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海外研究
研究学者

罗联添、邓国光

松浦有久
斯蒂芬·欧文
学术论著

《初唐诗》

《盛唐诗》

《剑桥中国隋唐史》

研究一览
法国与俄苏的唐诗研究 
越南唐诗研究和翻译的情况
最新动态
 
相关网站
 

                  越南唐诗研究和翻译的情况

                                             (越南)陈忠喜

要欣赏及了解外国文学,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广泛的文化交流背景,二是两国语言具有类型上的相似。中越两国历史关系源远流长,中国儒、佛、道三教思想系是越南文化本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到20世纪初期还是越南官方正式文字,越南王朝各个时期的体制大体上模拟中国王朝。这说明汉文化在红河流域不断地发挥积极影响。

在长期的历史关系中,两国的人民和士大夫往来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将中国文化精神在越南传播。如唐代期间爱州人姜公辅和他弟弟姜公复在唐德宗朝先后考上进士。公辅入朝中,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弟也官至太守。又有以诗文为名的交州诗人廖有方,大诗人柳宗元曾称其“诗文有大雅之道”(《送诗人廖有方序》)。唐代的一些著名诗人,如唐初杜审言、沈懫期,晚唐的许浑、高骈等人曾寓居安南。这些名人对将唐诗的灿烂实绩在此地传播各有贡献。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遗产当中,自古到今,越南人最喜爱中国文学中的唐诗,特别是唐代近体诗,被视为最典范的韵文体裁,而宋词之影响几乎寂寂无声。19世纪裴辉碧撰《全越诗抄》仅仅抄录李陈时期(10到14世纪)吴真流禅师送宋使李觉一首《王郎归》而已,可以说明越南历代诗人对唐诗的偏爱。

喜爱吟哦唐诗和善作近体诗是越南诗坛最明显的特点之一。但随着文化的发展进程,特别是汉学走向衰落的20世纪初期至今,通过母语来欣赏唐诗成为越南文坛迫切的需要,翻译唐诗及其他中国文学名作渐渐成为越南15世纪以来文坛上的独到现象。此文将对越南翻译及研究唐诗的情况略述一二。

一、喃字时期

越南喃字出现于14世纪后半期,成熟于17世纪。当时将中国汉语书籍译成喃字成为文坛一个热点。17至18世纪,一系列汉语经典特别是儒学经典被译成国音。《书经》国音有《书经国语歌》,《礼经》译成《礼经大全演义》,《易经》国音有好几种,几,如《易经正义解释》、《易六十四卦国语歌》、《周易国语歌》等。。《春秋》译成《春秋大全节要演义》。《四书》也喃化,如《论语释义歌》、《中庸章句国语歌》、《大学讲义》等。各种佛道经典喃字译本也陆续问世,如《法华国语经》、《太上感应善解音》等。各种译作以传播正统思想、推动教化事业到达广大群众为基本目标,译本体裁以越南独有诗歌形式六八和双七六八体为主。

与此同时,欣赏古典文学名作的需求越来越热,掀起译中国诗歌名作的高潮。《诸题合选》(17世纪?)选译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歌调略记》选译李白《将进酒》。《帐文杂记》译苏东坡《前后赤壁赋》。《诗经》有好几种译本,如《毛诗吟咏实录》、《诗诗经解音》、《诗经演义》、《诗经演音》等。一些散文作品也被译成喃字,如《仇大娘传》、《好求新传演音》等。

1995年,阮广恂发表《一些最早的唐诗译品在越南翻译历史》一文,认为最早的唐诗译作见于15世纪末期的《洪德国音诗集》一书。此书现存300首喃字诗,其中有5首为唐诗,即崔涂(生卒年不详,僖宗光启四年[888]登进士第)的《春夕旅怀》和曹唐(779?-866?)的《天台》5首(选译4首)。崔涂的诗题译成《新春旅舍》。在300百首喃字诗当中有12首以“刘阮人天台”为主题,除了译曹唐4首(《入天台》译为《刘阮入洞》,《洞中遇仙人》译为《刘阮洞中遇仙子》,《洞中有怀》译为《仙子怀刘阮》,《再《再到天台》译为《刘阮再到不见仙子》)外,还有8首是当时越南“骚坛二十八宿”诗人的创作。这12首诗夹杂在一起,又没有注释,由此后世分不清是译作还是创作。

