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

赵敏俐等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301-09439-6
   出版日期:2006年1月
   定价:76.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尝试运用艺术生产理论来研究中国古代歌诗。歌诗是指可以配乐演唱的诗歌,它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诗三百》到元曲,是中国古代歌诗形态发展的一个完整过程。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为指导思想,考察以《诗三百》、乐府诗、唐宋词和元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歌诗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其规律,试图以新的视角解决中国文学史上一些过去未曾解决或忽略的重要问题,以求对当代艺术生产提供历史的借鉴。全书从照顾各个时代特点出发,从艺术生产的总原则出发,每个时代选分别取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能更好地反映各时代艺术生产特点,反映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内容的丰富性。全书共十二章,“导论”“结语”各一,以时代划分,从《诗经》到《元曲》,分别探讨了各时代歌诗艺术的成就和特点。
作者简介
  赵敏俐,1954 年生,内蒙赤峰人。1984年12月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取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文学史家杨公骥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1987年12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著有《两汉诗歌研究》、《汉代诗歌史论》、《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先秦君子风范》、《周汉诗歌综论》等多部学术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本书目录

导 论 关于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人类的精神需求与艺术起源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再思考
第三节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中国歌诗的起源
第四节 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
第五节 “歌诗”概念的界定与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诗三百》与周代歌诗生产
第一节 周代社会的艺术生产制度建设
  一 对夏商以来歌诗艺术生产的历史思考
  二 周代艺术生产机构的基本建置
  三 与贵族教育相结合的特殊形式
第二节 音乐的整理分类与用乐规范的形成
  一 用乐仪式规范的确立
  二 舞蹈的分类与乐歌的分类
第三节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周代乐官制度建设的意义
  一 艺术生产进一步走向专业化
  二 生产与消费的贵族专利化
第四节 《诗经》与周代艺术生产的关系
  一 关于《诗经》与音乐问题的历史考察
  二 《诗经》的乐歌特质及其在艺术生产中的意义
  三 《诗经》的乐歌特质与其艺术成就

第二章 礼崩乐坏下的战国歌诗艺术
第一节 贵族社会的解体与艺术观念的转变
  一 贵族社会的解体与礼乐文化的衰亡
  二 春秋战国追求享乐主义的新乐的崛起
  三 春秋战国之际的歌诗艺术生产
  四 荀子及周秦之际秦国的乐舞歌诗
第二节 屈原与战国时期的南方歌诗艺术
  一 从艺术生产史的角度看楚辞的崛起
  二 屈原的艺术活动分期与歌诗作品分类
  三 屈原对中国歌诗艺术的贡献形式

第三章 历史文化转型后的两汉歌诗
第一节 从宫廷到民间的两汉歌诗发展盛况
  一 从宫廷皇室到豪富吏民的汉代歌舞娱乐盛况
  二 汉代从事歌舞娱乐的专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汉武帝立乐府的艺术生产史意义
  一 汉武帝立乐府的政治文化意义
  二 汉武帝立乐府的艺术生产史意义
第三节 汉代歌诗艺术生产的基本特征
  一 以寄食制为主的艺术生产方式
  二 卖艺制的艺术生产方式在汉代的出现
  三 自娱式的艺术生产方式在汉代的发展
第四节 汉代歌诗生产的消费目的分类与音乐分类
  一 汉代歌诗艺术生产的消费目的分类
  二 汉代歌诗艺术的音乐分类

第四章 艺术生产视野下的两汉歌诗艺术成就
第一节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汉代歌诗的创新
  一 宗教诗的政治化以及与大众生活的远离
  二 世俗化的娱乐歌诗在汉代的生产
第二节 从艺术表演的角度看汉乐府歌诗的艺术形式
  一 关于汉乐府歌诗的一般表演方式
  二 表演的戏剧化对叙事性歌诗体裁形式的影响
  三 歌唱艺术的程式化与汉乐府歌诗的语言结构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歌诗生产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乐府机关的变革与歌诗生产
  一 汉哀帝罢乐府的政治背景及其对歌诗生产的影响
  二 魏晋南朝乐府官署的变革与清商乐的发达
  三 北朝及隋代乐府官署的变革与胡乐的流行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一 魏晋南北朝歌诗生产的社会现实前提
  二 魏及西晋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三 东晋南朝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四 北魏迁洛之后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五 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第六章 艺术生产视野下的魏晋南北朝歌诗艺术成就
第一节 歌诗消费的兴盛与魏及西晋文人歌诗的发达
  一 公宴雅集:建安歌诗的生产背景与歌诗艺术美的关系
  二 故事体、代言体歌诗与西晋歌诗艺术的表演方式蠡测
第二节 歌诗艺术生产与东晋南朝的歌诗艺术解读
  一 南方情歌的生产背景与清商新声的早期形态
  二 南方情歌的歌唱特点及对清商的影响
  三 清商新声的音乐体制对清商曲辞的影响
第三节 鼓吹乐和横吹乐的南传及对梁陈文人创作的影响
  一 鼓吹乐与横吹乐
  二 北方鼓吹乐与横吹乐在南方的传播
  三 鼓吹乐和横吹乐的表演效果
  四 鼓吹乐和横吹乐对南朝文人创作的影响

