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文集(6卷本)

方立天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7-300-07515-0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定价:298.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共六卷,即魏晋南北朝佛教、隋唐佛教、中国佛教文化、佛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上)、中国古代哲学(下),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佛学家方立天教授在佛教和哲学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记录,体现了作者在漫长治学征途中跋涉的历史足迹和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平生志业。

  第一卷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僧道安、支遁、慧远等人的个案研究,展现当时佛教的基本面貌与思想风采。书中还专门论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历史演变与整体特点、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两大思潮,并评述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国佛教的特点,以利参照、比较。

  第二卷 着重论述隋唐时期佛教,旨在从整体上彰显这一时期宗教人文思想的特色。本卷重点之一是分析华严宗创始人法藏的创宗活动、历史文化背景、学说及价值,并为其《华严金师子章》作校释和今译。另一重点是阐析禅宗的内涵结构、理论要旨、核心思想、基本精神。

  第三卷着重从两个方面展示“中国佛教文化”的内涵与特色:一是介绍中国佛教的历史演变、各类典籍、基本教义、制度仪轨、寺院殿堂、名胜古迹等;二是论述佛教与中国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具体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以及佛教与儒、道的冲突与融合。进而总结中国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核心、内外联系、演变根源和内在特质。

  第四卷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以及本体论、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全书还阐释了佛教的“空”、“平等”、“慈悲”等重要哲学范畴,并对儒、佛的人生哲学以及中、印佛教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作了比较,最后还讨论了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

  第五卷是《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的前两部分:宇宙观与人生观。着重就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本体论、时空观、常变观、矛盾观、形神观、人性论、人生理想论以及历史观等问题,分别阐述其本末源流,发展演变,以及每一哲学问题的提出、争辩与解决的历史过程,以彰显重要哲学范畴的创立、分化、融合、发展的轨迹,并体现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

  第六卷收录了《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的第三部分认识论内容,对中国古代名实观、知行观和真理观展开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系统论述。全书还结集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文章二十余篇,分别叙述了先秦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哲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的内在关联、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与自然科学家的联盟,以及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理论与作用的评价。此外,还论及中国古代一些哲学范畴和一些哲学家的学说。

作者简介
  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1984年特批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宗教研究》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专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卷)和《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等。
本书目录

魏晋南北朝佛教(第1卷)

  道安评传
  支遁的佛教思想
  慧远及其佛学
  慧远的政教离即论
  慧远与佛教中国化
  论竺道生的佛学思想
  僧肇评传
  僧肇的形而上学
  《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导读
  梁武帝萧衍与佛教
  菩提达摩禅法略论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演变
  论魏晋时代佛学和玄学的异同
  弥勒信仰在中国
  弥陀净土理念:净土宗与其他重要宗派终极信仰的共同基础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试论中国佛教之特点

隋唐佛教(第2卷)

  法藏
    自序
    第一章 法藏的生平与其创宗活动
    第二章 法藏创宗的社会背景和学说渊源
    第三章 佛教义理史观——判教论
    第四章 法藏的宇宙生成论——法界缘起论的原由
    第五章 法藏的宇宙圆融论——法界缘起论的内容
    第六章 法藏的宇宙本体论——法界缘起论的本质
    第七章 法藏的人生理想论——行果论
    第八章 法藏的认识论——法界观、唯识观和还源观
    第九章 法藏的思想影响和历史地位

  华严金师子章校释
  华严金师子章今译
  华严宗佛教哲学理论架构和范畴体系
  略谈华严学与五台山
  中国禅宗创始人之辨析
  南岳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倾向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
  心性论——禅宗的理论要旨
  性净自悟——慧能《坛经》的心性论
  从对“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禅宗的核心思想
  论隋唐时代佛教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

中国佛教文化(第3卷)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前言
    第一章 印度佛教的创立、演变和外传
    第二章 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变化和发展
    第三章 佛教的各类典籍
    第四章 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五章 佛教的制度和仪轨
    第六章 佛教的寺院殿堂
    第七章 佛教的名胜古迹
    第八章 佛教与中国政治
    第九章 佛教与中国伦理
    第十章 佛教与中国哲学
    第十一章 佛教与中国文学
    第十二章 佛教与中国艺术
    第十三章 佛教与中国民俗
    第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第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对外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选择
  佛教与汉地习俗
  论佛教文化体系

佛教哲学(第4卷)

  佛教哲学(增订本)
    增订本前言
    前 言
    第一章 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
    第二章 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
    第四章 佛教的人生价值论
    第五章 佛教的宇宙要素论
    第六章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第七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上)
    第八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下)
    第九章 佛教的认识论(上)
    第十章 佛教的认识论(下)
    结 语

  佛教“空”义述评
  中国佛教的平等理念和当代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佛教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佛教的人生哲学——兼论佛儒人生哲学之异同
  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
  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
  中国佛教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哲学(上)(第5卷)

  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本体论
    第三章 中国古代时空观
    第四章 中国古代学变观
    第五章 中国古代矛盾观
    第六章 中国古代形神观
    第七章 中国古代人性论
    第八章 中国古代人生理想观
    第九章 中国古代历史观

中国古代哲学(下)(第6卷)

  中国古代哲学问师发展史(续)
    第十章 中国古代名实观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知行观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真理观

  先秦哲学:中国古代睿智之光
  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论中国前期专制社会中官方哲学的演变
  略论汉代经学衰亡的历史必然性
  魏晋玄学的范围、主题和分期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哲学
  隋唐时代的哲学
  中国哲学与唯物辩证思想
  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和自然科学家的联盟
  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简论
  论中国古代物主义者的真理标准观
  中国哲学史中的佛学影响
  评唯心主义在社会史上的作用
  评唯心主义在认识史上的作用
  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者历史观的基本错误和合理因素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历史观的合理因素
  儒家人生哲学简论
  儒道佛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的“性情”范畴
  中国古代形神论二题
  理与欲
  再论墨子“三表”说的性质问题
  桓谭评传
  贾思勰的朴素唯物主义真理观
  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论
  弘扬陈亮的精粹思想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