16到19世纪末期,翻译唐诗越来越吸引各时期的诗人。阮チ(1380-1442)、阮攸(1675-1820)、阮劝(1835-1909)等历代越南大诗人都有唐诗喃字译品流传后世。阮攸喃字《翘传》名作在3254行的六八体已经译30余句唐诗,算是越南译唐诗最独特的现象。阮劝译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和杜甫《秋兴》八首至今仍有“最佳译本”的声誉。出现过一批喃字唐诗选集,如《唐诗国音》、《唐诗摘译》、《唐诗绝句演歌》、《唐诗合选

五言律解音》、《唐诗七绝演歌》等。翻译最多的仍然是李、杜、白的诗歌,其次是王维、李商隐等人的作品。白居易《琵琶行》的译本也许是独一无二的现象,现流行5篇喃字译本。最早的是范阮攸(1739一1786)的《国音演琵琶行》,其次是潘辉咏(?一 1840)的《琵琶行演音》、潘文爱(1835一?)的《琵琶行演音》和《又演歌新》,最后是无名氏(19世纪末)的《琵琶行》。从总体上看,各种译本都用越南传统民歌双七六八体裁,其中潘辉咏的译本最佳,至今仍传诵不绝。

在11世纪(1075年李朝首次开科取士)到20世纪初(1918年阮朝最后乡试)的越南科举制中,近体诗创作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吴高浪《历朝杂记》载:“1715年秋天,士望科试以‘潇湘八景’为题,‘兼’韵,七言律体。”这种情况促使封建时期知识分子用心攻读唐诗并学习作诗。潘辉注在19世纪撰《历朝宪章类志》卷四十三《文籍志》评《陈圣宗诗集》曰:“皆有古唐风味”;评评阮忠彦《介轩诗集》曰:“大抵豪放清逸有杜陵气格……各律诗皆壮浪”;评蔡顺《吕塘诗集》曰:“诗多清雅可喜,有晚唐风”;等等。这可以说明越南历代诗人对唐诗颇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唐诗是很熟悉的。但到了现在,在越南古代文学遗产当中尚未发现越南古代诗人对唐诗研究的具体实绩。现代越南研究界普遍认为:从前,越南人很了解和喜爱唐诗,同时善于写律诗。李陈诗、阮A、阮攸、高伯适等人的汉诗,胡春香、青关县夫人等人的喃字近体诗是越南文坛上的独到现象……但就唐诗研究而言,一直到20世纪才开始。

二、国语(现代越语)时期

17世纪中叶,通过许多欧洲天主教教士与越南士大夫相结合的努力,越南现代国语萌芽形成。葡萄牙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得斯(Alexandre De RhOde,1591一1660)于1651年在罗马(意大利)出版《安南一葡萄牙一拉丁字典》,但直到20世纪初期,现代国语字才成熟和普遍,到20年代渐渐地代替汉字和喃字的位置。

(一)越南20世纪初期到1945年的唐诗翻译和研究情况

这时期为了鼓吹和传播国语,文坛上一系列杂志和报刊陆续问世。当时倾心致力于儒学的知识分子认为翻译及介绍汉语著作是他们挽救渐趋衰残的儒学的出路,而各种报刊和杂志是当时惟一的工具。

首先是《南风杂志》(1917一1934),刊行了17年,《南风》译介近300首唐诗,主要作品还是李、杜、白的。《星期六小说时报》(1934)和《今天杂志》继承《南风》的传统,集中当时最有名的译者,如阮克孝(1889-l939)是专门译介白居易的。1937年,《东洋杂志》间世,有名的译者有陈俊启,主要译介杜甫的古体诗。从1940年到1960年,各种杂志如《知新》(1941-1946)《文化月刊》(1955)《百科时报》(1957)、《今天的文化》、《新风》(1959年)等都有介绍唐诗新译品的专栏。

从40年代起,各种唐诗国语选集开始担负起杂志和报刊的任务。下面是这一时期曾流行的各种选集:

1、陈重金《唐诗选》(新越出版社1944年初版,1974年第二次印刷),有三个部分,一是古体诗78首,二是律诗143首,三是绝句135首,共356首。

2、吴必素《唐诗》(开智出版社1942年初版,1961年第二次印刷),共有53首,最多是李、杜,其次是王维的作品,未选白居易。

3、让宋《杜甫诗选》(新越出版社1944年初版,文化出版社1996第二次印刷),共有360首诗,按时间列序,分为杜甫40岁前、天宝、乾元、上元等时期的作品。

40年代,文坛上出现了几部著作,开了唐诗研究的先河。1941年,杨广含撰写的《越南文学史要》,是越南最早的一部文学史。全书共有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第四篇专讲唐代近体诗。第二部分的第一篇简略介绍对越南古近代文学最有影响的中国古代文献及文学家,如《四书》、《五经》、屈原、陶潜、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虽然较为简略,但这部著作给当时还较沉默的研究界带来一股生气。

第二部较有影响的著作是尹计善于1943年出版的《中国诗略考》,此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略考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到宋词的发展过程。二是较为详细地考察唐代格律诗作为全书重心。这是越南唐诗研究中最早具备相当规模的著作,虽然科学价值尚未明显,但对当时需要了解唐代律诗的越南读者起了不小作用。

在高中学校的文学课程中,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精华,阅读已经译成越语的名作,如《谷风》、《燕燕》、《七月》(《诗经》);《离骚》、《九章》(屈原);《归去来辞》(陶潜);《将进酒》(李白);《原道》、《论佛骨表》(韩愈);《前后赤壁赋》(苏轼)等。

(二)从1945年到今(1997年)翻译及研究情况1945年是越南历史的转折点。存在了的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被取消,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1945.9.2)。1946年,在越南共产党领导下,第二次全国抗法人民战争开始。1954年法越战争结束,但国家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在九年动乱期间,一般的学术有一定程度的停顿,但在介绍唐诗方面却仍获有较重要的实绩。1950年在西贡(今胡志明市),陈重山选编的《唐诗》五卷问世。这是规模最大的一部个人唐诗选,其学术价值也获得后世最高的评价。卷一和卷三选唐代各时期135位作者的208首作品,卷二选李、杜、白三位大诗人110首作品。卷四选各时期的167首诗,提供越英双语译本。卷五专译中国金圣叹批选唐诗,介绍金圣叹批选122首唐诗,陈重山译注607首唐诗,并介绍每个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的主导思想和内容。此书也提供汉字原作、汉越拼音,并译成散文和韵文,可见陈重山对这部选集下了很大功夫。

1954年,阮宪黎撰写《中国文学史大纲》。这是越南人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这部著作有三卷,卷二是《唐代文学》,重点谈唐诗发展进程、唐代格律诗及三位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生平、思想、诗歌内容及艺术成就。

从50年代后期起,北越各所综合大学与师范大学,南越的文科大学都成立了中国文学部门,其中河内综合大学(今河内国家大学)、河内师范大学、西贡文科大学(今胡志明市国家大学)。顺化文科大学(今顺化大学)集合了当时从事中国文学研究最有名的旧学学者。各个中国文学部门为文学系大学生讲中国古近代文学史,课程90至120课时,重点讲《诗经》、楚辞、唐诗、明清小说及鲁迅。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三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洪民华译,河内文学出版社,1964。

2.张正主编《中国文学史教程》二辑,河内教育出版社,1962。

3、方榴主编《中国文学参考资料》二辑,河内教育出版社,1963。

4、黎德念《唐诗教程》,河内综合大学,1972。

5.裴辉论《诗经教程》,河内综合大学,1971。

6.陈春题《中国古典小说考》,文学出版社,1972。

7.黎辉肖《鲁迅教程》,河内综合大学,1974。

8.黄明德译易君左《中国文学史》,顺化师范大学1975;胡志明青年出版社1992年第二次印刷。

9.阮克飞主编《中国文学》二辑,河内教育出版社,1987。

在各所大学文学系的中国文学,除了设有90课时中国文学史基础课程外,还有“唐诗专题”(30课时)、“明清小说专题”(30课时)、“鲁迅专题”(30课时)、“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30课时)等,是大学生三、四年级的选修课。90年代初,还加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大学生四年级选修课。

从60年代起,各所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和外国语大学也陆续成立了中文系,除了以讲学古现代汉语为主外,还选修中国古近现代文学,大抵也采用上面的各种教材。也是从60年代起,初高中学校对中国文学的介绍渐趋系统化。初中三年级学生开始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以《诗经》、楚辞、唐诗(主要是李、杜的名作)为主。高中一、二年级除了继续读李、杜作品外,还读崔颢《黄鹤楼》,白居易《长恨歌》人琵琶行》,同时简略介绍明清小说及鲁迅《阿Q正传》等。

