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第32期(2010年秋季号)

《中国文化》第32期(2010年秋季号)

主  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编辑部
周  期:半年刊
出版时间:2010年秋季号


學人寄語

  我不太喜歡用“國學”兩個字,更喜歡用華夏文化這個詞。因為華夏文化只屬於中國,外國没有。振興華夏文化是很重要的。可是我們要清楚,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整個世界人類的文化結構發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在國外看得很清楚,但國內很多人對此并不了解。從歷史上看.歐亞大陸古代有很多文化摇籃,後來慢慢歸并成為四個文化地區。這四個文化地區分别是東亞、南亞、西亞、西歐。西歐又擴展到了美國,叫西方文化。東亞、南亞、西亞叫亞洲文化,也叫東方文化。許多人講西方文化、東方文化,跟這個現狀不符合。    四個地區文化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現在已經產生了一個全世界的、不分地區的國際現代文化。人類文化已經變成了兩個層次。一個是世界性的現代文化,一個是地區性的傳統文化。每一個人都不自覺地生活在這兩個層次的文化之中。這就像現在大學的課程,現代文化超過一大半,所有國家的課程設置都主要是現代文化。科學是没有地域性的,不分東方西方。這兩個層次的文化是相輔相成的。

   西歐的古代東西大都破壞了。中國地方大,特别在偏僻地區,還能發現一些古老的文字。我們在上個世紀50年代為少數民族創建文字,後來進一步研究他們的歷史、文化,發現了很多東西。我們很幸運,還能看到很多没有破壞掉的好東西。所以,中國是一個文化寶庫。我們應該好好地研究,要用中國的東西來補充世界。這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情。同時,也要有世界眼光,要把自己的文化傳統融入世界現代文明潮流之中。

周有光 2010年9月26日

時年105歲

编  後

  季羡林先生離開我們已經一年多了,先生高足榮新江教授的緬懷文字,藉由書房和書的細故,還季先生大學者真書生的本色,特刊於卷首,以志永懷。本期佳構頗豐,張壽安先生專攻明清學術思想史,《龔自珍學術思想研究》、《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争與禮秩重省》等著述,讓我們見識了作者嚴謹绵密的研究風格與文章體制。《打破道統,重建學統》一文,是她對清代學術思想史流變的一個新觀察。楊儒賓先生的《混沌與太極》,以上古神話的雄奇瑰麗,追述元氣淋灕的先秦學術,一反學界成見,認為中華文化有豐富的創世神話因素,先秦儒道思想的源頭與遠古神話脉脉相關。文章提出遠古神話的主要類型為渾沌,還有和渾沌在内涵上息息相通的“太極”,前者和道家思想關聯較深,後者帶有濃厚的儒家色彩。王博先生治《老子》與易學名家,《天道之兩维——早期儒家<詩>學與<易>學的變奏》,可見其學問本色。馮時先生的周易乾坤卦研究著論縝密,與之相映成趣,特闢“專學研究”同時刊載。伍曉明先生以《尚書·康誥》“如保赤子”一語作為主題詞,探討中國傳統中倫理化的政治理想“家—天下”的結構性瞹昧,以及如何變一人為全天下負責的傳統政治而為每一倫理主體均對他者負責的相對公正的法律制度,值得每個愛惜乃至未免護短於中國文化的讀者深入思考。其它如鄧小軍、羅志田等諸家文字,均不乏創闢勝解,不一一具列,讀者自有慧心涵泳。编者翻閱各位作者著述資料,在楊儒賓先生撰寫的《莊周風貌》中,赫然入目的竟是吴承學先生鈎沉索隱的那首“僧尼悟道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學缘編缘有如此者。

2010年9月26日編後記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