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国学网学者春秋→季羡林
 
 
留德十年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61177
 出版时间:2004-11-1

内容提要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本书按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赴德求学的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目录

留德十年
楔子
一 留学热
二 天赐良机
三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四 “满洲”车上
五 在哈尔滨
六 过西伯利亚
七 在赤都
八 初抵柏林
九 哥廷根
十 道路终于找到了
十一 怀念母亲
十二 二年生活
十三 章用一家
十四 汉学研究所
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十六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十七 大轰炸
十八 在饥饿地狱中
十九 山中逸趣
二十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二一 我的老师们
二二 学习吐火罗文
二三 我的女房东
二四 反希特勒的人们
二五 伯恩克一家
二六 迈耶一家
二七 纳粹的末日
   ——美国兵入城
二八 盟国
二九 优胜记略
三十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三一 别哥廷根
三二 赴瑞士
三三 在弗里堡
三四 同使馆斗争
三五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三六 船上生活
三七 西贡二月
三八 从西贡到香港
三九 回到祖国的怀抱
余音袅袅
附录:欧游散记

 
天竺心影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646229
 出版时间:2007-4-1

内容提要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的第一本散文集,主要回忆了作者在印度旅游的全程:从初抵德里开始,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再到印度普通一家人,印度佛教、印度历史,最后离别印度。记录详实,语言通俗生动,图文并茂,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可读性都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楔子
初抵德里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难忘的一家人
孟买,历史的见证
一个抱小孩于的印度人
佛教圣迹巡礼
回到历史中去
深夜来访的客人
海德拉巴
天雨曼陀罗
国际大学
别印度
附录:《天竺心影》再版心绪——回忆季羡林先生与“百花”的一些往事/董延梅

 
牛棚杂忆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ISBN:7-5035-3098-7
 出版时间:2005-1-1

目录

自序
一 缘起
二 从社教运动谈起
三 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四 对号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来
七 抄家
八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上
九 千钧一发
十 劳改的初级阶段
十一 大批斗
十二 太平庄
十三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七 牛棚转移
十八 半解放
十九 完全解放
二十 余思或反思
二一 后记
附录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年谱

 
赋得永久的悔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7800028127
 出版时间:2007-1-1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自1978年即新时期以来的62篇散文,大致按生活、游历、杂感、友情诸方面归类,力求映现季先生的生活经历、情感心路。读季先生的文字,亲切似长者,真诚似友人,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论人情世局而颇具文采,因小见大,余味无穷,兼师东西,独辟蹊径。

目录

自序

1
别稻香楼
黎明前的北京
“灰黄”漫忆
我和外国文学
怀念西府海棠
北京忆旧
梦萦未名湖
梦萦水木清华
晨趣
月是故乡明
留学热
咪咪二世
老猫
赋得永久的悔
寸草心

2
回到历史中去
天雨曼陀罗
佛教圣迹巡礼
登黄山记
火焰山下
游天池
临清县招待所
五样松抒情
富春江边瑶琳仙境
游唐大招提寺
游石钟山记
尼泊尔随笔
法门寺
重返哥廷根
虎门炮台
山中逸趣
别哥廷根
曼谷行

3
春归燕园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
我和书
在德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槐花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赞“代沟”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说“嚏喷”
神奇的丝瓜
八十述怀
老年谈老

再说“嚏喷”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4
难忘的一家人
西谛先生
我和济南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遥远的怀念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伯恩克一家
我的女房东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怀念乔木
悼许国璋先生
我眼中的张中行

编后记
后记

 
病榻杂记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7802282179
  出版时间:2007-1-1

内容提要

  本书是著名学者、九五高龄的季羡林先生的最新大作,收录了他自2001年生病住院至今在病榻上撰写的九十多篇文章,共二十四万字。内容丰富生动,洋溢着作者在新时代、新生活中老当益壮、笔耕不辍的豪迈之情。并将这丰富的激情借助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文字、细心的观察和生动的事例自然流畅地抒发出来,从而具有更加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极富可读性和教育意义。

