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灯》第15期

《学灯》2010年第3期(总第15期)

主  编:李锐 朱清华
周  期:季刊
出版时间:2010年7月


洪亮吉未作《國語韋昭注疏》辨正

郭萬青(唐山師範學院中文系 河北唐山 063000)

  摘 要:通過考察洪亮吉畢生詩文、洪氏故舊及洪氏弟子、後人對洪氏一生學術著述的記錄以及洪氏以後清代及晚近文獻學家、目錄學家、公私藏書機構的著錄,發現《書目答問》所謂“《国语韦昭注疏》十六卷,洪亮吉,旌德吕氏刻本”之說純係訛傳。

  關鍵詞:洪亮吉;《国语韦昭注疏》;《書目答問》

  張之洞(1837-1909)《書目答問》卷二“史部”古史類下“《國語》”條云:“《国语韦昭注疏》十六卷,洪亮吉(1746-1809),旌德吕氏刻本。”[1]《清史稿·藝文志》沿襲《書目答問》,著錄洪亮吉《國語韋昭注疏》十六卷。今則很多史學史、史料學、哲學史、文學史等以及一些題解著錄材料言及清代《國語》研究者亦往往根據張之洞《書目答問》以洪亮吉著有《國語韋昭註疏》十六卷。[2]實際上洪氏並未著此書。本文試從本證(洪氏平生詩文對其學術研究的記錄)、旁證(洪氏故舊及其門人、後人的記述)和附證(文獻學家以及《國語》研究者的稱引著錄)三個層面上進行論述。

一、本證

  洪亮吉一生留下了大量詩文,其生平學術在他的詩文當中有所反映。如:

  惠定宇先生以經學名東南。其所著《九經古義》、《易漢學》、《明堂大道錄》等,精博有過閻、顧諸君。余昨著《左傳詁》一書,採先生之說爲多。(《惠定宇先生後漢書訓纂序》)

  兩年以來,《左傳詁》以外,復成《乾隆府廳州縣志》五十卷。(《復錢少詹書》)

  亮吉亦以壬辰之夏,著《漢魏音》一編。(《錢獻之九經通借字考敍》)

  少年已過學已深,君窮古文我古音。時君校《說文解字》及《釋名》等書,而余著《漢魏音》亦適成。(《贈程上舍敦即題其抱經圖卷子》)

  百世來分風日佳,一編欲正春秋癖。時著《左傳詁》。(《自樊城渡漢遊岘山歸謁羊杜二公祠作》)

  比作《六書轉注錄》及《比雅聲類》等,均已告成。(《答章徵君天育書》)

  頻年几案整精神,訓詁方輿勘校真。于世已疑成棄物,此經未愧號功臣。

  時將古意參前哲,不肯多端誤後人。紅豆一株今在否,莫教嘉種化爲薪。紅豆山房,惠徵君定宇所居也。此書采徵君《九經古義》頗多,故憶及之。(《頻年著左傳詁已欲告成偶題一律》)

  君年三十正據鞍,相與共客河之干。丁未戊申,曾同客河南撫署。是時我有左傳癖,未暇從才研《周官》。(《校禮圖爲淩同年延堪賦》)

  鳩聲入夜聞呼婦,麟史編年起息姑。一十二公如轉瞬,又看于越入勾吳。(《雨中編校左傳詁作》)

  孔融北海樽常滿,謝客西堂嵗小除。百首尚憐無傑作,今歲得詩四百餘首。一年敢信有傳書。

  嵗内作《六書轉注錄》、《比雅》及《弟子職箋注》等。盤飱不覺羅吳楚,頻日浙江、江北饋食物甚衆。里巷居然集顧厨。閒裏轉較忙不了,小廳昨日有梅舒。(《小除日邀吳封君端彜莊徵君宇逵趙司馬懷玉上舍球玉蔣少府廷耀昆仲至卷施閣祭詩作》)

  洪氏詩文中總共提及個人論著六部,爲《左傳詁》、《六書轉注錄》、《比雅聲類》(案即《比雅》)、《乾隆府廳州縣志》、《弟子職箋注》和《漢魏音》,是洪亮吉一生當中的精華之作。一部十六卷的《國語韋昭注疏》,絕非短期可以成之。從上面引詩也可以看出,洪氏本人對自己的經學訓詁學成就相當看重,如他在詩文中屢次提及自己的《左傳詁》。如果洪氏曾經著過這樣一部書的話,應該在他的詩文中有所提及,可是遍閱洪氏所有詩文,曾無一言及之。

