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公元二零零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国学网站--新书推荐--《国学今论》


张岱年等年

谶纬五论

王利器

 

辽宁教育出版社
ISBN 7-5382-1500-X/C.93

 


    (一)谶纬之分 
    《论心雕龙正纬篇》:“《六经》彪炳,而纬候稠叠;《孝》《论》昭晢,而钩谶葳蕤。”胡应麟《四部正譌》卷上:“世率以谶纬并论,二忆虽相表里,而实不同。纬之名所以配经,故自《六经》、《语》、《孝》而外,无复别出,《河图》、《洛书》等纬,皆《易》也,谶之依附《六以》者,但论语有谶八卷,余不概见,以为仅此一种。偶阅《隋书经籍志》,注附见十余家,乃知凡谶皆托古圣贤以名其书,与纬体制迥别;盖其说成诞妄,故隋禁之后永绝,类书亦无从援引,而唐床诸藏书家,绝口不谈,以世所少知,附其目于此:《孔子谶》一卷,《老子河洛谶》一卷,《尹公谶》四卷,《刘向谶》一郑,《杂谶书》二十九卷,《尧戒舜禹》一卷,《孔子王明镜》一卷,《郭文金雄记》一卷,王子年歌一卷,《嵩山道士歌》一卷。又有以纬候并称者,今惟《尚书中候》见目中,他不可考云。”上来所引《文心正纬》、《四部正譌》之说,都指出谶纬有别,第未详其所以然。寻纬所以配经,谶所以辅纬,有主有从,区以别矣。谶既为《六经》、《孝》、《论》而作,而《六经》、《孝》、《论》,于古之书式,则有尊卑。《仪礼聘礼疏》引《郑玄论语序》云:“《易》、《诗》、《书》、《礼》、《乐》、《春秋》,策皆长尺二寸,《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策,三分居一又谦焉。”阮元《校勘记》以为“尺二寸”当作“二尺四寸”,是也。《左传序疏》云:“《郑玄论语序》,以钧命诀云:‘《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故知《六经》之策,皆称长二尺四寸。“然则,《六经》策长二尺四寸,《孝经》一尺二寸,《论语》八寸,此盖汉人本经与传记简策长短之区分,《论衡量知篇》云:‘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即言经与传记之分,由策之大小而定也。经传之简策既有大小,谶纬之书式从而亦有尊卑。纬以配经,其书式即不得同于经,故降而为传。谶以配传,则其书式当更而下之矣。《易纬通卦验》曰:“故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易纬坤灵图》曰:“故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故君子必谨其始。”《文选竟陵王行状注引易经纬》乾鉴度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论注》引《易纬》曰:“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上来引用诸文,皆以为《易纬》。而《列女传贞顺台南申女传》引传曰:“正其本则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经纬称传之证明也。《古微书》卷二十五云:“《论语》入经,亦不立纬,惟谶八卷。”八谶,即《比考纬》、《撰考谶》、《摘辅象》、《摘衰圣承进谶》、《阴嬉谶》、《素王受命谶》、《紏滑谶》、《崇爵谶》是也。其中之《摘辅象》,即不以谶名,而《中候》十八篇又有《准谶哲》,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述古之秘画珍图》有《孝经谶图》,盖二者都是为神道而设教的秘书,本质上固无啥差异也。《后汉书张衡传》云:“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肖宗,因祖述焉。自中与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曰:‘……立言于前,有徵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成、哀之后,乃始闻之。《尚书尧》使鲧理洪水,九载,绩用不成鲧则殛死,禹乃嗣与。而《春秋谶》云共工理水。凡谶皆云黄帝伐蚩尤,而《诗谶》独以蚩尤败,然后尧受命。”案:张衡言谶之所以名为谶。及其发展情况,都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问题。至于引《诗谶》、《春秋谶》云云,则《诗纬》、《春秋纬》亦得名谶矣。易纬乾鉴度卷下云:“欲所按《合诚》。”