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新闻|新书推荐||人部|国学图库|服务社区|国学产品|国学论坛

 

长城与历史文化

 

一、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对于长城,大家都很熟悉。很多人我想都去过长城,北京的这一段长城大部分是明代的长城。中国历代长城累计长度超过10万华里。长城的修建历史上下有两千多年。楚国的长城是中国的第一道长城,修筑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50年以前。从那个时候算有两千多年,所以我们说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长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类文化遗产,最大的文物。无论是它占有的空间,还是它悠久的历史,都在人类文明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常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实际上,长城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有很多内涵,主要是针对我们国家自己而言,而国外的朋友到中国来感受长城,并不是来感受我们民族的“象征”,而是来感受人类文明的标志,感受长城这座人类文明见证物的历史信息。在这一点上,长城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早已失去军事防御作用的长城,它今天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人们都有要去感受历史文明的需求。所以我说万里长城永不倒真正的体现就在这一点上。只要有人类,就有这种需求,而有了这种需求,长城就会活着。这是从长城作为象征意义上来说的。各国元首访华都要登长城,美国的克林顿总统和布什总统是我陪同的,他们对长城了解得还很有限。在他们登长城时给他们讲太多的东西,他们也听不明白。但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在中国的古代为什么要修长城,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了这么艰苦的劳动。这一点不仅他们感兴趣,我接触到的很多国内外友人,也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回答,长城是和平的标志,是人们在和平的愿望下修建的。只有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实在不愿意打仗的民族,才会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修长城。道理很简单,长城的修建者不可能带着长城去打别人。我和他们的谈话,很多国内外媒体都做了报道。这一点是长城的核心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这一点去把握长城,是了解和研究长城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丰碑。这些东西媒体上说得很多,大家都在说,但是在说的同时,我们又渐渐地走向了反面。我举个例子,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回来的时候,说在月球上看地球,所能看到地球上人类的建筑物,第一个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另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这让我们的中国人兴奋了很长时间,现在很多媒体还在说。我在苏州开会的时候,香港、台湾以及海外的华人华侨也在谈这一点,也引以为骄傲。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说这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病态。其实这是一个令正常人难以置信的谎言。试想月球离地理有40万公里的距离,人如果能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到地球上的建筑物,是不可思议的。阿姆斯特朗本人也向媒体正式公开说过没有这回事,当时也没说过他看见。科学家也做过科学的计算,如果能在月球上看到长城的话,就相当于除掉空气中的杂物,空气完全处于纯净的状态下,按我们长城最宽最雄伟的地方计算,在2.69公里以外人能看到的仅是一条头发丝,所以在月球上能看到长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们在为我们的长城骄傲的同时,不能把这种骄傲夸大化。很多时候长城也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了其他方面的东西,包括现在作为心理上的包袱。在长城的精神意义上我们不应有太多的虚荣心,否则会有损我们中华民族的形象,束缚我们的前进。

二、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

  长城是什么?长城是长城守卫者手中的盾牌和头盔,我们后人赋予长城很多的内涵,那是另外一部分意义。长城的本质是防御体系,就象一个头盔、一个盾牌是一个守卫者的武器。那么长城是几十万战士、几百万守卫者的防卫武器,这是长城的本质。其实保卫自己的这种需求,不仅人有,动物也有这种保卫自己的需求。鸟儿把巢筑在高高的树上是出于一种自我保卫的本能意识。我们的祖先穴居在山洞里,用很多的树枝掩盖起来,防卫野兽或者自然力的伤害。动物保卫自己是一种天性,所以长城也是人保卫自己的天性产物。长城的产生,实际上是在社会发展到人需要防御人的时候,才逐渐有了长城的雏形。我们从历史学上来说,财富有了积累的时候,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有了防卫和抢夺的需求,在这个时候人才会防卫人。中国大概是在五帝时代。对于五帝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他们的时代距现在大约有五千年左右。在五千年的考古遗址当中,也发现了类似长城的这种建筑物。比如西安的半坡遗址,3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外面有一条很深的沟,这条沟取来的土就培在沟的里侧,类似我们的一道护城河和里面的一道墙,它把整个的半坡遗址完全的圈护起来。河南安阳后冈的龙山遗址已经有了土墙,内蒙阿拉善旗龙山文化遗址有了石头墙,这种石头墙我去看过,石头的垒砌也是用泥土做粘和,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垒砌完全是一种叠压,这种叠压的方式和我们后来的墙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大致是3500年左右的遗址,那时的人已经有了很强烈的保卫自己的需求,说明人们财产的积累已经到达相当的程度了。这种防范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防范。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了防范也就有了进攻。有了财富的抢夺,肯定就有抵抗,也就产生了战争。