二、旁證

  江藩(1761-1831)《漢學師承記》記載,洪亮吉與黃景仁(1749-1783)、孫星衍(1753-1818)友善,人目爲“洪黃”、“孫洪”。洪氏對朱筠(1729-1781)執弟子禮,與戴震(1723-1777)、邵晉涵(1743-1796)、王念孫(1744-1832)、汪中(1744-1794)皆得入朱氏幕爲朱氏校文。又曾在畢沅(1730-1797)幕中修《續修資治通鋻》。孫星衍《孫淵如先生全集》中有24首詩及洪氏,篇目如下:

  《遊茅山偕洪大禮吉作四首》 《偕楊三倫洪大禮吉黃二景仁放舟看荷至平山堂》

  《王廣文吉士沈公子紹祖招飲,偕洪大禮吉看月作》 《與洪大禮吉晚步》

  《答洪大醉後之作,兼懷黃仲則》 《小除日毘陵市中別洪大禮吉楊三倫醉作》

  《與洪大禮吉醉臥古冢,明日戲作》 《寄洪大》 《得洪大書》

  《飲烏翅岡王園樓上與林大崇緝、洪大禮吉分韻得雉字》

  《與洪大、王七攜酒至城上夜飲同作,以別洪大》

  《洪大屬題雲溪一曲圖,並有黃大景仁影》

  《題畫冊同洪大作》 《次韻寄答洪翰林亮吉》 《贈洪太史亮吉》

  《次韻答洪稚存太史亮吉》 《偕洪稚存探梅隨園,飲小倉山房,次韻》 《采石同舟》 《延陵話舊》 《寄洪大禮吉》 《題青山訪古圖》

  黃景仁《兩當軒集》中有18首詩、9闕詞和文章1篇及洪氏,篇目如下:

  《十八夜偕洪稚存看月次韻》 《舟泊偕稚存飲江市次韻》

  《二十三夜偕稚存廣心杏莊飲大醉作歌》 《飲洪稚存齋次韻》

  《偕稚存登雞鳴山》 《稚存歸索家書》 《新安與洪稚存》

  《泗州喜洪大從姑孰來》 《偕稚存望洪澤湖有感》

  《稚存從新安歸而余方自武陵來新安相失於道作此寄之》 《別稚存》

  《淮上夜發因憶壬辰之冬偕稚存隨朱笥河先生按部經此倏三載矣悵然有作寄稚存》

  《得稚存淵如書卻寄》 《聞稚存丁母憂》 《與洪稚存話舊》

  《題洪稚存機聲燈影圖》

  《馮魚山張粲夫洪稚存安桂甫余少雲同集寓齋爲餞花之飲得餞字》

  《次韻贈蔣師退時偕洪稚存客維揚並懷高東井》 《大有秋夜有懷次洪稚存韻》

  《鳳凰臺上憶吹簫洪稚存悼殤女和韻廣之》 《蘭陵王十六夜偕稚存泛月溪上次韻》 《采桑子虞山旅舍送稚存歸里》《念奴嬌虞山旅舍夜起是日稚存歸里》 《滿江紅京口感懷寄洪大稚存左二仲甫》 《應天長題稚存小照》

  《念奴嬌清明偕容甫稚存訪城東古院》 《金縷曲久不獲稚存薇隱書時二子同客姑孰》 《與洪稚存書》

  汪中《新編汪中集》只有爲洪亮吉母親所作《大清故國子監生洪君妻蔣氏墓誌銘並序》1篇,三人雖爲世人目爲洪氏之友好,然詩文中對洪氏著述曾無一言及之。

  江藩《漢學師承記》載洪亮吉著述云:“《左傳詁》二十卷、《公羊穀梁古義》二卷、《漢魏音》四卷、《比雅》十二卷、《六書轉注錄》八卷、《弟子職箋釋》一卷、《補三國晉書地理志》、《十六國疆域記》、《乾隆府廳州縣志》、詩文集若干卷。” [3]江藩後於洪氏二十餘年,且二人曾在一起共事多年,對於其生平學術了如指掌,對於卷數頗少的著述都一一言之,若有一部十六卷的巨製,絕無不載之理。

