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民族史苑 --〉布朗族婚俗

相关专题




相关网站


漫步清江
中国西藏
永定土楼
民族数学
纳西主页
天山之子
走进西藏
西双版纳
康巴网景
丽江上线
雪域风情
花莲人文
珠穆朗玛
藏域春秋
侗乡
吐鲁番
 


布朗族婚俗:别具一格的婚礼

  布朗族的婚礼一般都要举行三次,一般说来是头次婚礼简单,最后一次婚礼隆重。  
  第一次婚礼是在定情之后举行。当预定的婚期来临时,男方的亲戚朋友(一般是小伙子),带上鸡、肉、草烟、茶叶和米酒,把打扮一新的新郎簇拥着送到新娘家中,把女方的亲戚朋友请来吃一餐便饭,然后便在头人(现在由长者)的主持下拴线,即由头人、长者、亲友将一缕缕白线缠在新娘新郎的手腕上。有些地方不举行。从前,这种仪式由头人主持,主人要杀猪、宰鸡,将一个猪头和一只鸡送给主持仪式的头人。仪式在头人的主持下将一瓶酒、一碗饭和一碗肉放在寨桩前祭祀寨神。然后再去佛寺中拜佛,之后再认亲。这次仪式实际上就是男方认妻,女方认夫。仪式结束之后,新郎便可在女方家同新娘同居,生儿育女。但新郎白天仍然在自己的家里劳动生产。  
  举行三次婚礼的人,往往在生下第一个孩子时开始举行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有杀猪备办酒席的,也有只杀一两只鸡请亲朋好友的,有些象汉族给孩子做满月一样,只是布朗人仍称它们婚礼。  
  男女双方同居之后,如果感情不好,举行过第一次婚礼之后,就不再举行什么仪式了。如果双方情投意合,感情很深,就必须再举行一次隆重的典礼,让新娘正式出嫁,到男方家去当媳妇。举行这次典礼时男女双方都应备办比较丰盛的酒席,请本寨乡亲及男女双方的亲戚欢宴。然后由一班青年人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送到新郎家去。路上新娘应放声痛哭,用悲痛的哭声和自己的泪水来感谢父母的抚育之情。如若不哭,父母会感到伤心。新娘的痛哭声是对父母的一种安慰。新娘到了丈夫家后,即举行典礼。典礼仪式是庄严的。堂屋里摆着两张铺着蕉叶的圆形篾桌,桌面上摆着两段白布,两瓶米酒,两只煮熟了鸡。桌上礼物象征甜蜜幸福、成双成对、白头偕老,那对完整的鸡代表凤凰,是吉祥与美满的象征。长者端坐在正前方,新娘新郎一人伸出一只手按住桌沿,面对长者而坐。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从前是头人)也伸手按住桌子为新人祝福、祈祷,然后便在新郎与新娘的手腕上拴上两缕白纱线。老人们轮流着给新郎新娘拴线表示祝福。仪式结束之后便宴请宾客,有些人家还请歌手唱歌祝贺。这个仪式举行之后,婚礼才算真正结束。

哈尼族布孔人婚俗

  不论是在繁忙的播种、收获季节,还是在平常的砍柴、放牧活动中,哈尼族布孔人男女青年都想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伴侣,他们把勤奋的劳动作为献给自己最心爱的人的珍贵礼品。  
  布孔人的青年男女,通过劳动、交往,二人相爱之后,女方便赠男方自己亲手织的,绣得十分精巧的布裤带;男方赠给女方一顶有花纹的桐油篾帽,作为双方的信物。接着,便由男方的父母请媒人到女方说亲。说亲要由男方的阿舅,寨子中的长老与媒人,提上酒肉,一起到女方家中喝酒定婚。在定婚仪式上,请来歌手唱“腊扣都”,表示从定婚之日起,男女双方都不允许第三者插手,若有违反,要受到谴责或惩罚。同时,双方协商给一定的彩礼,作为聘婚礼物。  
  姑娘要出嫁时,事先通知自己相好的女友,告诉她们某月某日要出嫁。到出嫁的前三天,女友们便邀约聚集到一起进行“篾沙尼”,即大家凑出糯米、肉、菜,到出嫁的姑娘家吃团聚饭。煮好的饭菜要密藏起来,不能让小伙子们知道,如果被他们发现,他们就要把甑子饭端去吃掉,她们又得重煮。在姑娘们吃团聚饭时,作祟的小伙子把燃烧着的干辣椒,偷偷放在墙洞里,熏得姑娘们边吃边打喷嚏,惹得小伙子们哈哈大笑。
  夜幕降临,吃过饭的姑娘们,依依不舍地陪伴着即将出嫁的姑娘,如诉如哭地唱起来。新娘唱道:

从小我们在一起,
再过两天就分离。
我象一只鸟啊,
怎能离群远飞去。
女友唱道:
姑娘长大总要出嫁的,
这是你一生的大喜。
你虽然要到远方去,
我们心中牢牢想着你。

  到办婚事的前一天,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都要邀请到男女各方的寨子里。男女双方的厦子前,架起四棵树杈子,用金竹编制成的大篾巴盖顶,用翠绿的树叶作墙,临时搭成一个“青棚”。“青棚”前栽上两棵树杈,上面挂着两大株白株栗树枝。布孔人称白株栗树是吉祥树,挂上它象征吉祥如意,子孙满堂。亲朋好友就在“青棚”内闹喜。  
  结婚这一天,男方到女方接亲。接亲的人要请三对年轻夫妇,三、四个姑娘,一个小伙子,以及阿舅、阿娘、媒人,以单数为宜,一同前往。敲起芒锣,吹起唢呐,带上一对刺绣得精致美观的带子,一只四方形的木箱,一个平底的背篓。背篓里装着酿好的米酒和舂好的糍粑。一路上吹吹打打,喜气洋洋。到了女方的寨子前,要尽情吹打,以示迎亲的人已经到了,让女方赶快作好准备。女方家里的的听到芒锣、唢呐声响,慌忙到寨边的大路口用红、白丝线拴在路两旁挡住,砍一棵芭蕉放在路中间,撒上灶灰、粗糠,让迎亲人踩过,表示有吃有穿,万事如意。  
  来迎亲的客人,除阿娘外,其他的人只能在“青棚”下喝茶,憩息,不得进屋。阿娘把原来双方协商定下的彩礼拿出,请女方的长老清点收下。然后,把糍粑和酒放入女方父母的枕头上,以示对女方老人的敬奉。女方家招待迎亲的客人,除新郎的阿娘、阿舅有在堂屋坐上席外,其余一律在“青棚”内就席。酒席上必须有一碗清炖鸡和一副完整的鸡头、鸡脚。鸡头、鸡脚专门敬奉男方的阿娘、阿舅、长老。  
  饭毕,送亲开始,女方家送亲的人要比男方家迎亲的人多五倍以上。除女方家的阿娘、阿舅、阿哥必不可少外,其余是三亲六戚,姑娘的女友。女方家把陪嫁的嫁妆、食品、贵重首饰装在男方抬来的大木箱内,把准备好的糍粑放在男方背来的背篓里,一切准备就绪,待要出发时,新娘忽然不见了。新娘的女友们明明知道姑娘藏在什么地方,可是她们一个个不露声色。等众人费了一番苦心寻找,最后找到新娘,就强硬拖回来梳妆打扮,新娘心里虽然知道是嫁给自己心爱的情郎,但要表示拒绝打扮,有意披头散发,衣冠不整,真真假假地哭嫁。  
  新娘被找回来,进到爹妈的住房里时,新郎要到岳父岳母面前跪下,敬烟敬酒,然后,又走到新娘身边,亲昵地拉一下她的手,表示该启程了。  
  在一片欢天喜地的吹打声中,如众星捧月,众人簇拥着新娘来到了新郎的寨子边。这时,送亲队伍停下来,让新娘的阿娘帮她梳妆打扮、戴上项圈、手镯,把那最精致的腰带系上。新娘打扮完了,所有送亲的人要把新娘团团围在中央,边走边防范着俏皮的小伙子们来 “侵犯”。年轻好闹的小伙子,早用滚圆的橄榄果撒在必经之道上,或用烂泥巴糊滑路面,他们在一旁盼望新娘或送亲的人们不小心跌下一跤,掼得人仰马翻,他们就乐得开心了。小伙子们一旦发现新娘,便用泥巴抹到俊俏的脸上,逗引客人捧腹大笑。  
  晚上,青年男女围在火塘边,烧起熊熊的柴火,歌手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唱起“哈叭卡”,叙述布孔人“开天辟地”、“劳动创业”以及优美动人的爱情传说。人们往往沉醉在这些古老的故事中,直到天明。  
  结婚仪式的第三天早上,送别送亲的客人。新郎家门前,摆上大桌酒席,大碗盛菜、大碗敬酒。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打起大鼓,敲起芒锣,跳起欢乐的扭鼓舞。人们兴高采烈,边唱边跳,举酒送亲。人们在“哦嗬!哦嗬!“的吆喝声中,扭鼓舞越跳越热烈,香醇的米酒越喝越有劲,有的人一碗酒,一饮而尽。大鼓咚咚,芒锣声声,伴着扭鼓舞欢快的舞姿,送着亲人们穿过丛林,走上山岭,消逝在远方。

