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国学网学者春秋→冯其庸
生平简介
 

山水

 

重彩山水

 

东坡桄榔庵

 

红梅老树

 

黄山图

 

抚范中立溪

 

金塔寺前

砚田活水无穷乐 为有胸中逸气生

黄君

  宽堂冯其庸先生,当今学界的一代大家,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虽届耄耋之年,依然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等职,为中国文化、艺术弘传事业辛勤耕耘不止。

  冯其庸先生不仅学问文章冠冕一代,而且是诗词书画的名家、大家。5月20日,先生书画展将于中国美术馆开幕,笔者有幸先期欣赏深为先生的诗、书、画艺术而感动,故此不惴浅陋,特撰小文略陈所见,与天下同道共赏。

  冯先生书法早播大名于天下。若论其特色,笔者以为首先在其笔法稳健、劲拔而中力弥满。此间代表作如《行书万古一腔七言联》、《文天祥正气歌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七条屏等,其笔法的铸铁镕金特色十分明显。先生喜用浓墨,落笔无不中力弥满,故书作给人以雄健、劲逸的生命张力,即之可以醒神,玩之尤能励志。这是当今书法颇为缺失的大气、纯正之美。先生书法结字修长,颇存欧书遗意,然其笔势翻腾、变化多姿时,往往与王右军精神暗合,典型者如《哭梦苕师八首》等诗稿笺纸、《昨夜黄山大雪飞》画上题诗,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深入二王法书的底蕴。

  冯先生书法得传承之正脉,海上王蘧常是其数十年陪侍的恩师。瑗翁章草,铸汉镕秦,思接千载,当代一绝。冯先生用笔、用墨乃至书中神韵均颇有瑗翁气象,故其法书健而能逸,稳而多姿,于当今书坛独树一帜。

  先生作书具多种面目,行书是其常格,而其楷书,尤其小楷极为精妙。先生有小楷书巨作《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一部,此作完成于1968年,全书凡16册,约70万字,一气贯注,全以精妙小楷书写。行间、书眉处更密密麻麻写满朱笔小楷批注文字。先生一代红学大家,而其小楷手抄的《石头记》可谓学问与法书之双璧,一时文献之冠冕。观其小楷结字略扁平,与其所作偏于修长的行草大异其趣;其笔法真率挺劲,略如行草书;而其分行布白每于严谨程式之中显示其空间把握的巧妙,故页面整体上回荡着一股活泼、流动的气息。冯先生所抄《石头记》是学问家书卷之气和书家艺术灵气完美结合的产物。

  冯先生绘画的气格一如其书法,然先生对画的追求恐过于书,故其所作花鸟、山水皆备而尤以山水为多。先生早年即入画家诸健秋室,抗战胜利后考入苏州美专,虽长时间不以绘事为业,但以其才高学富,且遍览名山,十赴新疆,三上昆仑,考楼兰古城,探罗布泊之谜,验白龙堆、龙城之奇,寻玄奘入玉关之险道,“看尽龟兹十万峰”,滋养胸中浩然奇气,加之“于故宫遍观晋唐宋元名迹,复从周怀民、启功、许麟庐诸先生游,后复交于海上朱屺瞻、刘海粟、谢稚柳、唐云诸老”,又“潜心临习五代两宋名家及清初龚、戴之学”(冯先生《自序》),故于山水之作一发而不可收,不仅创作颇多,且愈到老年而境界弥高。近年所作山水80余幅,或重彩、或泼墨、或乱头粗服、或细腻幽雅,其笔下的奇山异水,多从所历而作,尽写胸中奇气。典型者如《群峰竞秀》写昔年张家界印象,《祁连秋色》、《取经之路》、《古龟兹国山水》、《玄奘入境古道》等,都是西行壮游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这些画作风景奇特,且艺术手法大胆而不拘常格,自出机杼,境界新美。

  解读冯老山水,不可不读其跋和题画诗作,先生森罗万象的精神世界,与画相生相益。如2004年新秋,先生以80高龄赴新疆考察,临行前,作《凌云图》,此作笔法极其精密传神,山水树木,皆奕奕有生姿,画面层峦叠嶂,直接云天。画上题诗曰:

  湖光山色逐人来。烟霭纷纷拨不开。为欲长天展望眼,凌云直上最高台。

  观画已觉凌云直上气势,读诗更明其“欲长天展望眼”的非凡志气。又如《平生一棹江湖趣》图,以渴笔作秋山图景,山势逶迤多姿,木石玲珑可爱,气象空明而鲜美。题画诗曰:

  木落天清作远游。溪山为我意绸缪。平生一棹江湖趣,欸乃声声唤白鸥。

  读到此诗,很自然想起黄山谷《登快阁》诗“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名句,想到“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的诗人情怀。冯先生此画、此诗、此情、此境,可谓与黄庭坚的心情境界形成千年晤对,隔世知音。冯先生不少画作,有反复题诗多首者,如《东坡桄榔庵》、《青山一发是中原》、《玄奘入境古道》等。这些画作多寄寓先生深厚的感情,无诗,不足以明志趣,画亦难生奇境。以《东坡桄榔庵》一幅为例,画中桄榔庵系作者崇拜的诗仙苏东坡南海贬谪时的遗迹。辛巳正月,作者特到实地考察,找到了当年东坡居所的踪迹,驰情千载,异常兴奋,乃作图记,三度作跋并赋诗五首以志其慨:

  地北天南万里尘。冰天雪地到南垠。心香一瓣无他意,来拜桄榔庵里人。

  天南万里拜苏仙。短碣犹题学士泉。牛粪西头寻旧路,桄榔庵在古泉边。

  谁识天南笠屐翁。词名早播大江东。琼山有幸来文曲,沧海无心载笔雄。
  万死岂逐魑魅意,一生自有吉神通。乾坤留得诗仙在,拔地参天第一功。

  严寒随我到天涯。欲访儋州学士家。载酒堂前花满树,桄榔庵里尽豆瓜。
  中和古集今犹昔,昌化军城一角遮。最是残年东坡老,千难万险意犹赊。

  重到中和觅故屯。千年犹有旧鸿痕。当时遥想东坡老,拽杖吟啸夜打门。

  画上题诗,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诗、书、画(还有印)构成三合一的东方艺术,这是我们民族艺术最经典的表现形式。冯其庸先生不仅书画精妙,其诗艺更是纵横开合,意境高雅,情意纯厚。冯先生诗词乃当今一大家,其所作散见各地刊物者为多,天下共相传诵。冯老以诗、书、画三绝,故其所作恐时人偏攻一端而不能兼擅者,不能望其项背。

  纵览冯其庸先生诗、书、画之作,始终充盈一种宏阔气象,大气、纯正,笔法干练,书法结字、章法,绘画构图、设色,奇而不怪,险而弥峻,这是贯穿诸艺的一个鲜明特点。或问冯其庸先生何以至老年却有如此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则先生有诗句云:“砚田活水无穷乐”,“为有胸中逸气生”。诗句分别出自《紫藤》和《水墨葡萄》两幅画上题诗。

  生小青门学种瓜。老来橐笔走天涯。砚田活水无穷乐,画到青藤更著花。

  此诗于冯老诗、书、画诸艺颇具解读的意义。他少年家境困窘,十岁下地耕作,田间农事,无一不能,故解收获之艰辛。这好像源头的活水,始终滋养着他的生命,让他得以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乐观向上,并执著追求真、善、美。他虽一生经历许多磨难,然于少年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正是这个原因,冯老离休之后,老而弥壮,志气弥坚,不仅孜孜于学,而且遍历山川,为艺术创作增添巨大的源泉动力,给他的砚田注进源源活水。

  《水墨葡萄》题诗云:

  满纸烟云认不真。是藤是葛是荆榛。老夫不是丹青手,为有胸中逸气生。

  艺术的精义不离人的本心。历来诗词书画无一不是表达心性之什。冯先生诗、书、画境界超迈,不同凡响,实因其胸中逸气使然,也是他数十年生活积累,广见博识和执著追求的结果。先生自述云:“不游名山,不知造化之奇,不知古人深且奥也;不学古人,不知己之不足也。”所以先生之艺术,是以超人智慧深入经典,而又展示现实生活的结果。先生又谓“作画实养生之道也”,这是他对绘画艺术一种独立、特殊的认知,因此,先生的每一幅画都能有所寄意,有动于心,形成其诗、书、画珠联璧合,且气格纯正、大气的大家风范,在今日艺坛树起一面具有传统经典意味的旗帜。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5-19第07版)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