  又洪氏及門弟子旌德呂培爲洪亮吉作《年譜》等,也無一言提及洪氏曾有《國語韋昭注疏》的著作。呂培與洪氏長子洪飴孫爲《春秋左傳詁》的校定刊行付出很大心血,最終由呂培之子呂朝忠在道光八年刊行於世。呂培在嘉慶十八年(1813)即洪亮吉歿後四年爲《左傳詁》寫過一篇跋文,中云:

  右《春秋左傳詁》二十卷,先師北江先生所著也。先生於學,無所不貫,而於史精地理之學有《補三國畺域志》、《東晉畺域志》、《十六國春秋畺域志》、《西夏城堡錄》、《乾隆府廳州縣圖志》,於經精訓詁之學有《漢魏音》、《弟子職注》、《比雅》、《六書轉注錄》等書。(授經堂本《春秋左傳詁跋》)

  其中所提洪氏生平主要著述,和江藩所述大體一致。呂朝忠在道光八年(1828)刊行《左傳詁》時爲寫《後記》云洪氏“凡生平經、史、百子及文章、歌詩,次弟寫定行世。最後成《春秋左傳詁》二十卷,蓋精力薈萃,遲久而出之。……先生既沒,獨此書未行。”呂氏父子皆未言及洪亮吉有佚失著作更沒有提及洪氏有一部十六卷的《國語韋昭注疏》。《書目答問》中所說的“旌德吕氏”實際指呂朝忠而言,但呂朝忠刊印的是《春秋左傳詁》而非《國語韋昭注疏》。關於這一點,洪氏後人洪用懃《春秋左傳詁》光緒四年後記有比較詳細的說明,云:

  曾大父自戍所歸,主講洋川書院,精力薈萃,遲久而成是書。其明訓故,釋地理,尤所精確,足洗魏晉以後虛造附會之習。先大父偕旌德呂先生培校定此本,開雕於金陵。甫訖工而相繼歸道山,板片迄未取回。迨道光戊子,板歸旌德呂氏,甫有印行之本。

  李解民更詳述其事云:

  《春秋左轉詁》定稿於嘉慶十二年(一八○七),洪亮吉將它作爲傳授子弟的課本藏於家塾。兩年後洪氏去世。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稿本經其長子洪飴孫與門人呂培合力校定,在金陵(今南京市)付雕。但工訖後兩人相繼去世,因未付清刻貲,沒能取回板子印行。直到道光八年(一八二八),由呂培之子呂朝忠出貲購得雕版,才正式付印問世。雕版後燬於兵燹。光緒四年(一八七八)洪亮吉曾孫洪用懃據初刻本重新刊行,在板式上做了一些改動,是爲授經堂本。

  洪用懃遍訪洪氏詩文著述,於光緒丁丑(1877)開雕印行,至光緒己卯(1879)竣工,刊行授經堂本《洪北江先生遺集》[4],並附有《授經堂重刊遺集目錄》和《授經堂未刊書目》,《授經堂重刊遺集目錄》如下:

  年譜一卷(行狀、年表、傳、墓誌銘、遺事述九篇附)
  卷施閣文甲集十卷 補遺一卷 文乙集八卷 續編一卷 詩集二十卷
  更生齋文甲集四卷 文乙集四卷 續集二卷 詩集八卷 詩續集十卷 附鮚軒詩集八卷
  冰天雪窖詞一卷 機聲燈影詞一卷
  兩晉南北史樂府二卷 唐宋小樂府一卷
  北江詩話六卷 曉讀書齋雜錄八卷
  經傳表二卷 通經表二卷 六書轉注錄十卷
  弟子職箋釋一卷史目表二卷附
  春秋左傳詁二十卷 漢魏音四卷 比雅十卷
  乾隆府廳州縣圖志五十卷 補三國畺域志二卷 東晉畺域志四卷 十六國春秋畺域志十六卷
  伊犁日記一卷 天山客話一卷 外家紀聞一卷

  《授經堂未刊書目》如下:

