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国学网学者春秋→黄宗羲
 
 
生平简介
诗词欣赏
研究著述
 
 
  明夷待访录  

·导读  ·题辞
·原君  ·原臣
·原法  ·置相
·学校  ·取士
·建都  ·田制
·兵制  ·财计
·胥吏  ·奄宦

 
 
 
  明儒学案  

 ·导读
 ·提要
 ·序一
 ·序二
 ·发凡
 ·师说
 ·崇仁学案
 ·白沙学案
 ·河东学案
 ·三原学案
 ·姚江学案
 ·浙中王门学案
 ·江右王门学案
 ·南中王门学案
 ·楚中王门学案
 ·北方王门学案
 ·粤闽王门学案
 ·止修学案
 ·泰州学案
 ·甘泉学案
 ·诸儒学案
 ·东林学案
 ·蕺山学案
 ·附案

 
 
 
  宋元学案  

 ·导读
 ·提要
 ·序录
 ·安定学案
 ·泰山学案
 ·高平学案
 ·庐陵学案
 ·古灵四先生学案
 ·士刘诸儒学案
 ·涑水学案
 ·百源学案
 ·濂溪学案
 ·明道学案
 ·伊川学案
 ·横渠学案
 ·范吕诸儒学案
 ·元城学案
 ·华阳学案
 ·景迂学案
 ·荥阳学案
 ·上蔡学案
 ·龟山学案
 ·廌山学案
 ·和靖学案
 ·兼山学案
 ·震泽学案
 ·刘李诸儒学案
 ·吕范诸儒学案
 ·周许诸儒学案
 ·王张诸儒学案
 ·武夷学案
 ·陈邹诸儒学案
 ·紫微学案
 ·汉上学案
 ·默堂学案
 ·豫章学案
 ·横浦学案
 ·衡麓学案
 ·五峰学案
 ·刘胡诸儒学案
 ·赵张诸儒学案
 ·范许诸儒学案
 ·玉山学案
 ·艾轩学案
 ·晦翁学案
 ·南轩学案
 ·东莱学案
 ·艮斋学案
 ·止斋学案
 ·水心学案
 ·龙川学案
 ·梭山复斋学案
 ·象山学案
 ·清江学案
 ·说斋学案
 ·徐陈诸儒学案
 ·西山蔡氏学案
 ·勉斋学案
 ·潜庵学案
 ·木钟学案
 ·南湖学案
 ·九峰学案
 ·北溪学案
 ·沧洲诸儒学案
 ·岳麓诸儒学案
 ·二江诸儒学案
 ·丽泽诸儒学案
 ·慈湖学案
 ·絜斋学案
 ·广平定川学案
 ·槐堂诸儒学案
 ·张祝诸儒学案
 ·丘刘诸儒学案
 ·鹤山学案
 ·西山真氏学案
 ·北山四先生学案
 ·双峰学案
 ·存斋晦静息庵学
 ·深宁学案
 ·东发学案
 ·静清学案
 ·巽斋学案
 ·介轩学案
 ·鲁斋学案
 ·静修学案
 ·草庐学案
 ·静明宝峰学案
 ·师山学案
 ·萧同诸儒学案
 ·元佑党案
 ·庆元党案
 ·荆公新学略
 ·苏氏蜀学略
 ·屏山鸣道集说略

 
学术成就

  黄宗羲博学多才,一生历经坎坷而著述宏富,涉及哲学、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等诸多学科,于哲学、史学、学术思想史的成就尤为卓著。顺治十年(1653),黄宗羲返回家乡专心于著述讲学。他恢复了刘宗周所办的“证人书院”,还在鄞县举办“讲经会”,大江南北,从者云集。其讲学内容,主张实用,反对空谈,提倡“治学必以六经为根柢”,强调博览经史、融会贯通,对以后全祖望、章学诚的浙东史学派的兴起,起到了启迪作用。

一、“气”一元论的哲学观

  黄宗羲推崇先师刘宗周的“离气无理”说,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他和罗钦顺、刘宗周一样,主张“盈天地间皆气”之说。他认为:“天地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主物。”(《孟子师说·浩然篇》)“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太极图讲义》)就是这一气的运动,由动静而阴阳,由“千条万绪、纷纭胶轕”而成四季和万物的生长收藏。“气”是万物的本原,不论在时间上、空间上均为无限,坚持了“气”一元论。

