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

  元代文学研究在二十世纪以元曲研究为最,成绩骄人。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相对于其他朝代的文学研究,元代文学研究却难继辉煌,进入了“困境”。这一状况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他们有鉴于此,或是高声呼吁,究其原因,探寻出路;或是着力于基础性文献整理工作,以图从根本上改观;或是开拓诗曲文词赋文论诸体,以求全面展开研究;或是努力扭转民族观和文学史观,进而扩大研究视野。河北大学 王素美 教授的精心力作——《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一书,却是另辟蹊径,继《刘因的理学思想与文学》之后,进一步开拓,逐渐构建起完整的理学与文学交叉研究的体系。这无疑给当下的元代文学研究带来一股勃勃之生气。

  《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计32万字,共分上、中、下三编共十九章。上编是吴澄的理学思想,从吴澄的生平入手,绍介其思想及著作,并探讨了朱熹和陆九渊在思想上的异同之处,然后找出吴澄“会合朱、陆”的切入点及其会合的情况。在详细论述吴澄在会合朱、陆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如何衍化和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后,又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命题,如:尊德性与道问学会合,易简与精密的会合,趋实弃虚的知行观等等。中编是吴澄理学思想与文学的契合,以此为主要内容,展示其理学和文学兼长,理学思想和文学思想交融的学术境地。吴澄的新思想观点向文学理论的迁移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王素美教授在本编着重论证了吴澄的理学和文学两者契合的状况并指出了由此而带来的巨大贡献。吴澄在理学中提倡“性其情”的道德情感,而在文论中则提倡性情和情性,尤其是“情性之真”、“自然而然”命题的提出,开明代性灵论之先河。吴澄的气论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论思想,几乎是中国古代文论和气论的全面总结。吴澄的文道合一思想分而合之,不杂不离,提出了儒者之文与文人之文的新命题。吴澄还发展了刘勰以来关于文学通变的思想,提出“文不与世俱”的新命题。下编是吴澄影响下的诗文创作,从吴澄主体人格的两个方面——既是学者,又是文学家出发,并与其“儒者之文与文人之文”的观点相联系,介绍了他的儒者之文及学者之诗,也介绍了他的“文人之文”与“诗人之诗”,着重揭示了吴澄理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并且结合吴澄诗文创作的特点深入挖掘了其诗文中的文化内涵。

  通观全书,读者可以深深了解到,吴澄是一位有着丰富而深邃思想的出色的理学大师,也是一位卓然的文学批评家、文学家、诗人,更是一位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兼善的杰出之才。而这种体悟得益于王教授扎实的学术功力和精澈的理论见解以及不凡的酌词行文。这也自然形成了本专著的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纵横贯通,交叉研究。

  在元代文学研究中,尤其是对元代有着理学家称号的诗文作家,人们往往只关注其理学思想。偶有论及其诗文的文章,却也只是理学和文学分开研究。王素美教授早年学习哲学,后来转入中国古代文学领域。这就为她进行理学和文学交叉研究提供了先机。对于吴澄,王教授早在十多年前撰写博士论文时便已涉猎。经过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她精心梳理了宋元理学发展脉络,并进行了大量的诗文个案研究,最终形成此专著。学术自身多元融合的规律且不论,元代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客观环境,再加上吴澄“会合朱陆”的主体条件,这些也决定了对于吴澄研究应该理学和文学结合起来。本书在体例安排上充分体现了交叉研究的意图,上编为“吴澄的理学思想”,下编为“吴澄理学思想影响下的诗文创作”;而中编即为理学和文学契合的专论:“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的契合”,另外,在中编里更是详瞻地论证了理学和文学交叉命题提出的根据,内容及其影响。

  其二,论证谨严,条理清楚。

  本书从吴澄的思维方式切入,顺沿三条线索展开:以吴澄的思维方法为起点,把“会合朱、陆”作为中心线索不断递进,此为明线;逻辑思维方式,尤其为哲学家、理论家所看重,没有很好的思维方式,其建构学说体系是很难想象的。理学家中朱熹的抽象、概括能力几乎为最高,而吴澄是其“四传弟子”,深谙其理论思维真谛,尤其在学术范畴的界定、划分归类及其推理论证方面,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吴澄的理论思维方式作为了本书的暗线;吴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能脱离传统和当时的因素的影响。本书以先秦以来儒学发展和衍变对吴澄的影响为辅助线索。三线齐进,密而不乱。

  其三,论述宏观、微观兼顾,占有材料翔实、富瞻。

  本书在论述吴澄的理学思想和文学时,首先从纵的方面梳理了理学的发展衍变,尤其对元代之前的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学说论争进行甄别和归结;再者,从横的方面,著者将吴澄放在“元代三大理学家”(另外两人为许衡和刘因)当中进行比较:许衡偏重政治思想研究,刘因虽旷达却英年早逝,只有吴澄能担当形成元代新思潮的重任。详尽而确凿的考辨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对吴澄的生平思想、交游仕宦都进行了考定。在论及吴澄会合朱陆时,甚至从一句一词进行比较,例如对“情”的论述,著者详细地列举了传统的“情”说,之后把吴澄的“十情”提出,两相对照,按着“精密”的思维方式,把吴澄的普通“人情”类分为:民情、私情、常情、老情、真情等。又将从伦理道德的方面再次甄分为:君臣之情、父子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由于之前吴澄研究冷清,对于其文献资料整理很少。著者从《四库全书》里勾稽出几乎所有有关吴澄的原始资料,尤其是一百卷的《吴文正集》,然后加于标点、批阅,十数年不断。这就使得此书原创性极强,十分的可信和厚重。

  其四,立论新颖、识见独到,富于开创性。

  本书认真参较了前人和当代学人的论说和观点,却不为之所囿,而是多方参证,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些新观点对于当下文学研究非常具有启发性。例如,前人对于吴澄学说往往评为“会合朱、陆”,但王教授经过考证,认为此会合不是“简单的拼凑和捏合”,不是“平均地拿来,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索取”,尤为可贵的是著者发现,吴澄的“会合”,重在“突破和创新”,最后得出结论:“吴澄的理学思想‘会合朱、陆’而偏于陆,与明清思想的评论和结论大体一致,所不一致的是吴澄的在会合的层面上,多有创新,构建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主要表现为若干理论范畴的提出。”遍览此书,诸如此类的有很多。

  独到的交叉研究视角,翔实的资料占有与精警的推论分析,使得此书一方面给予了我们学术见解上的借鉴,而且,在方法论上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这一切都昭示着元代文学研究逐渐走出困境,再续辉煌,进而实现层面的深入和域界的拓展。

  《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王素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