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史稿》

《中国学术思想史稿》

作  者:步近智 张安奇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月第1版
书  号:978-7-200-07645-5
定  价:¥59.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是国内不多的全面论述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专著之一,作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侯外庐先生创建的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自先秦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学术思想,对于每一朝代、每一历史时期的重要学派、思想家,重大的学术活动,其产生、发展的经过,其对后世的影响,都有精到的论述,昭示了中华优秀的思想传统和辉煌的人文精神。

本书目录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学术思想

先秦时期的社会与思想概述

第一章 原始思维
 第一节 原始人类的意识活动与灵魂观念的产生
   一 北京人的意识活动
   二 灵魂观念的出现
 第二节 原始的自然观
   一 “万物有灵”——认识自然的最初意识
   二 自然物的崇拜意识
 第三节 氏族人类起源的最初探索
   一 氏族起源的探寻与图腾崇拜意识
   二 人类起源的原始探索
 第四节 宇宙发生说与社会历史观念的萌芽
   一 “天地开辟”的宇宙发生说
   二 祖先崇拜与英雄史观的萌芽
 第五节 原始的审美意识与道德观念
   一 原始审美意识的萌芽与发展
   二 原始的道德观念

第二章 孔子儒学的创建与诸子百家的争鸣
 第一节 夏、商和西周时代的思想
   一 夏商时代的天命思想和神权垄断
   二 西周的“维新”与宗法奴隶制的意识形态
   三 西周末的社会动荡和天命神权观念的动摇
   四 早期“五行”“阴阳”说和《易经》思想
 第二节 春秋时代“天人之辨”思潮的兴起和孔子儒家学说
   一 “天人之辨”思潮的兴起
   二 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
 第三节 战国时代诸子之学的争鸣与交融
   一 墨子与早期墨学
   二 《老子》以“道”为本的思想体系
   三 思孟学派对儒学的发展
   四 《管子》与管仲学派
   五 宋钘、尹文学派对《老子》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六 庄子的道家思想
   七 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
   八 总结“百家争鸣”的荀子学说
   九 韩非的学术思想
   十 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十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与《吕氏春秋》
 第四节 先秦时期的史学思想
   一 中国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春秋》
   二 《公羊传》的“三世说”和“大一统”思想
   三 《春秋左氏传》、《国语》的史学思想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学术思想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的社会与思想概述

第三章 儒学的独尊与经学思潮
 第一节 秦代法家思想与阴阳家“五德终始”说的结合
 第二节 西汉的黄老思想与儒学统治地位的确定
   一 汉初的学术趋向与黄老之学
   二 《黄老帛书》中的哲学思想
   三 《淮南子》的学术思想
   四 经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与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体系
   五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
 第三节 经今古文之争和王充的无神论思想
   一 经学的神学化和汉代经今古文之争
   二 对谶纬神学的抨击和王充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
 第四节 东汉末年的社会批判思想
   一 王符的社会批判思想和改革主张
   二 崔寔《政论》的社会批判思想
   三 仲长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社会批判思想
 第五节 两汉的史学思想
   一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哲学
   二 班固《汉书》的皇朝意识

第四章 玄学思潮与儒佛道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
   一 名法思想的兴起
   二 曹操、诸葛亮的名法思想
 第二节 魏晋玄学思潮
   一 玄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二 王弼的“贵无”论
   三 嵇康、阮籍的“自然”论
   四 裴頠的“崇有”论
   五 郭象的“独化”论
 第三节 反玄学思想
   一 杨泉的《物理论》
   二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三 鲍敬言的“无君论”
 第四节 东晋南北朝的佛学思想
   一 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
   二 僧肇的“般若”学
   三 慧远的“法性不变”论
   四 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
 第五节 范缜的《神灭论》
   一 “无以折其锋锐”的反神学论战
   二 “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的无神论思想
 第六节 道教思想的发展
   一 葛洪的道教神学理论体系
   二 寇谦之和新天师道
   三 陶弘景的道教思想
 第七节 经学的发展
   一 魏晋经学
   二 南朝经学
   三 北朝经学
 第八节 魏晋南北朝的史学思想
   一 范晔的历史评论
   二 陈寿的史论
   三 沈约史论的特点
   四 刘邵品评人物的理论