  战争是什么?战争学家给战争做过这样的解释,战争可以理解为两个人的相互搏斗。一方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战胜另一方,战争的过程就是要使对方完全失去抵御的能力,战胜的一方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支配失败的一方,或者胜利的一方能够按照自己意志去做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这种解释是很到位的。但这种解释并不是战争的定义。所谓战争是指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是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以后才有的,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那么我们今天谈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长城作为一道军事防御的工程,严格的说它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我刚才说战争是搏斗双方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另一方,使另一方屈服,贯彻自己的意志。而长城达不到这种作用,长城防卫得再严谨、再好,给对方也构不成打击,仅仅是让对方进不来。所以长城从军事角度来说其作用是很有限的。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这样吗?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长城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来,这么多的朝代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在修长城,而且修得规模这么大,肯定有一个合理的价值。前些年有一个观点以《河殇》为代表,认为长城是保守、封闭的象征,是为了把自己圈起来。并认为长城是“巨大的悲剧纪念碑”。后来《光明日报》约稿想批这种观点的时候,我没有写。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急需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必须批判封闭保守意识,坚定改革开放的思想和信心。《河殇》的作者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封闭意识进行反思,我很同意这种反思。但是他拿长城作例子,本身是不恰当的。《河殇》的作者不是专门研究长城的,也不是研究历史的,我很同意他们对中国当时的封闭意识进行批驳,虽反对他们认为长城就是中国封闭意识的象征,也没有写这篇文章。

  长城在历史上真正的作用发挥的地方在哪里呢?它真正的作用是缓解和调适了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冲突。举个简单的例子,游牧民族的特点是逐水草而居,三五人放牧一批牲畜,哪里水草丰美就到哪里去放牧,过些日子就可能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农业经济特点是春种秋收,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走。要是庄稼不受伤害,一年的收成、一年的生计就有了保证。种地当然也必须种在土质肥沃的地方,有水的地方,所以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交界的地方,争斗便十分激烈。你要来这里放牧,我不让你来放牧,两边就冲突起来。这边把牲畜给打死了,那边把田地给踩坏了,经常出现这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长城产生之后,这种混乱和无序状态才有了改变。所以长城的真正作用是在两种经济行为冲突下,所起到的一种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也不完全是保护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它既保护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又保护了游牧文明。因为战争对双方都造成伤害,除经济外,长城的作用也还体现在政治上,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我们回顾长城的历史,长城上很多时候也是烽烟四起。凡是战火烧得很旺的时候,一般都是民族政策存在很大问题的时期。我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把长城定位为文明与野蛮的产物,认为游牧民族是野蛮、抢掠的民族。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我们认为长城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产物。游牧民族也有自己的文明,很多时候是一种弱势文明,而一般情况下农耕经济是一种强势文明。农耕民族主要通过对自然的环境的改造,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取得较高的生产能力;游牧民族则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取得生存的条件。所以,游牧民族在经济实力、文化水平和人口数量方面常处于劣势。当然,军事实力并不完全决定于经济实力。那么作为一个有力量的政权和经济发达的政权,对弱势群体(民族)进行沉重地打压或封锁的时候,在他们生存的底线都受到威胁的时候,肯定会奋起抗争,战火自然会烧得很旺。所以有时我是很同情游牧民族的,在很多时候游牧民族是为了生存,在生活底线受到最大威胁的时候,他们才会对长城区域进行攻击,而农耕民族修筑和守卫长城则是为了生存得更好。

