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 平

 

 

www.guoxue.com


明清小说外围论

七、语言论

    15、《红楼梦》词汇综论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极品,又是一部重要的语言史料。曹雪芹对民族、对人类的贡献之一就是以其作品创造了许多新词、新语和精湛的句子,丰富、发展了民族语言的宝库。"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红楼梦》成功地使用了近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创造性地挖掘词汇的深层义。对《红楼梦》的语言进行研究,可为探索、总结文学名著的艺术经验提供语言学上的某些结论;亦可为探索近、现代汉语词汇的范围、体系、单位类别、词性、词义等提供历史资料和参考数据。本文的目标是把《红楼梦》词汇的常态分布作为分析对象,同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不限于单纯的描写和解释,而力图把对词汇现状的认识和对其形成原因的探讨结合起来,从语法、语义、语用等角度立论,从词汇内部的联系、词汇与外部的联系,词汇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等方面阐明观点。

    (1)《红楼梦》词汇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从文学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文言是落后的,白话是进步的。自宋话本出世以来,小说语言的白话化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宋话本是散文、韵文夹杂,文言并陈的。长篇小说直到《水浒》才充分口语化、白话化。《红楼梦》的体式则基本白话,又间有文言。比起《水浒》、《金瓶梅》等作品来语言更纯熟,风格文当文,白当白,不带官腔。生活语言既精致又富情致,文学意味更加浓厚。它显示出兼容性、普及性、创造性、具象性四个方面的特性:兼容性兼容性是影响作品词汇语素构成和语言体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①兼容方言。地域方言词是中国通行全民语言的源泉之一。《红楼梦》以当时被定为"官话"的北京话为基础,对特定地区的方言成份包括吴语、南京话、淮北官话、北京方言加以吸收,但又绝不囿于地方性、乡土性,其功力绝非小家所能摹仿。
    ②兼容其他民族语言和外来语言。《红楼梦》吸收的满语虽然不多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嬷嬷"是满语meme的音译;又如"家的"是满语booi的义译。《红楼梦》中还有少量运用蒙语的情况。比如"耶律雄奴"是宝玉给芳官起的蒙古族的名字。
    ③兼容文言词语。文言简括深刻,能使白话的精神气氛生动活泼了起来。《红楼梦》对文言词语的吸收,一是用平浅通俗的体式。用在人物对话中来描写特定人物、特定场合;叙述语言也时有文言,以与所叙述的场面与气氛适应。比如第三十二回叙述林黛玉又喜又悲、又惊又喜的心情和心理状态,时用文言,很是成功。二是大量使用诗、词、曲、赋、偈、诏令、奏启、戏文、禅语、简札、联额、灯谜、酒令等文体。
    ④兼容口头俗语、土语。在使用这些生活语言时,《红楼梦》赋予它们更深广的社会含义,具有高于修辞格式的意义。比如第六回"年青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第九回"趋势帮着打太平拳。"第六十五回尤三姐对贾珍、贾琏说:"我有本事先把你两个的牛黄狗宝掏出来。"都是俗语、俚语的例子。还有的是口头会话中的省略语直接融入文学语言。

     普及性

    《红楼梦》第一个成功地记录了散文词汇,使之得到普及。《红楼梦》囊括了"百人百声口"的社会各阶层用语,使当代语言得到整化。《红楼梦》破除了小学用字求古求奇的文风,用词在当不在奇,词语雅俗共赏。所谓语言的全民特点并非是大杂烩,兼收并蓄是对语言的一种整合。《红楼梦》反映的生活面非常广阔,社会上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曹雪芹熟悉全民语言中的各个支派和各种变态,《红楼梦》中除了封建贵族的语言风尚,村夫老妪的俚语土话,还有和尚、尼姑、道士的宗教用语,科学技术方面的专门用语,医学用语。艺绘画、画具颜料艺术用语,戏曲行业用语等。又如谈烹调、谈针织、谈园林、谈树艺、谈星相等等不一而足。文学作品中为了描写主人公的语言特征,往往使用该时期的流行词语,这些词语可能昙花一现就销声匿迹,也可能在广泛使用后而进入词汇体系。上述这些习惯语经《红楼梦》塑造加工后成为全民都能理解和接受的特殊语汇,而进入了全民语言。

     创造性

    一个天才的语言大师在客观语言面前决不是无能为力的,曹雪芹作为语言巨匠,胸中自有炉锤,将词汇的毛胚或半成品另行锻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词汇的潜在特性。其创造性有三个表现:
    ①造词。根据作品主题,故事演变,情节渲染,人物关系的需要,利用基本词汇铸造新词汇。一些新奇而意味隽永的词语,前不见经传,又不见俗谚,是鲜活的新词。如庚辰本十九回批"禄蠹"一语云:"二字从古未见,新奇之至。"第五回宝玉口中的"神仙姐姐",第八回清客嘴里的"菩萨哥儿"第六十六回柳湘莲骂声中的"剩王八"以及第二回宝玉心目中的"水做的骨肉"、"泥做的骨肉"等都是作者根据生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创造出来的。这些新奇而意味隽永的词语,前不见经传,又不见俗谚,是鲜活的新词和新典、新谚。
    ②借词。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传入而借用。从《红楼梦》中可知当时洋货已打进了北京贵族官僚的家庭,大观园有许多外国的东西,第六回有"挂钟",第十四回有"钟表",第七十二回有一个卖了五百六十两银子的"金自鸣钟"。第五十回有"西洋珐琅"鼻烟壶和真正"上等洋烟","第六十二回有"波斯国的玩器",第三回有"腥红洋毯",第十八回有"茴香国的汗巾"。第四十四回有"西洋布手巾",第四十九回有"羽毛锻斗蓬","多罗呢对襟褂子","洋线番粑丝的鹤氅"第五十回有"俄罗斯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雀金呢",第五十回"贴头痛的膏子药,叫做依弗那",有"西洋葡萄酒",在一百五回抄家单中还有:"玻璃大屏两架","玻璃盘四件","天鹅绒四卷","洋呢三十度",等等,曹雪芹笔下这些来自洋货的新词,通常名词前被冠以西、洋、番、倭、和西洋、西番"等等修饰语,从某种意义上讲,已具有中外语义组合的性质。还有汉语词和外来词并用、同现。比如芳官被派到怡红院后,贾宝玉先给她起了一个蒙语名字"耶律雄奴",又改了一个法语名"温都里那",最后又用了汉语的梵文译词颇梨、颇黎的另一种写法"玻璃"。"温都里那"原意为"金星玻璃宝石",《红楼梦》中的"温都里那""玻璃"当指《山海经》中的水玉,晋时郭璞注为"水精",后来称做"水晶"的那一种,而不是现代汉语中所说的人造钠玻璃。曹雪芹把"耶律雄奴"、"温都里那"、"玻璃"先后用作同一个人的姓名,可见作者是有意要借鉴外来语言并把民族语言以及早为汉语所吸收的外来词组合在一起,让它们相辅相成。③旧词新用。保留在古文献中的旧词得到在《红楼梦》中"起用",被赋予新义。这一类词典雅工整,文言成分较重。如:"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出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所依,唇亡齿寒。"另外还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蟾挂折桂","假周伯以安刘","千金买笑","投鼠忌器"等,无论是成语或俗语在使用上已与语源学上的本义和常用义大不相同。