以下是这时期各种唐诗选本:

1.杜朋团、裴庆诞《唐诗摘译》,文学出版社,1958,共有503首,其中李白60首、杜甫46首、王维26首。

2南珍主编《唐诗》二辑,河内文学出版社1962初版,1987第二次印刷。第一辑选各时期的诗人202首作品,第二辑选李、杜、白154首。

3.阮克孝《唐诗》,胡志明市文艺出版社,1989,共有84首,其中最多是白居易38首,李白14首,杜甫只有4首。

4.姜有用《唐诗》,岘港出版社,1996,共有206首,其中李白39首,杜甫和白居易各30首。

5.阮河《唐代四绝诗精选》,河内文化出版社,1996,共200首。

6.张正主编《杜甫诗》,河内文化出版社,1962,126首作品。

7.竹溪《李白诗》,文学出版社,1963,共90首。

8.简之《王维诗选》,河内文学出版社,1995,共134首。此书有《前言》3万字,介绍王维生平、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简之是越南现代著名汉学家,专门从事佛学和诗学研究。这篇前言可算是越南学界中对王维研究较为全面的论文。

通过各种选本可以看出越南翻译唐诗有几个特点。一是各种选本主要围绕着唐代最有名的诗人(李、杜、王、白)。二是各本所选的重复现象是很普遍的,如李白《将进酒》、《蜀道难》;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人兵车行》、《秋兴》八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几乎各本都选。三是译者虽有遵守诗作原体的意识,但由于用原体“言不尽意”,不得不用别的诗体,实际上在各种选本中,最佳的译作还是那些采用了越南传统诗体的,如阮克孝用六人体译的崔颢《黄鹤楼》,潘辉咏用双七六八体译的白居易《琵琶行》等,成为历代传诵的佳作。

从60年代起,越南研究界对唐诗的关注日益增加,但与译介唐诗工作相比较,局面还较沉默。从事唐诗研究队伍人数尚少,又不专心,使其成果未高,已问世的论文新意尚未明显。比如1957年问世的虚舟撰《唐代律诗解释》和1967年兰江撰《律诗考论》,主要依靠中国、台湾和日本的学术界研究成果而写成。l962年,裴清波在《文学研究杂志》陆续发表《白居易诗作及诗论》、《打击和讽刺诗人杜甫》和《浪漫主义天才诗人李白》,但三篇都写得较为简单。80和90年代初,唐诗研究情况有所改善,但从事唐诗研究的队伍尚未形成。一些旧学学者,如潘玉教授(越南东南亚研究院)、张正教授(河内师大)等人是汉学老成研究者,但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还是越南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

到了90年代,一些年轻人登上文坛,对唐诗研究更为专心,如胡志侠(胡志明师大)从事杜甫研究,还有阮氏碧海(顺化师大)等,文坛上的研究队伍才萌芽形成。他们的研究颇能接受新方法,探索新道路。

1982年,潘玉发表《唐诗诗思探索》,从而为越南研究唐诗开拓了新道路。此文通过考察十六句以下的200首唐诗,采用统计及比较方法,得出结论为:唐代诗人常同一化一些矛盾现象,如王之涣同一宽度和高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同一一条江的有限与天空的无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大际流”);过去与现代同一(“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等。其二,通过对《诗经》与唐诗考察,潘玉得出结论为,在语言方面,《诗经》偏于追求客观个别化,唐诗追求统一化。比如,都表示“月”形象,在《诗经》有十几种的“月”,如望、朔、瞳、朦等,但在唐诗只有“月”惟一。相似的还有,《诗经》有近40种的“马”、近30种的“山”、好几种的“老”等,但在唐诗只有一种“马”、一种“山”、一种“老”。其三,在唐诗中几乎淘汰全部古文的虚词和助词,很少见各种之、乎、也、者和凡、则、故、又等。唐诗又独创自己的虚、助词系统,如独、孤、相、与、共、空、无……在唐诗中它们造成“独特而有趣的余度现象”,李白“孤云独去闲”是一个明证。