  明代庚戌之变时,蒙古的俺答两次兴兵越过长城打到北京城,把明王朝打得晕头转向。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战争,是因为明朝拿长城当作重要的武器,对游牧民族进行完全的封锁和严厉打压。明廷把长城沿线的茶马互市全部关闭,而蒙古民族一直需要中原的茶叶、丝绸、布匹、铁器等生活必需品,这些东西全要靠用牲畜来交换。如果没有这种交换,蒙古民族只剩下畜产品,那么他们的生活就会发生很大困难,甚至难以维持。在俺答汗时期,长城沿线相当平静,俺答汗在嘉靖年间,多少次向朝廷请求恢复茶马互市。但那个时候,明廷认为必须以苛刻的条件做前提,也就是说,你要多少我全部给你,但你必须按照我的意愿做,否则的话我就扼杀你。我有长城,你打不进来。很显然明廷是以这种强势的心态去对待游牧民族。所以这个时期整个长城沿线战火才相当频繁,而且仗越打越大。长城沿线守卫的官兵,在朝廷错误方针的指导下,作了很愚蠢的事。嘉靖二十一年,俺答汗派石天爵等人至大同镇边堡,向明廷发出和平的呼吁。明朝大同巡抚龙大有竟将石天爵一行绑赴朝廷,并假称用计擒获。嘉靖请皇帝不但不追究龙大有的责任,反而升他为兵部侍郎,同时下令把石天爵给杀了。明廷杀了俺答汗的使者,俺答汗也没有放弃求贡的追求。从嘉靖二十五年五月至嘉靖二十六年春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俺答汗先后数十次向明廷派遣使者,但都遭到了无理拒绝。嘉靖二十六年夏,俺答汗再次派人求贡,使者来到大同边塞,遇到明朝的官吏,还没有来得及陈其所请,便惨遭毒手。在明廷一意孤行之下,俺答汗忍无可忍,不得已只剩下发动战争一条路了。庚戌之变是从古北口打进来的,本来俺答的部队要打大同,他们对那一带的路线也熟,原来他们进贡都是这条路线,很多人就在这个区域生活。当时的大同总兵仇鸾是奸臣严嵩的亲信,仇鸾看着蒙古人要打大同,惶恐无策,于是花很多的钱、物资去贿赂俺答求他别打大同这个地方,最后俺答打到古北口,打下以后,就直接进军北京。在北京打了十几天,在京畿一带所向披靡,大肆抢掠,沿潮河川经古北口由原道退出长城。当时朝廷表现相当软弱,严嵩一伙认为,敌人“饱将自去,唯坚壁为上”。把城门关得严严的,把里面的东西挡住,他们抢够了就走了。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在长城沿线,很多的战争都是这种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战火就越烧越大,这是明代长城战火最旺的一段历史。

  这种战争形式是在什么时候转变的呢?1570年张居正当政时期采取了正确的民族策略,与蒙古政权建立了联系。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的未婚妻,在结婚的前夕,被俺答许配给了一个大将军,因为俺答把这个大将军的未婚妻娶为自己的妻子,俺答自娶外孙为妻,又夺孙子之妻送给别人,把汉那吉实在承受不了这个打击,于是就投奔明廷。这个时候,明朝中央正当张居正主政,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把汉那吉来到大同之后,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抚方逢时,对他十分礼遇,并将此事报奏朝廷。朝廷给把汉那吉封官加爵。俺答知道他的孙子投奔明朝以后,马上带着全部的人马,大兵压境。由于把那吉受到了很好的礼遇,并被封了官。俺答也就重新看到了希望,马上再次向明廷求贡,这时明廷做出了很正确的决定,把长城沿线茶马互市全部开了。茶马互市有官市、有民市,民市相当于过去的自由市场。官市定期举行一次,民市较为频繁,没有定期。1570年隆庆议和之后,长城也就越修越坚固。从那以后,虽然规模小的局部冲突时有发生,但长城沿线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明朝晚期,后金兴起,在东部地区,明朝与后金的战火却越烧越旺了。其实当今世界也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管你有多么强大,也消灭不了另外一个民族。而这种打压到了民族生存最底线的时候,肯定会引起反抗,那就必然造成强烈的冲突。

