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长城永恒 >> 文章材料 >> “长城精神”解读

“长城精神”解读

吉人

  中国的长城,从春秋战国迄始,至今已有近2700年的历史。经过如此长期的长城文化的积累沉淀,已经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长城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强固国防,保卫和平,反对侵略,振兴中华,实现理想社会的强大鼓舞力量。

  一、什么是“长城精神”

  对于“长城精神”人民作过多种多样的概括;而其内容则大同小异。也算一家之言吧,我对“长城精神”概括如下,请方家指教。

  ——众志成城,保境安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强国精神。

  修筑长城,特别是万里长城是国家大事,非举国之众、举国之力,是无法实施这项伟大工程的。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创建万里长城的第一人。他在扫灭六国之后,为了保护其统治区域内的农耕民有个和平安宁的生存、生活、生产、发展的环境,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以气吞山河的气势,排除千险万难的雄伟气魄,远见卓识的战略部署,在他统治区域边缘的万里线上,决定设立一条巨大的防线,修建一条万里长城。他以军队为骨干,组织统治区内数十万民众,投入到修建万里长城的巨大工程中去。他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强国精神影响到每个修建“万里长城”的组织者、指挥者、参加者的心上。他们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力排万难;以创造性的指挥,巧用山川河海之险,终于使一条 旷古以来从未有的雄伟的万里长城,屹立在了亚洲的东方。这可称之谓“众志成城”的典范。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近现代发展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弱”就要被欺、被侵、被掠、被虏、挨打、被瓜分、被宰割。要生存、要生活、要生产、要发展、就必须要“强”,而自强才是真正的强。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实现自强。中国的万里长城就体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强国精神。

  ——维护一统,和睦相处,相互交融,四海一家的团结精神。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形成的初期,可以说是由数百种族群融合而成的,他们同为以炎黄为代表的族祖的子孙,在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着以炎黄为代表的族祖的血液。以匈奴为例,就是夏禹后裔和北方草原土著族群融合而发展起来的。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也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各族群的差异,而差异形成了他们之间又矛盾、又依存的条件。如长期形成的南农、北牧、南棉、北皮,南车、北驼等差异,这些差异,使他们之间产生了争斗,更产生了互补互助,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互相依存的共同需要。

  2000多年来,他们之间发生过争执,但那是短时期的,约有六七百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是和睦相处的。他们之间发生的争战,也是萧墙之内的纷争,属于“兄弟阋墙 ,家里矛盾”的性质,最后结局还是和睦相处一家亲,共同发展同繁荣。

  有人说,长城是封闭的,起着隔离的作用。不错,长城确有封闭隔离的作用。但它封闭的是争夺,隔离的是掠杀。而对于长城两边的互利贸易是开放的,对于两边的友好往来,不仅是开放的,而且实施了和亲政策,建立起亲戚关系。从互利发展的意义上讲长城不仅没有封闭隔离的作用,而是架起了民族亲近的桥梁,拉起了团结亲和的纽带。

  东、西、南、北、中各民族,尽管存有差异,但都始终共处于“四海一家”的统一体内,各民族不管人数多少,都是兄弟关系。有人说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家长”都是汉族人,其实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元、清两朝的“家长”就是蒙古族人和满族人。北魏时的鲜卑族人和南宋时的契丹族人和女真族人,也在大半个中国区域内当过“家长”,但不过汉族人当“家长”的多一些,时间长一些罢了。这里的关键问题是看谁能成为真正的团结核心,从而推动社会真正进步,使统一体内的各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昌盛、谁就能获得中华各民族的拥戴。

  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的统一,就必然获得大发展大繁荣;大分裂就必然造成大倒退大衰败。所以说万里长城所体现的维护一统,和睦相处,相互交融,四海一家的团结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动力。

  ——力排万难,智克艰险,巧用资源,强固国防的创造精神。

  修建长城,尤其是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创造性的伟大工程。从茫茫沙漠,戈壁荒滩,到千沟万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从吕梁、太行地险峰峻岭,穿大河到大海大江,有着千难万险横在其中。但修建万里长城的第一人秦始皇,同其智囊团队,以高超的军事慧眼,设防、选线、建关,以大智大勇,力排万难,智克艰险,巧妙的利用自然资源;以超凡的组织指挥才能和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建起了第一条万里长城,从汉以后,特别是明代,不仅发扬了秦修万里长城的精神。而且根据由冷兵器,到热兵器的演进,与时俱进地使万里长城修建的更加坚固,设施更加完备。现代人们以长城喻“坚强”被广泛的运用。称解放军为保护人民,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称三北地区防风防沙林带为“绿色长城”。共产党还把廉洁奉公,拒腐防变工作称为修建“防腐长城”。万里长城已成为整个社会“可靠安全感”,“强大力量感”,“丰富智慧感”的代名词。

