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死不免冠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抗直,冠雄鸡,佩猳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蕢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蕢聩,蕢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蕢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蕢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摘自《国学宝典》之《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生于鲁襄公十一年(前542),小孔子九岁。出身寒微,幼至孝,百里负米养亲,名列二十四孝。

  子路年轻时生性粗野,好勇斗狠,讲信义,重然诺,深具豪侠之气。他穿着另类,经常头戴雄鸡帽,身佩公猪形的饰物,并曾凌辱过孔子。据说有一次,他拿了一把剑,跑到孔子的课堂上乱舞,剑锋好几次差点碰到孔子的鼻尖,但孔子却不气不恼,无动于衷。子路自觉无趣,便把剑收起,准备离去。孔子这才对他说:“你与其这样胡混日子,不如来我这儿读书吧!”子路却说:“我生来就像一枝好箭,读书干什么?”孔子说:“读了书就会有学问,就像在竹箭上装上了羽毛,箭头又安上了箭镞,这样的箭就更厉害了。”子路听了不以为然。孔子很有耐心,用礼节一步一步地对子路进行潜移默化的诱导。子路也渐渐为孔子的执着所动,偷偷地在外面听孔子讲了几堂课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就穿着儒服,带着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拜入了孔子门下。虽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但孔子却宽容爱护有加。

  自从子路追随左右,无人再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贴身护卫,屡次救孔子于危难。孔子由衷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长于政事,孔子曾赞其“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后子路为卫国蒲邑宰,治蒲三年,勤政爱民,孔子过蒲,三称其善。

  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政变,当权者孔悝与卫灵公的太子蒉聩勾结发动叛乱,率众袭击卫出公。子路当时身在城外,闻讯急忙赶回,正好遇到同门子羔从城门出来,看到子路,对子路说:“出公势败,已然逃走。现在城门已关,你可以回家了,不要去白白送死,这是他们的家事,与你无干。”

  子路心头一鼓热气往头上涌。大声的说:“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我不能在他有难时躲开。”子羔摇了摇头,只好走了。

  恰巧这时有一位使者进城,城门开了,子路便跟着进去。到了蒉聩那里,这时,战斗已经快要结束了,蒉聩和孔悝登上了高台。子路走上前去对蒉聩说:“君子哪里用得着孔悝这等悖背仁义的小人,请交给我杀了他。”蒉聩不听,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就命令手下的贴身护卫石乞、壶黡下台进攻子路。子路虽然英勇,但身被刺伤数处,被砍断其冠缨。

  冠是古代礼仪的象征,只有贵族才能戴冠,成年后要行冠礼,而平民只能戴巾。儒家弟子更视戴冠为礼之大端。危急时刻,子路想起夫子的教诲,便扔掉了手中的剑,昂然说:“大丈夫死不免冠,容我结缨再战!”然而敌人并没等他理好帽子,便一拥而上把子路剁为肉酱。

  孔子深知子路性格刚强,难有善终,得悉恶噩后悲恸万分,为之不食肉糜。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