     形象性

    汉民族对于那些富于形象色彩、视觉性强的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红楼梦》的词语能疾速传播、广泛流行的秘决之一,就是因为有许多可视可触,可嗅可闻形象化很强的语词。曹雪芹在对这些词汇的表述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多种多样的丰富情感,使词汇、词组、词语宛如一幅幅生动形象简练的素描画。
    形容词最具有象性的,但并非具具象性的词都是形容词,有的学者把这组词另辟一类叫做状态词,或把状态词称为"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形容词生动形式不见得都是从形容词性语素来的。有的形容词生动形式没有原式。比如"雪白、笑咪咪、水淋淋"其中的白、笑、水并非是形容词、动词和名词。在状态词里,"白、笑、水"都是语素。具象词对于语言构词甚或语法巧用有着重要作用。从语法意义上讲,它表示的只是某种状态,具有明显的描写性。在《红楼梦》有如下的表现:
    ①绘声。绘声是关于有听觉效果的词,如象声词、感叹词,但是也不限于象声词和感叹词。例如第二十回:"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就和我'啊的'。"第七十六回:"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多数是状态词,如第八十七回:"两个笑嘻嘻的,嘴里咭咭呱呱,不知说些什么。"咭咭呱呱表现了人们说话时的状态,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笑嘻嘻虽然没有声响儿,但屏息读书的人一定会听见纸上人物嘻嘻的笑声。类似的例子有:喘嘘嘘、静静儿、悄悄儿等。
    ②绘色。关于视觉效果的词大多数是色彩词。《红楼梦》是小说中运用色彩词最多的,且色彩斑烂,让人目不暇接。有人作过统计,《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绘色词达155种。这些词可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色系。以绿为例就分三层次:绿、碧、翠。绿有豆绿、油绿、水绿、葱绿、柳绿、松绿、青绿、碧绿、闪绿、祖母绿;碧有碧彩,碧浏、碧英英、金碧、浅碧;翠有冷翠、金翠、苍翠、翡翠、翠翠青青。再以杂色为例,有鲜、乌、艳、灰、彩玉、鲜明、素静、晶莹、黑灰、灰色、素彩、杂色、鲜亮、玉色、五彩、玉色、五色、二色金。《红楼梦》中用的最多的还是红、白两系。色彩词做为文学词汇表示颜色时,它们可以分成四个词类,颜色名词如松花、胭脂、桃红、雪、柳黄、大红。颜色动词如红、白、黄等,颜色形容词如红、白、黄、绿等,颜色状态词如雪白、通红、红红的,白汪汪等等。
    ③绘形。关于词的意象组合。绘形的词许多是由副词组成的,如第六十回:"阿弥陀佛,真真好签!"一种是有形的,如圆得乎,匀得溜,肥得囊,毛里毛糙。一种是无形的,如粼粼、嶙嶙,用无意义的音节重叠而成;款款、碌碌,用语素重叠而成。对人有婆婆妈妈、大大方方、婷婷、耿耿、古里古怪;对事有历历等。
    ④绘情。大多是褒义词、贬义词等。本节所要考察的不包括称谓、禁讳语,只是从具象的角度来体味词的感情色彩。表示情状的词有类于乐呵呵、傻乎乎、热热闹闹,谨谨慎慎等等。再细剖精穷、臭死、山响这三字词,它们均附着着夸张和贬意。除了"臭死"是动词性成词语素外,其它几个都是形容词性成词语素。
    从形态学和组合学的角度来看,汉语有两个基本色调,其一是简明性;其二是感觉暗示性。梅圣俞在《韵语阳秋》说"状难写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指得就是暗示性。暗示性不是单纯修辞手法的问题,而是一种民族语言传统上的风趣色彩。表达同一个内容,高明的作者总是善于选择富有感觉刺激的表达方式。曹雪芹正是利用了汉语表达上的"易与性"和"可能性",通过唤起和改造头脑中的表象来实现词汇的形象。汉民族的具象思维,靠形象体念理解词义的习惯思维方式在《红楼梦》里得到清楚体现。

