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诗里觅真知——读《世纪老人的话:臧克家卷》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当我们诵起这些
耳熟能详的诗句之时,一个世纪老人——臧克家的名字就会拂过我们的心头。

  臧克家,这个与诗并辔而行的名字,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的中国,给神州大地注入了无数高亢的激情,《难民》、《忧患》、《当炉女》、
《洋车夫》等一首又一首诗章,在撼动人心的同时,也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的革命热情。他的诗歌,具有质朴、严谨、含蓄、凝练的艺术风格。这些植根于现实土壤中的诗歌,一问世就向世人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它一反当时轻视艺术的诗人们的标语口号化诗风和只唱恋歌的诗人们的神秘轻飘的诗风,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闻一多先生曾评价道:“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

  对于臧克家,我们熟悉的是其创作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而辽宁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世纪老人的话:臧克家卷》,则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示了臧先生的风采。

  其实,《世纪老人的话》这套丛书的本意就是视这些世纪老人的人生阅历、人生感悟为一种最宝贵的资源,用直接交流、对话的方式加以挖掘、整理、保留,可视为世纪老人的口述历史,珍贵的史料价值是后人全面认识世纪老人并从中获益的宝贵财富。《世纪老人的话:臧克家卷》正是遵从以上原则,对臧老的生活以及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

  在这本书中,臧老自言:“我的脉管里流入了农民的血。”正因如此,描摹旧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书写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成为臧老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因而,朱自清先生才会有以下评论,以臧克家为代表的诗歌出现后,“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臧老至今,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全部过程,其入过学,做过战,随军采访,主编杂志……这种生活境地、职业的变更,令诗人有了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素材,也正是这些,触发了诗人的灵感。而在提及目前诗歌的窘境时,臧老指出:一是时代的快节奏令人们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为生计奔波,因而以凝聚力、意境为美的诗歌让人缺少时间凝眸;二是现代诗人对生活离得远了,“有一些诗人,整日陶醉在个人的小圈子里,浅唱低吟,抒发着个人的情绪。”“这样的诗人,实际上是把自己绕进了死胡同,也把读者关在了新诗的大门外。”

  同时,臧老的生活辗转境迁,也与诸多文人、学者,如闻一多、茅盾、冰心、老舍、季羡林等人结下了深厚友谊。臧老的小女苏伊曾写道:“在他老人家的心目中,亲情和友情这座天平上,友情的砝码是重于亲情的。”臧老阅后说:你写的这几句话甚得我心。用老人自己的话讲,“我交朋友不分等级,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对待。”而从这部10余万字的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臧老与朋友的珍贵友情。“文革”初期,抄家盛行。许多文人被迫“焚书、焚信”。王统照、老舍、田汉、吴作人等先生与臧老的通信、赠诗、赠画被逼无奈付之一炬。臧老“用颤抖的手划燃了火柴,火光中那些烧焦了的页子轻轻飞起,欲去还留地充满着依恋之情。望着满屋飞舞的纸灰,我的心碎了。”爱屋及乌的恋友之情溢于言表。

  时代的变迁,臧老感慨良多,而对于后人的殷殷希望,无疑也是青年人的立世良言。“上下求索,学海无涯,勤勉是双楫”,“希望你们认真学习前人的成就,诚心尊重长者。而学习、尊重、取法、借鉴,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超越他们。”……诗人的广阔胸襟与这些话语一样,让我们弥足感动。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臧老纪念鲁迅的诗句,也正是臧老至今的全身心之追求。以此结束本文,崇敬有之,自勉亦多。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