  毛詩天文考 公穀古義二卷 四史發伏十二卷 後漢書補注侯氏康後漢書補注續序云:“昔洪稚存編修嘗取水經注國志班書,增益惠君棟凡數十事。” 兩漢同姓名錄 宋書音義 西夏國志十六卷 宋元通鑑地理通釋是書成於助畢氏沅成《續修資治通鑑》時 甯國府志 懷慶府志 延安府志 涇縣志 登封縣志 固始縣志 淳化縣志 長武縣志

  洪用懃的已刊目錄和未刊書目可稱賅備,於洪亮吉一生著述搜羅已盡,中間沒有提到《國語韋昭注疏》。並且洪用懃《跋》亦云:“曾大父畢生詩文悉全刊布矣。”明言洪亮吉一生著述沒有任何遺失散佚,全部行世。

三、附證

  洪亮吉同時及洪氏之後,清代及近代藏書家衆多,於《國語》各本都有網羅著錄,沒有哪位藏書家的著錄當中提及洪亮吉的《國語韋昭注疏》。今之公私藏家、圖書館及《中國善本書提要》等大型的權威目錄都沒有提及洪亮吉有《國語韋昭注疏》之著。

  洪亮吉之後《國語》研究成就較著者有汪遠孫(1794-1836)、李慈銘(1829-1894)、俞樾(1821-1907)、于鬯(1854-1910)、吳曾祺(1852-1929)、沈鎔(1886-1949)、徐元誥(1876-1955)、張以仁(1929-)等,尤其徐元誥的《國語集解》於有清一代《國語》研究著作多有稱引,卻無一言及《國語韋昭注疏》。

  此外,范希增(1899-1930)爲作《書目答問補正》,增補《國語》研究著作頗多,於“《國語韋昭注疏》十六卷,洪亮吉,旌德吕氏刻本”獨付闕如,不爲無據。

  從上述可知,無論是洪亮吉本人,還是洪亮吉的故舊以及弟子後人,都沒有說過洪氏曾經做過一部十六卷的《國語韋昭注疏》的話,洪氏一生著述也並無遺失散佚。是張氏不審,誤以旌德呂氏所刊《春秋左傳詁》爲《國語韋昭注疏》。由於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影響很大,後人不敢輕疑,遂致有洪亮吉有《國語韋昭注疏》之誤。

注释:

[1] [清]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6頁。

[2] 筆者所見沿襲張之洞之說以洪亮吉著有《國語韋昭注疏》者有:宋衍申《中國歷史要籍及選讀》(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23頁)、趙淡元《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7頁)、孫玄常撰《中國歷史大辭典·史學史卷》 “國語”條(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272頁)、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一卷)》(“國語”條實爲陳仰光撰,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59頁)、賀卓君編注《中國歷史文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149頁)、高振鐸主編《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9頁)、楊端志《〈國語〉注》(錢曾怡主編《中國語言學要籍解題》,齊魯書社1991,192頁)、陈绍闻等《中国经济史学要籍介绍》(雲南人民出版社1989,12頁)、張舜徽主編《中國史學名著提要》(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8頁)、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頁)、朱順龍《中國學朮名著提要·歷史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297頁)、李維琦《白話國語·譯後下記》(長沙:岳麓書社,438頁)、劉蕙孫《中國文化史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157頁)、徐復爲薛安勤、王連生所爲《國語譯注》所作序以及二氏之前言(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序言第1頁、前言第4頁)、黃永堂《國語全譯》前言(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前言第8頁)、尚學鋒《國語譯注》前言(北京:中華書局2007,前言第6頁)、英國學者魯惟一主編《中國古代典籍導讀》“《國語》”條目(該條目爲著名《國語》研究專家張以仁先生等撰,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283頁)、史延庭編著《國語》前言(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前言第10頁)、牟宗艷、董輝編著之《〈國語〉智慧名言故事》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4,導讀第2頁)、來可泓《國語直解》前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前言第11頁)、高振鐸、劉乾先《國語選譯》前言(成都:巴蜀書社1990,前言第11頁)。一些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也因主此說,是皆陳陳相因,並無確鑿根據者也。

[3][清]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上海:上海書店1983,74頁。

[4][清]洪用懃等撰:《洪北江(亮吉)先生遺集》,台北:華文書局印行。下引《授經堂重刊遺集目錄》和《授經堂未刊書目》並出此。

案:本文曾以“洪亮吉未作《國語韋昭注疏》辨”爲題發表在《文獻》2010年第1期,發表時有刪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