注:“此人心之《合诚》,《春秋谶》卷名也。”则《春秋合诚图》亦得名《春秋谶》矣。《宋书符瑞志》引《春秋玉版谶》曰:“代赤者魏公子。”亦《春秋纬》称谶之证。《续汉书祭祀志》中:“自永平中,以《礼谶》及《月令》有五郊云云”。寻《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七引《礼含文加》云:“五祀:南郊,北郊,西郊,东郊,中郊。”当即《续汉书》所引《礼谶》之文,则《礼纬》亦名谶矣。而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六十五《毖纬》三据孔氏《礼疏》引《中侯准谶哲》,“谶”之作“纤”,当出朱氏所改,而皮锡瑞《疏证》本从之。寻《礼记曲礼》上疏、又《王制疏》、《开元占经》卷七十六,具引作《中候准谶哲》,《释名释典·艺》:“谶,纤也,其义纤微也。”朱氏盖以经不当有谶,故从《释名》释义而改之,可谓知二五而不知一十也。由此观之:《论语》虽不立纬,而《六艺》固可名谶也。不仅谶纬历史地证明了无严格的区分,就是谶纬和《六经》有时也是没有什么区分的。前引《易纬》“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大戴礼记礼祭篇》引《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失之千里。”《贾子新书眙教篇》引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史记太史公自序》引《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汉书东方朔传》引《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又《杜钦传》引曰:“正其本,万物理。”《风俗通义正失篇》引《易》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盖汉人引经说,多直称本经,《易纬》既可称为《易传》,故引《易纬》者直称本经,《宋书礼志》一:“明帝即位,便有改正朔之意。……侍中高堂隆议曰:‘《书》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建皇授政改朔。’”《太平御览》卷八十一引《尚书中候考河命》:“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钦翼皇象。”《文选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引《尚书中候》:“建皇授政改朔。”则高堂隆以《尚书纬》为《尚书》也。《易纬乾坤鉴度》卷上:“先元皇介而后垂皇策,……而后有《考灵经》。”注:“《考灵经》,考者成也,云云。”又郑下:“炎帝黄帝有《易灵纬》。”注:“神农氏……帅法古易,为《考灵纬》。”先曰《考灵经》,后曰《考灵纬》,此尤为纬称为经之的证。而刘帅培《谶纬论》乃谓:“经自为经,纬自为纬。”今则有以知其不尽然也。 
    (二)谶纬以三言为大题及其他 
    谶纬诸书的大题,大多是三言。一般认为是受《庄子》的影响。寻《庄子》内七篇小题为:《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清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斠若画一。盖道家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可以包举一切。故其“寄言出意”,单不足以举则兼之,兼不足以举则三之。大题、小题,以三言为名,较之一言、二言,更为博大而周至。自是而后,相沿成风。后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朱熹书《周易参同契异后》云:“右《周易参同契》,魏伯阳所作。魏君,后汉人。篇题盖仿纬书之目。”《王应麟玉海》卷三十五艺文云:“《周易参同契》,明金丹之诀,篇题盖仿纬书之目。”晋陶弘景造《真诰》,其小题为:《运题象》、《甄命援》、《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枢》。这七个小题,在《真诰叙录》都有自注,作了说明。《真诰叙录》又写道:“夫真人之旨,不同世目,谨范纬候,取其义类,以三言为题。所以《庄篇》亦如此者,盖长桑公子之微言故也。俗儒观之,未解所以。”其实以三言为名的,何止谶纬及道家诸书。《五行大义》卷五第二十一《论五帝》写道:“《河图》云:‘东方青帝灵威仰,木帝也。南方赤帝熛怒,火帝也。中央黄帝含枢纽,上帝也。西方白帝白抬柜,金帝也。