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然而,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人类通过各种努力和活动创造出来的成果,往往在给人类增加某些自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限制和烦恼,或者是只给一部分人增加了自由,而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更大的不自由。这种人类创造活动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异化(alienation)现象。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愈强,成果愈大,人类离自然界也就愈远,人的自然本性也就丧失得愈多。同样,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权利和保障愈多,那么个人受到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也就愈多。这就是人类为了生存而面对的一个无法避免的矛盾的现实。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异化的过程,不断为自己创造对立面,不断走向自己反面的过程。老子对这一点似乎有很深的体会,因此他才会说:“反者,道之动”(40章),把向着反面发展看成是道的一个根本特性。

  历史上不同的学派对于这种自然和人类自我异化的必然性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案。道家老庄对于人与自然的异化和人与社会的异化,都是持批判态度的。他们认为因顺自然是防止异化、克服异化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们提倡的自然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反异化的哲学。

  老庄因顺自然的学说,首先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他们认为,人也只是自然中的普通一物,人如果认为自己不同于或优越其他自然物的话,则一定会被自然看成是不祥之物[1]。老庄也反对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对于自然的规律横加干涉和改变。庄子讲过一个寓言,是说南海之帝鯈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访中央之帝浑沌,浑沌热情周到地款待了他们。告别之时,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想回报一下浑沌。他们商量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息,可独独浑沌没有,我们来为他打开七窍吧!于是,他们一天给浑沌打开一窍。七天后,七窍是开了,而浑沌却因此而死去了。[2]这个寓言就是告诉人们,人为地改变自然,不仅无益,甚至会置自然之物于死地。因此,老子强调指出,人类应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

  对于老庄顺自然而无为的学说,从古至今遭到不少的批评。如荀子在批评庄子思想时,就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解蔽》),即批评他不注重人的能动作用,而在自然界面前消极被动。无可否认,道家老庄自然无为思想中确有消极的一面,容易被人从无所作为,屈从环境方面去理解和运用。但是,老庄自然无为思想也包括了许多极为合理的思想,值得人们重视。

  如,遵重事物的本性和客观法则,强调根据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确定自己的行动原则等,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思想。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概括为“以因循为用”,是十分准确的。“因循”之意,可以从消极方面去理解,但也可以从积极方面去发挥。如《管子·心术上》中给“因”下的定语是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里即充分体现了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中包含的遵重客观事物本性和法则的精神。汉代的一些道家学者,对于自然无为也是从积极方面去理解的,他们认为,自然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什么事也不做,而是说不要把个人的意志掺入到公共的原则中去,不要让私欲歪曲了正确的方法。自然无为就是应当按照客观规律去行事[3]。所以,“无为”的含义是“不为物先”,“因物之所为”的意思,是“不易自然”,“因物之相然”,即顺其自然的意思[4]。如大禹之治水,顺水之性而疏导之,就是一种“无为”,由此可见,这样的“无为”,比之于那种盲目的、违背事物性质的、不顾后果的,唯人类之私意义术的“有为”,不是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吗?不是具有某种防止和克服人类自我异化的作用吗?

  道家老庄的自然主义,无疑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力量低弱时期的一种反映。今天,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的力量,可以说强大到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一些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改造和支配自然,不仅遭到了自然界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自己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有时甚至严重到离开了“人工自然环境”,在自然的本来环境中却无力生存的地步。可见人与自然的自我异化到了何种严重的地步。因此,人类对于自然的“自由意志”究竟有多大,这是一个极待研究的问题。今天,人类似乎很有必要重新学会去遵重自然,重新认识自己与自然的一体关系。在这里道家的自然主义中许多合理的思想,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老庄因顺自然学说的另一要点,就是反对和防止人类社会和个人的自我异化。老庄认为,社会的各种制度、道德规范、乃至人的智慧,都是人的自我异化产物。如老子讲:“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者,前说者,道之华而愚之始”(38章),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章)而庄子则更明确地把“仁义”和“是非”说成是加在人的自然本性之上一种枷锁和酷刑[5]。他以牛马为例,认为任牛马自由奔跑是牛马天性,给牛马套上笼头限制他们的行动是违背牛马的天性的。仁义等道德规范,对于人来讲,就是套在人的自然本性上的笼头[6]。所以老子公开提出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他说,这样才能使“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19章)。他还认为人治理社会也应当象自然生养万物那样,采用自然而无为的态度和方法。治理者越是无为,老百姓就越是纯朴易治。他指出,治理者如果不推崇贤者,老百姓就不会去争;不看重难得的货物,老百姓就不会去抢;不用各种欲望去引诱,老百姓的心就不会胡思乱想[7]。所以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庄子则把能忘掉仁义,忘掉礼乐的人推崇为至高无上的“至人”、“真人”[8]。他所向往和追求的是“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德充符》),不以名实是非“劳神明”(《齐物论》)的人生境界。

  老庄的这些主张解放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得到了历史上许多受社会压抑的知识分子的赞赏和发挥,而其中所包含着的反道德、反理智的倾向也遭到了不少思想家的尖锐批判。从人类社会的现实来讲,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道德规范来约束其成员,这个社会就无法维持下去,而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然是使人与人之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复杂,因而约束人的行为的制度、规范也会越来越繁多和严密。老子所设想的“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的时代已是一去不再复返了。所以,老庄希望完全恢复人的自然天性的理想,大概也是一种永远不能实现的理想。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老庄人生观上的自然主义中一点合理成分都没有了。我认为,老庄尖锐指出社会各种制度规范中有压制人性的方面,具有重要社会批判意义,它对于改进和建立更为合理社会制度和规范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积极意义。其次,就个人修养方面来讲,老庄的自然主义也有相当的价值。如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这是说,过分的物质欲求,将使人反受其害。所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以保持人的清静自然本性,也正是现代人极需要的生活态度和修养,当今世界上的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为人类日益被迫地成为经济动物、物质奴隶而忧心忡忡。经济和物质的强大压力,几乎使人的自我丧失殆尽,人们陷于严重失落和迷惘的痛苦之中。人们在寻求“反朴归真”的道路。这也正是道家自然主义在当今世界上日益为人们关注的原因之一。

注释:

[1]“今大冶铸金,金踊躍曰:我且必为镆邪,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庄子·大宗师》)

[2]“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3]“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热,而曲故(巧诈也)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弗伐(自矜也),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淮南子·修务训》)

[4]“所谓无为者,不为物先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原道训》)

[5]“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軹?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庄子·大家师》)

[6]“天在内,人在外。……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

[7]“不当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3章)

[8]“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来也。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它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比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大宗师》)

原载于《学术论丛》1993年第4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