声演播的记录整理本。这个记录本代表了南方一派对《英烈传》的加工和改造,其中比较多的反映了江湖艺人对这个故事和朱元璋的理解与评价。另外一个本子是《朱元璋演义》(下面简称《朱元璋》),这是北方艺人段少舫的演出记录本,又经过今人徐雯珍的整理,原来江湖艺人的色彩淡化了,加入了一些新观念(如阶级斗争观念等)。

  两本书都受到《英烈传》的影响,写到朱元璋时都是把他作为反对元朝统治者的天然领袖来描写的,而且,对他的游民生涯的叙述也都较为简略。尤其是《朱元璋》把朱元璋写成一个具有号召力的领袖气质的人物,他能够团结人、成为江湖社会的核心。《大明》的作者是注意到朱元璋的游民出身的,把他作为“癞皮朱阿四”来写的,抹去了《英烈传》作者给他头上笼罩的一圈圈光环。书中突出了朱元璋的游民性格,例如《贩乌梅》一节先是写朱元璋的颟顸,仿佛是少不更事的阔少,待到他与沈万山赌钱、以及哄抬乌梅价格(二两银子一个)则显示出其性格的泼皮的一面(而《朱元璋》在处理这个情节时,着重突出了朱元璋不贪小利,并考虑到贫民承受力,他们一文钱一个乌梅买不起,朱便熬了些乌梅汤散发给人们)。连现代史家都称颂的朱元璋作放牛娃时,私自宰牛,以享同伴,说这是“敢作敢为,有事一身当”(见吴晗《朱元璋传》)。而《大明》的作者让朱元璋“内心独白”:我从小就是喜欢赌“放牛时,与别的放牛娃赌,输了,就偷条牛杀了,牛肉卖了还债,将牛尾巴塞进山洞里,骗东家说,牛钻进山里去了,拔也拔不出,东家还信以真啦”(见《贩乌梅》)。不仅朱元璋如此,就是与他共同策划反元斗争的刘伯温本来是个儒生,可是《大明》中把他写成一个游方道士,其主要将领胡大海、蒋忠、华云龙、汤和或是游民、或是在山上落草的强人,就是那些被写成隐士(实际上也是出身下层社会)的徐达,其行为语言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也近于江湖游民。这些人物构成反元集团的主体,建立了大明王朝。虽然这是文化很低的江湖艺人对于这次改朝换代的理解,然而,从宏观上来说,它还是远比以天命为本位的《英烈传》更真实。《朱元璋》虽然渗入了许多现代整理者的思想意识,但是它与《大明》相同点是在描写到朱元璋集团则突出其成员的游民性质,把他们写成江湖人。书中的主要人物如胡大海、蒋忠、华云龙、花云,都是带有鲜明的游民特点的。甚至把朱元璋集团中一些较为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如李善长、刘伯温、孙炎也皆写成类似阴阳先生、游方道士、策士等近于游民知识分子的人物。这两部书与《英烈传》有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它把故事的侧重点放在朱元璋正式举起义旗之前,这正是他们集聚力量时期。各路英雄好汉通过种种途径集聚到朱元璋的周围。这种类似《水浒传》中好汉聚义的故事是属于“短打”类型的,它带有浓厚的江湖色彩。这与《英烈传》主要描正式的武装集团的攻城略地是有很大不同的。《朱元璋》中追随朱元璋的梅思祖开口就是“我们江湖人”如何如何。这既代表了江湖艺人对于这次改朝换代的理解,又反映朱明领导集团确实是以游民为主体的。朱元璋自不必说,他部下的重要将领如常遇春、胡大海、傅有德、廖永忠兄弟、华云龙、汤和、俞通海父子等等从历史记载来看都是游民出身。他们或是沉沦游荡在社会底层、或是占山为王、或是职业的秘密宗教的组织者和传播者,这些人流离出宗法网络之外,没有任何牵挂,有着强烈反社会倾向。在社会大动荡中,他们是最积极的勇敢分子,自然也就成为朱元璋武装反元集团的骨干。从这一点上来说江湖艺人们的创作要比《英烈传》更为真实。

  《大明》和《朱元璋》也与其它反映改朝换代的江湖艺人的创作一样,他们把接近历史事实的《英烈传》演绎为英雄传奇。可是由于这个时代是游民登上政治舞台、而且极其活跃的年代,游民们确实也改变了历史的面貌,使自己成为新朝的新贵。因此,江湖艺人对这个故事的理解要比在书坊之中照抄史书的“小儒”更深刻一些,尽管他们所演说的细节可能不那么真实。江湖艺人把游民大显身手的故事传播到民间去,并且把这些书中所宣扬的游民意识散播到各个阶层,使那些不安于现实的人们有个参照,成为自己努力的坐标。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