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名篇赏析》  许总选析



郑谷


  【峨眉山】
 
  万仞白云端,经春雪未残。夏消江峡满,晴照蜀楼寒。造镜知僧熟,归林认鹤难。会须朝阙去,只有画图看。

 
  郑谷(851~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末诗人。幼聪颖,自骑竹之年即会赋诗。光启年间考中进士,后任京兆参军、右拾遗,又转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郑谷与薛能、李频唱和,又与张乔、许棠等交游,世称“咸通十哲”。后与诗僧齐己唱和,齐己称为“一字师”,又因《鹧鸪诗》闻名,人称“郑鹧鸪”。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西南七公里处,山脉雄踞四川盆地西南缘,逶迤绵延,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故名。峨眉山分大、中、小三峨,今游览地为大峨,主峰金顶海拔三千多米,山麓至峰顶五十余公里,其间峰峦起伏,石径盘旋,雄秀幽奇,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自东汉始,山上创建许多道观,流行道教。唐宋后盛行佛教,至明清,山上大小寺庙近百座,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
 
  诗人游览峨眉山,赞叹其雄伟高峻,并由此触发山水情怀,寄托混迹末世的苦闷思绪。诗的前四句写山势,万仞之峰直插白云,可见其高,山巅积雪经春仍然未能融化,可见其寒,所谓“高处不胜寒”,极力渲染高寒之境;接着进一步写其势,夏日雪融使峡中水满,长江泛溢,足见积雪之厚,阳光照耀下的雪色,寒彻整个蜀地楼台,足见寒气之盛。后四句抒怀,置身这空灵幽美之境地,已与山中僧人熟识,但自己归隐山林的情怀,却又难以实现,由于处身尘世之中,必须进京上朝,而那时峨眉美景也只有在画图中再去领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