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名篇赏析》  许总选析



张旭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675~750),字伯高,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常醉后大叫狂走,而后挥毫落纸,时称“张颠”,又被尊为“草圣”。唐文宗时,皇帝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张旭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齐名,为吴中四士之一。
 
  湖南桃源有桃花源洞,洞北有桃花溪,据说是晋代诗人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这首诗即描写桃花溪的优美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一个渔夫沿溪而行,忽见一片桃花林,穿过桃林,在溪流的尽头,出现一个山洞,进入山洞,豁然开朗,里面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社会,那里的人民过着和谐安乐的生活。渔夫离开以后,第二次循原路再去,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张旭的这首诗描写桃花溪,即有意渲染出一种烟雾迷蒙、隐隐约约的环境氛围,形成一种神秘的色彩,从而与《桃花源记》中的境界和气氛沟通起来。远远望去,一座小桥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如同飞架空中,首先就给人一种虚幻的感受。而面前的溪流似乎和当年陶渊明描写的一样,仍然是桃花夹岸,花瓣终日在水中流淌,进一步将现实的情景与桃花源的意象原型构合起来,倍增神秘氛围。在此情形之下,诗人于石矶西畔向渔人打听,再以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自问作结,结果如何,已不须明言,给人留有无穷韵味。
 
  【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描写山间景色,构思甚为新颖奇特。自己独居山中,有客来访,自然给人以很大慰藉,由于云雾浮动,天气转阴,客人怕阴雨路阻而欲告辞,主人于是为留客而作此诗。诗中既句句留客,又句句写景,通过山间独特的景色而留客,更通过巧妙的留客方式而写景,因此,从性质上说,这虽是一首友人之间的交往之作,却不啻一首杰出的山水写景诗。
 
  在初春的阳光照耀下,山间回峦起伏,岚光浮翠,到处一片生机勃勃景象,奇崖峭石,花草竹木,争奇斗艳,诗人以一个“弄”字,使“山光物态”顿时活化起来,并成为以后山水写景诗的惯用范式,如宋代被称为“张三影”的著名词人张先,其《天仙子》词中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就显然是由张旭此句脱化而来。如此生趣盎然的景色,自然也透露着诗人沈浸其中的愉悦之情,这也就为后面的留客作了充分的铺垫。紧接写出“轻阴”,既见山间气候变化之迅疾,又直接牵出来访同游的友人。这位山外来客显然对山中气候特点不甚了解,所以一见轻阴便欲告辞下山。诗人正是由此劝客留客,他告诉友人,这山间即使晴空万里,那岚光浮翠和缭绕的雾气同样也使人衣裳沾湿,而这却才真正是山中的绝佳景致呢!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波荡曲折,甚为动人,先是由“春晖”到“轻阴”,形成变幻和转折,然后以“纵使”二字,虚宕一笔,诗意也随之退后一步,再着一“亦”字,形成一层新的转折回旋,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