北方黑帝叶光纪,水帝也。’”又写道:“上帝有五,灵威仰等姓氏事伏羲,年代久远,典籍遗漏,不可具释。”盖其名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故瞿昙悉达以“不可具释”了之。《尔雅释天》:“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巳曰大荒落,……在亥曰大渊献,……在丑曰赤奋若。”这些三言之名,《尔雅》、《郭注》和《邢疏》,都没有解释。《淮南子天文篇》:“太阴在寅,岁名在渊献,……太岁在丑,岁名在丑,岁名赤奋若。”今本淮南子无注。《五行大义》卷一第二《论支干名》:“《尔雅岁》次云:‘太岁在寅名摄提格。’《淮南子》注:‘格,起也,万事承阳而起。……巳名大荒落,荒,大也,言万物炽盛而大出,落落而布散也。亥名大渊献,渊藏、献,迎也,言万物终亥,大小深藏窟伏,以迎阳也。……丑名赤奋若,奋、起也,若、从也,言阳气奋迅万物而起,无不顺其性。赤,阳色也。’……此并支干别名大意,终从气解,故以释之。”外此其余,如《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二引《淮地记》:按《古狱渎经》云:“禹治水止桐柏山,及获淮涡水神,名曰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淮之浅深,源之远近。形若猕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禹授之庚申,遂颈锁大铁,鼻穿金铃,从淮之阴,锁龟山之足。淮乃安流,注子海。”《酉阳杂组前集》卷十一《广知》:“邓城西百余里有谷城,谷伯绥之国。城门有石人鸟,刊其腹云:‘摩[R008]鞬,摩[R008]鞬,鞬慎言。’疑此亦同太庙金人缄口铭。”《辍耕录》卷九襄州谷城县城门外石人条亦载此铭,文同。又卷三十李侍郎敦立条作“磨[R008]坚”,则以对音字无定准耳。我们注意到,这此三字之名的广泛出现,绝大部分和三楚有关,我很怀疑这是楚文化的产物,换言之,也就是楚语的对音。《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胡不与之国,郭璞注:“一国复名耳。今胡,夷语皆然。”这是郭璞不得“胡不与”之义,故直言其为对音字耳。《郭登枭诗》写道:“小儒强解事,未悟摩[R008]坚。”盖此类对音字,正如《春秋公羊传》昭公元年所说的“邑名从主人”,以其“不若他物有形。名可得正,故从夷,狄辞言之”,正不必知“小儒强解事”,郢书而燕说之也,也正由于这些三言之名是对音之故,因而对音的书面文字,常常没有定准,如《史记历书》之大荒落,宋本,毛本作“大芒落”,《素隐本》作“大芒骆”,《天官书》又作“大芒骆”,即其明证。《陶弘景》谓《庄篇》,真诰,都取范乎纬候,实则是权与于楚语耳。《吕氏春秋异宝篇》:“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许注:“好事鬼也。”《列子说符篇》:“楚人鬼而越人禨。”张生:“信鬼神。”由此可见:楚人是信鬼神而大搞巫风的。我认为,这些三言之名,就是这种民间原始宗教的产物。《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阪兮。”王逸注:“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又《王褒九怀株昭》:“神章灵篇兮赴曲相和。”王逸注:’《河图》、《洛书》、纬谶之文也。”摄提格既首见于楚辞,而所谓“神章灵篇”的《河图》、《洛书》、纬谶之文,又为追愍屈原有关的文献,这些,都很好说明屈原、王褒之文带有浓郁的乡土气,从而证明了三楚是三言之名的发祥地。《孟子滕文公》上:“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曰:使齐人传之。曰:一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荀子儒效篇》:“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六性也,积靡使然也。”陆云与《兄平原书》:“张公语云云,兄文故自楚须作文为思昔所识文。”又云:“音书,愿兄便定之。”左思魏《都赋》:“音有楚、夏。”然则方言之有楚语,其来尚矣。陶弘景乃谓:“《庄篇》亦如此者,盖长桑公子子之微言也,”长桑公子不知为何许人,我想,这也不过是陶隐居从庄生那里学来的所谓“重言”那一套而已。于此,我联想起《世说新语排调篇》:“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三月三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斗。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桓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桓公曰:‘作诗何以作蛮语?’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不得不作蛮语也。’”蛮语即楚语,这也是以三楚方言入文之证。 
