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思考

  

  【内容提要】当下蒙学教育有三个根本问题制约了其更好的教育实践,即教学内容不能古为今用,教学过程不符合幼儿年龄认知发展,教育媒体形式单一、不注重生动性。各学科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是时代教育发展大势所趋,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媒体素材制作标准的规范性,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关 键 词】蒙学教育;技术规范;学习元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辽宁鞍山,114007)

一、当下蒙学读物应用中出现的三个根本问题

  随着上个世纪末兴起的“国学热”,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为代表的蒙学读物,作为诵读对象,悄然出现在小学生的课余读物名单上。蒙学是我国古代儿童教育中逐渐摸索而形成的学问,具有时代性。我们把古人的读物拿过来直接使用,没有融合现代的内容前提下进行蒙学教育,必然在语言、知识、思想观念等方面出现了时代隔膜,因而难以被目前的基础教育所接受和有效使用。

  (一)对蒙学文本缺乏思想内容的取舍和演化,没有“古为今用”。

  我国目前的学前蒙学教育缺乏对蒙学读物中精华与糟粕的鉴别,更缺乏理性鉴别之后的演化。以《弟子规》为例,该书是清代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很多涉及风俗习惯的内容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些尊敬长辈的礼节、丧礼中表示孝道的礼节,均与现代社会风俗习惯不同,因而,对这些内容,应该或者舍弃,或者按照现在的礼节重新表述,才可以把诵读内容作为现实生活的行为指导,因而具有实用性。

  (二)实践应用中,“蒙学”文本选择忽略幼儿年龄认知特点。

  目前一些基础教育中的蒙学教育者们,并没有考虑“蒙学”不同读物的年龄限制问题,如将《唐诗三百首》作为学前教育读物,但是,古人在对孩子进行诗歌教育时,起步阶段用的读物是《千家诗》,因为《千家诗》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的难易程度更适合年龄小的孩子,而《唐诗三百首》是再后一个阶段的读物。而有的学前班课堂上,竟然让五周岁左右的孩子诵读《大学》、《中庸》,这个难度就更加脱离了蒙学教育的规律,因而不仅让教者和学者都痛苦,不仅无益,反而滋生出对“诘屈聱牙”文言文的恐惧与厌恶。

  (三)蒙学读本设计形式单一,不注重生动性和理解性。

  古人很注重蒙学读物生动性,明代初年的《对相识字》,“是见于著录的最早的看图识字课本。”[①]如《新编对相四言》、《魁本对相四言杂字》等识字读物,文字疏朗,每字配一图。一些《千家诗》也配有插图,帮助儿童理解诗歌的意境。反观目前市场上一些蒙学读物,每页上印满了文字,有些配了插图的读物,但却又有图文不合,这样的蒙学读物,很难吸引儿童的阅读趣味和相应文义理解。

二、蒙学信息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互联网上涉及蒙学的文字、视音频及支持iPhone、itouch、iPad和 andriod系统信息都存在。但缺乏三个科学使用的基本条件:一是媒体素材制作标准的规范性,二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完整性,三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一) 蒙学教育媒体呈现方式考虑

  纸质印刷媒体凭其便于携带、习惯阅读、制作工艺美观还有版权归属问题等优势一直是教育媒体的首选。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一系列新兴媒体的出现,教育媒体的选择丰富了。多媒体电子黑(白)板的出现让黑玻璃板和白塑料板望尘莫及,视听媒体技术的引入打破了文字和挂图的僵局,拓展了教室空间;互联网的引入让教室和现实世界联系更紧密,结构化和非线性的知识组织方式改变了学与教的思维方式。蒙学教育资源信息化首先考虑的就是用规范的多媒体形式表现教学内容,解决形式单一,不注重生动性问题。既可以根据显示终端的物理特性动态调整内容格式以适应多种显示终端(计算机、手机、掌上电脑、PDA等)与平台,又可以根据用户学习记录动态调整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以及反馈信息等,还可以通过服务接口自动搜集发现知识网络中的相似知识点,并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实现学习内容的裂变和聚合。

  (二)学习内容甄别与发展

  蒙学的知识体系看似简单,其实博大精深,《三字经》、《幼学故事琼林》、《龙文鞭影》等许多蒙学读物,看似简单,实则是中华传统精深经史子集的缩影。一些蒙书中的典故、历史故事涉及到正史、野史、笔记、方志。同一本蒙学读物,在历史的使用中,往往经过相续的完善过程。

  以《三字经》为例,这本相传是宋代学者王应麟编的读物,清初颇有一批知识分子努力对《三字经》改编、重编,有的用《三字经》方式讲历史,有的传播新的思想,不乏大学者,章炳麟《重订三字经》,这种尝试到民国以后中止。