    (2)《红楼梦》词汇分类考释

     名物词的命名常式

    人物命名在词汇学中是一个专用名词,在文学创作中可称创作中的创作。脂砚斋对曹雪芹的构词活动十分理解。甲戌本第七回中有夹批:"妙名。贾家四钗之环暗以琴棋书画四字列名,省力之甚,醒目之甚,都是俗中不俗处"。又如:曰司棋、曰侍书(庚辰本正文作待书)、曰入画,后文补抱琴。琴棋书画四字最俗,上添一虚字、则觉新雅。"
    ①人名。给人物命名是《红楼梦》中最自觉和成功的造词活动,该书中大小人口448人,无论主子、丫环、小厮、管事、清客等人的命名都经过缜密构思,颇见匠心。宝玉、宝钗、黛玉等名是具有多种结构关系的多义词,不同的结构关系各有涵意。丫环则按主人所属组合,构词方式一致。如贾母的丫环多为连绵词:鸳鸯、琥珀、翡翠、玻璃。贾政的清客多为谐音词:新登、钱华、戴良、詹光、单聘仁。贾琏、王熙凤的小厮、丫环多为儿化词:昭儿、旺儿、住儿、隆儿、兴儿、平儿、半儿等。黛玉的丫环为偏正结构:如紫鹃、雪雁、春纤。宝玉的丫环、小厮既有偏正式又有述宾式:熔茗、锄药、扫红、伴鹤、袭人、媚人、晴雪、牡文、碧痕、绮霞、檀云、麝月。
    脂评曾风趣的把给丫环起名叫作:"贾母的文章"、"宝玉的文章"。最有意思的是培茗,第二十三回叫茗烟,第二十四回叫培茗,这并不是出于疏忽,而是因为要与锄药、引泉、扫花、排云、伴鹤并出,才易名的。仔细考究,原来,锄药等人均是动宾结构,而茗烟是偏正结构,为了美学上的考虑改得与其他几个小厮一致了。
    ②绰号。曹雪芹充分运用喻词的特征,以此物比彼物,运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指明对象,体现了作者的立意和美学观点。老舍曾举黛玉"闲静如娇花照水"为例说:"人有闲静如娇花照水,我们心中便于人之外又增加娇花的一个可爱景色。"可见两事物因喻而形成相依为命的统一体,又存质,又显形,能产生"瞻容见貌"的效果。起绰号能使抽象概念产生迹近直观的形象。曹雪芹以辣子来喻凤姐"脸酸心硬、泼辣烈货;又称"二木头"比喻迎春木然到"戳一针也不知哎哟一声";把探春叫做"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有刺扎手";把黛玉喻为"美人灯儿","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此外,晴雯是"爆炭"尢氏是"没嘴葫芦",袭人是"哈巴狗"。《红楼梦》中还有许多机带双敲的绰号。例如"呆雁"、"诤臣"、"蕉下客"等。
    ③物词。分成两类。一种是音译词:如"依弗那"。第二十二回"姐姐那里常有那西洋贴头疼的膏子药,叫做'依佛那',找寻一点儿。"这里个洋音译词,指从荷兰传入的治头疼的膏药。一种是自造词:如"冷香丸"。第七回"这也是那个赖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冷香丸是《红楼梦》中虚构的药名,不见于任何中医书籍,据书上的描写,其成份有花、水、糖和黄柏四类,药用功效可以归在甘寒芳香、清热解毒、润肺化痰一类。又如"虾须镯"。第五十二回:"究竟这镯子能多少重,原是二奶奶说的,这叫做'虾须镯',倒是这颗珠子还罢了。"由于此物是用细丝编成的,曹雪芹便给它取名虾须镯,形容丝细如虾须一般。类似的例子还有"香串子"等。这些词构词成分多是基本词加性状词;组合多是偏正结构。这说明曹雪芹已懂得使用朴素的语法知识,他摸到了汉语构词的基本特点。

     动词的重叠儿化

    现代汉语词汇的重叠一般不儿化,但在历史上却并非如此,从明代中叶的小说《西游记》、《金瓶梅》来看,动词儿化重叠达到高潮,在《金瓶梅》中甚至可以看到双音重叠动词儿化的例子。第十九回"你不去迎接接儿","娘看顾看顾儿便好。"《红楼梦》中的动词儿化现象已经减少了,但仍有相当数量,例如"我注注儿在这儿听着呐。""现在倒好,越活越抽抽儿"。又如病病儿、醒醒儿、睡睡儿、歪歪儿等等,表明《红楼梦》处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过渡阶段。
    《红楼梦》中的京腔京调以亲昵、喜爱、生动、轻灵的语句著称于世。北京话的特色是流畅圆美又简洁。轻声和儿尾音在语气上更有一种诗律美。《红楼梦》语言中的儿尾词共有440余个,计次数有4400次以上。第八十九回王熙凤把儿尾词当作"降服"贾母的秘密武器:"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鬼使神差碰了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窝儿,因为万寿万福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来了!"几个儿尾词让人听着舒服、受用,贾母早已晕晕乎乎,与"众人都笑软了"。

