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名篇赏析》  许总选析



王之涣


  【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唐代诗人。曾任县主簿、县尉等卑职。由于遭人诬陷,曾辞官漫游黄河南北,为人豪放,常击剑饮酒。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作品虽然流传下来的很少,但当时诗名很大,作品广为人所传诵。据说有一次王之涣和当时另两位著名诗人高适、王昌龄到一个叫旗亭的酒店喝酒,见到有妓女正在唱歌,歌词是当时诗人的作品,他们便计算妓女们所唱每个人诗的次数,唱到某人诗一次,便在墙壁上画一个记号,结果唱高适诗一首,唱王昌龄诗二首,唱王之涣诗三首,王之涣得了第一名。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鹳鹊楼在蒲州西南城上,楼有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为登临胜地,因常有鹳鹊栖息其上,故而得名。这首诗就写了诗人登临鹳鹊楼的所见所感。
 
  诗的前二句写景,因楼在城西南,面对中条山,所以极目远眺,只见一轮夕阳冉冉西坠,似乎贴在了连绵起伏的山峦之上,然后再逐渐沉没下去。俯瞰楼下,只见黄河滔滔汩汩,一泻千里,一直流向那无垠的大海。只短短十个字,即概尽了鹳鹊楼的独特景观,了勾画出一幅无比壮阔的北国山水画面。后两句由景生情,日已沉山,河流入海,实为目力所限,于是自然生发出看得更多更远的欲望,而要想如此,必须再上一层楼,既是这种欲望的自然推导,又富含了深刻的哲理。这哲理不是枯燥的说理,而是在现实的景境中自然生发而出,寓理于景,情感饱满,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