三、长城的修建

  中国长城的修建,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以前所说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其实那个时候修建的沟墙都不是长城,只是防御工程的一种雏形。最早长城的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楚长城作为中国的第一道长城,是在公元前656年就已经发挥作用了的楚国防御齐国的一道长城。《左传》上有很清楚的记载。齐桓公带着大兵打楚国,打到汉水流域,楚国派大臣屈完去说服齐桓公,屈完对齐桓公说楚国有方城(长城)为城,以汉水为池,你肯定打不过来。齐桓公看到楚国方城果然坚固,只好收兵。史料记载,由于楚长城的存在,有好多次大兵压境后又撤回去的情况。如公元前557年,晋国派大将帅师伐楚,打到方城之外,看到方城不是孤立的城垣,而是连绵不断的完整的防御工程,就只好撤兵。在春秋时期,开始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军事防御系统的需求,到西周末年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形同虚设,实际上东周中央政权已经没有统治力量。各方诸侯称霸已经开始,这就促使军事防御的需求十分强烈。再加上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以车战为主。一辆战车上三个人或五个人,使用的长矛有3米长,在车上打仗,双方都摆好了阵势,然后开始打。这个时候长矛短了够不着,长矛长了使不上劲儿。那个时候很少有步兵到地上打仗,下车在地上打仗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当打不过人家的时候,就挖一条沟,垒道墙,把你挡住,让你过不来,这就是最初的防御工事的用处。这种防御工事在当时很简单,但很有效,守卫的一方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供给,就完全能坚守住。所以在春秋早期的很多城墙修建得很简单,这个时期的长城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冲突的产物,另外一部分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冲突的产物。战国时期的秦昭王长城、赵武灵王长城、燕北长城,都是农耕经济对游牧经济的一种防御。后来长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各诸侯相互防御的长城全部拆掉了,利用防御游牧民族的秦、赵、燕的部分长城加以修缮,又新修了很多城墙,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里的长城。这对于保护农耕地区免受游牧部族的侵扰起了重大的作用。

  秦始皇万里长城是中国的第一道万里长城,从那以后的长城历史,主要是由于民族之间冲突而修筑的一种军事防御工程。这种防御工程,秦之后才大规模进行修筑。

  汉代并不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时间最长的朝代,它是修筑单线长城最长的朝代,汉长城单线长约2万华里。张骞打通西域之后,为了保护丝绸之路,河西沿线的这一部分长城主要是汉代修的。在云南也发现了300多公里的长城,它是西汉末年修的,基本也在同一时期。汉武帝派张骞打通西北的时候,派人又打通西南,这是同一个民族政策的整体。

  汉朝继秦代之后,在北部边地修筑长城和烽燧,东至辽东,西至玉门关,再往西则为修建亭障墩台,使边地防御系统进一步完善,有效地阻止了匈奴的南下。

  好多学者认为长城是中原汉民族防御少数民族的工程,实际上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创建的历史丰碑。中国有将近一半的长城是少数民族创造的,是由少数民族政权所修筑。少数民族政权修筑长城比较早的是北魏,公元 423年修筑防柔然的长城。北魏王朝为防御北方新起势力的侵扰,特别是为了保卫京都平城(大同)先后设置沃野、怀朔等六个军镇,同时增筑畿上塞围和长城,构筑严密的防御体系。接下来较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是金,金修筑长城,在历史上叫做“界壕”。过去在很多的地图上标记这条长城是成吉思汗长城,民国时的地图也还这么标记,实际上它是金防御蒙古族而修筑的长城。金修筑的长城地跨今天的吉林、黑龙江、外蒙古、内蒙古形成一个网络状,整个防御系统也很严谨,总长度累计超过了一万里。金之后较大规模修长城的是明朝,明朝是推翻元朝统治建立起来的政权。