     实词和虚词的转用

    实词和虚词的历时替换主要原因起于语言系统本身,因为虚词所指并不与自然和社会现象直接联。我们对虚词即现代语法词的新旧替换过程的研究远未深入。虚词在词汇系统中的有重要地位和自身特点,揭示其替换的一般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①动词、介词"给"和"与"
    "给"是一个单音节动词,《说文》:"给,推足也,从系、合声。"段注:"相足者,彼不足此足之也,故从合,形声亦会意也。"在古汉语中,"给"是经济方面的专门用语,其语源:"供"、"合"。"与"在北方口语中消失于19世纪中叶,"给"通行于17世纪末,两词的历时替代前后用了一百多年时间,《红楼梦》创作正好在这个替换过程的中间阶段。"给"和"与"在《红》书中出现的次数分别是"659"例,"495"例,两词基本义位有四个(一)表为、替:第十一回"将一应后事用的东西给他整理整理";第七十四回"忙与探春束裙整袂。"(二)表给予:第十九回"将自己的茶杯斟了茶送与宝玉";第五十七回"把我给了林姑娘"。第六回"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三)表向、对;第十一回"给老太太磕头"。第七十七回"与王夫人磕头"。(四)表让、叫。第五十二回"千万别给老太太知道"。第六十九回"不敢与凤姐看见"。而这四个义位在近代汉语中主要由"与"表示;在现代汉语中大部分已由"给"取代。这充分显示了新词替换旧词的一个过程。"给"在清代其书面语的功用既是动词又兼介词。有研究者考证,它的来源一是"乞",一是"馈"。也就是说,除了给予义之外的其它义项与"与"的词义发生了交叉渗透。从长篇白话小说《醒事姻缘》、《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与"、"给"消长的规律。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出"给"是如何从实词转化为虚词的。
    ②副词"一起"
    在汉语中,"一起"常用来修饰动词,作状语。在《红楼梦》中,"一起"是一个复杂的词,它可与"一齐"、"一处"、"一块儿"组成一组同义词。通过考察其词义和语法功能可以发现,"一起"依次可作"数量词"、"副词"、"名词"使用。作数量词,"一起"是"一些"的意思。用来修饰名词。第十七回"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起人,与自己的形相"一样"。第九回"那一起懒贼,你不说,他们乐得不动,白冻坏了你"。第五十三回"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六十七回"你们这一起没有良心的混账忘八崽子"。用在动词前边作状语,"一起"表示"一齐",即"同时"、"都"的意思。第九回"这三个岂有不淘气的,一齐乱嚷:'小妇养的!动了兵器了'!"第三十五回"你们两个来的怎么碰巧,一齐来了"?第七十五回"贾琏宝玉等一齐出坐,先尽他姊妹坐了,然后再依次坐定"。在表达这一意思时,《红楼梦》还用了"一同"。但"一同"与"一齐"的指称意并不完全一致。"一齐"指众人不分主次地发出同一个动作,或名种事物同时接受某种动作,虽然也是指众人共同做一件事,但做这动作的人分主动和被动两种,在时间上不是"一齐"的。与这个"一起"同义的还有"一处"。"一处儿"表达的是同一空间地点。它实际上是名词,既可以充当状语和补语,又可以在动词"在"、"到"后边充当宾语。如第八回"天又下雪,也要看时候儿,说在这里和姐姐妹妹一处玩玩罢"。表示动作发生在同一地点。"一处"前边加介词"在"组成介词结构,可放在动词前边可作状语。例如"当年他们祖上和太老爷在一处做官"。"周瑞家的便知他姐妹在一处坐着,也进入房内"。"当下藕官、蕊官等正在一处玩"。另外,还可同介词"在"组成介词结构,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一处"直接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共有三十八例。例如第十六回"邢王二夫人、尢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聚在一处打听信息"。第七十七回"袭人看他四人滚在一处,倒好看,因说道……"。第七十七回"成日家我叫你们查一查,都归扰一处,你们白不听,就随手混搁"等。《红楼梦》中还有"一块儿",这个词也是表示地点的。例如第二十八回"黛玉也不叫宝玉,便起身带着那丫头走"。那丫头说"等宝二爷一块儿走啊"。类似的情况不太多。
    由《红楼梦》,我们可以得知,"一起"刚出现时,是数量词,不仅用来修饰限制事物,还可以用来修饰限制人。但随着语言的发展,量词丰富了,"一起"的用途也小多了,在现代汉语中仅用来修饰、限制个别事物。"一起"的职能逐渐向"一齐"和"一处"靠拢。

     性状词的构成和功能

    从语法意义上看,性状词表示某种状态,具有明显的描写性,但它又和一般形容词有所不同。《红楼梦》中的性状词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词素来源如第一节所述包括形容词性成词语素、名词性成词语素、副词性成词语素。
    其二,构词格式通过重叠式或附缀式构成。以某个音节或语素重叠而成的词称为重叠式性状词。重叠式包括叠字式性状词,叠词式性状词。叠字式又包括叠音式和叠字式。不仅双音节的性态词可以重叠:如飘飘、娟娟、耿耿、萧萧熊熊。四音节的状态词也可以重叠:如婆婆妈妈、稀稀落落、兢兢业业、轰轰烈烈。叠字式格式为AA、AABB;叠词式有AA、AABB、ABB三种。附缀式以某个语素附缀叠式字成,或称为附缀式状态词。XA、XYA、AXXXA式例:喷香、雪白、精光、梆硬;XYA例:溜油光;AXX例:白花花、娇滴滴、闹哄哄;以及由AXX重叠,颠倒而成的AAXX和XXA例:慢慢腾腾、乐乐呵呵、傻傻乎乎和喷喷香、纷纷乱等。与普通话相比较,其间少了常用的A里AB等格式,多了XYA式。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少数状态词的书写形式不统一,比如影影--隐隐,笑嘻嘻--笑坎坎,笑吟吟--笑盈盈,影影绰绰--隐隐绰绰,恍恍忽忽--恍恍惚惚。这说明在词汇发展更替过程中,一些性态词还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
    其三,状态功能由于性状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所以有一种视觉形象。词的形象性产生于与它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对象有形象性,词也就有形象性。形象色彩是词的附加色彩。由于词与它所标志的对象之间有任意性,就可以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来命名。当然这不等于说所有形象色彩的词都是性状词。表示用感官感受到的物的性质:如青青翠翠、冰冷、油腻腻、粉脆、山响;表示对人的外貌、品性、精神、行为的评价;如:楚楚、鬼鬼头头、年轻轻、羞惭惭;表示对人的物质创造精神,精神创造物质或对自然的评价。如:悠悠、轰轰烈烈、眼睁睁等等。在基本词汇里,非表情词只指称事物,表达概念,并不附带说话者对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态度。而表情词除了指称事物外,还表达了一种态度。当然,也有只表现感情的词,如语气词中的叹词。有些意义不那么确切的词素,靠了声音上的重复,可在感觉范围里树立起形象感,上述的楚楚、粉脆、悠悠、轰轰烈烈即是。

