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国学网→新书连载→《中国政治思想的起源》


 

第六章:宗法制、礼文化、一元论

第三节、天人合一的一元论


  一、 天人合一的一元论

  (一)天人合一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首先得适应自然才能存在和发展。原始人作为人,自主意识产生后,他们最先接触到的和认识到的就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天、地、雷、风、火、水、山、泽。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是他们的生存空间,衣食之源,同时又时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他们在改造这些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得顺应自然环境,而更主要的是顺应自然环境。由于人类初期在自然力面前的软弱性,他们把自然环境的变化与自身命运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自然把自身看着天地万物的一部分。这是天人合一的最初原因。我想人类初期都是如此,思维的开始总摹写,他们把日月星晨天地雷风等等自然环境构筑自己的思维平台,把自身的情感、智慧、意志、能力、需求等等因素投入到思维对象中去。当然,在未来的思维发展中,中国人把“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究天人之际”!中国文化对此在世界文化中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为世界文化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原始思维,原始思维是人类初始期的思维,是思维雏型。天人合一这种原始思维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并延续到今天。

  《易经》--奠定了中国人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

  中国人在自然力面前的软弱,天、地、雷、风、火、水、山、泽的变化,对农业的丰欠、畜牧的繁盛、人类的瘟疫等都表征出无与伦比的支配力,人的命运与自然力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人是显得那么渺小,是在自然力运动变化中随波逐流,他们预测命运:占卜。

  其中,反映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哲学思想--《易经》最具典型性。“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译:古包牺氏众望所归,他仰首观察天象,俯首观察效法地象,观察鸟兽的花纹与大地相适宜的地方,近取象于自身,远取象于万物,这样创造八卦,以此通晓隐藏中的事理,以此比喻万物的情状。)
《易经》把世间八种自然现象作为矛盾对立的统一体,用它们的排列组合的运动变化附会阐释世间万物、人生、社会的运动变化状态,这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科学理论--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辩证法。

  周者,周而复始;易者,变通也。易,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把人眼能观察到的日月相对运动变化的自然现象影含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它把自然现象分为八作基本类型:天、地、雷、风、火、水、山、泽;与之对应的名称为:乾、坤、震、巽、离、坎、艮、兑;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分别代表不同的事件;与之对应的象是:(略)。然后用重卦,即两组(略)象分别两两重叠而六十四象,对每一象有六种解释(六爻)。以此而与人的命运:吉、凶、祸、福联系在一起。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

  《易经》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译:易所讲的道理是符合天地万物的实际情况的,所以能涵盖天地之道理。…………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知道万物运动变化的始终,而理济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不人云也云被动随流,快乐地对待事理,知道怎样行事,所以不会忧愁。)

  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分别代表不同的事件,如: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易经·说卦传第七章》)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易经·说卦传第八章》)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易经·说卦传第九章》)

  “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易经·说卦传第十章》)(注:索,求、取。)(译:乾是天,故称父;坤是地,故称母。震是(天地相交)第一次求取所得之男,故称为长男;巽是(天地相交)第一次求取所得之女,故称为长女;坎是(天地相交)第二次求取所得之男,故称为中男,离(天地相交)第二次求取所得之女,故称为中女;艮是(天地相交)第三次求取所得之男,故称为少男,兑是(天地相交)第三次求取所得之女,故称为少女。)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於地也为黑。…………”(《易经·说卦传第十一章》)

  此外,《易传》所说的“大人”、“圣人”,就是实现了“天人合一”这种境界的人。“大人”之所以为“大”,“圣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他们能与“天德”合一,充分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一元论

  凡承认世界有共同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的,就是一元论的世界观;凡否认世界有共同的本原和统一基础的,就是二元论或多元论的世界观。一元论和二元论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是人皆是如此。就认识论而言,我们把产生事物现象的原因归于某一种存在时就是一元论,当我们把产生事物现象的原因归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存在时就是二元论或多元论。

  哲学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表述是多种多样的,因为人类对问题的理解其注入角度是不同的,其注入角度的不同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不同思维方式的表述就成了哲学的不同门派。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可能得出的结论不同,也有可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一元论作为哲学的著名命题用马克思主义通俗哲学来讲是关于宇宙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的问题,而在中国古人这里是天人合一的一元论。推而为政治思想的一元论,乃“元年春王正月”。“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爲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春秋公羊传》)岁月的开始要统一于领导(王),所以是王正月。“天人合一”是合于“伦理”,推而君臣,由君管理社会是“大一统”。《春秋》是孔子的政治学专着,言执政的“合理性”。

  究中国人早期主流思维方式,当我们作探源性分析时,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早期主流思维方式具有一元论的特点,这个一元论的典型特征是“天人合一的一元论”。

  《易经》中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就八象之一的天,天泛指地面以上的整个天空。但是,《易经》的“天”是与人事紧密联系的天,是“万物资始”、生命之源的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彖传》)

  “天地变化,草木番。”(《易经·第二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第一卦》)

  “万物资始,……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易经·第一卦》)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易经·第十二卦》)