  明朝建国之初,始终面临着元朝卷土重来的危机,就派重兵驻守长城沿线并且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大家都知道的山海关长城,是洪武十四年修的,这一年是公元 1381年,比嘉峪关长城要晚8年。整个明朝时期,防范的重点是被推翻了的北方蒙元势力。特别是明朝中期之后,蒙古势力再度复兴,多次兴兵南下,大规模地进攻明朝,数度威胁京师,后来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也向南推进,从东北方向威胁明朝的统治。所以明朝不惜代价,大力修建长城防御工程。长城在明朝得到全面更新,调集大批人力、物力,先后建成九边重镇防区。东起辽东镇,西止甘肃镇,跨今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其工程浩大,技术先进,设施齐全,在历朝修筑的长城中是绝无仅有的。明朝在修长城同时,还数次大规模远征漠北。朱元璋和朱棣都试图派大部队消灭蒙元的残余力量,但真正进入沙漠地带作战,几乎没有一次是完全成功的。例如1327年,太祖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为左、右副将军,各率五万人马分三路远征漠北。徐达率中路大军,由雁门关出长城向北挺进。当大军到岭北地区时,突然遭到扩廓帖木儿与贺宗哲两股蒙军的合兵伏击,明军惨败,死伤达数万人。徐达损兵折将,只好率领残部退回长城沿线。与此同时,左副将军李文忠率领东路大军从居庸关出塞北应昌,日夜兼程,加速前进。当骑兵部队奔驰到土剌河、阿鲁浑河等地区,与元军虽然多次遭遇,双方也发生战斗,但是明军并未取得显著战果,因此,东路大军也是无获而归。只有右副将军冯胜所率领的西路大军,由西道抵达西凉,猛追元军骑兵至永昌,后又向嘉峪关进击,追击到今天的安西西南一带时,元军守将卜颜帖木儿出城投降,获胜而还。明朝这次三路大军远征漠北,其结局是出乎朝廷预料之外的。中路军和东路军,不但毫无所获而且丧师数万。只有西路军取得一定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明廷认识到元朝的残余势力一时还难以消灭,遂改攻为守,开始注重修筑长城。同时也注重了和蒙古政权关系的调整。那时燕王朱棣驻扎在北京,负责整个北方军事防御,燕王跟蒙古很多的将领关系很好。“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一直打到南京,夺取了皇位。他在往南京打的时候,一些蒙古族的骑兵部队就参与了战斗。朱棣建立永乐王朝之后,将都城迁到北京,同时也加大了长城修筑的力度。这时候对修筑长城也就越来越重视,在整个明朝的270多年中,长城始终是在修筑的过程中。