    (3)《红楼梦》词法现象剖析

    词汇可以通过种种构词法使自己丰富充实起来。清代是汉语书面语和口头语差别较大的时期,词汇系统的不稳固和可变性尤其突出。《红楼梦》词汇正是这个过渡期的产物。
    如果按照语言类型、语义类型、形态类型、句法类形把词汇分成单纯词、复合词、派生词作一统计,可以发现,《红楼梦》使用最多的是复合词,其次是单纯词,再次是派生词。《红楼梦》利用单纯式语义类型的构词法构成新词在别的章节里已有涉及,此外不赘。本节考察复合词和派生词的词法现象。
    复合形由句法类型而产生这是古汉语词组的凝固或两个以上单纯词的组合。它在汉语词法中最具能产性,在《红楼梦》中有以下表现:
    ①词和词组不宜区分。多表现在偏正关系的词汇上,这是过渡阶段中经常存在的问题。例如:致病、装作、说合、不睦等词汇。"说合",第三十回"我及至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这里说合是劝说使和解的意思。可以把说和合分开来组成新的句子和词组。类似的词还有说亲、说媒等。第二十七回"听那口声就简断"。六十一回"一面又奉承他办事简断"。"剪断"、"简断"作动词,又作形容词,表示果断,办事干脆。在不同的版本里这两个词用的不同,表明当时这个词处在变动中。
    ②单音节词双音节化。比如候-等候;置-置买;探-打探。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显著特点。其中部分词义发生变化;一部分演变成同义词。拿"妥、贴、当、安"为例,在《红楼梦》中组成了"妥当"、妥协、妥贴、安贴、安稳、停妥、停当"等词汇。第五回"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此处的妥当是办事稳重,周到可靠的意思。第一百零二回"外面的人因那媳妇子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了精去死的"。这里的妥当指规矩,作风正派。再看妥贴,第三十七回"二人商议妥贴,方才息灯就寝"。是齐备、完毕的意思。又如妥协,第十五回"(来旺儿)假托贾琏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长安县,不过百里路程,两日工夫俱已妥协"。指将事情处理妥当。仅一个"妥"字,双音节化后就产生了好多个义项。这种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例如"全备、"安贴"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有些词的同义关系发生了变化,比如"妥协",今天已没有妥当的意思了。
    ③双音节词颠倒组合。《红楼梦》中的词素异序同义词很多。有典故-故典;抄检-检抄;故事-事故;暖和-和暖;心愿-愿心;名声-声名等。其中一部分语义逐渐固定。例如:磨折固定为折磨;愿心固定为心愿。可是"姓名"今天不说"名姓"了。典故今天也不说"故典"了,当然"故典作品"中的故典一词因原义不同,可以另当别论。另一部分因异序发生了词义分化。典型的例子有"故事"、"事故"。

     派生形由形态类形而产生

    按照一定的规律把词缀附着在词根上不仅改变了词汇意义,且能改变词的色彩义。这样的构词法有前缀型和后缀型。前缀型加词根的例子有:"不才"、"可以"。词根加后缀的例子有"罢了"、"困头"。"红楼梦词汇"最常用的词头有:老-老货、老背晦、老道、老封君;小-小婿、小染、小软儿、小蹄子;令-令妹、令尊、令盆;尊-尊驾、尊纪、尊翁等,其中"小"多用于谦称,而"令"和"尊"用于尊称,是固定敬谦辞,还未完全虚化,只可算作准词头。另外还有几个看似实词语素、其实已逐渐虚化的字:比如"入",有入港、入画、入手;"毛"有毛丫头、毛病、毛贼等。《红楼梦》词汇前缀用"阿"的词与后缀用"头"的词不多,只找到"阿物儿"等少量的词。最常用的词尾是"儿"和"子","儿"有宝玉儿、香袋儿、哈巴儿、口话儿、乱儿;"子"有丫头子、袄子、苦瓠子、绿豆面子、嘴头子等等,无一不反映出浓郁的感情色彩。

    (4)《红楼梦》对非文学词汇的驯化

    《红楼梦》使用了汉语中的许多岐意结构,这是曹雪芹语言思维的突出方式,他把对非文学词汇的驯化发挥到最高境界。这里涉及的文学词汇是指作为语言学语料的词汇,并非仅指修辞手法意义上的词汇。本节着眼点在于对词汇使用状和对词义动态的观察。顺带说一下,什么是文学的语言?我们知道语用的范围十分广大,不但包括生产的和经济关系的、政治的和文化的词汇;而且包括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各个方面词汇。全民语言包含各个领域内成千上万不断发生着的语词。在这一领域里使用的词汇不一定适用于另一领域,比如数学家、建筑工程师写科研报告时是不会用一般公文体的;写事务性公文、特别是写文学作品的人更可能对专业术语一窍不通。可知,人们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环境里所使用的语言表达体系无不受具体交际条件和任务的制约。应该说,日常通用的全民词语的书面形式就是"文学语言"。

