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三杰”之儒莲——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二

  儒莲(朱利安)(Stanislas AignanJulien,1797-1873)原名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法国籍犹太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第一任教授雷慕沙的得意门生。一生兼任法兰西学院教授和掌管行政职务的学监、现代东方语言学校教授以及法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等多项汉学方面职务,与法国汉学先驱者之一,与之后的沙畹、戴密微并称为“汉学三杰”以他名字命名的“儒莲奖”被称之为汉学界的诺贝尔奖。我国语言学家王静如、哲学家冯友兰、国学大师饶宗颐、敦煌学家潘重规、史学家廖伯源、北大史学教授杨保筠等人都曾获过“儒莲奖”。

  一、生平简介

  儒莲1797年生于法国奥尔良市。后在法兰西学院学习,学过希腊文、阿拉伯文、希伯来文、波斯文、梵文,受过非常扎实的教育。

  1821年任法兰西学院希腊语助教,又追随雷慕莎学习中文和满文,懂得多种东方语言,1824年儒莲依据满文译文完成拉丁文本的《孟子》;1827年任法兰西研究院(Institut de France)图书馆副馆长。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收藏三万多卷中文典籍,儒莲潜心研究,不久就精通中文,此后四十余年陆续翻译《孟子》、《三字经》、《灰阑纪》、《赵氏孤儿记》、《西厢记》、《玉娇梨》、《平山冷燕》、《白蛇精记》、《太上感应篇》、《桑蚕记要》、《老子道德经》、《景德镇陶录》、《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并著有《汉学指南》。儒莲精通梵文,从1853年开始专门研究佛学,翻译《大慈恩寺三藏大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其中对《大唐西域纪》一书中的地名,参照梵文作出考证。儒莲在汉学领域涉足很广,对中国造纸术、雕板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也有研究,儒莲曾将沈括《梦溪笔谈》中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一段史料,翻译成法文,是最早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史实,介绍到欧洲的人。

  作为一个汉学家和学者,儒莲有许多杰特或独特不同之处:

  第一,他的汉学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享有盛名,而且在广大社会基层获得普遍欢迎,这是同为法国汉学三杰之一的沙畹和戴密微所不具备的。在继承老师雷慕沙(Abel-Rémusat)未竟之业法显《佛国记》的译注,他译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853年)和《大唐西域记》(1857—1858年),这两部书被列入《汉文书籍目录译文丛书》,以小开本、低价格向社会普及,赢得众多读者,甚至很多旅客携带它在乘坐火车时阅读,因此儒莲被戏称为“铁路图书馆”成员。汉学书籍成为普及的盈利的出版物,使儒莲的声名远远超出了学术界,也使汉学普及找到了新方向。

  第二,儒莲的汉学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他还从现实生活需要出发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当时欧洲的蚕桑技术虽已有一定发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等而引起了生丝之大量减产。1837年,儒莲把《授时通考》中的“蚕桑篇”,《天工开物·乃服》中的蚕桑部分译成了法文,并以《蚕桑辑要》的书名刊印。两本中国古籍中记载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为欧洲蚕业提供了极大帮助,因此马上就轰动了整个欧洲,当年就译成了意大利文和德文,分别在都灵、斯图加特和杜宾根出版,第二年又转译成了英文和俄文。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亦阅读了儒莲的这本译著,并称之为权威性著作,在他的那本著名的进化论专著《物种起源》中把中国养蚕技术中的有关内容作为人工选择、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例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9年止,《蚕桑辑要》一书在全世界发行了16个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这些国外的版本包括两个汉籍和刻本,两个日文全译本,以及两个英文本。而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等的摘译本尚未统计入内。这种盛况,在西方汉学译著乃至古代科技著作中是极为罕见的。这对中华文化在西方的普及的功绩自不待言。

  儒莲还曾撰写了一部有关制作中国瓷器的指南,书的标题为《中国瓷器的制造及其历史》(Histoire et fabrication de la porcelaine chinoise),该书于1856年出版。这使得在一个世纪以前由殷弘绪神甫带回法国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得到更新,并且运用到塞弗尔的制瓷手工业工场中去。

  第三,儒莲不仅在汉学译著上硕果累累,而且在汉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教学法上也多给人启迪:儒莲在教学中创立以解释文章来归纳中国语文结构的原则,著有《汉文指南》(Syntaxenouvelle de la Langue chinoise fondiée sur la position desmots)(1869——1870)。

  他还在法兰西学院的教学中,儒莲放弃了用系统的方法来讲授汉语语法的做法,而更喜欢诠释文献,来归纳汉语语法结构准则,儒莲的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有他自己的特色。