以下是从1990年到1997年问世的最有代表性的论文:

1,潘玉《黎元的诗人杜杜甫》二辑,砚港出版社,1990。

2·黎德念《诗仙李白》,文化出版社,1994。

3·黎德念《唐诗》,河内大学出版社,1995。

4.胡士侠《杜甫各时期的诗风转换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内国家大学,1993。

5:阮氏碧海《唐诗诗法研究》,顺化出版社,1995。

6.阮士大《唐代绝句诗艺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内国家大学,1995;文学出版社,1996。

7.阮雪行《唐诗中过去与现在对照手法》,汉喃杂志,1996。

8.范海英《李白四绝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内国家大学,1996。

9.阮氏碧海《唐诗语法省略法》,汉喃杂志,1997。

10.陈玉锤《唐代七绝诗对立结构》,汉喃杂志,1997。

除此之外,还有些论文目前笔者无法得实。由此目录,可见除潘玉《黎元诗人杜甫》和黎德念《诗仙李白》与《唐诗》诸书外,其他的论文以探索唐诗艺术世界为主导内容。潘玉此书是几年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书中较全面地研究杜甫生平、思想及诗风,同时介绍杜甫近一千首诗。此书的弱点在于译注和鉴赏杜诗时未提供汉文原作,由此使喜爱杜甫的读者难以审察和无法欣赏汉文原作的魅力。

在研究唐诗艺术世界的论文当中,很明显地流露出几个共同特点。其一,主要研究对象还是集中在几位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商隐诗作被引用是最多的,少见白、韩、柳的作品。其二,作者常运用现代西方“诗法学”研究方法。应该指出的是,在越南最近几年文坛上,“诗法学”成为一个热点。有人认为“诗法学”是接近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的万能钥匙。有人怀疑这种研究方法的实际性;认为“诗法学”只不过是研究作品的艺术系统,只有新的美名而已。总之,对“诗法学”概念及其基础理论,现代越南理论界还争论纷纷。

在这种情况下,1995年阮氏碧海撰写的《唐诗诗法研究》,成为一部引人注目的著作。在第一章《历史和理论前题》中,她的主要论点为“诗法学是研究文学作品的形式系统……它接受

 

时代、哲学及其他艺术类型的支配”(53页)。因而,研究唐诗诗法即研究唐诗整体的艺术系统。第二章《唐诗中的人的艺术观念》,认为由于许多哲学、宗教及信仰因素的支配,在唐诗中,人的艺术观念分为两种:一是“宇宙的人”,是浪漫诗派中心人物。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是表现宇宙的人的代表作。“通过人与自然的统一、相交、呼应各种关系,宇宙的人体现了人的永恒意识、人与大地长存、和合的强烈愿望”(51页)。二是“社会的人”,是现实诗派的中心人物,通过人与社会种种关系而表现出来。后者在初、盛唐诗作中并不多见,在安史之乱后的诗作里才占有一定的位置,但在整个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宇宙的人”形象仍然占了主导位置。人的艺术观念支配诗歌时空及语言艺术。第三、四章论述唐代诗歌时空艺术观,作者曰:“时空间艺术是时空间形象,也就是诗人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时空间观念。”唐诗中,两种人的艺术观分别有两种时空间艺术相应。宇宙时空表达人的超越存在意识,是超个体意识。在初、盛唐诗中,这种时空艺术占了主导形象。社会时空(或称之为生活时空)表示人的现存意识,而杜甫诗是最有代表性的。第五章《唐诗语言艺术》,作者认为,体现个人情绪及宇宙意识的诗作,语言往往具有古雅性和概括性。在语法方面以判断、推理、复合句式为多。而反映现实及社会意识的诗歌,语言则偏于具体和直感性,以陈述句式为主。通过比较,作者还发现,《诗经》与楚辞里,陈述、感叹和疑问句式的数量较多,判断句少。到汉魏六朝诗,这种情况有些改变,但未明显。到初盛唐诗,陈述、感叹句式明显下降,而判断句有所增加(220页)。比如“不主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是因果关系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条件关系式;“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让步关系式等。

以上介绍,大致可以代表越南唐诗研究基本情况,可知这一研究还在初步阶段。中越两国现代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与方便,很希望将来越南对唐诗及中国文学研究工作走向多样化传、专门化道路。



                                                   返  回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