  有人说长城,在现代战争中已完全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不错,古老长城的墙体、城堡、烽燧,已失去了防御功能,但现在的地下长城和天空的“多维屏障”都是万里长城由地面到地下,由单维屏障到多维屏障的发展。中国的万里长城,可说是现代军事设防之母,是当今国防意识之父。只要地球上存在战争,存在侵略,万里长城的军事价值就永远存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勇尽义务的献身精神。

  人类社会发展的铁的规律是,有国才有家,国强家才安。国家是整体是全局,家是个体,是局部。有时为了保全整体,或为了实现保护全局的某个目标,需要每个家庭承担一定的义务,付出人力、财力和智慧,有时还要付出牺牲个体和局部的代价。修建万里长城,是关系到整体和全局生死存亡的大事,古代民众在修建长城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为了整体和全局的需要,敢担责任,勇尽义务,愿作牺牲的献身精神。这种献身精神经历了由蒙眬、被动、到清醒、主动的过程。到了近现代达到了自觉付出。乐于献身的高度。这就是我们国歌中高唱的“用我们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以上的强国精神,团结精神,创造精神,献身精神就是长城精神的基本内容,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珍惜,保持和发扬光大。

  二、“长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长城精神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春秋战国长城,到秦汉修建万里长城时期,特别是秦始皇首创的万里长城时期,这是长城精神诞生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长城应对的是冷兵器。第二个时期是汉以后到明代修建万里长城时期,特别是戚继光主持修建长城时期,这个时期万里长城应对的是冷热兵器并用。这个时期长城精神有了明显的成长发展。第三个时期由鸦片战争开始,到全民参与抗日战争。这个时期虽然古老的万里长城停止了修建,但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却出现了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局面,以我们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为古老的“长城精神”,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其达到了成熟。

  从这三个时期看,在朦胧被动时期,曾出现过像花木兰从军到边关的极少数精英,就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有些模模糊糊的责任意识的,特别是经常受到袭扰掠夺的民众。还是能为修建万里长城吃苦、受累、甚至做出牺牲的。据查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因修长城而闹事造反起义的,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长城精神”在成长发展时期,整体上虽然还不是很清醒。很自觉,但已经出越来越多的勇尽义务,主动献身的爱国者和爱国英雄。有的人说,这些只不过是忠于他们的君主皇帝,谈不上爱国。孰不知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封建统治者和人民虽有根本厉害矛盾。但在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下,统治者的利益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形成了历史的客观一致,忠君、爱国、惜民也有了一致性。我们不能因为其忠君不承认其爱国爱民,如果那样我们就背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三个时期是“长城精神”成熟时期,这个时期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全民族的觉醒,在危难当头,为了民族的生存,愿抛头颅洒热血,以自己的血肉筑成捍卫祖国疆土的长城。至于个别逃避义务的人什么时候都有,即使在全民觉醒的今天,仍然有,中国有,外国也有,这是少数,无碍大局。

  修建长城,是国民应尽的义务,那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怨恨修长城的诗、词、歌谣呢?这反应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的怨恨。近日我阅读了《长城志》编辑部,编选的365首长城古诗,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与长城有直接关系,有三分之二是讲征战、抒发别离情怀的。在三分之一与长城有直接关系的诗词中,有62首是肯定和赞扬长城的。唐·褚载写道:“秦筑长城比铁军,蕃戎不敢过临洮”。宋·郑震诗:“秦皇极是无道理,长城万里谁能比”。明·马文升诗:“东封辽水三韩险,西固燕京百世安”。清·周延钦诗:“一关当要道,万户值春风”。长城怨和否定长城的有55首,其中只有几首是否定长城的,如清代的康熙皇帝写道:“须识成城唯众志,称雄不能峙群山”。还写道:“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其他大多数诗词都是抒发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怨恨心声的。在修建长城中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实施非人性的、残酷的、强制性的役使,使本不该牺牲的民工却成倍的牺牲了,本不该产生的家庭悲剧屡屡发生。这些诗讲:“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家家养男当门户,今日作君城下土。”诗人同情劳动人民为他们抒发怨恨,但他们很少或者没有涉及长城的作用。不可否认也有个别诗,以同情劳动人民为名,杜撰故事,抒发自己对某个统治者的不满,这在历史上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使人们忽视了自己在保家卫国,强固国防中的责任和义务。不过,这些都是小小的支流,它不会损害已经形成的伟大的“长城精神”。

  伟大的长城精神将万古常青,世代相传。

2012年7月16日

主办单位:中国长城学会  承办单位:“老兵方阵”系列活动组委会 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
本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