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基本典籍库②
隋唐五代卷 CD-ROM

史通 二十卷 唐 刘知已 撰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三为臣史”,“再入东观”,修史20余年,生平著述甚多,为唐初著名史学家。
  《史通》修撰,历经9年,成于景龙四年(710)。全书凡20卷,分内、外两部分。前10卷为内篇,39篇,现存36篇,亡佚《体统》、《纰谬》、《驰张》3篇;后10卷为外篇,凡13篇,今皆存。全书共计现存49篇,凡83352字,加上自注5498字,共88850字。 此书为作者数十年对史学研究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史学中开创性的史评专著。书中以史评为中心,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史官源流,史书体裁、史学方法、史家修养、史料鉴别以及修史语言文字等,对前代史书编写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论,见解中肯,多所贡献。其中“内篇”侧重对唐以前史学的基本总结,《六家》居首,单独为一卷,在全书起着统帅的作用。商榷古来史籍,由“六家”归结为“二体”。唐初,纪传体已经取得独尊地位,故“内篇”以纪传体史书为主要论述对象,外篇才以专篇分论《尚书》、《春秋》、《左传》。《自叙》一篇是刘知几对自己的治史经历和志趣进行总结,一面阐述其私撰《史通》的本意棗对此前的史书“辨其指归,殚其体统”,与“内篇”的基本内容相照应。“外篇”主要论述唐以前史学发展中较典型的具体问题,先用《史官建置》、《古今正史》两篇,对修史制度、史书编纂情况作简明而系统的勾勒,然后针对《古今正史》中所叙各史著、依次论列其得失,兼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其他史书。就整体而言,《史通》确实是经过“区分类聚,编而次之”的一部结构完整的史学论著。 《史通》成书后不久,即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响。唐代史学家徐坚见而叹曰:“夫为史者宜置于座右也。”其后,因书不见重于时,虽至南宋始有刻本,但博学如朱熹“犹以未获见《史通》为恨”。现今所见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陆深刻本,脱讹颇多。明万历五年(1577)张之象得见宋刻本,校而刊之,较为完善,1961年中华书局影印刊行。万历三十年(1602)张思鼎“家有抄本”,又得陆深刻本,校勘删定,其书始见流行,《四部丛刊》影印为善本,但似未见张之象本,仍多脱误。明代以后又有多种校订注释本问世。明朝有李维桢的《史通评释》、王维俭的《史通训诂》、郭孔延的《史通训释》等刊本。清朝有黄叔琳的《史通训诂补》、浦起龙的《史通训释》,吸收前人成果,最为详密。卢文弨又得钱遵王校本据以校传本《史通》,多得数百条,收于《群书拾补》。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浦起龙的《史通通释》,由王煦华校点,书末附有陈汉章的《史通补释》、杨明照的《史通通释补》和罗常培的《史通增释序》,便于检阅参考。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程千帆校笺的《史通笺记》,在历代各家旧注之外,别著《笺记》以申述,纠正诸家之未及或疏失,新义迭见,是研究《史通》不可缺少的参考书。1990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赵吕甫校注的《史通新校注》,广泛吸收已有成果,详参现存《史通》诸版本,细为校勘,并加注释、说明以疏解《史通》诸篇,是目前整理《史通》的较新成果。

中国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研制  2002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