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傅斯年先生小传
性命古训辨证
序
引语
上卷释字
提纲
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其字义
周诰中之"性""命"字
《诗经》中之"性""命"
《左传》、《国语》中之"性""命"字
《论语》中之"性""命"字
论告子言"性"实言生兼论《孟子》一书之"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
论《荀子》、《性恶》、《正名》诸篇中之"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
论《吕氏春秋》中"性"字在原本当作生字
"生"与"性"、"令"与"命"之语言学的关系
中卷释义
周初人之"帝"、"天"
周初之"天命无常"论
诸子天人论导源
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
总叙以下数章
春秋时代之矛盾与孔子
墨子之非命论
孟子之性善论及其性命一贯之见解
荀子之性恶论及其天道观
本卷结语
下卷释义
汉代性之二元说
理学之地位
明成祖生母记疑
夷夏东西说
史学方法导论
战国子家叙论
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 一个短记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城子崖"序
《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
与顾颉刚论史书
傅斯年先生学术年表
傅斯年先生著述要目
傅斯年先生学术年表
1岁 3月26日生于山东省聊城县一世家之中
6岁 春,入邑人孙达宸拔贡学塾。祖父课读于家
10 岁,春,入东昌府立小学堂
11岁 春,是岁读毕十三经
14岁 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开始系统接受新式教育
18岁 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21岁 秋,升入北京大学本科国文门
22岁 从胡适之学中国古代哲学史,接受以科学方法整理旧学的思想和新文学主张
23岁 参与"新潮社"的创立,编印《新潮》月刊,亲撰该刊发刊词。常在该刊及《新青年》发表文章,公开主张"文学革命",并抨击旧文化、就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
24岁 五四运动爆发,为参与此次运动之北京大学学生代表之一。夏,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秋,考取山东省官费留学。冬,赴英国留学
25岁 秋,由英至德,入柏林大学哲学院访问研究。钻研马赫(E.Mach)多种著作及量子理学理论和比较语言学。
1926年 31岁 由德归国,任教于广东中山大学。
1927年 32岁 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及国文、历史两系主任。因深受德国历史语言学派的影响,认为人类思想史就是语言的历史,故在该校创办语言历史学研究所。
发表《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像》等论文数篇。
1928 年 33岁 春,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委员。夏,任该所所长,所址设广州。发展《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认为史学就是史科学,强调发现新文献、新材料的重要性。是岁组织"史语所"开始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先后由董作宾、李济主持其事。在以后10年中共发掘15次,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开端。
1929年 34 岁 "史语所"迁至北平。秋,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年末赴开封解决中研院史语所与河南民族博物馆因殷墟发掘引发的纠纷。事毕回平。
1931年 36岁 春 自北平赴安阳小屯,视察发掘情形
1932年 37岁 参与《独立论坛》周刊的创立。出版《东北史纲》(卷一),以证明历史上东北即属于中国。秋,再附安阳视察。
1933年 40岁 春,自北平再附安阳视察。
1937年 42岁 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七七事变后参加国民党政府召集之庐山谈话会及国防参议会。秋,"史语所"迁至长沙。
1938年 43岁 春,"史语所"迁至昆明。7月,兼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0年 45岁 秋,兼任中研院总干事。冬,史语所迁至四川南溪李庄镇。《性命古训辨证》一书出版。
1945年 50岁 秋,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7月,代表国民参政会访问延安,后回重庆。
1946年 51岁 5月,由重庆飞北平,办理北京大学迁校事。9月,卸任北大代理校长职务。冬,"史语所"由四川迁南京。
1947年 52岁 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一文,举国瞩目,宋式旋即辞职。6月,赴美养疴。
1948年 53岁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立法院立法委员。8月,由美归国。冬,"史语所"迁至台湾杨梅镇。
1949 年 54岁 1 月20日,就任台湾大学校长,仍兼任"史学所"所长之职。
55岁 12月20日因脑溢血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