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的小伙子和姑娘大多是在赶街和节日里互相认识的。开头,小伙子问姑娘“有亲人家,叫什么名字?”姑娘回答:“我的名字不好听,爹妈叫我××。”如姑娘对小伙子有好感,就会反问:“有亲人家,把你好听的名字说给我听听!”阿昌族严禁同姓通婚,双方一听说不同姓,心里很高兴,小伙子就会找话讲:“有亲人家,买得什么好西?”姑娘笑咪咪地回答:“穷人家的姑娘,什么也买不起!” 小伙子说:“哎呀!你真是千张嘴万句话,见到我们穷人呀,装得比穷人还穷!”姑娘说:“真人面前不说假,假人面前不说真,我对你说什么假呀!”小伙子乘机提出:“你要把我当真人的话,今天我送你回家行吗?”征得姑娘的同意,小伙子就吹着三叶箫跟在姑娘后边,边吹箫边同姑娘回家去。     
  到了晚上十一、二点,小伙子约了几个朋友来到姑娘家。小伙子对着紧闭的大门吹响葫芦箫(阿昌族小伙子谈恋爱,白天吹三叶箫,晚上吹葫芦箫)。姑娘一听到箫声,立刻梳妆打扮,然后躲进灶房。姑娘的妈妈或嫂嫂听到箫声,点亮堂屋里的灯,连忙扫地,烧火,打开大门让小伙子们进家来坐。小伙子进到堂屋后,姑娘的妈妈或嫂嫂会说:“今晚在我家向火吧!”小伙子有礼貌地点点火,姑娘的妈妈或嫂嫂就进屋去休息。为了让长者睡好觉,小伙子们在半小时内一般不说话。半个钟头一过,小伙子马上小声地跟躲在灶房里装着做家务的姑娘对起歌来。     
  情歌对到一定的时候,小伙子唱道:“我远路当做近路走,一心想见你的面,只听山歌不见人,单面向火心头冷。”姑娘接着唱道:“我人丑难见灯光,对面向火就怕哥吃一惊!”唱完,姑娘提着板凳走了灶房,到火塘对面对小伙子坐下。小伙子喜上眉头:“不是吃一惊,倒是乐开怀,今晚得把妹的山歌听,好比上天得见天星,好比下海得吃海参。”接着继续对歌直到天亮,小伙子才回家去。
  