    (三)河图洛书及六经纬之篇目 
    《后汉书张衡传》:“旧疏云:‘且《河》、《洛》、《六艺》篇录已定,后人皮传,无所容篡。’”注:“《衡集上事》云:‘《河》、《洛》五九,《六艺》四九。’谓八十篇也。”此之《六艺》,即《汉书李寻传》所谓《六纬》也。《庄了天道篇》:“孔子西藏书于周室,番十二经以说老聃。”《释文》亦云:“六经六纬”。“四九”者,以二数相乘得三十六,又与五九相乘之积数四十五相加,得总和为八十一。《文心雕龙正纬篇》亦谓:“八十一篇,皆托与孔子。”《续汉书祭祀志》上:“建武元年以前,文书败亡,旧典不具,不能明经文,以章句细微相况,八十一卷,明者为验。”此言“八十一卷”者,汉代竹间与帛素并行,故或言篇或言卷,此证之《汉书艺文志》而皆然者也。荀说申《鉴俗嫌篇》又谓之“八十一首”,首文式而言,篇卷则就书式而言也。张衡上疏又言:“至于王莽篡位,汉世大祸,八十篇何为不戒?则知图谶成于哀、平之际也。”所谓“八十篇”,乃举成数而言耳。《隋书经籍志六艺纬类序》:“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又有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并前合为八十一篇。”盖先唐所传谶纬之书尽于此矣。今所见传世谶纬诸书辑本。要以日本友人安居香山、中村璋八两位教授所编辑的《纬书集成》为最完备,前修未密,后出传精,信乎其为后来居上矣。其《河图类目》次有: 
    《河图括地象》、《河图始开图》、《河图挺佐辅》、《河图稽耀钩》、《河图帝览嬉》、《河图握矩记》、《河图玉版》、《龙鱼河图》、《河图合古篇》、《河图令占篇》、《河图赤伏符》、《河图闿苞受》、《河图叶光纪》、《河图龙文》、《河图录运法》、《河图帝通纪》、《河图真纪钩》、《河图龙帝纪》、《河图龙表》、《河图考钩》、《河图秘徵》、《河图说徵》、《河图说徵祥》、《河图徵示》、《河图会昌符》、《河图稽命徵》、《河图揆命篇》、《河图要元篇》、《河图天灵》、《河图提刘篇》、《河图绛象》、《图纬绛象》、《河图箸明》、《河图皇持叁》、《河图帝祝萌》、《河图灵武帝篇》、《河图玉英》、《河图稽纪钩》、《河图考灵曜》、《河图纪命符》、《河图圣治符》、《河图表纪》、《河图》,计四十三种;《洛书类目》次则有:《洛书灵准听》,《洛书甄曜度》、《洛书摘六辟》、《洛书宝号命》、《洛书说禾》、《洛书录运法》、《洛书录运期》、《孔子河洛谶》、《洛书雒罪级》、《雒书纪》、《洛书三光占》、《洛书说示徵》、《洛书兵铃势》、《洛书斗中图》、《洛书》,计十五种。 
    共计五十八种,较之《河》、《洛》五九四十五之数多十三种。窃疑《河图录运法》、《洛书录运法》、《洛书录运期》三者当为一种,《河图合古篇》、《河图令占篇》二者当为一种,《河图龙文》、《河图龙文表》二者当为一种,《河图秘微》、《河图说微祥》、《河图说微示》三者当为一种,《河图绛象》、《图纬绛象》二者当为一种,《洛书说禾》、《洛书说微示》二者当为一种,其他如《河图》、《河图表》、《洛书纪》、《洛书》、《孔子河洛谶》之类,当为概举《河图》、《洛书》而言,不必别立名目,如此,则可省减十三种,以五十八减去十三,则得四十五,正合《衡集上事》所言“《河》、《洛》五九”之数。其然欤?其不然欤?冀它日有以定之耳。至于《六经纬》,今所见者有《易纬》八种,《尚书纬》五种,《诗纬》三种,《礼纬》三种,《乐纬》三种,《春秋纬》十四种,共计三十六种,与“《六艺》四九”三十六之数合,宜茂可信也;然《易乾坤鉴度》晚出,《直齐书录解题》卷三谓;“《崇文书目》无之,《至元祐田氏书目》始载,是国朝人依托为之”。明此不当阑入张衡所谓“《六艺》四九”之列。我认为《易纬》八种中,当削去《易纬乾坤鉴度》,而代以《易萌气枢》。此书颇见引于《晋书五行志》、《宋书符瑞志》及《五行志》,及《开原古经卷》九(一条)、卷十一(二条)、卷十七(一条)、卷六十四(二条),这时《五代》以前就流传的古《易纬》,出彼入此,决非以齐易楚之比也。 
    (四)谶书有图 