     词义的引申

    词义自身的适应性和再生性是词义重要的一种品质。这使它可以以一个基本的面貌出现,又可以由使用者拨弄搬动,随语境作适度的改易,用来满足各种特殊、临时或意外的交际要求,从而带动词汇的发展。这个过程不仅是词义的增多和转移,而且会生成若干相关的词、词组、词群和词族。随着人们对世界逐步深入的认识,词义的表达越来越细致。词汇系统中相同所指的界定,便因人因时而形成交叉,造成多向性的指称,由此推动词义引申的进程。曹雪芹是怎样改造旧词,为新词的萌生留出"空位"的呢?
    ①演变的途径:
    A、相似比喻。以词汇的特征作为出发点;第八十一回:"城里的孩子,个个赐天弄井,鬼聪明。"以"鬼"为中心的词群有:鬼混、鬼脸青、鬼灵、鬼灵精、鬼鬼头头、鬼鬼唧唧,都是以鬼的特征构词的。这几个词无论是从其奇异怪僻、不光明正大的样子,还是从其聪明伶俐、投机取巧的义向都取自鬼的特征。
    B、相容联想。以词汇的范围作为出发点来考查词汇在词、词群、和词族中的运动。《红楼梦》是中国人情小说的代表作,是一本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大逆不道的淫书,就是因为《红楼梦》张扬了与"天理"相对抗的"人情"。"情"之词在《红楼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阵营,有情痴、情种、情情、情憎、情色、情尽、情烈、情理、情榜、情性、情真、情知、情分、情常、情弊、心情、痴情、人情、情情、传情、生情、多情、薄情、无情、有情、不情之情、传情入色、由色入情、情意深重、情思萦逗、情谈款叙、情得得三十来个等。举例分析,其中情痴、情种、情憎、情榜是一个词组;不情之情、情情是一个词组等。"一粒沙可以窥见世界",只一个"情"字便能窥见《红楼梦》的主旨。《红楼梦》是未完之书,八十回后据脂评列了一个"警幻情榜",给贾宝玉的评语是"情不情"、给林黛玉的评语是"情情",这两个"芳讳"以果说因,以后证前。脂评中提到"情情"、"情不情"共有十一条,每一条都有不同含意。可指情于不情和情于情;可指情和不情,情和情。脂砚斋把情解为"用痴情去体贴,"把"不情"理解为"世间之无知无识"。不情作名词时是"不知情之人"和"不知情之物。"情本是名词,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如第六十四回目上句"投鼠忌器宝玉情赃"这里的情就是情于赃。第三十五回末总评将体贴归结为"泛爱"。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自创了一个新词"意淫",本意是推崇痴情。情的对象被推及到既是无知无识的人物,也包括有知有识的人和物,贾宝玉不但情于不情,更情于有情……由"情"的本义产生出多种歧意,又引申出诸多义项。
    C、相关代用。由词义的性质产生引申。比如以"落"打头的一组词:落草、落榜、落尘、落实等。其中的"落草"见于清吴翌《灯窗丛录》引《魏志》中的"妇人分娩曰坐草。"在《红楼梦》第三回:"落草"时从他口里掏出来的。把小儿降生叫做"落草",在第九回中有"如今虽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落尘"指降生于世,是曹雪芹从"落草"相关代用而来;第三十八回"宝玉笑道"我又落第了",是借科考落第代评比中没有获胜。最后一个例子是第十七、十八回"又落实了,而且陈旧"。落实不见于其他书,很可能是从落草、落第借鉴而来,形容做事太直率,不够含蓄。
    D、相因推衍。从词的深层逻辑关系中发生引申。可从两个关系上来考虑:一是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关系,二是形式意义上的对偶反衬关系。前一种类似的词汇有"否极泰来"因是事物两极的矛盾,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思想,衍出另一事物,用的是正反矛盾。"乐极生悲"利用乐与悲的矛盾。"瞒上不瞒下"用的是上与下的矛盾;"近水不解近渴"用的是远与近的矛盾。后一种类似的词语有:"新婚不如远别",以时间长短对比;"表壮不如里壮"以内外对比;"山高遮不住太阳"反衬有信心,"井水不犯河水"反衬做事有原则。从此产生出新义项。一个词的意义在整个词汇系统里不是处于孤立的状态中,它的演变主要是通过引申来实现的,引申是把原有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加以突出延伸。词义的扩大有广泛的实践意义,这在《红楼梦》中得到最好的印证。
    ②演变的结果。有的词、词义扩大了,其运动方向是义位义向义位之间运动;义位义向词位义运动。有的词词义缩小了,词的本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了。有的词词义发生了转移,这是词位义之间的运动。近代汉语词义是如何向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作为重要语言史料的《红楼梦》提供了许多佐证,笔者将专文考述,此处不赘。