  当俩人感情深了,小伙子就单独到姑娘家去串。当感情发展到可以定终身时,小伙子就送姑娘一件银首饰定情,约好来接她的日子。     
  接姑娘的那晚上,未婚男女各一人充当陪郎陪娘,陪着小伙子到姑娘家。进屋个把钟头后,估计姑娘家的人已睡着了,小伙子主动把姑娘家的两炷香点燃,插在姑娘的家堂上,然后往大门外走;姑娘也在陪娘的伴随下和小伙子回家去。路上,凡过桥,小伙子在桥头上要供烟丝、槟榔、小银币,这叫上“桥岗”。进寨后,不把姑娘领进家,而由陪娘陪着住在别家。     
  第二天日出时,陪娘陪着新娘来新郎家。身挎长刀,喜气洋洋的小伙子立刻拔出长刀,一边“砍”金竹拱门(长刀尖轻轻搭到金竹拱门上),一边用刀尖比划着姑娘的后脑壳。用长刀“砍”金竹拱门的意思是开新路,用刀尖比划姑娘的后脑壳表示驱邪。进到堂屋里,上伙子收起长刀挂在墙上,金竹扎的拱门抬进新房放在床头,象征着爱情象金竹永远长青。接着双双拜堂成亲。然后陪娘把新娘领进灶房,拿出包袱里的东西把姑娘打扮成新媳妇。接着新媳妇到井里挑一担水,新郎在大门口接过新媳妇的水挑进家里,看热闹的人祝福小俩口象水一样纯洁,恩爱幸福。     
  结婚仪式结束,男方的客人快来时,新娘到半路迎接,到离家一公里处,众客人坐下不走了。新娘说:“辛苦了,请到家里坐!”众姑娘回答:“你倒好意思说,姐夫都不请我们,你家在哪里我们都晓不得,咋好意思去!”这时新郎在小伙子簇拥下来到了。小伙子们先开口:“请到家里坐!”姑娘们不买帐:“姐夫都不叫,你们喊有什么用!”新郎只得上前弯腰作揖,请姑娘们到家里坐。姑娘们走五、六公尺又不走了;新郎只得作揖再请,如此三十多次才把这些人请进家。新娘的女伴把大饭盒里的鸡肉和饭装在碗里,由“贺哨”(姑娘们的领头)给小俩口吃,希望他俩同甘共苦。吃到快饱时,寨里的小伙子进来把门堂屋门关紧,端着饭菜,唱着山歌,请姑娘们吃一碗: “红米糙饭格是不合口?腌菜素饭格是不合心?一碗红米糙饭吃不完,一杯淡酒喝不光!”姑娘们接唱:“红漆桌子黑漆边,八碗九碟摆中间,我们一人吃了半斗米,淡酒当做酽酒喝。”对歌对到半夜,小伙子把姑娘们送回寨子。这天,酒席上,新娘舅舅家坐的那桌,一家要有一盘猪脑子拌的凉拌菜,没有这盘菜,他们就不吃。招待客人结束,舅舅回家时,新郎家要给他“外家肉”。这肉很讲穷,要砍一块尾巴跟一只脚连起来的肉,恰好是四斤半。给“外家肉”是为了表示不忘记外家。     
  婚后的第二天,女家请客。席间,新郎要到每桌前弯弯腰,说: “家常素饭随便请!”就这样认了亲戚。下午,男方的媒人领着八至十个老人和两个姑娘挑着礼品送彩礼来了。送进彩礼,摆席吃饭,姑娘们乘新郎不注意时给新郎抹黑脸,逗得大家哄堂而笑。姑娘们笑弯了腰,说:“大家记不得新姐夫,脸黑掉一半的就是!”要转回家时,新郎跪倒在岳父、岳母跟前说:“我要回去了!”二老就说几句吉利话,岳母给姑爷一匹自己织的布,岳父给姑爷五十元钱。这时调皮的姑娘冷不防把一串猪骨头挂在新郎肩上说:“肉我们吃光了,剩下的骨头、皮子请你带回去!”又引起一阵大笑。出了寨子,新郎才把骨头甩掉。婚后第三天,女家送“大饭盒”给男方。大饭盒里有四斗糯米饭,还让牲口驮着四箩谷子(每箩35斤),给小俩口做谷种,嫁妆也同时驮到男家。这当中,送大饭盒的人凡出去,就被敬一杯酒: “请骑大白马(指喝酒)回去!”唱完再敬茶一杯:“请骑大红马(指喝茶)回去!”不能喝酒的也不勉强。喝完要留五分钱,以示礼貌。     
  婚后第四天,小俩口双双回女方家一转,到此,婚礼即告结束,俩人开始新的生活。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