第五章 学术思想的多元与汇合趋势的出现
 第一节 隋和唐初“儒佛道并用”的文化政策
 第二节 王通和他的《中说》
 第三节 隋唐经学和《五经正义》
   一 《经典释文》是经学统一之先驱
   二 隋代经学的成就
   三 孔颖达编撰的《五经正义》和经学的统一
   四 唐后期的经学和经学新风气的开创
 第四节 佛学思想的昌盛繁荣
   一 天台宗的“止观”说
   二 唯识宗的“万法唯识”“唯识无境”说
   三 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
   四 禅宗的“顿悟”说
 第五节 道教思想的义理化发展
   一 王玄览的援佛入道
   二 司马承祯的“主静”、“坐忘”的修持之道
   三 杜光庭的纳儒入道
 第六节 韩愈、李翱的反佛斗争与儒佛思想的合流
   一 韩愈的反佛斗争和“道统”论
   二 韩愈的性情三品说
   三 李翱的“复性”论与儒、佛思想的合流
 第七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体系
   一 柳宗元的天人“各行不相预”学说
   二 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学说
   三 柳宗元、刘禹锡思想的特点
 第八节 唐末和五代时期的进步思想
   一 皮日休的无神论
   二 《无能子》的自然观
   三 谭峭和他的《化书》
 第九节 唐代的史学思想
   一 刘知幾的“史才”论和“直笔”精神
   二 杜佑《通典》的史学思想

第三编 宋元明清的学术思想

宋元明清的社会与思想概述

第六章 理学思潮与蓬勃发展的学术流派
 第一节 经学的更新与理学思潮的兴起
   一 从汉学到宋学的转变
   二 经学的哲学化——儒、佛、道思想的融合
 第二节 王安石的“新学”
   一 “荆公新学”派
   二 “有体有用”的“元气”论与“五行”说
   三 认识论与人性学说
   四 “尚变”的辩证思想
   五 进步的历史观
 第三节 学派林立的北宋理学
   一 周敦颐与“濂学”
   二 邵雍与象数学
   三 张载与“关学”
   四 程颢、程颐与“洛学”
 第四节 集北宋理学大成的“朱学”与南宋理学流派
   一 朱熹与“闽学”
   二 陆九渊与“心学”
   三 张栻与湖湘学派
   四 吕祖谦与“婺学”
 第五节 与理学对峙的学术思想
   一 陈亮与永康学派
   二 叶适与永嘉学派
   三 杨万里与《诚斋易传》
 第六节 宋代的史学思想
   一 司马光《资治通鉴》“重人事”的历史观
   二 郑樵《通志》的“会通”思想

第七章 理学的北传与朱、陆和会
 第一节 黄震对程朱理学的修正
   一 学术渊源与思想风格
   二 “道”(“理”)在事中的本体论
   三 对程、朱性论的修正
   四 对程、朱论识论和修养论的修正
   五 对“道统”论的怀疑与批评
 第二节 理学的北传与朱学成为官学
   一 理学的北传
   二 朱学成为官学
 第三节 许衡的理学思想
   一 “理”本论中的矛盾现象
   二 心性说的“心学”倾向
   三 “求之于心”与道德“践履”
 第四节 刘因的理学与经学思想
   一 天道思想和事在人为
   二 “博学详说”的读书穷理说
   三 经学思想
 第五节 吴澄“和会朱陆”的理学倾向
   一 “太极”说和理气观
   二 心性说的朱、陆“和会”
   三 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
 第六节 郑玉、赵偕的理学思想
   一 郑玉的调和朱、陆
   二 赵偕的陆学传播
 第七节 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史学思想

第八章 心学的广泛传播和对理学、心学的批评或修正
 第一节 明初朱学统治的加强
   一 三部《大全》的纺纂
   二 宋濂、方孝孺的理学思想
   三 曹羰的“理驭气”说与“孔颜乐处”
   四 薛瑄与“河东之学”
   五 吴与弼与“崇仁之学”
 第二节 王守仁(阳明)心学的崛起和广泛传播
   一 陈献章的“江门之学”和湛若水对“江门之学”的发展与修正
   二 王守仁的心学体系
   三 王守仁心学的思想影响及其分化
 第三节 泰州学派与李贽的“异端”思想
   一 王艮和泰州学派
   二 泰州后学何心隐
   三 李贽的“异端”思想
 第四节 罗钦顺、王廷相等对理学和心学的批评
   一 罗钦顺开批评王学之端
   二 王廷相的“元气”论和“知行兼举”说的理论贡献
   三 黄绾同信奉王学转向批评王学
   四 吴廷翰的气本论和对“知行合一”说的批评
   五 吕坤的“独见之言”和批判精神
 第五节 陈建和《学蔀通辨》
   一 对朱、陆之学“早异晚同”说的诘辩
   二 对陆王心学“阳儒阴释”的批评
 第六节 顾宪成、高攀龙与东林学派
   一 东林学派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
   二 顾宪成的“理是主宰”和“道性善”说
   三 高攀龙的理学思想和务实致用学说
 第七节 明末两大师刘宗周和黄道周
   一 刘宗周的思想矛盾和“慎独”、“敬诚”之说
   二 黄道周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学说
 第八节 实学思潮的兴起
   一 经世传统是其重要渊源
   二 明中期的实学思想
   三 明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
 第九节 明代的史学思想
   一 王世贞对史事的求真精神
   二 王圻《续文献通考》的经世致用思想