     同义词的运用

    不同语言系统中的同意义的词,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形成词聚,只有当作者将它们搜集在一起,用在同一作品中,才有可能构成同义词聚。
    A、同义词的来源:古语词--新词。例如作声儿、则声;察访、访察、查访;封锁、封固。北京语--其他方言。有意地使用不同方言语汇是曹雪芹语用的一个特点。在《红楼梦》中有大量的现象:第七十三回、五十四回中都有南京语和吴语词汇的交叉情况。例如中觉、晌觉、午觉、午睡;劳叨、韶刀、叨叨、唠叨、絮叨;照望、看望、瞧看、看视;挣挫、扎挣,;柞挣;热闹、闹热;刚才,才刚;嚼舌、嚼舌根、嚼说、嚼蛆、蛆嚼、嚼用,以"嚼"为中心的一组词儿形象灵活,吴语用北京话也用。书面语--口头语。清代是口头语和书面语差别较大的时代,唯此,利用词与词之间的差别以形成同义词汇大有可为。《红楼梦》中的例子有:世界、乾坤;听、闻;衾、被;、褥子;负暄、晒日阳儿;针业、针线等。一般语--禁忌语。禁忌语突出的例子有关于"死"一词,据统计大约有三十一个。一般用词是死、死亡、咽气、病故、终、亡、夭亡、故、死去、去了、下世、亡故。禁忌用语有辞世、夭世、长逝、捐馆、老了,告殂、呜呼、归西、没了、殒、殒身、回首、宾天、卒、薨、殁、圆寂。敬称--谦称--爱称--贬称。爱称贬称明显地附着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感情。中国委婉语、禁忌语是非常发达的。《红楼梦》中成套的同义词多处于不同感情中的交叉运用。例如女婿、小婿、东床、姑爷、驸马;寿日,生日,寿辰,华诞,生辰,寿诞,千秋,芳诞,芳辰。又如"妻"一组词有妻子、媳妇、夫人、女人、娘子、老婆、贱荆、贱内、内人等。敬称"夫人",爱称"娘子",贬称"内人"。"儿子"一组词中有子、儿、男等。敬称"公子",谦称"小犬",爱称"哥儿"相对应。
    B、同义词的运用:曹雪芹对语言系统中固有词汇客观的运用有两种手法,前者是同中求异,后者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有四种情况:同义混用:包括方言词和古语词混用、同用,例如:姑娘--姑妈;吃酒--喝酒等,色彩不一,理可相通。同义单用。第二十一回袭人对宝玉的"胡作非为"进行规劝,宝玉不知是计,丧气地想:"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悦然自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宝钗无比关心。宝玉又赌气想:"……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矣。"怡然自悦,怡然自得是为求准确表达复杂的语感,不同语境里有不同选择。同义并用。可以达到表义全面明确,表形音节对称的效果。又如病老归西,第二十三回:"宝玉着了急,向前拉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西归时候,我给你坟上驮一辈子的碑去'"。病老和归西是从不同的角度指称同一件事,在除指的一般性之外,还可以形成内容上的互外。又如第五十三回:"无奈头晕眼黑,气喘神虚,补不上三五针,伏在枕上歇一会。"头晕眼黑、气喘神虚,不但在内容上互补,也在结构上对称。同义交替。刻意追求交替间隔出现,音节呼应。再如玻璃世界,珠宝乾坤,第十七回:"诸灯上下争辉,真象玻璃世界,珠宝乾坤"。世界与乾坤是刻意的追求,造成一种音节呼应,为句子带来了错综变化之妙。
    C、修辞同义词:修辞同义词是语言大师们对词语固定的理性义、色彩义的超越。表现为在具体语境中对语言系统的本体功能加以临时改造。修辞意义上的同义词《红楼梦》多用异中求同,可从内部联想途径和外部组合手段两方面来分析。(一)语言形式相同、语音相同的例子:"贾雨村--假语村","卜世仁--不是人","英莲--应怜"等等。这些修辞同义词是《红楼梦》中的写作中的重要特点。这些同义词有的与人们的习惯心理联想和语言思维经验有关:如"笔定如意、必定如意,""吉庆有鱼,吉庆有馀。"有的是从文章的意趣出发,达到谐中有庄的情趣,例如"丰年好大雪"与"丰年好大薛"。(二)所指本来不同,书面形式相同的例子:蕉下客--鹿--探春;是借双关语的双关定义而形成的。蕉下客典出"蕉下覆鹿",这里"蕉下客"的指称是双向的,一端指人,一端指物,使人产生联想的可能。(三)所指事物相似或内涵相似的例子:前者仅外部形象有相似之处,如第四十九回:"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黛玉先笑道:"你们瞧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也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来。"以装扮外形的相似把"史湘云"与"孙行者"、"小骚达子"联系在一起。后者如凤辣子--猴儿--王熙凤;泪斑--潇湘妃子--林黛玉等。(四)指称义交叉的例子:通灵宝玉--顽石--命根子--劳什子等。宝玉御玉而生,这里的"宝玉"是曹雪芹连缀故事情节的重要道具,在不同的情景中,不同人的嘴里这块玉石有不同的称呼。青梗峰上的一块"顽石"是《红楼梦》的主旨所在;贾母口中的"命根子"是封建大家族的希望所在;宝玉摔在地上的"劳什子"是他对封建理教叛逆情绪的发泄。这几个词本来各自担当一个文学"角色",感情色彩对立,又没有逻辑关系,然而,由于所指的交叉重叠,便具有了成为同义词的缘份。

     熟语的提炼

    熟语即是从人民口语和著作书面语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据统计,曹雪芹在引用熟语时所加的词头:"俗语说"、"常言道"、"人云"等,总计达三百一十五条,重复引用三百六十七次。其中民间谚语有二百六十八条,成语十一条,歇后语五十二条,曹雪芹自创的有七条。在组词成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词的运用问题,而最佳的运用无疑与艺术加工密不可分。
    A、来源:熟语是汉语的词汇宝库正是因为它们是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精华。一部分来自口头语和书面语:口语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第六回:"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个比喻出自刘老老的口,率真生动地表达了穷人眼里豪富之家的富有。古诗例:第六回:"侯门深似海"出自崔郊的诗'侯门一入深似海'。"第三十五回林黛玉说:"佳人命薄,"出自苏东坡"自古佳人多薄命"。"随乡入乡"出自范成大诗"且复随乡便入乡"等等。典故例:第六十五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回,"酒令大如军令"出于《史记》朱虚侯列传里刘章以军法行酒而斩诸吕的故事。类似的例子还有"假周勃以安刘"。一部分自创:第一百另一回贾政说:"寅吃卯粮"讲的正是曹家的难言之隐。第十三回借秦可卿的嘴说的"树倒猢狲散"是曹雪芹家的"常言"。曹寅常以此发出对宦途艰险、吉凶无定的感慨。这些熟语经过曹雪芹的笔,艺术地再现了曹家的旧事,揭示出统治阶级内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残酷现实。
    B、结构形式:一、句子形式:"惺惺惜惺惺","井水不犯河水"。前者见于第八十七回林黛玉阅读了薛宝钗为之解忧的一封书信,看后非但没有解忧,反而"不胜感伤,心想:'宝姐姐不寄别人,单寄我,也是惺惺惜惺惺的意思。'"后者见于第六十九回尤二姐生病,听信王熙凤挑拨的秋桐打破"醋坛子"骂街:"混嚼舌根,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这种形式完整凝练,意义明确,能较好的表达情节内容。二、谓语形式:"不平则鸣"。芳官受不了干娘的虐待争吵起来,贾宝玉道:"物不平则鸣。"语自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多用在个人遭到不公平待遇时发泄申诉的场合,而曹雪芹赋予的含义却是贾宝玉为下层人民抱不平的民主思想。脂砚斋由此发出感慨:"自来俗语未遭如是用也。"类似的句子还有"不是冤家不聚头"等。
    C、加工改造方式:一是集句。第七十三回探春说:"俗语说物伤其类,齿竭唇亡。""物伤其类、唇竭齿亡"前者出于《水浒》二十八回"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后者出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所依,唇亡齿寒'"。这样的集句并非简单把两句俗语撮合在一起,而是根据需要,不露痕迹,巧妙地进行糅合,二是节缩。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贼了'?""成则为王,败则为贼"语出元杂剧纪君祥《赵氏孤儿》杂剧第九折:"我成则为王,败则为虏。"缪莲仙"梦笔生花"记杭州俗语:"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慈不掌兵,义不掌财。"《红楼梦》缩为"成则王候败则贼"。第四十五回"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气血,也不是好事。"食谷者生语出《史论》扁鹊仓公列传:"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种说法,认为吃五谷可以添养精神气血,延长人的生命。类似的例子还有"登得高,跌得重"紧缩为"登高必跌重"。三是拆用。在宋元话本戏曲中,有许多说书人和文人自己创造或加工的俗语,往往是双句或多句连用的。如《水浒》第三回,鲁智深与史进初次进见时说:"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曹雪芹为了使人物语言更口头化、不呆板,在使用时做了选择。第六十三回:"邢岫烟对贾宝玉说:'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得放手时且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曹雪芹把两句拆开,上句用在第五十九回,下句用在第六十一回。又如第六十七回,薛宝钗对林黛玉说:"这就是俗语说的;物离乡贵,其实可算什么呢"她略去了这句俗语的后一句:"人离乡贱。"足见曹雪芹的匠心,有意要造成语言的含蓄,避免直露,让读者自己思考。试想,假使薛宝钗真把后一句和盘托出,那不是戳了黛玉的伤疤,使多愁善感的黛玉更难解乡愁吗?

