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国学| 新书推荐||人部|国学图库|服务社区|国学产品|国学论坛   

                       《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
                            
                             李学勤

  〔摘要〕学者多以为《尚书孔传》始出于东晋梅赜献书,时在公元317或318年,但皇甫谧《帝王世纪》数 引此书。皇甫谧生于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西晋泰始初撰《帝王世纪》,在公元265年或稍晚,足见此书于魏晋间业已存在。

  对于列入《十三经》的《尚书孔传》,宋以来历代学者作了许多辩难,尤其是清儒各家所取得的成绩昭著,为世人共知。不过由于问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迄今并不是没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几年前,我写过一篇《论魏晋时期古文<尚书>的传流》〔1〕,在陈梦家先生《尚书通论》、蒋善国先生《尚书综述》等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陋见,与通行观点有所不同。最近读到熊明先生论文《皇甫谧考》〔2〕,觉得还有几点想法可说,因草此小文,向读者求教。

  在《论魏晋时期古文<尚书>的传流》中,我着重讨论了孔颖达《尚书正义?尧典》引《晋书》所述古文《尚书》流传经过。现在再把《正义》的话抄在这里:又《晋书?皇甫谧传》云:"姑子外弟梁柳边得古文《尚书》,故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晋书》又云:"晋太保公郑冲以古文授扶风苏愉,愉字休预。预授天水梁柳,字洪季,即谧之外弟也。季授城阳臧曹,字彦始。始授郡守子汝南梅赜,字仲真,又为豫章内史,遂於前晋奏上其书而施行焉。"这些人物都明见史籍,且如陈梦家先生所说,“其时、地、人三者都相符合”。

  《尚书综述》说:《正义》所引两段《晋书》,今《晋书》里面都没有,李拔不信这两段《晋书》,认为《正义》所引《晋书》是今本御制《晋书》,不是十八家《晋书》旧本。他在《<古丈尚书冤词>后说》里面说:‘余少时读《尚书正义》,考古文授受,引《晋书》云……考之《晋书》,绝无其语,不知《正义》何所据也。(中略)毛(西河)氏乃引晁公武十八家《晋书》为辞。按《唐书?艺文志》,唐初《晋书》虽有七家,御制书出,余必称名。《正义》所引,未称某人《晋书》,必御制《晋书》矣。且御制《晋书》成于贞观,而《唐书?儒学传》谓《尚书正义》永徽中于志宁等校正,始布天下,则《正义》自当引御制《晋书》,不当他引也。《综述》据此认为“今御修《晋书》既没有这两段,足证《正义》所引这两段《晋书》实有些来历不明”〔3〕。清儒李级的论证,其实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大家知道,唐太宗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命房玄龄等修《晋书》,因有自作,号为御撰,成书于二十年(646年)〔4〕。至于孔颖达《尚书正义》,其序云:谨与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前四门助教臣李子云等,谨共铨叙。(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又奉敕与前修《疏》人及通直郎行四门博士骁骑尉臣朱长才、给事郎守四门博士上骑都尉臣苏德融、登仕郎守太学助教云骑尉臣随德素、儒林郎守四门助教云骑尉臣王士雄等、对敕使赵弘智,复更详审,为之《正义》,凡二十卷。是《正义》成书在修《晋书》之前,怎么可能引唐修《晋书》?《正义》虽于高宗永徽时经于志宁校正,又何以肯定于会改订这处引文?

  唐修《晋书》的底本臧荣绪《晋书》,在相当长的时期广为流行。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唐初修《晋书》前,人们往往径以《晋书》相称,在诸家之中,它成了最为通行的本子,甚至唐《晋书》脱稿后,它仍被称为《晋书》,而唐修书却被称为‘新《晋书》’。”〔5〕由此可知,于志宁校《尚书正义》,对该处引文不会做什么改动。《正义》的引文,最可能是出自臧荣绪《晋书》,正因为孔氏只称之为《晋书》。在《正义》的编纂时,称臧荣绪《晋书》为《晋书》,是十分自然的。

   蒋善国《尚书综述》又说:何况这两段《晋书》记载所传授的是《古文尚书》经,而不是《古文尚书传》,即使《古文尚书》经的传授是实,可是《古文尚书传》的传授是没有根据的。〔6〕