  第四,儒莲喜欢中国道家思想,1835年儒莲曾翻译出版了《太上感应篇》。但实际生活中却不能做到“无可无不可”。儒莲是以脾气暴躁、大权独揽著称。他兼任法兰西学院教授和掌管行政职务的学监、现代东方语言学校教授以及法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等多项职务,和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同事们之间的争吵,闹得满城风雨。他在阿贝尔—雷米扎(Abel-Rémusat)门下就读时,有一位同学让·皮埃尔·纪尧姆·波蒂埃(Jean Pierre Guillaume Pauthier,1801~1873)就曾被他当成攻击对象。儒莲在1842年出版过一本专书《对于遭到最近的一次诽谤恶意歪曲的可敬事实的简述》(Simple exposé d’un fait honorable odieusement dénaturé par un libelle récent),书中对波蒂埃等同行极力指斥,把波蒂埃整得茫然不知所措。

  但另一方面又勤奋好学。自少至老,无一日释书不观。为人躯干肥硕但精力充沛,虽年逾古稀,而丰神瞿铄,步履如常。儒莲晚年得一爱女,1869年因病早逝,年仅16岁,对儒莲打击很大,1873年2月14日逝世。去世之后,他在法兰西学院担任的讲座教授位置,是由他的学生玛丽·让·莱昂 (Marie Jean Léon D’Hervey de Saint-Denys,1823~1892)在1874年继承下来的。

  二、主要学术成就

  儒莲能熟练运用中文和满文,精通梵文,在中国文学、儒学、佛学、道家、语言学,乃至印刷术、蚕桑等中国农业、科技皆有广泛的兴趣,并有译著问世。

  (一)他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学,尤其重视中国的风俗小说,他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他认为中国小说和戏剧两种体裁比儒家经典更符合欧洲人的审美趣味,一个真正的汉学家不仅要研究中国社会,还必须熟悉中国的文学作品,可以借以研究中国的民族风俗和社会特征。他认为:对于一个真正的汉学家,“仅仅研究中国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表现是不够的”,还必须“熟悉他们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风俗小说。他说:“若要彻底了解我们今后将与之共同生活和互相往来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性格特征,研究这些作品是十分有益的”。

  为此首先翻译了《复仇豹》(1824),接着又译了几篇《今古奇观》中的短篇小说,《孝顺的英雄主义》(1827),《家庭的画像》(1830),最后还有长篇小说《白蛇精记》(1834)。与此同时,他正着手翻译一部由马若瑟神甫于1731年运回巴黎的元人杂剧集《元人谱春秋》,他认为比中国长篇小说更有趣。第一部翻译的是元人李行道的杂剧《灰阑记》,(Hoei Lan Ki,ou l’histoire du cercle de craie,drame en prose et en vers,1832年),这是一个包拯断案的故事。在朱利安将它译为法文之前,已有法国人耶稣会神甫马若瑟(Joseph Marie de Prémare)将其译为法文。这次由朱利安再次译为法文。1832年于伦敦由东方翻译基金会(London,Oriental Translation Fund)出版,该书共149页。这一法译本后来经德国作家布莱希特读过,促使布莱希特写出了剧本《高加索灰阑记》和短篇小说《奥格斯堡灰阑记》。接着翻译的是《赵氏孤儿》,又译作《中国孤儿》,附有提供此一主题的用散文体(按,指“道白”)和诗歌体(按,指“唱词”)写成的几出历史剧本,还有一些中国小说和中国诗歌,1834年由巴黎的穆塔迪埃出版社(Paris,Moutardier)出版,该书共352页,在法国文坛上曾轰动一时。儒莲翻译的《赵氏孤儿》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赵氏孤儿》剧本的法译本;第二部分为中国小说的译本,其中还收录有《三国演义》中的《董卓之死》(法文标题为La Mort de Tongtcho)的故事法译本,是《三国演义》第三回至第九回故事的节译;第三部分收录了一些中国诗歌的法译本。后来伏尔泰根据马若瑟译《赵氏孤儿》改编的悲剧《中国孤儿》,更是让这个元人杂剧中故事风靡欧洲。儒莲还译有杂剧名著——王实甫的《西厢记》(法文标题为Histoire du pavillon d’Occident)。这个法文译本是在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逝世前后于1872~1880年间以长篇连载的形式发表的。

  除元人杂剧外,儒莲对明清白话小说也很感兴趣,翻译有《平山冷燕》,于1860年在巴黎科塞兰与迪迪埃出版社出版;他还重译了老师阿贝尔·雷米萨译过的《玉娇梨》,于1864年出版。他还翻译过一些《三言二拍》中的故事的法文译本,陆续发表在《亚洲杂志》(Journal Asiatique)等刊物上;翻译出版有《金瓶梅的续集》(1864),长篇小说《白蛇精记》(1834)。其《中国小说选》(Nouvelles Chinoises)中选译有《三言二拍》里的一些故事(例如《滕大尹鬼断家私》,法文标题译为《家庭的画像》(Le portrait de famille),该书于1860年由巴黎阿歇特出版社出版,以此向法国大众介绍欧洲人无法亲睹的中国风俗习惯。这些译本引起的兴趣至今不衰。

