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读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三十本书

庞朴 刘泽华 主编  宁稼雨 葛荃 副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5633-6320-3/Z·058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定价:38.00 元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到哪里去找中国传统文化?

  浩潮的典籍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其中那些百世流传的经典便是中国文化精神之所在。《论语》开启了影响中国千百年的儒家思想,《韩非子》是法治思想的源头,《孙子兵法》代表了中国人对古代战争的精辟总结,《坛经》代表中国佛教的成就,《老子》、《周易》、《史记》、《红楼梦》等分别代表着中国哲学、史学、文学的特点和达到的高度……

  然因文言文的隔阂、历代注疏纷杂、各家解读不一,传统经典往往被束之高阁。本书从古代典籍的海洋中搜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三十本书,请专家学者生动描述经典原貌与思想精华,尽力使本书成为现代人进入中国古代典籍殿堂的必备入门书。

作者简介

  庞朴 ,男,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公孙龙子〉研究》、《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等。

  刘泽华,男,1935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政治史、知识分子史、历史认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中国的王权主义》、《洗耳斋文稿》、《士人与社会》(先秦卷)。主编并与人合著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三卷本(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的整合》、《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宁稼雨,男,1954年生于大连,汉族。文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5年被聘为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外籍教授,2000年在南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文言小说和文学史与文化史的关系研究。著有《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中国志人小说史》、《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传神阿堵游心太玄》、《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刘义庆与世说新语》、《漫话水浒传》等个人专著。在《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文献》、《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约六十万字。论著多次荣获国家及省市级奖励。

  葛荃,男,1953年生,安徽巢湖人。“文革”时为“老三届”,插过队,做过工。“文革”后恢复高考,以“七七级”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读书。1984年任教于南开大学政治学系,2005年1月以“学科带头人”引进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1998年取得博士学位,晋职教授,2000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0年及2004年分别赴日本、美国访研。2002年10月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学科中国政治思想史分支主编。术业专攻: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曾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天津市政治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等。现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韩交通文化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兼职教授,山东省政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等。迄今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参编著作13种,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一项;省部级优秀教学奖2项,以及宝钢教育基金会的优秀教师奖等。政治文化研究网(http://www.tszz.com)首页有个人专辑。

本书目录

前言
《老子》——人生的大智慧
《庄子》——哲学的寓言
《论语》——人的发现
《孟子》——心性的修养
《尚书》——帝王的教科书
《周易》——占卜的哲学
《韩非子》——法治的源头
《孙子兵法》——战争的艺术
《左传》——诸国争雄的时代记录
《战国策》——中国的说辞艺术
《诗经》——先民的歌唱
《楚辞》——士的悲歌
《山海经》——中国最古老的神话
《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书
《史记》——中国第一通史
《抱朴子》——探寻长生之道
《齐民要术》——国以农为本
《世说新语》——名士的逸闻
《坛经》——禅的化境
《李太白集》——诗仙的气象
《杜工部集》——诗者的楷模
《东坡七集》——失意文人的情怀
《四书集注》——对儒经的权威解读
《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笔记
《五灯会元》——禅宗历代祖师的语录
《三国演义》——三国志士争天下的故事
《水浒传》——中国的绿林文化
《焚书》——中国文化中的叛逆意识
《阳明全书》——道德良知的新诠释
《红楼梦》——大观园里的命运悲欢
作者小传
再版后记

本书前言

  经过了至少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或显或隐的争论,时至今日,各式各样的西化主义多已偃旗息鼓了,各式各样的国粹主义也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朦朦。

  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 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不少人心痛首疾,忧国忧民。

  人们也许没有权利指责当今那些不知人生目的、只知“潇洒走一回”、“一次爱个够”的青年,因为正当他们需要吸收养料的时候,他们的父辈都也正在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为好哩。

  鉴于一些青年当今存在着的这种文化荒芜、精神空虚的现状,我们设想,如能推出一本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著作,少而精,质而文,约而博,俗而雅,让读者有时间读起,有兴趣读完,以从中了解个华文化的精髓,获得安身立命的真谛,也许对于我们民族的未来多少会有一点助益。

  当然,这样做,有一个前提必先解决,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是否仍有价值 ?

  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民族总是某一特定文化下的民族,文化总是某一特定民族中的文化。历史已经证明,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来构筑未来大厦;如果无视传统,一味前倾,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回复。

  于是,我们诚恳地献出了这本小书。

  我们不敢说书中所选定的三十部古籍便足以代表了中国文化,便一举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那是不可能的事。即使选了三百部或三千部,也是办不到。因为个国文化实在太博大精深,中国传统实在太源远流长了。但是,如果说一滴水珠可以映出太阳,一粒砂子可供想像世界,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难道就不能从一些细小的物事 ( 譬如说一个盆景、一局围棋 ) 中悟得么 ? 这样看来,三十部古籍也就不嫌少了。

  因此,我们勇敢地献出了这本小书。

  我们深知,只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远远不足以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相信读者还会选读其他书籍,全面猎取精神食粮。

  我们也深知,一本小书远远不足以消解前述的忧虑;甚至可以说,文化问题原来就不是文化手段所能真正解决的,它还需要别的相应手段。

  我们奉献了,我们期待着。

                                庞 朴

再版后记

  庞朴先生十二年前在本书的初版前言中说过:“鉴于一些青年当中存在着的这种文化荒芜精神空虚的现状,我们设想,如能推出一本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著作,少而精,质而文,约而博,俗而雅,让读者有时间读起,有兴趣读完,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获得安心立命的真谛,也许对于我们民族的未来,多少会有一点助益。”今天再来读这段话时,我们不无欣慰。因为庞先生十二年前所担忧的“文化荒芜精神空虚的现状”今天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传统文化已经不像十二年前那样被人冷漠,令人担忧。无论是大学校园内的国学热,还是各大影视等媒体中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火爆,都足以说明传统文化“春风吹又生”的欣欣向荣迹象。我们不能精确计算出这种传统文化复兴过程中我们的小书从中起到了多大作用,但我们却为能成为这个振兴队伍中的一员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本书的再版,似乎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传统文化荒芜状况的改观。

  尽管十二年后再来看这本书,感觉有些地方已经不能代表我们今天的看法和水平。但为了尊重历史,我们除了校对明显的错字之外,书中内容基本保持原貌。如果有些什么不当或失误,恳请读者不吝教正,并致以衷心歉意和谢意!

  本书作者队伍比较庞大。为使读者了解作者情况,初版时书后附有作者小传。因十年间各位作者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这次再版请所有作者重新改写了个人小传。

  一部从学术的角度向社会普通读者宣讲中国文化重要典籍的普及学术读物竟然在初版十二年后能够再版,除了令人喜悦惊讶之外,我想这不能归功于我们这些编纂者,而应当感谢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永久魅力!同时也要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的睿智眼光和雄心气魄,以及责任编辑 王强 先生辛勤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感 谢庞朴 先生和 刘泽华 先生屈尊俯允就任本书主编!另外,对于已经英年早逝的两位作者,我们十分崇敬和怀念的 刘洪涛 先生和 叶振华 先生,谨致以深深的悼念!他们的物质生命离开了我们,但道德文章却永远留在人间。这也正象征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永远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宁稼雨
                            2006年9月19日
                            于津门雅雨书屋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