  按《正义》引文明言皇甫谧于“姑子外弟梁柳边得古文《尚书》,故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7〕足证梁柳处是有《孔传》的。事实上,《帝王世纪》确实多处引用了《孔传》〔8〕。这表明,《晋书》讲的传流不仅是古文《尚书》经,也包括《孔传》,所说“古文《尚书》”,不能同《孔传》分割开来。皇甫谧《帝王世纪》引用《孔传》,则《孔传》之出现必在作《帝王世纪》以前。《帝王世纪》的撰作,熊明《皇甫谧考》论云:《玉海?艺文》引《中兴书目》作九卷,“缺周中一卷”,并云:“晋正始初,安定皇甫谧以《汉纪》残缺,始博案经传,旁观百家,著《帝王世纪》并《年历》,合十二篇,起太昊帝,迄汉献帝。”姚振宗《隋志考证》卷一三按云:“正始为魏齐王芳年号。此称晋正始者,犹《汉书?叙例》称魏建安也,或是泰始之误。”按皇甫谧生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十七岁即魏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以后,始就乡人席坦受书,熊明文考证已详。魏正始初,皇甫谧还不到三十岁,其姑子梁柳年龄更轻,恐不可能从苏愉传得古文《尚书》并为皇甫谧所见。《中兴书目》的“晋正始”当系“晋泰始”之误。泰始为晋武帝年号,其初年皇甫谧已年逾五十,情事相合。陈梦家先生指出梁柳任城阳太守,在皇甫谧四十岁即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公元254年)与魏元帝景元初(景元元年为公元260年)之间,其将古文《尚书》传予城阳人臧曹应在该时。晋武帝泰始元年是公元265年,那时皇甫谧自然已在梁柳处见到古文《尚书》了。魏晋间郑冲、苏愉、梁柳、皇甫谧、臧曹等传古文《尚书》的人,生卒虽有先后,有一段时间内却都并世。如郑冲终于泰始十年(公元274年),苏愉于魏元帝咸熙(公元264-265年)中为尚书,梁柳卒在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这说明古文《尚书》在当时传流的速度是相当快的。《三国志?魏志?少帝纪》载: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九月庚子,讲《尚书》业终,赐执经教授者司空郑冲、侍中郑小同各有差。”

  按该年九月庚辰朔,庚子为二十一日。〔9〕唐修《晋书?郑冲传》亦有其事。那个时候,古文《尚书》已经通过苏愉、梁柳、传到了臧曹。因此,郑冲为魏帝讲《尚书》,是用的什么家法,不是不可以考虑的。需要注意的,和郑冲同时进讲的郑小同,系郑玄之孙,所撰《郑志》记有郑玄答弟子赵商问《周官》,《周官》正见于五十八篇的古文《尚书》。他与古文《尚书》流传的风气可能也有关系。郑小同卒于魏高贵乡公甘露四年(公元259年)。〔10〕以上所述,我想已经足够说明魏晋之间已有《尚书孔传》的存在。这样讲,当然不是认为《孔传》成书于西汉的孔安国。我主张,“今传本古文《尚书》、《孔丛子》、《语》,很可能陆续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孔氏学者之手,有着很长编纂、改动、增补的过程”〔11〕。郑冲如何得到古文《尚书》,史无明文。《太平御览》六百九引《尚书正义》云:“魏晋之际,荥阳郑冲私于人(民)间得而传之,独未施行。”〔12〕而此语不见今本《正义》,也有可疑之处,无论如何,《尚书孔传》的出现是在魏晋间,不像很多学者所说是在东晋。

  根据这样的论证,我们还可以重新考虑一下西晋所置博士的问题。《晋书?荀崧传》载晋室南渡:时方修学校,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尚书》孔氏,《毛诗》郑氏,《周官》、《礼记》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论语》、《孝经》郑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仪礼》、《公羊》、《谷梁》及郑《易》皆省不置。崧以为不可,乃上疏曰:“……世祖武皇帝圣德钦明,应运登禅,受终于魏,崇儒兴学,……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陛下圣哲龙飞,阐弘祖烈,申命儒术,恢崇道教,……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旧员十有九人,今五经合九人,准古计今,扰未中半。……”晋元帝置博士九人,事在太兴二年(公元319年),荀崧奏疏则在四年(公元321年)。见刘汝霖先生《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按梅赜奏上《尚书孔传》,载籍云在元帝时,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江左中兴,元帝时,豫章枚赜奏上孔传古文《尚书》”,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始以《孔传》奏上”。因此,学者一般推定其事在元帝建武元年至太兴元年(公元317-318年)。有的学者如陈汉章,以为《荀崧传》记西晋太学有孔氏学,是《尚书孔传》已立为博士,〔13〕这与郑冲等私传《孔传》的事实恐有矛盾。蒋善国先生则提出西晋太学之“孔”不是《尚书》,而系古文《论语》、《孝经》〔14〕,这一点,王志平博士在近作中已有反驳。〔15〕看来《尚书》、《论语》、《孝经》的孔氏传注,在西晋都不曾立于学官。王志平博士认为西晋太学有孔氏师说,但非立有博士〔16〕,应该是合理的。这个问题,还有待深入探究。


〔附注〕
〔1〕李学勤:《古文献丛论》,第285-296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2〕熊明:《皇甫谧考》,《文献》2001年第4期。
〔3〕蒋善国:《尚书综述》.第301-3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4〕《辞源》,第1429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
〔5〕杨朝明:《九家旧晋书辑本》,代前言第4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6〕同〔3〕,第302页。
〔7〕“梁柳边”意即“梁柳所”,见同〔6〕注①引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
〔8〕同〔1〕,第291一293页。
〔9〕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第138页,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0〕同〔1〕第290页。
〔11〕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第386页,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第69页,中华书局,1984年。
〔13〕陈汉章:《西晋有书孔传说》,《国故》第4期。
〔14〕同〔3〕,第128页。
〔15〕王志平:《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第228页。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16〕同〔6〕,第230页。

 

 

 

返回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制作
国学网总编室 010.68900123转808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