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作者授权国学网站专用

 
 

 

 

 

www.guoxue.com

inde1111.gif (188 bytes)



第二章
在吸收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精粹部分。建设精神文明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决议》中一再强调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我们哲学的指导意义?,一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我在这里主要要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一个是如何在吸收中西方传统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我们需要怎样的哲学,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早已是我们的哲学根本。其实问题就出在这个"不成问题"上。首先,我们是否能真正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要有许多人能真正理解。只要不能,就需要人们不断地探讨,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它。否则为什么我们总是要讲加强学习呢?可见实际上这是有了马克思主义就万事大吉的懒汉想法。其次,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要有一个具体的环境。时代在变化,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丰富和发展就是对真理的发展,就是创造,而丰富和发展的怎样,要有一个批评的环境。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是在批判中产生,也将在批判中得以发展。因而我们需要怎样的哲学,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如何在实践中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也就是如何真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某些人理解歪了的辩证唯物主义;我们需要的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古典式的"辩证唯物主义。

    这里必须首先指出这种选择的出发点。我在这里不想建立一套什么哲学体系,因为凭空想出一套体系必然是虚妄的。我的出发点是现实,是中国社会实现转形,实现现代化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确确实实我们的许多现实问题出现在哲学上,在解决其他问题之前,应该首先对哲学上的问题进行一番检讨,澄清人们的观念,改进人们的思维方法,以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的挑战。

    这里还必须说明一下应如何面对已有的哲学传统。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马恩对前人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因而要想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学习马恩对前人哲学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过去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总是觉得除此以外的哲学一无是处,必须抛弃,辩证唯物主义是凭空产生的。因而如何发现其他哲学的合理性,以一种兼容的胸怀,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吸收更多的人类哲学遗产,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当务之急。

    下面我们就将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开来,谈中国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其中关于唯物主义谈实事求是和实践两个问题,关于辩证法谈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两个问题。谈中国人在把握这些哲学问题的得失,而这种得失又与哪些哲学传统有关。

    第一节  实事求是与中国人务实的哲学传统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我们今天很平常的一句话。但这句话能够成为人们的共识,却经历了无数的曲折,是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换来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一直伴随着左和右的斗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的斗争,这种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想和现实的斗争。而革命本身就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不能没有理想。过分的实用而导致的贫乏的理性,使一般的革命者不能很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愿对马列主义作更多的思考,常常是照搬马列书本上的一些结论了事,结果是在现实中屡遭挫折。从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等,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常识,在中国都有着非常实在而深沉的的含义。可以说在现阶段,实事求是,是中国领导人不可动摇的哲学原则。按说中国人是一个特别务实的民族,但在接受实事求是这条原则上费了那么多的周折。这还得从中国的从中国的哲学传统讲其起,谈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问题。

    哲学的分类因标准不同而有许多,但其中最基本的划分是"现实的""理性的(或云'理想的'"这两种类型,因为这是哲学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在西方人们早就指出了酒神与日神性格的不同。"审慎与热诚的冲突是一场贯穿着全部历史的冲突。"?谢林曾"把自然与精神的区别与关系看成现实的东西与理想的东西的区别与关系。"他认为"先验哲学的问题是使现实的东西从属于理想的东西,自然哲学的问题是从现实的东西解释理想的东西。"? 罗素在讲到柏格森的时候说∶"感情哲学中包含一切基本上是乐观主义的或悲观主义的哲学,一切提出拯救方案或企图证明不可能有拯救的哲学;宗教哲学大都属于这一类。理论哲学中包含大多数的大体系;因为虽然知识欲是罕见的,却向来是哲学里大部分精华的源泉。另一方面实践哲学就是那些哲学∶把行动看成最高的善、认为幸福是效果而知识仅仅是完成有效活动的手段。"? 罗素在谈到逻辑分析哲学时又说∶"在哲学中,自从毕达哥拉斯时代以来,一向存在着两派人的对立局面:一派人的思想主要是在数学的启发下产生的,另一派受经验科学的影响比较深。柏拉图、托马斯·阿奎那、斯宾诺莎和康德属于不妨叫作数学派的那一派,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以及洛克以降的近代经验主义者们属于相反一派。"" 罗素这里所说的"理论派""数学派"实际上属于理性哲学,而其"实践的""经验的"则可以归为现实哲学。他所说的"感情哲学"可以划入这两类当中。对于这两类哲学,后来的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威廉·詹姆士的划分更为明确。他根据人的气质提出了一个"理想型""现实型"的著名划分法。其中属于柔性气质有"理性主义的(根据原则而行)、理智主义的、唯心主义的、乐观主义的、有宗教信仰的、意志自由论的、一元论的、武断论的";而属于刚性的有"经验主义的(根据事实而行)、感觉主义的、唯物主义的、悲观主义的、无宗教信仰的、宿命论的、多元论的、怀疑论的" 。这种划分是粗线条的,未必完全合适,但他指出人们在哲学上的两种倾向∶一是偏重于现实的,一是偏重于理想的。这两种倾向在西方哲学史上则表现为德国的理性主义传统和英美的经验和实用主义传统。