  (二)儒莲对中国哲学也有深厚的兴趣,他推崇儒学,从他取的中国名字“儒莲”即可之一斑。他熟悉过多种东方语言,1824年他依据满文译文完成拉丁文本的《孟子》,共两卷,于1824~1826年间在巴黎出版。

  在佛学方面,继承老师雷慕沙(Abel - Rémusat)未竟之业,为法显《佛国记》译注。在其过程中还翻译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法文书名为Histoire de la vie de Hiouen Thsang et de ses voyages en Inde,即“玄奘的一生和他前往印度之行的故事”),该书在1853年出版。《大唐西域记》(法文书名为Mémoires sur les contrées occidentales de Hiouen Thsang),即《玄奘的西域记行》,共两卷,于1858年出版。这两部书被列入《汉文书籍目录译文丛书》,深受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也为汉学在西方的普及找到了新方向。1859年翻译出版了一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Avādanas contes et apologues indiens,即《百种功绩:印度寓言故事集》)。《百句譬喻经》的梵文标题为Avādanas,汉文简称为《百喻经》,由南朝齐的求那毗地译出为汉文,实际只有98条。

  道家方面他翻译出版了全译法文本《道德经》(《关于道和德的书》Lao Tseu,Tao-TeKing.be livre de la Voie et de la Vertu)。据施博尔教授研究,这个译本至少利用了七种注本,包括标准的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还有焦竑的《老子翼》和薛蕙的《老子集解》。这个译本正确地表达了《道德经》的内容,但受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认为《老子》的“道”和人们的行为、思想、判断、理性是两回事,借助“道”并不能理解神,主张采用“自然”一词,这个词既不是思想也不是理性。大多数汉学家把儒氏译本视为最佳译本。1835年儒莲曾翻译出版了《太上感应篇》。按施博尔教授的介绍这是一本奖善惩恶之书,包含数千个传说、轶事和故事,反映了道士教派的信仰和习惯,可读性极强。儒氏在序中强调应当了解中国,不仅要懂得其上流社会文化的观点,还要懂得有关品定小人物的博学作品。

  他撰写的汉学哲学方面著作还有《亚洲地理和中国与印度哲学杂文汇编》(法文标题为Mélanges de géographie asiatique et de philosophie sino-indienne),该书于1864年出版。

  (三)儒莲在汉学的语言学方面也有许多论著。1866年出版有《汉文指南》(Syntax nouvelle de la langue Chinoise);1864~1870年出版有《汉语新句法》(法文标题为Syntaxe nouvelle dela langue chinoise fondée sur la position des mots),以字词的位置为分析基础。该书共2卷。第2卷第309~407页内刊载有《赵氏孤儿》前3幕的法文译文,剧中人物对话是逐字逐句译出的。这部论述汉语句法的书籍,直至今日,从许多方面来看,依然堪称典范。1835年出版有《功过格》(法文标题为Le livre des récompences et des peines),于。

  在翻译《佛国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佛典过程中,儒莲根据自己的体会,于 1861年写成《辨认梵文名称和用音标示它们的方法》(法文标题为Méthode pour déchiffrer et transcrire les noms sanscrits)一书,专门论述梵文字词的汉字标音。该书不但包括有北方佛教的专门术语,而且也载有一般词汇。书中甚至还包括有动词形式和讲话方法,按类别分项排列。它把其他词汇集里面曾为《大庄严论经》用过的律戒中的梵文形式及其表现法乃至句子都包括在内,而且把其各派的律戒都译成了藏文。因此,只要把这本书的一部分最初使用的语言加以研究,就可以对其全部词汇得到它们的含义之概念。有了《辨认梵文名称和用音标示它们的方法》这部著作,就使得人们在翻译佛教原著时方便多了。

  儒莲在教学中还创立以解释文章来归纳中国语文结构的原则,这些原则和使用方法,归纳在他的语言学专著《汉文指南》(Syntaxe nouvelle de la Langue chinoise fondiée sur la position des mots)一书之中,于1870年出版。

  (四)儒莲对中国古代科技也有相当的兴趣,并力图用之于欧洲的生产实践。如当时欧洲的蚕桑技术虽已有一定发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经验不足等而引起了生丝之大量减产。1837年,儒莲把《授时通考》中的“蚕桑篇”,《天工开物·乃服》中的蚕桑部分译成了法文,并以《蚕桑辑要》的书名刊印。两本中国古籍中记载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为欧洲蚕业提供了极大帮助。

  儒莲撰写的《中国瓷器的制造及其历史》(Histoire et fabrication de la porcelaine chinoise),是一部有关制作中国瓷器的指南,于1856年出版。它的出版,使得在一个世纪之前由殷弘绪神甫带回法国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得到更新,并且运用到塞弗尔的制瓷手工业工场中去。

儒莲奖章

国学大师饶宗颐写给获“儒莲”奖的著名历史学家洪煨莲的明信片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