    《后汉书桓谭传》:“谭复上书曰:‘今诸工巧慧小才使数之人,增益图书,娇称谶记。’”注:“图书,即谶纬符命之类也。”又《儒林尹敏传》:“臣见前人增损图书。”又《张衡传》:“自中与之后,儒者争学图纬。”《文选蔡伯喈郭有道碑文》:“考览《六经》,探综图纬。”注:“《六经》、《五经》及《乐经》也。图,《河图》也。纬,七经及考经皆有纬也。”又夏侯孝若东方朔龟赞:“阴阳图纬之学。”又任产升《王文宪集序》:“图纬箸王佐之符。”《文心雕龙正纬传》:“荣河温洛,是孕图纬。”后《汉书张衡传》:“上疏云:‘图谶成于哀、平之际。’”《文选》何平叔景福殿赋:“图谶之所旌。”又刘越石《劝进表》:“图谶乘典。”《北堂书钞》卷一百引《文章流别志》:“图谶属,虽非正文之制,然以取其从横有义,反复成章”《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何休注:“夫子素案图录,如庶姓刘氏子当代周。”《吕氏春秋观表篇》:“录图幡簿从此生矣,”《淮南人间篇》:“秦皇挟录图。”上来所引诸言图书、图纬、图录、绿图、录图之文,都涉一个图字,或具以《河图》之图释之,尚嫌其不厌人意。《桓谭传注》谓:“图书,即谶纬符命之类也。”我认为这个解释是比较恰当的。今除诸属于《河图》类秘笈,如《纬书成集》所列《河图括地象》等四十三种而外,如《洛书》有《洛图三光占》、《洛书斗中图》,《易纬》有《稽览图》、《坤灵图》,《尚书中候》有《<耒力>省图》,《乐纬》有《叶图徵》、《春秋纬》有《合诚图》、《保乾图》、《握诚图》、《孔演图》,《孝经纬》有《内事图》、《雄图》、《雌图》、《雌雄图》。易乾《鉴度》引《易制灵图》、《易稽命图》。《颜氏家训书证篇》引《易统通卦验玄图》。《隋书经籍志乐纬》有《梁乐五鸟图》一卷亡,《春秋纬有五帝钩命决图》一卷亡,《孝经纬》有《孝经古秘图》一卷、《孝经左右契图》一卷、《孝经异本雌雄图》一卷、《孝经内事星宿讲堂七十二了弟图》一卷、又《口授图》一卷。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述古之秘画珍图有:《五帝钩命决图》、《孝经秘图》、《孝经左契图》、《孝经雌雄图》、《诗纬图》、《春秋纬图》、《孝经谶图》、《开元占经》引《春秋图》凡五十二条,其卷八十一引云:“客星出张,白水同姓有自立者,天下更令有徒人,若使人于诸侯。则亦图纬之类也,此固非唐张杰《春秋图》、宋叶思文《六经图》之比,更无论于后蜀冯继光之《春秋名号归一图》、宋王哲之《春秋明例隐格图》、无名氏之《演左氏传》《谥族图》也。盖谶纬之类,图文并茂,以便观览,陆士衡所谓“宣扬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此亦古书旧式之一端,试说《汉书》《艺文志》所著录者而言,《六艺略》《论语》有《孔子徒》《人图法》二卷,《兵书略》《兵权谋》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兵形势》有《楚兵法》七篇,《图》四卷,孙轸五篇《图》五卷,《王孙》十六篇《图》五卷,《魏公子》二十一篇《图》十卷,《兵阴阳皇帝》十六篇《图》三卷,《风后》十三篇《图》二卷,《<来鸟>治子》一篇《图》一卷,《鬼容区》三篇《图》一卷,《别成子望军气》六篇《图》三卷,《兵技巧鲍子兵法》十篇图一卷,《伍子胥》十篇《图》一卷,《苗子》五篇《图》一卷。又如《管子》卷三有《幼宦图》:《中方本图》,《中方副图》,《东方本图》,《东方副图》,《南方本图》,《南方副图》,《西方本图》,《西方副图》,《北方本图》,《北方副图》。又如《文选》《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云:“《统观山海图》。”注:《山海图》,《山海经》也。后世由图纬派生之《推背图》、《烧饼歌》之类,犹继承这一传统,插有形彩色绘图。《易纬乾鉴度》卷下:“自然之谶,推引相拘,沮思愈知命不惑也,帝思图了”。郑玄注:’主岁之卦,注以为泰否之卦,宜贞戍亥,盖据屯蒙推之也。为其图者,以为贞戍酉,按注则纬图,按图违经,则失图之矣。而注亦又错,今以经义推之,同位阴阳,退一辰相避也。按图位无同时,又何避焉?不合一也。”据此,则《易纬乾鉴度有图》也。《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何休注:“得麟之后,天下血书鲁端门曰:‘趋做法,孔圣没。周姬亡,彗东出。秦政起,胡破术。书记散,孔不绝。’子夏明日往视之,血书飞为赤鸟,化为白书曰《演孔图》,中有作图制法之状。徐彦《疏》曰:《演孔图》文也。……此是《演孔图》中义理,事有制作之象,制法之形矣。”此则明言《演孔图》所图者为“作图制法之状”矣。释名释典艺:“纬,图也,反复图绕以成经也。图,度也,画其品度也。谶,纤也,其义纤微而有效验也。”《王光谦疏登补》引苏与曰:“此图谓图谶之图,故与谶纬连之。”然则谶讳之有图,无容置疑也。《开元占经》卷八十八引《孝经》《雌雄图》云:“彗星四出。”注:“按图文横如十字,而四尾并散也。”即此又可登成诸如此等之书之以图为大题之故也。《开元占经》卷六十五及卷六十九又引有《赫连图》,其卷六十五引云:“王良策马,北边制号。”宋均注曰:“策星在王良旁,若移在王良前,居马后,是为策马。”则此亦谶纬之类,弟不知其究为何等。 
