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论 关于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人类的精神需求与艺术起源
第二节 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再思考
第三节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中国歌诗的起源
第四节 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
第五节 “歌诗”概念的界定与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诗三百》与周代歌诗生产
第一节 周代社会的艺术生产制度建设
一 对夏商以来歌诗艺术生产的历史思考
二 周代艺术生产机构的基本建置
三 与贵族教育相结合的特殊形式
第二节 音乐的整理分类与用乐规范的形成
一 用乐仪式规范的确立
二 舞蹈的分类与乐歌的分类
第三节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周代乐官制度建设的意义
一 艺术生产进一步走向专业化
二 生产与消费的贵族专利化
第四节 《诗经》与周代艺术生产的关系
一 关于《诗经》与音乐问题的历史考察
二 《诗经》的乐歌特质及其在艺术生产中的意义
三 《诗经》的乐歌特质与其艺术成就
第二章 礼崩乐坏下的战国歌诗艺术
第一节 贵族社会的解体与艺术观念的转变
一 贵族社会的解体与礼乐文化的衰亡
二 春秋战国追求享乐主义的新乐的崛起
三 春秋战国之际的歌诗艺术生产
四 荀子及周秦之际秦国的乐舞歌诗
第二节 屈原与战国时期的南方歌诗艺术
一 从艺术生产史的角度看楚辞的崛起
二 屈原的艺术活动分期与歌诗作品分类
三 屈原对中国歌诗艺术的贡献形式
第三章 历史文化转型后的两汉歌诗
第一节 从宫廷到民间的两汉歌诗发展盛况
一 从宫廷皇室到豪富吏民的汉代歌舞娱乐盛况
二 汉代从事歌舞娱乐的专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汉武帝立乐府的艺术生产史意义
一 汉武帝立乐府的政治文化意义
二 汉武帝立乐府的艺术生产史意义
第三节 汉代歌诗艺术生产的基本特征
一 以寄食制为主的艺术生产方式
二 卖艺制的艺术生产方式在汉代的出现
三 自娱式的艺术生产方式在汉代的发展
第四节 汉代歌诗生产的消费目的分类与音乐分类
一 汉代歌诗艺术生产的消费目的分类
二 汉代歌诗艺术的音乐分类
第四章 艺术生产视野下的两汉歌诗艺术成就
第一节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汉代歌诗的创新
一 宗教诗的政治化以及与大众生活的远离
二 世俗化的娱乐歌诗在汉代的生产
第二节 从艺术表演的角度看汉乐府歌诗的艺术形式
一 关于汉乐府歌诗的一般表演方式
二 表演的戏剧化对叙事性歌诗体裁形式的影响
三 歌唱艺术的程式化与汉乐府歌诗的语言结构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歌诗生产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乐府机关的变革与歌诗生产
一 汉哀帝罢乐府的政治背景及其对歌诗生产的影响
二 魏晋南朝乐府官署的变革与清商乐的发达
三 北朝及隋代乐府官署的变革与胡乐的流行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一 魏晋南北朝歌诗生产的社会现实前提
二 魏及西晋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三 东晋南朝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四 北魏迁洛之后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五 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第六章 艺术生产视野下的魏晋南北朝歌诗艺术成就
第一节 歌诗消费的兴盛与魏及西晋文人歌诗的发达
一 公宴雅集:建安歌诗的生产背景与歌诗艺术美的关系
二 故事体、代言体歌诗与西晋歌诗艺术的表演方式蠡测
第二节 歌诗艺术生产与东晋南朝的歌诗艺术解读
一 南方情歌的生产背景与清商新声的早期形态
二 南方情歌的歌唱特点及对清商的影响
三 清商新声的音乐体制对清商曲辞的影响
第三节 鼓吹乐和横吹乐的南传及对梁陈文人创作的影响
一 鼓吹乐与横吹乐
二 北方鼓吹乐与横吹乐在南方的传播
三 鼓吹乐和横吹乐的表演效果
四 鼓吹乐和横吹乐对南朝文人创作的影响
第七章 初盛唐诗歌创作与歌诗传唱的关系
第一节 初唐人对近体诗律的探索与歌诗传唱
一 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二 从永明体谈起
三 初唐人探讨诗律的具体情境
四 入乐诗歌在声律上的特点
五 声律探索者的音乐素养和职责
六 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盛唐诗的繁荣与歌诗传唱
一 唐玄宗与盛唐歌诗的繁盛
二 盛唐著名诗人的歌诗创作
三 盛唐人的风雅观与歌诗创作
第八章 中晚唐诗歌创作与歌诗传唱的关系
第一节 中唐元白诗派的创作与歌诗传唱的关系
一 元白作新乐府就是要作新歌诗
二 元白等人的歌诗创作
第二节 晚唐“才子词人”的歌诗创作
一 晚唐歌诗生产的特点与才子词人的出现
二 才子词人的性格和才艺
三 才子词人的价值观念
四 才子词人的歌诗
五 关于唐代歌诗生产的一点认识
第九章 两宋都市商业文化与歌诗生产发展
第一节 都市商业文化发展与市民精神生活
一 商业经济的发展与都市生活的繁荣
二 宋代歌妓制度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
第二节 社会风习与歌妓制度的结合
一 唐代酒令艺术与词体的形成
二 词的社交与娱乐功能
第三节 文人的风流雅兴与歌诗生产
一 宫廷音乐机构与大晟乐府
二 文人的养妓制度与辞采风流
第四节 柳永的出现及其意义
一 脂粉堆里讨生活的“无行”文人
二 科场失意之际的价值替代
三 柳词艺术成就的取得及其意义
第十章 艺术生产视野中的宋代文人词
第一节 歌妓与文人共同作用下的词体风貌
一 以歌妓为中介的音乐文学系统
二 花间范式的延续与文人的歌妓情结
第二节 宋代文人词学观念的文化分析
一 诗词分途后的宋人词体观及其矛盾心态
二 别是一家与自是一家的冲突和制约
第三节 姜夔与张炎在宋词发展史上的意义
一 一个能自度新曲的文人歌诗生产者
二 一本对歌诗生产特别重视的理论著作
第四节 受歌诗生产影响的宋词艺术成就
一 语言形式的开拓与规范
二 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追求
三 与唐诗并列的又一文学典范
第十一章 宋元歌诗艺术生产的复杂化
第一节 从词到曲——歌诗艺术生产的新变
一 宋元文人歌诗形式的嬗变
二 词曲关系的剖析
三 宋金民间俗曲的传播
第二节 从歌舞剧曲到杂剧套曲
一 唐宋大曲和宋金大型说唱艺术
二 从《商调蝶恋花》到《西厢记诸宫调》
三 从董《西厢》到王《西厢》
第三节 商业化的宋元歌诗传播
一 宋元戏曲的传播和消费
二 宋元戏曲演出的场所
三 宋元艺术生产和消费与元曲的形成
第十二章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元曲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元曲艺术本体的特点
一 元人的曲本位观念
二 元曲艺术本体的特点
三 元杂剧的歌诗本质
第二节 杂剧艺术家的出现及其意义
一 具有现代文化意义的艺术生产者关汉卿
二 沟通文人与大众消费心理的巨匠王实甫
三 元人对元曲艺术价值的认识
第三节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元曲
一 元曲文本艺术生产的商业化现象
二 元曲艺术生产中的合作与竞争
三 元曲艺术的传播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