四、长城的保护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我们祖先创造这样辉煌巨大的文化遗产。作为子孙后代,我们确实应该引以为骄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很好地珍惜这份遗产,致使长城遭受了相当严重的破坏。离我们时间最近的明代长城,修筑的质量最好,工程也最大,那么今天是什么状态呢?史册记载它的长度是12700华里,分成九个镇,即九个军事防御区。今天长城的状态,有墙伫立着的地方还不到三分之一,已经成为遗址的,还不到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一以上的长城已经完全消失了。可以说,我们中国目前已经没有万里长城了。这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历史的原因,如:辽东镇长城,山海关以外有1900华里,这段长城是明代正统年间以后建的。这部分长城已很少被人提及,因为这条长城基本没有了。这段长城的修建,比山海关到嘉峪关这条长城的修建大致晚60多年,再加上它修得比较简单。特别是后来主要用于防御后金的辽河东长城,在修的过程中,战争比较激烈,今天修了,明天拆了,破坏较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入主北京之后,基本上把明代修建的辽东长城全拆了,拆了以后建了一条柳条边。柳条边大致是在长城的沿线,但并不是完全建在明长城遗址上。柳条边不是长城,只是清朝为了保证龙兴之地的纯正,不让汉族人进入东北的一种隔离物。第二是长期的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带长城的破坏,有的地方人为破坏重,有的地方自然破坏重。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伴随着军事上火炮的应用,巨大的长城已经不再有屏障作用,长城也失去了在军事上的价值。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沿线的老百姓由于迷信长城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认为有神灵护佑,长期以来不敢在长城身上动土。不仅如此,有的就连长城附近老树都不敢去动。因此,那个时期长城得以较好的保存下来而没有受到很大的人为破坏。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长城沿线发动多次战役,但都被中国军队给予迎头痛击。这些战役使长城受到第一次人为的破坏。但真正意义上的人为破坏是在建国后发生的有组织、有领导的大规模破坏行为,随之而来的是长期被单位或个人拆掉长城的砖石移作它用。在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疯狂的人们砸锅炼铁。例如在山海关有人下令把南起大海,北至角山一带的长城砖拆掉数公里,运到各处砌造大炼钢铁的炉窑。那个年代人们毫无文物保护意识,头脑里充满了狂热的“革命”激情。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同无辜人民一样,无言的长城也没有躲过这场浩劫。某些人打着破四旧、“抓革命,促生产”的旗号,丧心病狂地大肆破坏长城。有的地方以公社生产队的名义出动大车、拖拉机,打着红旗敲打鼓大规模去拆长城,用拆下来的砖石去修水库、猪圈等等,还振振有词是搞所谓“古为今有”、“废物利用”。我们在考察长城的时候,在固原秦长城的遗址上看到许多豁口,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这是当年学大寨、修梯田时取土挖开的。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时候,北京昌平县就召开动员大会,打着红旗,高唱革命歌曲,向长城要材料,修建黄花城水库。又比如黄崖关外的凤凰楼,就是在建校舍的名义下,动员小学生把长城砖一块块背下山来的。劫后的长城使每一个中国人见之痛心,尤其是生活在长城下的长城儿女,目睹祖祖辈辈世代相依的长城,竟被破坏到如此地步,更是无比气愤!今天这种大规模的破坏已经很少了,但长城的蚕食性破坏随时都可以发生。至于自然力的破坏主要是指风沙、地震、洪水等,这种破坏有时更是很难避免的。

  对于长城破坏,有什么好的保护办法呢?长城不能收藏起来,它不象故宫那样看管起来。长城作为一个大地性的文物,我们没有办法封闭的看管起来。我们强调要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只有两点:一点就是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各级政府组织的加强管理,提高全民族的长城保护意识,使我们大家都知道保护长城的重要性。另一点就是长城保护立法,要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长城。现在对于破坏长城的个人或单位,文物部门、行政执法部门虽然也给一些制裁,但力度是不够的。如前两年比较热的一次报道,包头是赵长城的一个重要城址,在修公路的时候完全给推毁了。在这种情况下,文物部门对施工单位进行行政处罚,罚款八万元。我对这种处理是有意见的,这种处罚是惩治破坏行为,还是鼓励破坏行为呢?我说这是鼓励破坏行为,因为这种处罚起不到警示作用。如果长城有了法律保护,严重破坏长城的当事人应当负有法律责任。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越过了这条底线,就得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有了长城立法,严重破坏长城的当事人要判徒刑,那么情况就会大有改观,不会有更多的人以身试法!法律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必须通过法律保护长城。

  如果我们对长城的重要性有了全面的认识,然后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管理,再加上对长城破坏者给予有力的打击,就会使长城得到很好的保护。长城沿线的很多农民,特别是北部、西北部山区的一些农民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你要让他们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去认识保护长城的意义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通过其他的渠道,比如对破坏长城进行适当制裁,使他们知道长城是不能拆的。很多人知道长城,但他们不知道他们家门口的土墙、土梁子就是长城的组成部分,所以这也有赖于宣传工作力度的加大。长城的保护问题,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关于长城的讲座,会对长城多一些关注。今天的长城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时刻,我们的长城之所以伟大,在世界上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它应有两点构成,第一个是它的历史悠久,另一个就是它的长度。历史悠久是没有问题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最早的长城,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谁也不能否认。可是假如我们长城不是万里,只有1里长城或只有10里长城,那么还能举世赞叹吗?它还能成为人类这么重要的遗产吗? 这个问题是不言自明的。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长城可以只保存一段,或保存几段就行了,这种观点是有害的,也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如下一种迹象:很多的国外游人,用十几年的时间来感受长城,今年看这一段,明年看那一段。他到中国就是以看长城为主,他们已不满足只看一处或几处长城了。他们希望对中国长城能有全面的感受或全面的认识。所以长城作为全人类文化遗产的资源,它需要整体地面对人类。如果到了感受长城长的社会需要发展起来之后,我们的长城就只剩几个点了,那还叫万里长城吗?我们还能重新去建它吗?肯定做不到,就是建起来也是假的。所以我们今天谈长城的保护问题,首先是要提高全民族的长城保护意识,把保护长城落到实处。