     "仿词"艺术

    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和词组,是许多文学家所喜爱的修辞方法,在《红楼梦》中更是大量使用。
    A、利用词素的关联关系替换和仿照。例如宝姑娘--贝姑娘;甲戊本第二十八回:林黛玉道:"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只是论理我不该说。今儿得罪我的事的小,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红楼梦》中从来没有贝姑娘这个人,可见林黛玉攻击的是薛宝钗。
    B、利用反义词的反义关系替换和仿照。例如冷香--暖香。戚序本第十九回:"宝玉见问,一时解不出,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笑叹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他?'"这里仿"冷香"临时造出"暖香"以暖替换冷,这一例与上例一样是林黛玉发牢骚时的刻薄话。因为《红楼梦》爱情主题的核心矛盾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冲突。林黛玉时时为此担心,又不便明说。以她的性格和学识必然会以委婉的手法流露出来,提醒宝玉。这些伶俐智慧的语言在别人听来尖刻酸楚,在宝玉听来却意味深长,也只有宝玉才体味到其间的思想火花和情趣。
    C、利用词族的类聚关系替换和仿照。例如渔翁--渔婆,花姑娘--草姑娘。戚序本第四十五回"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戴着大斗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笑了,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扮的渔婆儿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来……羞得满面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林黛玉的心理活动通过这句幽默、风趣的话得到了生动体现。渔翁和渔婆是一对,暗喻了宝黛的爱情关系。戚序本第五十二回:"宋嬷嬷听了,心下便知镯子事发,因笑道:'虽如此说,也等花姑娘回来,知道了再打发他。'晴雯道:'宝二爷今儿千叮咛万嘱咐的,什么花姑娘!草姑娘,我们自然有道理,你只依我的话,快叫他家的人来领他去。'"晴雯口齿伶俐,语言直率的性格于此略见一斑。
    D、利用同义词义近的关系替换和仿照。例如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程乙本第四十六回:"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了,别说是宝玉,说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说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爷"。这是《红楼梦》中的烈女鸳鸯抗婚时的一段"宣言"。玉、金、银有着顺接的关系,仿"宝玉"而临时造出这一组生动的词,不但表示了鸳鸯抗婚的决心和勇气,而且对封建统治者是无情的揭露,真是掷地有声,字字都是控诉!
    E、利用词汇的谐、承接关系替换和仿照。例如芳官--方官--圆官;芸哥--云哥--雨哥。第二十回:"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这就是利用爱与二的的谐音仿词为情景服务的例子。又如戚序本第十六回李嬷嬷站住,将手一拍道:"你说说,好好的,又看上了那个种树的什么'云哥儿''雨哥儿'的,这会子逼着我叫他来。明儿叫上房听见,可又是不好。"这里云哥儿指的是贾芸,曹雪芹先暗中将芸谐音成了云,然后再利用"云"和"雨"的词族承接关系,仿成"雨哥儿",显示出人物的口齿伶俐和语言的韵味。更典型的是戚序本第六十一回的例子:五儿急得便说:"原是宝二爷屋里芳官给我的。"林之孝家的说:"不管你'方官''圆官'!现有了赃证!我只是报了,凭你主子前辨去!"芸与方圆的方谐音,方圆是一个对比合成词,顺着方圆的承接关系,便又临时产出一个新词,使小说更具有表现力。
    曹雪芹不愧为语言大师,近代汉语中的许多语言特征都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笔者在本文中所搜罗爬梳的仅是极少的一部分。但是,还有一件非做不可的无比艰巨的工作,那就是对《红楼梦》词汇做全面的分类统计,根据其使用频率给以定性的确认。从词典学的意义上看,这件工作对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的切入点将从古典文学史和古典小说史入手,来考察文学语言的使用和演变。目标是对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代表作《聊斋志异》、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两拍"、白话长篇小说《水浒》、《西游记》、《金瓶梅》等著作的语言做纵向的历时分析;对当时的社会语言做横向的共时分析,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见。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