    而我国的哲学传统是属于那一种呢?从总体上说,中国的哲学传统偏重于现实型,但中国古代也有理性主义哲学,也一直存在着理性和现实的斗争。中国的实用哲学和理性哲学又有不同于西方的特点,而马克思主义属于理性主义哲学的体系,同时又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两方面的因素使我们接受唯物主义时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哲学很早就带上了务实的色彩(参见下一章有关真理问题的讨论)。在我国古代文化流变中,黄河流域的文化成为后来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黄河流域的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人们务实的心理。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摆脱了对自然神的敬畏而相信自己的力量。从《尚书》中就可以看出,商人在政治上还强调"天命神授",而到了西周,则强调"敬天保民"了。《左传》、《国语》写作时,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已开始强调民为神之主。有似于西方古希腊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基础,先秦诸子奠定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而诸子除了庄子有些特别以外,几乎都带有强烈的实用色彩。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形。而在诸子当中,又以法家思想最为务实,韩非在当时就明确地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 指出在当今的社会,任何不契合实际的教条都有可能导致覆亡。最终这种务实的法家思想取得了胜利,秦国靠法家思想统一了天下,从此法家思想成为我国政治学说的一大支柱。儒家在务实上比法家差了一筹,所以孔孟都曾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仁义之说,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取的只是其大一统学说(其实法家也主张大一统),而实现大一统的具体措施还得靠法家那一套。

    中国古代的实用主义哲学经常伴随着经验主义。章太炎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这是对中国人实用加经验主义特点的概括。先秦诸子中阴阳学说被人称为"迂怪""闳大不经",但邹衍在提出这些学说时却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可见也是经过严格的经验方法得来。在汉代,王充提出了∶"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的名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历史的传统,在世界各国中,只有中国代代相续,保持一部完整的历史写作,这是中国人重视经验的一个有力证据。

    可以说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经验论为基础的实用主义。这一点几乎所有谈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人都指出了这一点。 如钱穆在其《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就说∶"中国人一方面极重自然,但另一方面又极重实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是把'实用''自然'调和起来,融成一片。"? 李泽厚将这种实用主义称为"实用理性""所谓'实用理性'就是它关注于现实社会生活,不作纯粹抽象的思辨,也不让非理性的情欲横行,事事强调'实用''实际''实行',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经验论的水平,主张以理节情的行为模式,对人生世事采取一种既乐观进取又清醒冷静的生活态度。它由来久远,而以理论形态呈现在先秦儒、道、法、墨诸主要学派中。"?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他又说∶"如果说,血缘基础是中国传统思想在根基方面的本源,那么,实用理性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的特色。先秦各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说,从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没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如希腊),也没有沉入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之途(如印度),而是执着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以氏族血缘为社会纽带,使人际关系(社会伦理和人事实际)异常突出,占据了思想考虑的首要地位,而长期农业小生产的的经验论则是促使这种实用理性能完全保存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实用理性是与中国文化、科学、艺术各个方面相联系相渗透而形成、发展和长期延续的。"?我倒不太同意用"实用理性"一词来概括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特点。因为实用和理性在哲学流派上是大不一样的。李泽厚的意思是在说明中国哲学重实用的特点,而"实用理性"一词很容易使人把重点放在"理性"一词上,把"实用"看作是修饰语。中国的理性有中国的特点,它虽在某种成度上与实用结合到一起,但必须分开来说。

    如何评价中国的这种以经验论为基础的实用主义哲学呢?这只能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的需要来判断。首先说它积极的一面。第一、这种重现实的哲学,有利于我们接受唯物主义。中国人接受唯物的观念并不困难。李泽厚曾说过这样的话∶"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性格非常符合中国人民救国救民的需要……重行动而富于历史意识,无宗教信仰却有治平理想,有清醒理智有充满人际热情……,这种传统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否在气质性格,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上,使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呢?"? 这种务实的观念使我们易于从理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上来说,务实的精神使国人能更好地从事经济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不是为了某种虚无飘渺的理念来舍弃现实。所以中国人走向现代化可能在其它方面比西方艰难,惟独在一点上,我们比他们容易,那就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宗教束缚,没有西方人走出中世纪时所经历的痛苦。因为对实用而尚变的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坚不可破的理念。中国人对宗教都采取一种实用的态度,文人信某一宗教,是因为其理论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老百姓烧香,是为了获得某一位神灵的恩惠。第二、中国人这种实用哲学使中国人有天然的革命的传统。在西方,实用主义哲学是一种更多的肯定现状的哲学。而中国人的实用精神在它产生的时候起就伴随着对变化精神的崇尚。"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实用的中国人深信不疑的信条。例如自从近代以来,中国人就一直致力于改变中国的现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改革、深化改革,总之,在人们心目中有这样一个信念,希望在变化当中,明天会比今天好。