五、长城的研究

  对长城的研究早在长城初建时期就已开始,时断时续,时起时伏,延续千年之久。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点大到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军事设施研究时期;历史、地理研究时期;十年沉寂时期;多学科、多角度研究时期。

  军事设施研究时期是从春秋末期开始,到明末清初为止,历经数千年。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主张修筑长城和反对修筑长城两个方面。历史、地理研究时期是从清朝开始到“文革”前的1964年为止,前后大约经历三个世纪,又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清朝人的研究;19世纪末叶外国人考察我国西北长城,长城概念的转变与扩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研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三阶段的长城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对长城的总体认识由原来单一的,仅从物质方面的认识进而扩展为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去认识,也就是对“长城”这个概念从物质的一元概念转变为物质和精神的两元概念。我们今天看长城不仅是物质的,它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伟大精神的象征,它凝聚了无数中国人民的血肉。至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时期,是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中国长城学会成立后极大地推动这种发展,长城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今后关于长城研究的工作极为繁重,目前看来是需要加强考古考察。历代的长城遗迹很多,而真正由专家们系统考察的却很少。首先是对所有长城按历史顺序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考察。这是基础性的工作,绝对必要。其次是对历代有关长城记载文献作认真的汇集、整理、出版。这两项工作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我们要大力开展。

  现在要把秦始皇修筑的长城落实到地图上还做不到,秦始皇万里长城曾经修到什么地方我们不完全知道。这是我们中国第一道万里长城,现在西部很多的地方研究成果较多,断断续续可以把它串起来。在阴山、大青山等内蒙一带也找到了一部分,尽管这些地方还不是很清楚。在东部,从中部靠东和整个的东部完全没有,完全不知道秦始皇把长城修到哪儿。汉长城是在秦长城基础上修缮起来的。汉长城很多地方也找不到了,所以对长城的研究还有很多的课题要做。现在从长城研究总体来说,近十几年比过去有很大的进展,今后仍需要再接再励。

  自从长城学会成立以后,就把整个长城研究工作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结合起进行研究,因为长城伴随着我们民族的社会发展,它不只是一个建筑物,它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秦朝修长城与经济有没有关系,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去修长城,以什么样的财力、物力做支撑?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它的后勤保障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做综合性地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差距还很大,需要大大地加强。

  我们需要加强的另一个研究内容就是长城旅游。长城在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也有相当的重要意义。游人花钱买你一张门票,他买的是什么?他买不走长城的砖,长城的石头,他消费只是那种文化的感受。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投入不只是修几段长城的问题,而应该在长城的文化上做很大的投入,这也是给旅游充值。游人在游长城的时候,给游人增加文化的感受,是一种很重要的课题,目前还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旅游业还在起步的阶段,跟国际旅游尚未接轨,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争取早日缩短这个差距。

  长城的主干在中国北方,走向东北——西北一线,沿途大部分地区都在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之内。这些地方的许多长城遗址都是宝贵的、潜在的旅游资源和研究对象。如何科学、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既为西部人民造福,又使长城不至遭到破坏,正是长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长城研究人员只有主动地自觉地为西部人民服务,才能更充分显示自己的价值,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长城研究才能更有活力。

  以上我说的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做长城研究工作者的一种自我检讨。所以希望在坐的诸位,以后能给长城更多的关注,给长城学会的工作以更多的支持,为长城的保护发展发出更多的声音!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
http://www.guoxue.com
国学网总编室 010-68900123转808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发现侵权 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