  《易经》卦象中包含着以下联系:两两相对的矛盾统一体:

   (乾·天)与(坤·地);

  (震·雷)与(巽·风);

  (离·火)与(坎·水);

  (艮·山)与(兑·泽)。

  天象、地象与其它卦象之间的关系:万物乃天与地的产物。

  天象与地象的关系:天是主宰地的。

  可见,《易经》是辩证法的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统一于物质的一元论,《易经》的一元论是统一于“天”的一元论,而且这个“天”是从最初的“自然之天”而“道”,即“天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这一思想的最好注释。太极(阴阳太极)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万物的根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易经》把人放在、融在天地万物之中,其思想基础是“天人合一的一元论”。但是,《易经》是在描述世间万物的产生、发展、消亡、再产生的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这使《易经》成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如果说黄帝教民以农桑、发明舟车等等是生产技术问题,《易经》辩证的天人合一的一元论思想则是奠定了中国人思维的基本模式,是灵魂,是哲学、是世界观。我们可以说,《易经》奠定中国人思维的基本模式。

  就《易经》的这一奠定中国人思维基本模式的社会价值理解古人崇拜祖先把《易经》的开创者推为中国人类始祖伏羲是再自然不过的理由了。伏羲是中国人可能最早真实地存在过的人物--中国人之始祖。因为,《易经》的思想和中国人原始思维“天人合一”一脉相承。

  二、天人合一的社会管理(政治)思想的一元论

  《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太极阴阳的变化观(辩证法)。《易经》显然是以人为本,由于人是天的产物,所以人是“法天”、“法地”的人。“天生神物,圣人执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如果这个“天”仅仅是“自然之天”,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人本身就具有自然属性,把人天合一“究天人之际”不能说是不科学的认识方式。中国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结绳而网罟,以佃以渔”、“斲木为耜,揉木为耒,播种五谷”,这是完完全全的从季节和泥土中诞生,把自身与自然之天合二为一。但《易经》的“天”却是从自然之天出发而已不完全是自然之天,而是“万物资始”的天,由天人合一而社会管理(政治)思想的一元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易经·序卦传》)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易经·第二十七卦》)

  一元论作为思维方式就象二元论一样不存在好与不好,但当它转而为社会管理(政治)思想时确产生了额外的负作用:①物质一元论它“只见物而不见人”,否认了人自身;“天道”的一元论它否定了人的物欲,人的目的变成了服从天道。②一元论作为社会管理(政治)思想,是社会本位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它让“集体”淹没了“个体”,在发展社会的同时也阻碍了社会发展。

  由天人合一的“万物资始”的一元论引伸为人类社会管理之一元论,由人类社会管理之一元论引伸为集权制的一元论,由集权制之一元论引伸为一人、一家、一领导之一元论。他把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割裂了,人只有集体的属性,个体的属性要服从于集体的属性。由此而集体主义的社会本位主义。

  严格地说,《易经》中由天人合一的一元论而社会管理(政治)的一元论是不明显的,只是萌芽状态,但是,它的这种哲学思想在中国宗法制社会中自然而然地由天人合一一元论的认识论而天人合一的社会管理(政治)的一元论,在《礼记》、《内经》、汉今文经学(《春秋繁露》)、唐道统说、宋明理学中得到了明显而完整的体现。如《礼记》中天人合一的礼治社会管理思想: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译文:人是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造就的。所以天秉持阳性,悬挂太阳和群星;地秉持阴性,把五行播种到四季之中,交融面后生月。……………………所以人是天地的核心,五行的开始,能品味道、辨别声音、穿各种颜色的衣服而存在于天地。)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礼记·礼运》)(译文:礼是早先的社会管理者根据自然法则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没有礼就是非人,有了礼才是人。…………所以礼是依据天,效法地,贯穿着过去未来,表现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所以圣人以礼昭示天下,社会可因此而规范有序。)

  “‘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礼记·礼运》)(译文:圣人制作规范,必然以天地作根据,以阴阳为开始,以四时为总纲,以太阳和群星为准则,月亮为限度,鬼神为伴侣,五行为核心,礼义为工具,人情以为对象,四灵为家畜。)
‘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译文:什么是四灵?麟、凤、龟、龙,叫做四灵。因为养了龙,水生的大鱼小鱼就不会被惊走;养了凤,鸟就不会受惊吓;养了鳞,兽就不会惊吓;养了龟,可以预卜人情真伪而不失误。)

  ‘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译文:因此先王用蓍草和龟甲卜筮,安排祭祀,埋帛以降神,宣示祝辞,订立制度。因此社会有礼治,领导有管理目标,工作职责明确,礼治有秩序。)

  ‘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礼记·礼运》)(译文:所以在<南>郊祭天,明定天的位置;在领土中祭祀,陈列土地的养人之功;祖庙<祭祀>,是因为感念祖宗;<祭祀>山川,是因为接待鬼神;祭祀户、灶、中溜、门、行等五种神,是与平常生活密切相关的。)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