第七章 初盛唐诗歌创作与歌诗传唱的关系
第一节 初唐人对近体诗律的探索与歌诗传唱
  一 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二 从永明体谈起
  三 初唐人探讨诗律的具体情境
  四 入乐诗歌在声律上的特点
  五 声律探索者的音乐素养和职责
  六 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盛唐诗的繁荣与歌诗传唱
  一 唐玄宗与盛唐歌诗的繁盛
  二 盛唐著名诗人的歌诗创作
  三 盛唐人的风雅观与歌诗创作

第八章 中晚唐诗歌创作与歌诗传唱的关系
第一节 中唐元白诗派的创作与歌诗传唱的关系
  一 元白作新乐府就是要作新歌诗
  二 元白等人的歌诗创作
第二节 晚唐“才子词人”的歌诗创作
  一 晚唐歌诗生产的特点与才子词人的出现
  二 才子词人的性格和才艺
  三 才子词人的价值观念
  四 才子词人的歌诗
  五 关于唐代歌诗生产的一点认识

第九章 两宋都市商业文化与歌诗生产发展
第一节 都市商业文化发展与市民精神生活
  一 商业经济的发展与都市生活的繁荣
  二 宋代歌妓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
第二节 社会风习与歌妓制度的结合
   一 唐代酒令艺术与词体的形成
  二 词的社交与娱乐功能
第三节 文人的风流雅兴与歌诗生产
  一 宫廷音乐机构与大晟乐府
  二 文人的养妓制度与辞采风流
第四节 柳永的出现及其意义
  一 脂粉堆里讨生活的“无行”文人
  二 科场失意之际的价值替代
  三 柳词艺术成就的取得及其意义

第十章 艺术生产视野中的宋代文人词
第一节 歌妓与文人共同作用下的词体风貌
  一 以歌妓为中介的音乐文学系统
  二 花间范式的延续与文人的歌妓情结
第二节 宋代文人词学观念的文化分析
  一 诗词分途后的宋人词体观及其矛盾心态
  二 别是一家与自是一家的冲突和制约
第三节 姜夔与张炎在宋词发展史上的意义
  一 一个能自度新曲的文人歌诗生产者
  二 一本对歌诗生产特别重视的理论著作
第四节 受歌诗生产影响的宋词艺术成就
  一 语言形式的开拓与规范
  二 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追求
  三 与唐诗并列的又一文学典范

第十一章 宋元歌诗艺术生产的复杂化
第一节 从词到曲——歌诗艺术生产的新变
  一 宋元文人歌诗形式的嬗变
  二 词曲关系的剖析
  三 宋金民间俗曲的传播
第二节 从歌舞剧曲到杂剧套曲
  一 唐宋大曲和宋金大型说唱艺术
  二 从《商调蝶恋花》到《西厢记诸宫调》
  三 从董《西厢》到王《西厢》
第三节 商业化的宋元歌诗传播
  一 宋元戏曲的传播和消费
  二 宋元戏曲演出的场所
  三 宋元艺术生产和消费与元曲的形成

第十二章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元曲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元曲艺术本体的特点
  一 元人的曲本位观念
  二 元曲艺术本体的特点
  三 元杂剧的歌诗本质
第二节 杂剧艺术家的出现及其意义
  一 具有现代文化意义的艺术生产者关汉卿
  二 沟通文人与大众消费心理的巨匠王实甫
  三 元人对元曲艺术价值的认识
第三节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元曲
  一 元曲文本艺术生产的商业化现象
  二 元曲艺术生产中的合作与竞争
  三 元曲艺术的传播形式