    从事实上看,实用而尚变的哲学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冲破左的教条的束缚。改革开放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小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 中一再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他在一次会见外国人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可以说冲破左的束缚,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实事求是,而这个武器之所以能迅速发生作用,是因为中国人有务实的传统。

    其次说以经验论为基础的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对我们的生活的负面影响。第一、过分的实用主义必然导致功利主义,而事事从功利出发,必然导致短期行为。人们在谈到中国人的智慧时总是要说中国人过分实用而导致目光短浅的特点,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它的危害仍然难以估量。即以科学不发达为例。过分的实用正是中国科学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实用哲学是目的论,目的论在很多时候是妨害科学发现的。罗素说∶"当我们问到一件事'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指的可以是下列两种事情中的一种,我们可以指∶'这一件事是为什么目的而服务的?'或者我们可以指∶'是怎样的事前情况造成的这一事件的?'对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目的论的解释,或者说是用最终因来解释的;对于后一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种机械论的解释。我看不出预先怎么能够知道科学应该问的是这两个问题中的哪一个?或者是不是两个都应该问?但是经验表明机械论的问题引到了科学的知识,而目的论的问题却是没有。原子论者问的机械论的问题而且做出了机械论的答案。可是他们的后人,直到文艺复兴时代为止,都是对目的论的问题感兴趣,于是把科学引进了死胡同。"?中国的实用哲学以经验论为根基,但科学的发现不光要有实验,还要靠理论上的推导,有时还要靠假说。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只发明了许多技术,没有系统的科学。就是在科技思想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认真检讨起来,我们的科学思想仍然是不完整的(详见下一章关于科学问题的讨论)。第二、过分的实用导致中国理性哲学发展的不健全。人类的哲学需要不可能完全由关注现实的一面组成,必须有理性的一面。而中国的哲学由于过于注重现实,使理性哲学的发展不健全。中国的理性哲学在发展中来自现实哲学的批判显然力量不够。理性哲学不健全不是一件好事。由于缺少必要的理性哲学素养,人们猝然遇到了理性哲学的光芒,就会显得手足无措,结果只有轻信某种理性。例如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向务实的几亿中国人会为""的理念所迷惑,而几乎进入颠狂的状态。

    下面再说说中国的理性哲学传统。中国的哲学传统也不是一种色彩,它从一开始就有理性的一面,并与实用的一面作斗争。远古的神话就有为理想而奋斗的故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讲的都是人们为美好的信念而牺牲眼前一切的故事。这种理性的精神并没有因社会进入理智的时代而彻底消失。例如孔子仁、义、礼、智、信的信条,孟子的性善说和以此为基础的王道说,墨子兼相爱的主张,老子、庄子有关道的学说,名家的思辨学等等,都具有很强的理性和理想色彩。这里有先验的假设,也有从经验中抽象出的信条,有关于名实辨析,也有朴素的辩证法,其中也不乏对宇宙本体探索。这种理性哲学传统在秦汉以后又得以延续。汉武帝表彰六经,使儒家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儒家的充满理想化的社会构想使后代许多儒生深信不疑,人们不时可以看到儒生们捻出儒家信条批评社会,指导生活。直到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来自儒家的理性空想。当然中国的理性哲学还有佛家、道家。佛学本身的理性程度并不亚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佛家哲学虽然来自印度,但那也是中国哲学传统的一部分。以道家学说为主体的魏晋玄学也有很强的理性色彩。宋明理学就是综合了佛道二家思想而成的一套理性哲学。

    如同中国的实用哲学有自己的特点一样,中国的理性哲学也不同于西方的理性哲学。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它的影响也分两个方面。其积极的一面是,理性的传统对实用的传统是一个综合。我们中国人也不是完全实用的民族,我们又能时时超越现实,追求美好的理想。中国古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理念,激励人们奔向理想的目标。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有许多信念都是来源于古老的训示。