  其二,他主张“离气无所谓理”。他认为刘宗周的“离气无理”说与宋儒的“理为先天”说是“南辕北辙,界限清楚,有宋以来所未有也”(《明儒学案·蕺山学案》)。他坚持理为气之理,并据此批评薛瑄所主张的理气无先后之分说和理为主、气从理的观点。他认为“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并指出理气都在变化,“日新不已”,故均有聚散。他也批评了曹端的分理气为二的观点,指出“浮沉升降者”为气,“浮沉升降不失其则者而言”是为理,故而“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

  其三,由上述出发,主张“器在斯道在,离器而道不可见”的道器论。他说:“道、理皆从形气而立。离形无所谓道,离气无所谓理。天者,万物之总名,非与物为君也。道者,万气之总名,非与器为体也。”(《子列子行状》)

  其四,以“气”一元论解释心性关系,批评罗钦顺的心性论之以性为体、以心为用。他把理气、心性、性情三者联系在一起,认为三者皆本于一。与气生理一样,他主张心生性,故而心是体、性是用,而“人受天地之气以生”,改造了王学,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但黄宗羲在强调理气、心性、性情的“气”“一本”之同时,又说“盈天地皆心也”(《明儒学案序》),赞赏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又力图把气与心统一起来,显示出其不彻底性,而成为二元论者。

  其五,黄宗羲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赞成神形随灭的神灭论。他对鬼神迷信、无稽方术、佛教轮回等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并力图用当时的科学认识去解释自然界的一些令人“大惑”的现象。

二、《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明儒学案》是黄宗羲在康熙十五年(1676)完成的一部学术史著作,共62卷,立自崇仁、白沙、河东、三原、姚江以至东林、蕺山等17个学案,详细记述了明代理学各家的行状和思想学说,论述了各学派的源流演变和特点。继而,黄宗羲又以20年时间编纂《宋元学案》,惜不及成书而逝世,后经其子黄百家、私淑北子全祖望续修,至清道光间由王梓材、冯云濠校定为百卷并定书名。全书立案91个,其中黄宗羲所立59个,详细论述了宋、元时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两书论述了宋明理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了理学家的学统师承关系,是我国最早的学案体的宋明理学史巨著,也是中国学术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系统总结宋明理学史 两书客观地、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理学发展的全过程,大体分为发端、确立、传衍、分派、合流、演变等阶段。北宋初,胡瑗、孙复开义理说经之风,倡“明体达用之学”于苏湖、齐鲁,是为宋明理学之开端。北宋中期,周敦颐、张载、二程阐发“性道微言”,弘扬孔孟正学,创立濂、洛、关学,奠定理学的基础。及至南宋,朱熹集二程以来洛学之大成,故学者以程朱理学并称。与此同时,陆九渊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别立心学一派,经元代朱陆合流,其学式微。明初陈献章承其余绪,开启明代心学之先河。至明中期王守仁集陆九渊以来心学之大成,故学者以陆王心学并称。宋明理学之发展演变史,即程朱、陆王两派的兴衰史。而两派的学统均渊源于濂洛之学,故自南宋以来,和会两家学术异同之风始终存在。明中期后,朱学走向词章之弊,王学崛起并得到广泛传播,按地区而分王门为浙中、江右等派。至于晚明,王学禅化之弊益显而走向末路,出现了修正王学的倾向以及以朱学批评王学的学派。刘宗周出于王学而超越学派,评判心学之短长,故以蕺山学案为卷末,肯定了刘宗周为明代王学之殿军。《明儒学案》对于出自王门而又别立学派的泰州学派和反理学的王廷相、吕坤等人,也各立学案,显示了当时的学术面貌。二书的编纂基本符合历史实际,对于宋明理学作了总结。

  “一本万殊”与“会从合一”的方法论 黄宗羲以“气”一元论的哲学观为基础,建立了“一本万殊”和“会众合一”的方法论,作为经史学术研究的准则。他在《明儒学案发凡》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依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同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故他在两部学案中能够做到兼综百家、兼容并包、分别立案,以反映宋明理学史的全貌。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上也是兼收各派。这正是黄宗羲学术思想的可贵之处。他在“一偏之见”和“相反之论”的整理分析中,集百家的学术思想,以求得出符合客观的和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真貌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达到“会众以合一”。他以“穷经”为例,说明对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必须由“穷经”而归纳出正确的“合一”的观点。同样,在百家的言论思想中,采得精华以为主流,以总结和揭示时代的精神。由于“一本万殊”、“会众合一”方法论的正确,黄宗羲在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科学等诸多学科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对宋明理学的总结,至今仍为研究宋明学术史不可或缺的宝贵巨著。

