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略说《金刚经》论注之历史沿革
烦琐的古印度经论
走向世界的佛教,却在其出生地衰亡了,原因之一,即是古印度的文化特色--极其细腻深刻的思辨,被推向极端,变得不胜烦琐。
佛法精深,但不免噜嗦,对於後者,古代的高僧大德是不可能承认的,或者是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南怀瑾先生说了大实话∶
如果用我们中文来说就很简单∶「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东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一句话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话分两句,两句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简化的翻译,如照老式翻译就是「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於意云何。南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於意云何。西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就是那麽说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经六百卷,那真是我的菩萨我的妈呀!【61】《金刚经说什麽》
入华之後,中国人之论注疏通,也有愈来愈繁之势,汤用彤先生在其传世之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借湛然之口,批评道∶「唯见文句纷繁,章段重叠」--
「梁光宅寺法云法师《法华经疏》现存┅┅共八卷。其释甚详细,取与道生之二卷疏相较,繁简悬殊,具见注疏前後之不同。至若科判,则亦时愈後者分愈密。《金刚般若经》文本少,而相传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明宗泐注解谓其破碎),即魏菩提流支亦分为十二(吉藏疏谓其穿凿)。」
但笔者所谓之「烦琐」,不是如前引二家之指外在的「繁」--如《大般若经》之重复,如佛典注疏之愈来愈细密,在篇幅上是「繁」了,但理解上却并不困难。我之所谓,是内在的「烦琐」--文字不多,但若要真正理解,却得大非周折。
印度佛典之「烦琐」,於「《金刚经》专集」中列为「经论」的数篇之中,即能窥得一斑。以编号为第九、第十的两篇《金刚般若论》(无著造、笈多译)为例--两篇实是同一文章的不同版本,故同收入《大藏经》No.
1510,前者为宋元版,後者为明版。後者比前者稍简略,并且加入了魏菩提流支的译文以贯穿全文。(我猜想此举的理由,就是原文实在太难懂。)--两篇篇幅不大,文字也都能读得下去,但就是难懂!原因,在於那遍布全文的名相事数。
所谓「名相」,指的是佛教专门术语。就中观学派而言,「毗昙」、「成实」之学的意羲即在於搞清小乘名相基础上的大乘名相及其分析(如龙树的《大智度论》即为典型),作为佛教学者的基本功。就瑜伽学派而言,摄论和地论更是直接建立在真如缘起、五位百法、赖耶藏识等一整套繁复的名相之上,搞不清楚根本不得入门。
现在请看印度古德注《金刚经》时所用的名相--从统摄全文的「七义句」「十八住处」开始,「五种义」、「三摩 帝」、「二种法身」、「六种具足」、「四种有为相」、「二种对治」、「二边」、「三种地」、「六因缘」、「七种大」、「六种应知」、「六种因缘」、「三因缘」、「五阴行」、「五种随所相应」、「三种檀那」、「二种果」、「五邪取」、「十二障碍」、「四种因缘」、「二种方便」、「三种无自性」、「三种苦」、「五种胜功德」、「二种智」、「五种平等因缘」、「二种无我」、「二种正觉」、「五种眼」┅┅不知古印度有无佛学名相辞典,那些法师要记住这麽多一套一套的名相,还真叫人佩服!
无著菩萨撰《金刚般若论》之时,佛法在古印度的流传,一定已有衰象。否则,无著不可能以这样的偈语结束全论--
下人於此深大法 不能觉知及信向
世间众人多如此 是以此法成荒废
不是「世间众人」根性恶劣,实是平实的佛法被讲得太玄虚、太深奥了!
比较而言,收入「《金刚经》专集」「经论」部分的六篇印度古德之疏论中,以《金刚仙论》名相最少,也就较易读--然而,金刚仙这位「印度古德」,恰恰是打了问号的。
返
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