    但中国的理性哲学又有致命的缺陷,首先,中国的理性哲学传统往往带有强烈的空想色彩,坐而论道,空谈误国者,代不乏人。例如汉武帝"表彰六经"以后,便造就出一批又一批迂腐的儒生。他们从儒家典籍中拈出一些信条,力图用来指导整个社会生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武帝死后的有关盐铁的一场大辩论中看得清清楚楚。当时的儒生与田千秋、桑弘羊为代表的官吏就国计民生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儒生们根本不顾现实,完全从儒家的信条出发,对朝廷的一系列政策展开攻击。这场争论在方法上完全是理性和现实的斗争。晋朝王衍等人清谈误国,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置国家沦亡于不顾,"低眉拱手只顾谈性命",明末、清末的迂腐不堪的大臣,都是这种理性传统的坚持者。在今天的生活中,一些人靠夸夸其谈,讲原则,背教条吃饭,也都属于这一传统。他们表面上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大公无私,其实百无一用,甚至是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几十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教条主义象冬天的感冒病毒一样不时流行,"左祸"接连不断,也不能不说与中国人的理性传统无关。

    中国理性哲学的再一个缺点是缺少逻辑分析。先秦的名家和墨家是有这一传统的,在后代没有得以延续,使得中国的理性哲学缺少思辨的光辉。由于人们过于关注现实,以至于重整体而又缺少系统,直观而又缺少分析。如李泽厚曾说∶"中国的思维传统和各种科学(甚至包括数学)长久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性水平。……不是中国人缺乏抽象思辨的能力和兴趣,先秦的名家和墨家证实了相反的情况;而是思维被这种经验束缚住了。"?他又说∶"与讲究分析、注重普遍、偏于抽象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思维更着重于在特殊、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真理。"? 这种缺少逻辑分析的哲学无助于科学的发展。冯友兰把中国人这种思维特点叫做"审美连续体",然后说∶"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没有发展起来。我看见我面前的桌子,他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是仅仅在我心中的一个观念还是占有客观的空间,中国哲学家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这样的知识论问题在中国哲学(除开佛学,它来自印度)里是找不到的,因为知识论问题的提出,只有在强调区别主观与客观的时候。而在审美连续体中没有这样的区别。在审美连续体中认识者与被认识者是一个整体。"? 由于缺乏逻辑分析理性使我们的古代空有许多发明而没有产生类似西方的系统知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近代的中国人给西方人突出的印象之一就是不求精确" 。这种传统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起着很坏的作用。例如我们生产和建设的许多方面都是以一种无序的状态在运行,该管的事没人管,不该管的事有很多人过问,马路修好了又豁开,下煤气管道和电话线,企业的许多项目都是在没有市场调查的情况下盲目上马的,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前些年有一句流行的话,叫"跟着感觉走",以至于社会上"感觉"一词使用频率极高,就是理性贫乏的突出表现。什么东西都用这个词来代替,说明说话的人对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清楚。有的人把这和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相提并论,是大不然。小平的意思是说改革的没有一个现成的路,需要我们大胆去闯,绝不是让人们稀里糊涂地做事。再如国人缺少一种系统的思想,近代以来,往往只强调向西方学习科技,而不知道科技后面是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至到我们今天许多人还认为我们的社会道德是最好的,我们缺少的只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二节  实践哲学是开放的哲学

   
以上考察了中国哲学的传统,明白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则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想继续谈谈如何将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到实践当中。如果说前面谈的是怎样面对中国的哲学传统,那么这里谈的是怎样面对西方的哲学传统;前面探讨的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这里说的是怎样去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在于实践,这是它不同与以往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十一段中几乎每一段都着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尤其是末尾一段那两句话,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宣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根据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实践的哲学是开放的哲学,迄今为止的一切有关主客观的论述都有可能为实践提供一些合理的环节或因素。说到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哲学的一项重要原因。以前人们在这一方面大大地误解了马克思的意思,以一种极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既然同旧的世界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那么它就应该是全新的。不错,马克思主义是最革命的哲学,但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在建立革命哲学的时候是要说清它不同于以往的哲学之处,而革命的实践活动也是要不同于其它实践。但单纯就实践这一概念来讲,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哲学,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任务的变化,各国的具体环境的不同,实践的内容都会发生改变。因而单纯就实践哲学来看,它不应该排斥其他哲学,相反应该有意识地吸收其他哲学的合理因素,为实践服务。实践是人的当下活动,有具体的时空条件,对其起指导作用的可能是某一理论的一个环节,这一活动并不意味着支持某一理论,与某一主义在方向就完全一致。例如市场经济本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特点,我们借用了难道就社会的性质就改变了吗?唯物主义并不是包揽一切的哲学,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等各家哲学,尽管在根本上与辩证唯物主义不同,但在某一环节上都可以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当中。应该取其合理的部分以丰富我们的实践哲学,而不是把它们当做实践哲学的敌人。下面就分析一下目前几种主要的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关系。

