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首页 | 新书一览 | 书业新闻 | 网上校书 | 一瓣书香 | 联系出版


第四章 清谈的历史还原

三、清谈之方式 

(三)口谈的基本模式 

口谈的基本模式是问难、辩答,这就是常见的“客”、“主”之谈。这种“客”、“主”之谈多在两人之间进行。《世说新语·文学》六: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本条刘孝标注引《文章叙录》曰:“晏能清言,而当时权势,天下谈士多宗尚之。”又引《魏氏春秋》曰:“晏少有异才,善谈《易》《老》。”徐震堮先生对“客主”有这样的解释:“犹言辩难,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长杨赋》,班固《答宾戏》《两都赋》皆设为客主之辞以申其意,其它如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之《两京赋》,王褒之《四子讲德论》,虽不立客主之名,意亦犹是。自为客主,谓自难自答。”(《世说新语校笺》,页107)清谈场上的杰出人物往往是能够“自为客主”,亦即自问自答的清谈家。王弼之“自为客主”即是自难自解,自难之问题极为高深,自解的圆满亦不同寻常,众人于是就产生了望尘莫及的感觉。其言功之深,正如刘铁云《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所写白妞之弹唱,“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其恢恢然游刃有余之妙技,显然要高出侪辈几个层次。在这个清谈故事中,何晏、孙盛是“主”,王弼是“客”。王、何作为清谈的祖师爷,“主”、“客”辩难的清谈模式正是他们创立的。这一模式通常表现为“客”难“主”,“主”答难,往返不休,用力甚勤。中古时代的清谈名士普遍接受了这种清谈方式。《颜氏家训·勉学》: 

夫老、庄之书,盖全真养性,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柱史,终蹈流沙;匿迹漆园,卒辞楚相,此任纵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业,弃之度外。而平叔以党曹爽见诛,触死权之网也;辅嗣以多笑人被疾,陷好胜之阱也;山巨源以蓄积取讥,背多藏厚亡之文也;夏侯玄以才望被戮,无支离拥肿之鉴也;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王夷甫悼子,悲不自胜,异东门之达也;嵇叔夜排俗取祸,岂和光同尘之流也;郭子玄以倾动专势,宁后身外己之风也;阮嗣宗沉酒荒迷,乖畏途相诫之譬也;谢幼舆赃贿黜削,违弃其余鱼之旨也:彼诸人者,并其领袖,玄宗所归。其余桎梏尘滓之中,颠仆名利之下者,岂可备言乎!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颜之推对魏晋清谈家的评论是否正确我们姑且不论,他所说的“宾主往复”,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客主之谈,他认为这是一种“剖玄析微”的通行方法。但清谈中的“客”、“主”,位置并不固定,在同一场清谈中时有变化。《世说新语·文学》五六: 

殷中军、孙安国、王、谢等能言诸贤,悉在会稽王许,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孙语道合,意气干云,一坐咸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既迎真长,孙意己不如。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及向。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 

清谈开始的时候,殷、孙二人为“客”、“主”,刘惔来时,孙盛为“主”,而刘惔为“客”。刘惔名声极大,孙盛自然惧怕也。所以刘惔一出现,孙盛的“竞技状态”就大不如前,结果没有发挥出“平时训练”应有的水平。

在口谈的过程中,“主”、“客”是主角,“主”“客”之外的角色是配角。《世说新语·文学》二二: 

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 

王导是“主”,殷浩是“客”,桓、王、谢等均是陪谈之人,是为配角之人物。有时,在清谈进行的过程中还有一位“裁判”,他也属于配角。“裁判”的言功虽然未必在“主”、“客”之上,但也不同凡响:他善察微意,善究深理,能够说出“主”、“客”双方言而未尽甚至业已成于思而未能形于言的东西。《世说新语·文学》五三: 

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欲诣刘尹,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 

所谓“言约旨远”,语本《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可见张凭之言符合“简”的标准。张凭“自发无端”,说明他本来是想当“主”的,但刘惔根本不理他,所以他只能主动担任评判,沟通“主”、“客”,他以卓越的言功和深刻的知解使人感到震惊。刘惔再也不敢小看他,于是将他请入“上坐”。《世说新语·文学》九: 

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裴徽也是担任“裁判”的角色。在“主”、“客”发生争论而又彼此难以理解、讲不清楚的情况下,他能够将双方的旨义表达得清晰无误,使他们的思想得以充分地交流和沟通,所以“主”、“客”双方对他都非常满意。显然,当这样的“裁判”要秉持公正,没有偏袒之心才好。一般说来,清谈家聚谈,并不预先确定题目,而是临时拈题(参见王能宪先生《<世说新语>研究》,页123)。《世说新语·文学》五五: 

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 

这些清谈名家事先并没有商定要谈什么,更没有确定《庄子》中的哪一篇,其选择题目完全是即兴式的。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010-62917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