  “经世”宗旨和批评精神 黄宗羲遵循他父亲黄尊素“经术所以经世”的遗训,毕生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除了他的《明夷待访录》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社会思想的治世宗旨外,在学术上他提倡研究学问必须着眼于现实社会,这正是对泛滥于当时的空虚学风的否定。黄宗羲出自阳明王学、渊于蕺山师说,而又改造王学,有其独到之处。他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称颂其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序》),但他还兼综百家、打破门户之见,兼收各家文献,立足于经世之需,公道地评判朱学和王学的流弊。他主张:“道也者,天下之公道也;学也者,天下之公学也,何必别标宗旨。”(《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他站在总结宋明理学的高度,从历史的、现实的需要出发,力图确立一个评论学术是非的客观标准,这是难能可贵的。尤为突出的是,黄宗羲出自王学,但无门户之见,能针对王学末流走向空虚的“时风”、不务“工夫”、空谈“本体”、不务实学而“别标宗旨”的流弊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同时,他对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也作了一些改造。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命题,这个命题认为,每个人都先天有一个“一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良知”(即他说的是非之心),只要充分发挥这个“良知”的作用,就能认识、改造世界,就能治国平天下。黄宗羲对这个命题表示了异议。他指出:“致良知”说,是在阳明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的情况下提出的,以后又经过弟子们的辗转述说互为讹误,已“非复立言之本意”(《姚江学案》)。这种解释虽说似有为阳明辩解之意,但却也明显地表示了他本人对“致良知”说的否定态度。对于阳明心学心是本体的说法,作了如下的解释,他说:“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明儒学案序》)他把“工夫所至”与“心”相结合,也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发挥心的作用,这才成为本体,实际上已经对阳明的“良知”之心进行了改造。同时他又指出要由内向外,要人们用心去接触“万殊”客观现实,通过耳目等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心去思索,才能有“知”。他说:“世人之心,离了事物更无泊处,只得循于耳目。”(《多是人也章》)他又进一步提出“知”(“巧”)是产生于“行”(“熟”),说:“规矩熟而巧生,巧即在规矩之中,犹上达即在下学之中。学者离却人伦日用,求之人生以上,是离规矩以求巧也。”(《梓匠轮舆章》)这不但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完全相左,而且把学术与“人伦日用”紧密相连,反映出学术宗旨的新趋向。黄宗羲还处处提倡实行,把学术与事功统一起来,在学术研究中强调务博综、尚实证,抨击当世儒者以伊、洛门下的“语录”为本,欺世盗名、置国难民生于不顾的空虚学风。梨洲之学是为经世实学,无论是他的政治、社会思想,抑是他的经史之学的研究,都深深植根于为现实社会服务。他的独具匠心的学术史巨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总结了宋明理学,并开启了中国思想学术史的研究。他的《明夷待访录》,通过对明朝覆亡的教训,抨击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尖锐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原君》)并指出:天下的治乱,并不在于“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表达他为“万民”而斗争的思想精神,闪烁着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光彩,成为实学高潮的巨浪。

三、诗文

  黄宗羲论文主张言之有物,反对那些“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组织纫缀以求胜”,讥刺内容“空无一物”的作品(《陈葵献偶刻诗文序》)。其传状、碑志文,涉及人物的方面很广,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明清之际大变动的社会面貌。他身为史学大家,对明朝历史典故极为熟悉,且多身历见闻,又善于叙事,故写来都逼真传神。其中尤着力表彰忠臣义士的坚定节操和壮烈行为。张煌言坚持抗清19年,不幸被俘,从容就义;明末遗民余若水隐姓埋名,清苦自持;周难一投老穷荒,“出没瀑声虹影之间”,黄宗羲都为他们写墓志。在《子刘子行状》中,对刘宗周诤臣兼学者的形象,倔强鲠直的性格,刻画得很成功。明末东林、复社的反宦官斗争、南明政权内部抵抗派和投降派的斗争,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黄宗羲诗的成就不及散文,但也留下了一些可诵之作。他的诗直抒胸臆,不事雕饰,多故国之悲,怀旧之感。如《感旧》的“可怪江南营帝业,只为阮氏杀周镳”,讽刺了南明弘光朝的马士英、阮大铖的倒行逆施。《山居杂咏》中:“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充分表现诗人对抗逆境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作为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一个伟大代表,黄宗羲是一位立足于当时现实而又跨入了未来的伟大思想家,西方学者将他同英国的约翰·洛克、法国的卢梭和孟德斯鸠相提并论,赞为十七世纪升起在东西方的光芒四射的明星。黄宗羲积极变革的主张,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揭露与批判,以及他所倡导的学术“经世”的观点等等,都给当时政治、经济和学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也由此成为当时进步思潮的杰出代表。

一、二部分内容摘自步近智、张安奇《中国学术思想史稿》第九章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