    经验主义哲学  从客观方面说比较接近唯物主义的哲学流派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 经验主义是最接近唯物主义实践哲学的。它主张以人的经验作为可信的哲学根本。如罗素在谈到经验主义的始祖洛克时就曾说∶"所谓经验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哲学∶我们的全部知识(逻辑和数学或许除外)都是由经验来的。"? 在两种情况下经验主义是最可取的∶一是在冲破抽象的教条时,它是最有力量的。黑格尔在概括经验主义的特点时说∶"经验主义力求从经验中,从外在和内心的当前经验中去把握真理,以代替纯从思想本身去寻求真理。"? 可见它从根本上和教条主义是对立的。刚刚改革开放时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对冲破左的教条起了很大作用,所说的实践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历史经验。无论多么完美的理论,只要不合于经验,人们就会对其立即失去兴趣。这一点正如洛克主张的那样∶"一条原理可以十分近乎正确,在理论方面值得尊重然而仍可能产生我们感觉荒谬的实际结论。……只要我们的理论原则的结论,依据我们感觉无可争辩的常识来判断是不合的,这些原则便不会十分正确。"" 可见从冲破教条这一点来说,它是富于革命性的哲学。二是经验主义是富于建设性的哲学,尤其在科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经验主义是比较理智的哲学,在建设活动中,它扎扎实实,可以少犯些因空想带来的错误。可以说,经验主义在中国当今改革的实践中是不应该作过多排斥的哲学。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事业,许多设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经验的基础上,不能象革命那样更多地依赖主观能动性。事实上我们的各项政策往往是在总结或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使这样,在出台之前,都要经过试点,在充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但经验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它是有明显缺陷的。有的经验主义者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经验构成的,推其究竟,极易走向唯心主义。况且,人的经验有限,它受人自身条件、外在工具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经验不到的东西有很多,因而在把握整体上显得无能为力。即科学而言,也不能全靠实验了结,还必须有假说和推理。所以经验主义曾受到理性主义的批评。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曾指出经验主义的两个缺点∶"一、经验主义彻底发挥下去,就必然否认超感官的事物,至少也必然会否认超感官事物的可能,也就是说必然导致不可知论。……二、旧形而上学抓住一些知性概念,把它们当做无限,这固然不行;经验主义抓住此时、此地、此物,把它们当做无限,这同样也不行,因为具体的此时、此地、此物之中固然蕴藏着无限,但个别的东西终不足以表现真理的真实面目。"?黑格尔说∶"经验主义一般以外在的世界为真实,虽然也承认有超感官的世界,但又认为那一世界的知识必须完全限于知觉的范围。"? 可见它的认识范围是极其有限的。知觉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理,盲人摸象,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千正万确的,但他们对大象的认识又是不准确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经验中诚然呈现出很多甚或不可胜数的相同的知觉,但普遍性与一大堆事实却完全是两回事。"? 而经验主义者特别是中国人往往在这个当口上犯错误。许多人全凭经验做事,常常造成对科学的拒斥,上至不懂科学管理的干部,下到不懂科学种田的农民,所犯的是同样一种哲学错误。在中国过分的经验主义往往导致直接经验论,从而把实践等同于直接经验。他们忘记了毛泽东《实践论》中对"庸俗的事物主义"的批评,只记住了其中"你要知道梨子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一句话。从这句名言出发,连间接知识也都否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千百万人的心目中间接知识是妖孽,知识越多越反动,直接知识才是至为宝贵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学院必须搬到农村去办,知识分子必须亲自参加劳动等等,莫不与这貌似强调实践而不真正懂得实践的理论有关。过分强调经验必然导致对先验知识的否定。人类的知识不全来自于实践,例如有些数学知识,就是推导出来的,但这样的知识对实践也有指导作用。有些知识虽然就其终极本源来说,是来自于实践,但由于知识的累积,与实践相去已很遥远,这样的知识对实践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知识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而我们强调实践的人往往不能理解这一点。真理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认"逻辑真理"的存在,而逻辑真理的产生并不依赖实践,或云不完全依赖于实践。先验的东西可以用来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反对的是将世界的本体都建立在先验的基础之上的唯心主义,而不是所有先验的知识。恩格斯《反杜林论》就明确地说∶"纯数学具有任何脱离个人的特殊经验而独立的意义,这当然是正确的,而且也适用于一切科学的已经确立的事实,甚至适用于所有的事实。" 有些知识没有经过实验,就已被人发现,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些知识一时难以实验,但可以指导实践,如气功等特异功能,这些对实践者来说都不应该加以排斥。

    总之,经验主义有很大的局限,它需要理性的补充。所以西方曾出现过一个影响巨大的逻辑实证主义,意在去掉两家之偏,兼得两家之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强调主客观的统一,也是意在避免单纯经验和抽象理性的弊端。

