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间诏修《四库全书》,徵采天下遗书,时浙江进呈藏为全国之冠,其中仅鲍氏知不足斋所献即达六二六种,为浙江私家藏书之首。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祖居安徽歙县邑西之长塘,故世称长塘鲍氏。鲍廷博父亲鲍思诩娶杭州顾氏为妻,遂移家杭州,鲍思诩性嗜读书,并略有藏书,鲍廷博又力购古人之书以观其父。积久,所得之书益多而精,乃筑室藏书,取《礼记》"学然后知不足"之义,颜其楼为知不足斋。
鲍家经商,家饶财资,故於藏书、刻书均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鲍廷博数十年如一日,访书不懈,名声斐然,故当时近则嘉兴、吴兴、还自大江南北有旧藏抄刻异本到杭州求售者,必先到鲍家让其先挑选。有时鲍廷博闻知外地有人售书,还会千方百计通过信函求购,如此所得珍秘善本甚多。鲍廷博又与赵氏小山堂、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藏书名家参合有无,互为借抄。对那些家有先哲遗稿的,鲍廷博也总是设法抄录,每得一书,如获至宝,欢喜若狂。长期的书香薰陶,使鲍廷博精於版本目录之学。翁广平《鲍渌饮傅》曾称赞鲍廷博"生平酷嗜书籍,每一过目,即能记其某卷某叶某讹字。有持书来问者,不待翻阅,见其板口,即曰此某氏板,某卷刊讹若干字,案之历历不爽"。故洪亮吉把他和黄丕烈同列为"鉴赏家"。
鲍氏知不足斋藏书多宋元善本,但鲍廷博从不自秘,只要有人假借,总是尽量满足别人的需求,甚至常常把秘本异籍举以为赠,故鲍廷博藏书在生前已流出不少。乾隆间修《四库全书》,鲍廷博命其子鲍十恭进呈家藏六二六种,其中《四库全书》著录二五零种,存目一二九种,为此得到朝廷《古今图书集成》一部的奖励。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上谕"说:"今阅进到各家书目,其最多者为浙江之鲍士恭、范懋柱、汪啓淑、两淮之马裕四家。为数五六七百种,皆其累世尽藏,子孙克守其业,甚可嘉尚。"在发还给鲍家的书中,乾隆还专门题诗作为鼓励。如所还的《唐阙史》上所题诗为:
如不足斋奚不足?渴於书籍是贤乎;
长编大部都庋阁,小说卮言亦入橱。
鲍廷博藏书特别值得称赞之处是他的"以散为聚"的藏思想,所谓"以散为聚"主要表现为以刻书的方法把书存之於世。鲍廷博尝取家藏珍籍二百馀种,刊为《知不足丛书》二十七集,为我国古代著名大型丛书之一。赵怀玉《知不足斋丛书序》曾引鲍廷博之语:"物无聚而不散,吾将以散为聚耳。金玉玑贝,世之所重,然地不爱宝,耗则复生。至於书,则作者之精神性命託焉。著古昔昏昏,传千里{文心}{文心}甚伟也。书愈少则传愈难,设不广为之作所,古人几微之绪,不将自我而绝乎?乞火莫若取燧,寄汲莫若凿井。惧其书之不能久聚,莫若及吾身而善散之也。后人有《续知不足斋丛书》、《仿知不足斋丛书》、《后知不足斋丛书》,均是在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的影响下编刊而成的,正是应了鲍廷博的这段话。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影响之大,连皇帝都知道。嘉庆十八年(1813)方受畴任浙江巡抚时,还奉旨特意前来询问鲍氏《丛书》刻了多少,及方受畴以《丛书》第二十六集进呈,得奉'上谕':'鲍廷博年愈八旬,好古积学,老而不倦。著加恩赏给举人,俾其世衍书香,广刊秘籍。'一时传为盛事。其实,我们今天尽人皆知的《聊斋志异》也正是由鲍廷博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刻才得以广为流传的。卢文弨《微刻古今名人著作疏》评论鲍廷博刻书说:"吾友鲍君以文者,生而笃好书籍,於人世一切宝贵利达之外,复不私以为枕秘,而欲公之。晨书暝写,句核字雠,"乃始付之梓人氏。枣梨既精,剞劂亦良,以是毁其家,不<血右加却的右半部分>也。可见对鲍廷博评价之高。
道光、咸丰年间,鲍氏之书全部散出,多入杭州劳氏丹铅精舍和湖州百宋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