目录

一点关于“美”化的杞忧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
  ——再论包装
对广告的逆反心理
给“拆”字亮红灯
从小康谈起
让坏事变成好事
论怪论
论“据理力争”
无题
公德(一)
公德(二)
公德(三)
公德(四)
同胞们说话声音放低一点
一幕小闹剧
主编寄语
《清华园日记》自序
《清华英语》序
范曾《庄子显灵记》序
读《敬宜笔记》有感
观潘维明摄影集《中国农家》
《畅谈东方智慧》序
《往事琐忆》序
《中国少林寺》序
“华林博士文库”总序
《王琦医学丛书》序
《季羡林序跋集》序
时间
再谈老年
老年四“香港”
在病中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什么
回家
难得糊涂
糊涂一点 潇洒一点
三进宫
我的座右铭
座右铭(老年时期)
我的美人观
九三述怀
狗年元旦抒怀
九十五岁初度
漫谈“再少”问题
一向普天下老年人祝贺春节
笑着走
输液
唐常建的一首诗
安装心脏起搏器
中西医学的结合问题
李恒进大夫
漫谈“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一赠301医院宋守礼大夫
白衣天使新赞
护士长
赠301医院
赠中石
泰山颂
封笔问题
《罗摩衍那》的汉译问题
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
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大师年谱

1911年8月6日

  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并入临清市)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六岁)

  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读过《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七岁)

  进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

1920年(九岁)

  进济南新育小学读高小三年,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十二岁)

  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十五岁)

  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1929年(十七岁至十八岁)

  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十八岁)

  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十九岁)

  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二十三岁)

  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毕业论文题目是:The Early Poems of Hoelderlin。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二十四岁)

  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二十六岁)

  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三十岁)

  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Die Konjugation desfiniten Verbums in den Gat has des Mahavastu。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1946年(三十五岁)

  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一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

1951年(四十岁)

  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缅甸。

  译自德文的卡尔·马克思著《论印度》出版。

1953年(四十二岁)

  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四十二岁)

  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四十四岁)

  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国家会议”。

  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国际东亚学术讨论会”。

  译自德文的德国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短篇小说集出版。

1956年(四十五岁)

  当选为“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委员。

  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婆(Kalidasa)的著名剧本《沙恭达罗》(Abhi jnansakuntala)中译本出版。

1957年(四十六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出版。

1958年(四十七岁)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义》出版。

  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亚非作家会议”。

1959年(四十八岁)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应邀参加“缅甸研究会(Bunna Research Society)五十周年纪念大会”。

  译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Pancatantra)中译本出版。

1960年(四十九岁)

  为北京大学东语系第一批梵文巴利文专业学生授课。

1962年(五十一岁)

  应邀前往伊拉克参加“巴格达建城1800周年纪念大会”。

  当选为中国亚非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婆的剧本《优哩婆湿》(Vikramorvasiya)中译本出版。

1964年(五十三岁)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参加中国教育代表团,前往埃及、阿尔及利亚、马里、几内亚等国参观访问。

1965年(五十四岁)

  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6—1976年(五十五岁至六十五岁)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自1973年起,着手偷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Ramayana),至1977年,终将这部18755颂的宏篇巨制基本译完。

1978年(六十七岁)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大学复课,原担任的东语系系主任同时恢复。

  作为对外友协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访问。

  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5年,北大与社科院分别办所后,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至1989年底。
  12月,中国外国文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1979年(六十八岁)

  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兼任南亚编写组主编。

  中国南亚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专著《罗摩衍那初探》出版。

1980年(六十九岁)

  散文集《天生心影》出版。

  被推选为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赴联邦德国参观访问。

  应聘为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词典》顾问。

  12月,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散文集《季羡林选集》由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

1981年(七十岁)

  散文集《朗润集》、《罗摩衍那》(二)分别出版。

  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1982年(七十一岁)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罗摩衍那》(三)、(四)分别出版。

1983年(七十二岁)

  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被选为六届人大常委。

  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上当选为会长。

  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筹备组工作。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罗摩衍那》(五)出版。

1984年(七十四岁)

  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当选为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成立,当选为会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

  《罗摩衍那》(六)、(七)出版。

1985年(七十四岁)

  主持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出版。

  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印度与世界文学国际讨论会”和“蚁蛭国际诗歌节”,被大会指定为印度和亚洲文学(中国和日本)分会主席。