    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在目的论上与实践哲学是一致的。实践的目的就是要有所得,因而举凡行之有效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一试。中国自来有实用的传统,所以从目的论上接受实践的哲学不成问题。西方人的实用主义传统不象中国这样强,所以有了这一主张就被冠以"主义"之名。西方的实用主义也是与经验主义在一起的。经验主义主偏重于认识论这一环节,而实用主义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强调了经验的目的,所以实用主义又叫"彻底的经验主义"。中国虽然有很强的实用主义的传统,但不大有人愿意公开拥护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在中国人看来,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有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嫌疑,有更多的贬义在里面。作为哲学,许多人分不清实践和实用有什么区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某些人那里就变成了"实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情况出发,还必须指出实用与实践之间的差别。

    理性主义  与实践主观方面有联系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哲学。近代西方,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有很强的理性主义传统。康德、黑格尔都是理性主义哲学大师。从体系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属于理性哲学。在目前看来,理性主义哲学对我们的实践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人的活动。因为对事物的本质有所认识才有可能避免盲目的实践,理性主义就是力求把握世界的本质。黑格尔说∶"或者用我们的说法,理性在世界中,我们所了解的意思是说,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理性主义能否掌握世界的本质是一回事,但作为实践者应该有一种力图把握世界本质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实践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否则实践就会是单个的实践,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其意义也将大为降低。实践又是人的活动,唯心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活动的认识有许多深入之处,其中包含大量的真理的因素,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加以合理的吸收,而决不应该一概排斥。排斥者貌似坚持了唯物主义,实际上又陷入了机械唯物论。对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段中就作了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而我们过去总是习惯于把唯心主义说的一无是处,其实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是来自黑格尔逻辑学。理性主义者也不是一概不管实践,黑格尔就一再表示理念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不离开现实,是现实中的真理,强调主客观的统一。

    第二、理性主义哲学的思维特点可以补足中国人思维习惯上缺陷,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践。许多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人都曾指出中国人重直观印象,不善作细致分析的特点,而目前中国人的主要实践活动如经济、科技等,莫不需要细致的精神。因而我们应该大力吸收理性主义哲学的细密的思维特点,以提高实践的质量。中、西方的理性主义有很大差别,在西方,理性和理智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而对中国人来说,多一些西方哲学中的理性思维,就等于多一些理智? 。再如理性主义哲学热衷于建构体系,这一点与系统论的思想有一致之处。而系统的思想是目前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较为先进的思想方法。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抓主要矛盾的作法,干什么事都喜欢搞运动,如反腐败,抓治安,这都是长期的工作,我们也搞运动。再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目前许多人都把二者当成两个目标,而很少有人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密切相关的,建设精神文明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物质文明,反过来,而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功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如果精神文明的建设损害了物质文明建设,那么这一目标就损害了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任务。将两个文明割裂开来,不能不说是缺少系统思想的表现。

     第三、理性主义有助与于人们在实践中对理想的追求。理性主义哲学往往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如人们所熟知的黑格尔的一句话∶"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可见在理性主义者看来,只有那些合理的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这一判断就带有理想的成分。人类实践的方向就是现实可能性。我们目前的改革实践,也是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我们不但要过日子,而且要过得好日子。这就决定我们的实践在按客观规律进行的同时要有对理想的追求,要有坚定而明确的信念。我们制订发展目标,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会给中华民族带来幸福。信念来自于理性的认识,理想要靠理性的设计和推导。

     但是话又说回来,理性主义尽管对实践有诸益处,但作为中国所需的哲学来看,切不可走向理性主义。前面说过,理性主义凭几条大可商量的前提就推导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我们实事求是的精神大相背离。再一个问题是怎样把握否定的环节。实践者和哲学家对哲学采取不同的态度。哲学家追求全面,为了完成他的体系,许多环节都是设定的,而实践家则不允许忽略任何一个环节。重在考察每一个环节。例如黑格尔就特别赞赏康德对理性和知性的区别∶"康德是最早明确地指出知性与理性的区别的人。他明确地指出∶知性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而理性则以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事物为对象。"?指导具体实践正是以这种"知性",因为它也正是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

    特别是理性主义哲学往往带有极端的道德主义色彩,其理论基础就是建立在整个宇宙有一个完美的秩序这一假设。而实际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非理性,远非理性所能把握。就连科学活动也并不是象人们想象的那样理性。例如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大力倡导科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提出"无政府主义知识论""多元方法论",认为科学方法论的原理只有一条∶"怎样都行"? 。而作为一个实践者,若是顽强地将这些理性付诸实践,就会出现悲剧。推行者的影响力越大,悲剧也就越大。因为它已经背离了唯物主义的精神,远离现实。我讲是在实践中要有理性的思维,而不是提倡理性主义。在现阶段的中国,我们如果能够在实践中吸收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长处,那最好不过,如果不能扬长避短,得其利而避其害,那么宁要经验主义者,不要理性主义者。