第九章 实学思潮与乾嘉汉学
 第一节 清初实学高潮的思想特色
   一 经世致用的“实学”
   二 对宋明理学的批评总结
   三 “质测之学”的科学精神
   四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光彩
 第二节 孙奇逢的学术倾向与《理学宗传》
   一 折衷调和的学术倾向
   二 不尚空谈,重于实用
   三 《理学宗传》的思想宗旨
 第三节 黄宗羲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一 “气”一元论的哲学观
   二 《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第四节 方以智的“质测”“通幾”之学
   一 “质测即藏通幾”的科学哲学观
   二 “气”—“火”一元论的自然观
   三 丰富的辩证思维
   四 “借远西为郯子”的西学观
 第五节 顾炎武的崇实致用学风
   一 “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
   二 “经学即理学”的学术新途径
   三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
 第六节 王夫之对古代学术思想的总结与理论贡献
   一 “太虚一实”的“气”本论
   二 “太虚本动”、“变化日新”的辩证发展观
   三 “行可兼知”、“言必有征”和知行统一观和务实学风
   四 “理欲统一”论
 第七节 颜李学派的实学思想
   一 “习行”与“为天地造实绩”
   二 “一齐推翻”宋明理学
   三 “本原之地在学校”
 第八节 乾嘉汉学的先驱
   一 清代汉学的兴起
   二 阎若璩与《尚书古文疏证》
   三 胡渭与《禹贡锥指》、《易图明辨》
   四 毛奇龄对宋儒的批评和《四书改错》
 第九节 汉学吴派的开创者——惠栋
   一 惠栋的《易》学与反理学思想
   二 “明堂”论与《古文尚书考》
   三 学术成就与影响
 第十节 戴震的汉学皖派
   一 戴震“气化即道”的自然唯物论
   二 重理性思维的“神明”说
   三 主张“理存于欲”,抨击“以理杀人”
   四 汉学皖派的音韵、训诂、考据之学
 第十一节 汪中和乾嘉汉学集大成者阮元
   一 主张“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的汪中
   二 乾嘉汉学的集大成者阮元
 第十二节 常州今文经学派的兴起与龚自珍的学术思想
   一 常州今文经学派的兴起
   二 龚自珍的学术思想
 第十三节 清代前期的史学思想
   一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历史批判精神
   二 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史学思想
   三 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的历史哲学
   四 章学诚《文史通义》的史学理论

第四编 近代的学术思想

近代的社会与思想概述

第十章 近代“新学”思潮与孙中山前期的学术思潮
 第一节 近代维新思想的前驱——魏源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 朴素辩证的变易观和矛盾观
   三 “及之而知,履之而后艰”的知行观
   四 “知耻振邦”和“利国利民”说
 第二节 早期的维新思想学派
   一 冯桂芬、薛福成、马建忠的维新思想
   二 郑观应、何启的维新思想
 第三节 戊戌变法时期的近代维新学派
   一 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
   二 谭嗣同的《仁学》
   三 严复传播的西学及其近代启蒙思想
   四 梁启超的哲学观和《新民说》的进步伦理观
 第四节 章太炎的早期学术思想
   一 以近代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自然观和无神论
   二 “受”“想”“思”的反映论
   三 独特的宗教哲学
   四 “革命道德”论与“俱分进化”论
 第五节 孙中山前期的学术思想
   一 “经世”传统与西方民主思想的交融
   二 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 “知难行易”论
   四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继承改造
   五 彻底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建立“民国”的思想主张
 第六节 近代史学思想的萌生和发展
   一 魏源的《海国图志》
   二 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

结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