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国语》

作  者:不详
成书年代:战国
整 理 者:国学网
分  类:国学宝典·史部·别杂史
发布时间:2012年7月


内容提要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国别史,二十一卷,大致成书于战国初年,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又称之为《春秋外传》,和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两书互为表里,互相参证。

  《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分别记载了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约五百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各国史事详略不同,文风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应属历史文献汇编,至西汉刘向考校始定型。

  《国语》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刘熙《释名·释典艺》曰:“《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史论结合,在史学思想上是一个进步。其结构基本上是一事一议和夹叙夹议的形式,多由短小的故事构成相对独立的单元,有些描写开始向细微化方向发展,同《尚书》相比,叙述更加周密,也更贴近生活,更富有趣味性、戏剧性和幽默感。

  关于《国语》的评价,较为复杂。在先秦典籍中受责难最多的就是此书,直至清代,崔述仍在批评其“荒唐诬妄,自相矛盾”,“文词支蔓,冗弱无骨”。其原因一是在于其对各国历史分别叙述,难成体系;二是在于其有较浓重的神秘色彩,遇事求神问卜;三是在于其所述情节每多虚构,一直受人诟病。这里,有必要为《国语》“伸冤”。首先,这是一本史料汇编,各国史官难免风格不同,不能苛求;其次,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重视人民在江山社稷中的作用;最后一点,实际上是《国语》最具特色的部分,虚构的章节往往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如骊姬夜半而泣进谗言(《晋语一》),非第三者能知,显然是作者援情度理的虚构,但却成功刻画出一个口蜜腹剑、阴险狠毒的人物形象,这正是《国语》值得为之喝彩之处。

  《国语》的语言古朴晓畅,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倾向,但各个部分的语言风格又不尽统一,《吴语》、《越语》、《楚语》宏放疏宕,《周语》、《鲁语》庄重典雅,《晋语》则生动活泼,多有幽默风趣之笔。

  《国语》现存的版本,有宋代刻印的两种本子,一为昭道本,一为公序本。《四部备要》本即是据清士礼居翻刻的昭道本排印的,而《四部丛刊》本则是据明代翻刻的公序本影印的。

本书目录

  卷一 周语上
  卷二 周语中
  卷三 周语下
  卷四 鲁语上
  卷五 鲁语下
  卷六 齐语
  卷七 晋语一
  卷八 晋语二
  卷九 晋语三
  卷十 晋语四
  卷十一 晋语五
  卷十二 晋语六
  卷十三 晋语七
  卷十四 晋语八
  卷十五 晋语九
  卷十六 郑语
  卷十七 楚语上
  卷十八 楚语下
  卷十九 吴语
  卷二十 越语上
  卷二十一 越语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