    分析哲学  分析哲学的起源虽然可以追述到古希腊,但作为一个哲学流派,还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分析哲学虽然风糜一时,但究竟格局不大,它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都有渊源关系。它从语言这一工具入手,将人的语言活动分析的更加细致,对于提高人的实践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除此以外,二十世纪的许多哲学流派如物理主义、存在主义等等,都对实践有一定的益处。

第三节  否定与扬弃

    中国人哲学的再一个大问题是如何把握辩证法。我们理解的辩证法与西方的辩证法有很大出入,究其原因,有的是缺少对辩证法的基本了解,有的则是受中国固有的辩证法的影响,有的则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辩证法的诸多含义作了取舍。例如李泽厚就曾说过∶"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哲学明显地近似或符合这个中国古老的兵家辩证法,而与西方的辩证法根本不同。这个辩证法是与主体实践行动密不可分的辩证法,从而它也是认识论、实践论。"?一个民族吸收外来的文化时总要染上自己的特点,无可厚非。我要说的是因这些"特点"给我们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这里首先谈谈对否定之否定的认识。我们一向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一开头就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但我考察黑格尔辩证法发现,否定之否定实在是辩证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正确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我们的各项工作有很多好处。这里主要讲主要相关的两点,一个是准确把握"扬弃"的观念,一个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否定之否定中最主要的概念是扬弃,这一点黑格尔曾颇为自负,认为只有德国人才能准确把握这个既有摒弃又有保留的"扬弃"观念。他说∶"说道到这里,我们顺便须记取德文中Aufheben(扬弃)一字的双层意义。扬弃一词有时含有取消或舍弃之意,依此意义,譬如我们说,一条法律或一种制度被扬弃了。其次,扬弃又含有保持或保存之意。在这意义下,我们常说,某种东西是好好地被扬弃(保存起来)了。这个字的两种用法,使得这个字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意义,实不可视为偶然之事,也不能因此便斥责语言产生出混乱。反之,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德国语言富有思辨的精神,它超出了单纯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 而我们许多国人果然不幸而被言中,对否定和扬弃多不能正确理解,常常是非此即彼。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无产阶级什么都是全新的,与过去的世界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因而拒绝过去任何好的传统。恨不得资本主义的汽车轮子是圆的,我们弄出个方的才好。殊不知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也是社会主义赖以存在的条件。但问题主要还不是出在理论上,而是在实践这一环节。指导行动的口号必须是简单明了的,如"打倒封建主义!""打倒资本主义!"毛泽东甚至说"矫枉必须过正"。而理论上要求有所打倒,也有所保留。因而如何在实践中正确把握扬弃的精神,对中国人来说,永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顺便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探讨真理的,他认为,从存在到理念,中间有许多环节,而每一个环节上升到另一个环节,都是靠否定完成的,最终直到理念,达到真理的自在自为。在到达理念之前,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真理的因素,而这些真理又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把握它处在哪个环节,都要注意其具体存在的条件。也就是说,我们从此也可以引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从这里引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比从矛盾的特殊性中引出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使我们特别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因为任何真理都处在某一特定的阶段,都是有条件的,切不可作超越阶段的事。如在社会化生产程度很低的情况下就提出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就是哲学上无视真理存在条件的错误。相比之下,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就真正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四节  正确掌握对立统一规律     