  组织翻译并亲自校译的《〈大唐西域记〉今译》出版。

  作为第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代表团顾问,随团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斯图加特参加“第十六届世界史学家大会”。

  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译自英文的印度作家梅特丽耶·黛维(Maitraye Devi)的《家庭中的泰戈尔》(Tagorebyfirside)中译本出版。

1986年(七十五岁)

  当选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

  应聘为中国书院导师。

  北京大学东语系举行“季羡林教授执教四十周年”庆祝活动。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和论文《新博本吐火罗语A(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1.31/21.31/11.91/11.91/2四页译释》,同时获1986年度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率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访日赠书代表团回访日本。

1987年(七十六岁)

  应邀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

  主编的《东方文学作品选》(上、下)获1986年中国图书奖。

  《大唐西域记校注》及《大唐西域记今译》获陆文星—韩素音中印友谊奖。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奖。

1988年(七十七岁)

  论文《佛教开创时期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获北京大学科学研究成果奖。

  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

  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翻译奖”评委会委员。

  受聘为江西人民出版社《东方文化》丛书主编。

  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1989年(七十八岁)

  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事民间文艺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0年(七十九岁)

  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

  论文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出版。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中国比较文学会与《读书》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著作荣誉奖”。

  受聘为《神州文化集成》丛书主编。

  受聘为河北美术出版社大型知识画卷《画说世界五千年》十套丛书编委会顾问。

  当选为中国亚非学会第三届会长。

  受聘为香港佛教法住学会《法言》双月刊编辑顾问。

1991年(八十岁)

  受聘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

1992年(八十一岁)

  被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1993年(八十二岁)

  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第二次会议上,被选为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获北京大学505“中国文化奖”。

  受聘为泰国东方文化书院国际学者顾问。

1994年(八十三岁)

  主持校注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译作《罗摩衍那》获中国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赴曼谷参加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揭幕庆典,被聘为该校顾问。

  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颁发的“彩虹翻译奖”。

  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主编纂。先后担任《传世藏书》、《百卷本中国历史》等书主编。

  应聘为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顾问。

1995年(八十四岁)

  《简明东方文学史》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著作奖。

1996年(八十五岁)

  《人生絮语》、《怀旧集》、《季羡林自传》、《人格的魅力》、《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分别出版。

1997年(八十六岁)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上)、《朗润琐话》、《精品文库·季羡林卷》、《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季羡林卷》、《东方赤子》分别出版。

  主编的《东方文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赋得永久的悔》获鲁迅文学奖。

  被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柳城师范学院分别授予名誉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校长、名誉院长。

  至1997年底《季羡林全集》总32册已出版16册。

1998年(八十七岁)

  《牛棚杂忆》、《书山屣痕:季羡林自选集》、《梦萦未名湖》出版。

1999年(八十八岁)

  《季羡林散文全编》出版了1—4卷。

  散文集《清塘荷韵》出版。

2000年(八十九岁)

  《春归燕园》、《汉语与外语》、《漫谈人生》、《缀玉集》、《世态炎凉》、《东西漫步》、《季羡林人生漫笔》、《旅德追忆: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朗润园随笔》出版。

2001年(九十岁)

  《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季羡林散文全编》(五)出版。

2002年(九十一岁)

  《季羡林文丛》出版,包括《学问之道》、《感悟人生》、《耄耋新作》、《散文精粹》四种。

  散文选集《大学往事:一个世纪的追忆》、《我的求学之路》、《清华园日记》出版。

2003年(九十二岁)

  《季羡林散文全编》(六)出版。

2004年(九十三岁)

  《火焰山下》、《畅谈东方智慧:季羨林、蒋忠新与池田大作鼎谈集》、《清塘荷韵》、《留德十年》出版。

2005年(九十四岁)

  《德国印象》出版。

2006年(九十五岁)

  1月,《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出版。

  8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九十岁华诞的季羡林。

  10月,《皓首学术随笔:季羡林卷》由中华书局出版。

2007年(九十六岁)

  《病榻杂记》出版,《在病中》一文中力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

  《佛教十五题》、《季羡林说国学》出版。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