    (五)谶纬之增益 
    《后汉书恒谭传》:“谭复上书曰:‘今诸巧慧小才使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意林卷三引恒谭《新证谴非篇》:“河出图,洛出书,但有朕北,而不可知,后人妄复加增依托,称是孔丘,误之甚也。”《后汉书儒林尹敏传》:“帝以尹敏传通经记,会校图谶,使蠲去崔发所为王莽者录次比。敏对曰:‘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帝不纳,敏因其阙文,增之曰:‘君无口,为汉辅。’帝见而怪之,召敏问其故。敏对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窃幸万一’。帝深非之,虽意非罪,而亦以此沈滞。”由尹敏事,足知王莽时,符谶竞出,甚至封崔发为说符侯;尹敏尤而效之,造为“君无口”之谶,此即当时公然作伪之适例。自此以还,踵事增华,变本加历,无论其为“以己杂仲尼乎,以仲尼杂己乎”,要皆为邪说诬民之一端耳。北齐书宋景来传:“宋景业广宗人,明周易,为阴阳纬候之学,兼明历数。魏末,任北平太守。显祖作相在晋阳,景业因高德政上言:‘《易稽览图》曰:“鼎五月圣人君,天与延年齿,东北水中庶人王,高得之。”谨案:东北水,即渤海也。.高得之,明高氏得天下也。’是时,魏武定八年五月也。“宋景业所引《易稽览图》之文,不见于他书,其为景业所附益无疑。《隋书经籍志六艺纬类序》:“易曰:‘河出图,洛出书’然则圣人之受命也,必因积德累业,丰功厚利,诚著天地,泽被生人,万物之所归往,神明之所福飨,则有天命之应。盖龟龙衔负,出于河、洛,以纪易代之征,其理幽昧,究极神道,先生恐其惑人,秘而不传,说者又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谶,以遣来世,其书出于前汉,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皇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又有《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并前合为八十一篇。而又有《尚书中候洛罪级、五行传》、《诗推度灾》、《汜历枢》,《含神务》,《孝经勾命决》《援神契》、杂谶等书,汉代有郗氏、袁氏说、汉末郎中郗萌集图纬谶杂占为五十篇,谓之《春秋灾异》,宋均、郑玄,并为谶律之注。然其文辞浅俗,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相传疑世人造为之后;或者又加点窜,非其实录。起王莽符命,光武以图谶与,遂盛行于世。汉时,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徒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隋志论述,颇能详其原委。试就尹敏、宋景业事观之,益足证明作伪者之层出不穷矣。《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又善为《河》、《洛》、《七律》。”注:“七律者,‘《易纬稽览图》、《乾鉴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则唐人所见《易纬》,仅此六种而已。至晁公武《昭德先生读书后志》卷一始有坤鉴度二卷,云:“右题曰包羲氏先文,轩轩氏演古籀文,仓颉修。按《隋志》、《唐志》及《崇文总目》皆无之,至元祐《田氏书目》始载焉,当是国朝人依托为之。”此直齐书录解题卷三《谶纬类乾坤鉴度》二卷所谓“伪之中又伪者”也。而乾隆朝修《四库全书》,其《易纬》即据《永乐大典本》收入《乾坤鉴度》二卷,《周易乾鉴度》二卷,《易纬稽览图》二卷、《易纬辨终备》一卷、《易纬通卦验》二卷、《易纬乾元序制记》一卷、《易纬是类谋》一卷、《易纬坤灵图》一卷,只八种十二卷。《乾坤鉴度》之为后人伪托,《晁志》、《陈录》俱已讼言之。若夫《乾元序制》者,《晁志》云:“家本盖出李氏,独世术士所附益也。案七纬之名无《乾元序制》。”则此二书,宋人俱以为赝品矣,奈何纂修《四库全书》者臣,初未尝一覆检之,如荀爽之作《辨谶》,有以揭发其为伪造也。 
       

    〖关闭窗口〗

0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