本书后记

  歌诗是指可以配乐演唱的诗歌,它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诗三百》到元曲,是中国古代歌诗形态发展的一个完整过程。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为指导思想,考察以《诗三百》、乐府诗、唐宋词和元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歌诗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其规律,试图以新的视角解决中国文学史上一些过去未曾解决或忽略的重要问题,以求对当代艺术生产提供历史的借鉴。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物质生产,一是精神生产。物质生产的产品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产的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物质生产有物质生产的规律,精神生产有精神生产的规律。艺术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它也要遵循精神生产的规律。用这种理论来研究艺术,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在当代社会中,由于艺术受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的生产特征越来越突出,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也日益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外,英国的珍妮特·沃尔芙和法国的彼埃尔·马谢雷等人自七十年代相继开始了“艺术生产论”的研究,我国文艺理论界自八十年代后有人开始注意这一理论并进行讨论,九十年代起结合当代文艺现状曾有过一段比较热烈的争论,但是没有得到深入的开展而是很快趋于消沉。关于这一理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深入地展开。由于在这一理论中几个核心的概念如“生产”、“消费”、“产品”、“分工”等等总是与物质生产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所以在人们的理解中总是把它和艺术的经济行为联系起来,认为这是探讨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当代的大众艺术越来越多的与经济行为结合在一起,“艺术生产”有成为“艺术的商品生产”这种代名词的趋向,所以,谈起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不免让许多人望文生义,认为所谓艺术生产论就是讨论如何使艺术商品生产化的理论,显然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按我们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是一种非常深刻的理论。它并不是提倡人们用物质生产、尤其是商品生产的规律来认识艺术生产,而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即从人类的精神生产的角度来认识艺术,来探讨精神生产的规律。当然,因为我们把人类的艺术活动也当成是一种生产活动,所以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自然也就有它的相一致处,即作为一般人类生产的基本规律应该是一致的,因此,关于人类一般生产的一些基本规律,也会在人类的精神生产中发挥着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但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毕竟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有着自身的独特的规律,所以,如果我们用物质生产的规律来套用精神生产,就会把艺术生产的理论引向歧路,就会扭曲艺术的本质。正如人类的物质生产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了,人类精神生产的历史也与之同样久远;认识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规律需要从原始社会最初的物质生产开始,认识人类的精神生产也需要从原始社会开始。如此说来,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艺术生产论”,就与很多人所理解的“艺术的商品生产论”有着极大的不同。换句话说,艺术的商品生产只是艺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不是普遍形式。我们要对人类社会的艺术生产有较深的理解,观察当代社会艺术的商业化生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精髓,要从人类社会精神生产出现的早期入手才有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一个最为明显的事实是:作为人类社会精神生产的一种重要现象,艺术生产在相当长的古代社会都不表现为一种商品生产的形式,或者说它决不是典型的商品生产的形式,甚至与一般的物质生产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比起探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规律,关于人类精神生产规律的探讨也就更为困难。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讲,我们觉得,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方法论开创新的研究领域,歌诗是个非常好的突破口。在中国古代,从《诗三百》到元曲的歌诗发展之路,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种艺术生产的特质。它是中国古代歌诗形态发展的一个完整过程,它的产生、创作、演唱、传播与流变,也同样服从于艺术生产的规律。它不是单纯的文人创作,而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创作,这其中也包含了下层民众、歌舞艺人等的艺术才华;它不只是供文人们案头欣赏的书面艺术,而是供社会各个阶层共同欣赏的综合艺术;它的兴衰流变,主要也不是受文人们的兴趣爱好所左右,而是受整个社会文化变革和大众艺术审美欣赏潮流所影响……,正是这一切,推动了从《诗三百》到元曲的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的向前发展。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为指导,对从《诗三百》到元曲的中国古代歌诗发展道路进行研究。这种理论和以往我们所应用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的最大不同,就是它并不仅仅把文学当成一种意识形态,而是把它看作是人类从事精神生产的一种产品;对文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也不仅仅从政治历史的变革的角度和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而是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自然也同以往的从《诗三百》到元曲的研究大不相同。从宏观上讲,本课题的重点并不在于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变革对中国歌诗创作的影响,也不在于对它进行一般的作家作品研究和思想内容研究,而是要从社会精神需求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歌诗的发生机制,研究这一时期社会大众的精神消费需要对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发展的影响;研究作为精神生产者的歌诗艺术家、这艺术的生产和消费服务的歌诗演唱组织、社会各种艺术生产机构等在中国古代歌诗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作为满足精神消费需要的歌诗的一系列艺术特征;它的演唱、传播等对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的提高或一个民族文化精神塑造的巨大作用;以及由此而生成的艺术生产规律等。具体来讲,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作为中国古代歌诗源头的《诗三百》,它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大众精神需求和贵族文化消费有什么关系?周代的乐官制度是如何建置的?当时的乐师、乐官、歌舞艺人等在《诗三百》的艺术提高中作出了哪些贡献?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的《诗三百》与作为有着明确实用目的的《诗三百》是如何有机的统一在一起的?从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我们又如何看待《诗三百》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意义?如何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楚辞的产生?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我们如何来看待屈原的伟大?②作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乐府诗,它在汉代的出现和汉乐府机关的建设有何关联?汉代民间歌舞艺术人才在汉乐府的创作表演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两汉都市经济的繁荣对歌舞艺术的发展和市民艺术消费需求的增长有多大的促进?我们如何从大众精神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待汉魏六朝乐府诗在艺术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创新?文人们接受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并促进了汉魏六朝诗的发展,这与当时大众艺术审美欣赏潮流有没有关系?永明体的产生与当时的歌诗传统有哪些关联?③唐代是中国古代文人诗创作的高峰,也是歌诗艺术发展的高峰,我们如何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唐代律诗的形成与初唐宫廷享乐艺术的追求以及沈宋体的关系如何?元白新乐府歌诗到底是为什么而创作的?唐代社会大众的艺术需求与歌诗传唱对文人诗创作有什么影响?词的产生是否与唐代社会对新型艺术产品的需要有关?④我们如何认识从中唐以后的诗词分途问题?为什么白居易、温庭筠、韦庄、欧阳修等人会用不同的心态来创作诗和词?从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作为当时"流行歌曲"作者的柳永?怎样认识和评价宋代的歌妓制度、歌妓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和文人赠妓词的意义?⑤宋词的诗化、文人化和词的衰微、元曲的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自从杂剧产生之后,为什么传统的文人诗词越来越远离了社会普通大众?从艺术生产的角度讲,我们如何确定关汉卿等人在中国歌诗艺术史上的地位?等等。总之,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本课题的中心宗旨就是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来对中国古代各个时代歌诗艺术生产的发生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并对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进行初步评估,探讨其规律,为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史开辟新的途径。