  张志公先生《试谈〈新编对相四言〉的来龙去脉》中,对于《新编对相四言》版本源流进行了细致梳理,考证结果发现 ,“大约在南宋晚期,即十三世纪初,出现了一种新的蒙书——“对相”的,即图文对照的识字课本;此后,在那个原始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明至清,不止一次增删修改,产生了一系列有同有异的看图识字读本。”[②]这个版本演变个案说明,思想内容、文字、语言特点、所收名物的性质、范围,鲜明时代色彩,随着时代社会风气变化,这些因素在蒙书中悄悄地一再被修改,以配合那个时代,达到应用的目的。

  蒙学文本的改造,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塑造精品,面对儿童教学实用性目的的改编工作,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几个方面,但问题在于,这项需要调动多个领域专家通力合作的工作。而如今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了web2.0时代,微博、RSS、百科全书(Wiki)、社会网络的诞生和迅猛发展,其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这种技术运用方式可以指定多个学科专家甄别和发展蒙学内容,并及时广泛网络讨论。最后,由项目科研负责人汇总形成学习内容体系和建立修改完善机制。为此解决内容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三)学习过程的科学规划

  传统的学习内容创建之后常常是固定不变的,既成的课程资源更新周期长、改造难度大,即便是SCORM课程包也只能实现对内容的重组和拆分,难以对内容本身进行再编辑,也就是说传统学习内容的生成是静态的、一次性的。学习元要改变学习资源一次生成难以更新的状态[①],让学习内容由静到动,创建者撒下最初蒙学的学习元作为种子,在广大用户的使用过程中收集子学习元产生的丰富的生成性信息,使得原有固化、静态的学习资源更具持久的生命力。允许学习者协同编辑创建学习元,以实现学习元的持续进化发展。学习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与外部媒介生态环境实现信息交换。每个学习元都内置了学习系统服务接口,通过类似SCORM RTE中的API函数实现系统对用户学习过程性信息的追踪以及母子学习元间的信息交换和状态更新[③]。学习过程的规划是实施学科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其本身的学习活动设计问题解决就是对教育媒体呈现方式和学习内容甄别与发展问题的实现答案。然而,出于对技术的理解,我们对基于学习元思想的蒙学学习过程的科学规划还在学习和思考中。

三、蒙学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思考

  蒙学信息化建设目前处在国内外此领域技术演进大背景之下,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共享越来越受到e-Learning领域专家重视,他们试图制定学习技术标准和规范,以优化学习资源的组织、存储和共享,如IEEE LOM(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将学习对象作为学习资源的基本单元,并设计了标准化的元数据模型。教育资源共享的范围也从学习对象延伸到学习活动,从学习资源扩展到学习过程,对教学策略的支持和关注。

  2001年12月,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更名为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相应地,原发布之远程教育技术标准更名为网络教育技术标准。该委员会以实现资源共享、支持系统互操作、保障远程教育服务质量为目标,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未来的发展重点是[④]:在过去十年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相关流程优化与再造,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和引领教育创新发展。

  信息化资源建设随着科技在进步,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教育的关注。通过移动设备,学习者可以轻松地感知并获取学习对象的详细信息和学习内容,利用对话、协作学习等实现社会学习。代表高级智慧共享的学习活动技术并不只是关注到已建设内容的共享和管理而止,为了满足对学习资源生成与进化、智能与适应等多方面的需求, 余胜泉于2009年提出“学习元”概念,这为蒙学学科信息化资源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学习元运行环境如图1所示。包括[⑤]:多种格式的显示终端、泛在网络和学习元支撑环境。显示终端为学习者操作(浏览、查找、输入信息等)学习元提供了图形化的操作界面。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微型的便携式智能手持设备将逐渐支持基于学习元的泛在学习。泛在网络为学习需要大范围互联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持。学习元支撑环境提供了一个管理运行学习元的集成环境,包括信息传送控制器、资源定位器、资源库、学习元运行时、主动适配器、学习服务接口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通过泛在网络快速调用学习服务接口,随时获取学习支持服务。

图1 学习元运行环境

  我们认识到了学科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蒙学的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基于学习元方案的学习过程的规划是提高蒙学教学效果的根本方法。当务之急是形成权威学术团体,确立科研行动方案,引进和制定资源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加强对学习元的运行环境和过程的理解。初步考察资源信息化建设下的蒙学教学效果。

注释:

[①]学习元概念由余胜泉于2009年《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提出,学习元运行环境包括多种格式的显示终端、泛在网络和学习元支撑环境。

参考文献:

[①]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77

[②]张志公.试谈《新编对相四言》的来龙去脉[J].文物.1977(11)35-29.

[③]程罡,余胜泉,杨现民.“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 2009(4):27-36.

[④]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 年)》解读, 中国电化教育[J]2012(5):6-14.

[⑤]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 开放教育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2):47-53.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