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春联

  孟昶(919-965),字保元,河北人。五代后蜀主,北宋建隆四年( 963 )年归宋。据《宋史·蜀世家》载:“孟昶第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世人言此联为春联之始。此联虽只有短短十字,却寓意吉祥,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四个字巧妙地嵌在联内。孟昶写毕,群臣称赞不已。

  后蜀灭亡后,宋朝派吕馀庆任成都知府,而长春节为宋太祖赵匡胤生日之名。以上“吕馀庆”和“长春节”,恰与孟昶题联中的“纳馀庆”、“号长春”出奇地发生了巧合。当时被人们视为“谶语”、“卜言”。

 

朱元璋微服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一副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联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