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张大千为何要破坏敦煌壁画?——揭开敦煌宝库一历史谜团

  到敦煌莫高窟参观的人们,如果细心一点,会发现一些洞窟的壁画留下了人为剥损的痕迹,使原先绘在窟墙表层的精美艺术永远消失了。这是谁干的事情?记者16年前自费考察敦煌时,讲解员隐约地提到了某一个人。不久前记者趁再次赴敦煌采访,决心证实和揭开这个谜团。在敦煌藏经洞发现和敦煌学诞生百年纪念的时候,任何对不起敦煌艺术瑰宝,以致对不起中华民族文化的行为,都应该受到历史的审视。

  这个人就是张大千。

  历史一幕

  1940年至1942年,国画家张大千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那里逗留的时间加起来约一年多,剥损壁画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期间。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执行馆长罗华庆在回答记者询问时指出,张大千剥损的壁画总共约有30余处。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后人往往把前人绘制的壁画用泥土覆盖,再画上新的壁画,使相当多的洞窟内形成了数层壁画的奇观。张大千在临摹时,经常把表层的后期壁画剥去,以探视隐藏在里面的早期壁画。他的目的,或许是为了使自己看到更多的古代艺术,或许是不让他之后赴敦煌临摹的画家领略这些珍品,这一做法无疑是相当自私的,它使敦煌壁画蒙受了一次灾难,今人再也无法见到那些被剥去的艺术瑰宝了。

  记者来到莫高窟第130窟实地考察,这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窟内26米高的佛像是敦煌第二大佛。张大千剥损的壁画位于进门甬道,据介绍,他首先剥去第一层的西夏壁画,然后又剥去第二层的晚唐壁画,如今人们只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画,而盛唐壁画因前人覆盖时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划得面目全非。剥到最后出现的这一惨象,恐怕连张大千也没有料到。甬道的墙上,清晰地留下了他层层剥画的断面。据记载,这座石窟历时29年才筑成,平均一年掘进一米,而张大千在短时间内使它改变了面貌。如此典型的被他剥损壁画的石窟还有第108窟、454窟等。

  确证无疑

  为了确认张大千的这种行为,记者向罗华庆馆长咨询了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证明这些壁画的剥损是张大千所为,而不是别人呢?罗华庆回答,张大千在敦煌期间,雇用了几名当地的喇嘛和农民为他打杂,而这些人亲眼目睹了他剥损莫高窟壁画的行为。

  第二,张大千这样做,算不算也是一种考古性质的举动呢?罗华庆予以断然否定。他说,考古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文物,而张大千的行为离之相差千里。如果有必要对敦煌早期壁画进行剥出,应该有相应的技术完整保存剥下的后期壁画,但凡是被张大千剥掉的壁画,都成了废土,从此就毁灭了。从剥损的情况看,张大千到后来能够相当准确地推测出表层下面藏有壁画,这是在毁掉了许多壁画之后才取得的“经验”。即便这样,他仍不能预知里面早期壁画的真实情况,这种剥离就成了盲目的举动,第130窟甬道最后被剥出的是被毁坏的盛唐壁画,就是明证。

  因此,张大千的行为,从客观上说,是对敦煌艺术的破坏。

  愚昧悲剧

  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不能否认,张大千在敦煌也做过不少好事。据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撰写的文章,40年代初张大千在莫高窟临摹的同时,也对洞窟进行了一次清理。至今游人们在洞窟门口见到的编号墨迹,就是他的手笔。他在各地展览临摹的壁画,扩大了敦煌的影响。在1944年呼吁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有识之士中,也有张大千的名字。

  如何来解释这种矛盾的情况呢?记者请教了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余教授说,张大千剥损壁画的行为,恐怕和当时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有关。据他所知,40年代曾有人在甘肃的报纸上揭露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破坏,但未引起重视,可见当时没有文物保护的社会认识。因此,对他的评价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环境。记者在敦煌藏经洞见到的景象,印证了余教授的看法。在这座举世闻名的洞窟内墙上,张大千居然用毛笔题写了一篇文字,这种对中华国宝的满不在乎,以及唯我独尊的态度,令人惊诧。

  100年前,王圆道士为了整修莫高窟而向外国人出卖藏经洞文物,相隔40年,张大千一面宣扬敦煌艺术,一面却为了个人私欲随意剥损敦煌壁画,这是愚昧时代的两个悲剧。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