    下面再说说对立统一规律。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确实包含矛盾对立统一的观念。但我党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时的主要任务是阶级斗争,因而很自然地把这种又讲对立又讲统一的哲学理解成斗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包含斗争哲学,但对立统一规律决不能等同于斗争哲学。在阶级斗争的年代,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矛盾双方的转化,而不是注意矛盾的相容相存。这一点姚伯茂《对立统一学说新论》?中曾有较详细的辨析,兹不赘述。矛盾在很多时候是相反向成的。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这一点中国的辩证法也是强调的。如《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资产阶级被消灭,无产阶级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无产阶级。而我们的作法是硬要弄出一个资产阶级来,去和它斗争,这不能不说与我们长期信奉的斗争哲学有关。再比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就是典型的一对矛盾,谁的资本主义吸收了社会主义谁就是成功的资本主义,谁的社会主义成功地吸收了资本主义的因素,谁就是成功的社会主义。目前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因素,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则因吸收了市场经济的因素而产生了新的活力。如果不懂得相反相成的道理,就不会理解这一点。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一分为二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代名词,其实二者相去甚远。"一分为二"的说法来自朱熹。他在《易传·系辞》中说∶"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一分为二有其历史合理性。因为中国古代人们习惯于这种二分法,如阴阳,天地,治乱等等。其好处在于能迅速地把握事物的两个方面,以利采取行动? 。一分为二还有否认绝对东西的意义。不管自然还是社会,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都要传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没有绝对的东西而言,即都是一分为二的。尤其是在革命的战争年代,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转弱小为强大,必须要在失败的时候看到胜利。冯友兰就曾说∶"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极大,对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历史中胜利地克服所遭受的许多困难,贡献很大。由于相信这个理论,他们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即使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 但必须指出一分为二与对立统一规律相比,它的的内含要少多了,不能全面反映对立统一规律。首先它经不起质量互变规律的检验。五十比五十是一分为二,九十九比一也是一分为二,而人们往往看不到其间的差别。而作为一个实践者,就必须重视其间的。例如经济交易中的利润差一个百分点都会影响整个交易的成败。其次,它极易以抽象代替具体事实。例如当你说了某一件具有确定性的常识时,某人可以不拿出任何具体的根据来反驳你,只需说∶"你说的太绝对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貌似全面,其实是真正的形而上学。因而以抽象来代替事实的一个结果,就是否定了事物的确定性。使人们真理不敢坚持,谬误不敢批评;是不敢说是,非不敢说非。笔者曾参加过1987年高考语文试卷的评分工作,上面的作文题是让学生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讲完这一道理后,总是不放心,总是觉得话没说完,或在前,或在后,都要加上一段长长的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大概觉得这样才全面。高中毕业生如此,学者们又何偿不是如此?在论文中左面说完了右面说,恨怕落下一个不全面的罪名,以致于让人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些什么。在前些年黄子平写了一篇《深刻的片面》的小文章,一时引起轰动,可从反面见出一斑。

    其实黑格尔在《小逻辑》第81节的"说明"中早就明确指出了人们对辩证法的错误理解∶"1)当辩证法原则被知性孤立地、单独地应用时,特别是当它这样地被应用来处理科学的概念时,就形成怀疑主义。怀疑主义,作为运用辩证法的结果,包含单纯的否定。(2)辩证法通常被看作一种外在的技术,通过主观的任性使确定的概念发生混乱,并给这些概念带来矛盾的假象。从而不以这些规定为真实,反而以这种虚妄的假象和知性的抽象概念为真实。"其实前面所举的一分为二正是黑格尔在同一节"附释一"中批评的诡辩∶"诡辩的本质在与孤立起来看事物,把本身片面的、抽象的规定,认为是可靠的,只要这样的规定能够带来个人当时特殊情形下的利益。"?在中国,讲一分为二的人自认为是自己最全面,是最反形而上学的,其实是最大的形而上学。

    这种以抽象规定来代替具体规定的所谓中国人的辩证法,在实践中带来了很多害处,某人犯了错误或犯了罪,为其开脱的人就会拿出这一法宝,以"虽然-但是"的句式说话。仔细追究,一分为二的"",指的往往不是一件事中两面,两面在时空上也构不成""。如某领导人物犯了错误,但人们却习惯于将错误与其过去的功劳联系起来,本来,错误就是错误,一就是一,现在却成了功过参半,成了二。不是一件事情的功过本不可以抵消,但由于套上了这一神圣的哲学原则,错误便大可原谅。再也没有一个哲学观念能象一分为二这样为中国人如此挂在嘴边的,但再也没有象一分为二这样一个哲学观念需要我们及早清理的了。

    下面再谈谈一个与辩证法有关的中国的哲学观念,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来自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那就是物极不反,过犹不及。为了防止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所以要讲究中庸之道。这一点儒家讲,道家也讲。儒家说"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讲"毋太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它是一门实践的哲学,讲究在实践中掌握分寸,避免出现与动机相反的结果。这一点中、西方的中庸之道是一致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表示∶"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他认为这种"中庸之道的学说本来只是准备用于实践的德行,而不是用之于理智的德行的"? 中庸之道容易被一般人所接受,容易获得多数人的拥护,这也是它作为实践哲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庸之道对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中国人由于受毛泽东斗争哲学的影响,一直对中庸之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它是保守哲学,落后哲学。反过来,中庸之道的积极意义也正在于它对斗争哲学的否定。斗争哲学看重的对立面的转化,而中庸之道看重的是对立面的相反相成。其实事物的发展有相反相成,也有转化,一味守中庸之道会失去重大机遇,一味强调斗争哲学会破坏发展进程。有些人极力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这是绝对真理,显然是没有多少道理的,只是事物发展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时候多,转化的时候少,因而它显得比斗争哲学的适用性广泛一些。

   

返  回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