  可以看出,要解决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生产中的上述问题是相当困难的。关于从《诗三百》到元曲的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问题,历史文献中有较丰富的材料,但大都散见于各种典籍,尤其是在一些不被人重视的文献中,材料的搜集本身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更大的难度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理论,把它变成一种思想理论武器和研究的方法论。由于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时间跨度长,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朝代在艺术生产方面各自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所以,本课题的写作也从照顾各时代特点出发,从艺术生产的总原则出发,每个时代分别选取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各时代艺术生产特点,反映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内容的丰富性。本课题的撰写者,均是新时期以来毕业的博士,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已经是教授,成为各高校的学术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有很好的文学理论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大家志同道合,都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有着比较大的热情,也对自己所撰写部分有着相当充分的研究。即便如此,从1998年正式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我们的撰写也经历了近5年的时间,克服了许多困难。到目前为止,文稿虽然已经完成,但是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因为在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作,本课题的撰写,只在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对中国古代歌诗研究问题开了一个头。要在这一领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还需要更多的人关注这一理论,投身到这一课题中来。我们相信,这里面有无穷的宝藏,值得我们进山探宝。

  下面简单介绍本课题的撰写过程和分工情况。本课题的主持人是赵敏俐,负责整个课题的具体事务、理论框架设计和统稿审稿。具体撰写分工是:导言、第一章,赵敏俐;第二章,方铭、赵敏俐;第三、四章,赵敏俐;第五、六章,刘怀荣;第七、八章,吴相洲;第九、十章,沈松勤、陶允冀;第十一、十二章,钟涛;后记,赵敏俐。本课题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公室杨庆存同志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首都师范大学科技处的有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赵敏俐
                             2003年6月15日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