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

论文标题 内容提要
楞伽妙谛印禅心   早期禅宗传授,特重《楞伽经》。禅宗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与二祖慧可,并嘱他“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令弟子们“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续高僧传》卷16《慧可传》)此后数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经典递相传承。考察《楞伽经》的一些基本理念,我们发现,《楞伽经》影响的不仅仅是初期禅宗史,而且是整部禅宗史。
楞严三昧印禅心(上)     《楞严经》一名《大佛顶首楞严经》。首楞严为佛所得三昧(三摩提),即将心定于一处
的禅定状态。本文所言楞严三昧,指《楞严经》最为深妙玄微的义理、机趣。《楞严经》阐明“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之理,并解说三昧之法与菩萨之阶次,是开示修禅要义之经典。自中唐以后,此经盛行于禅、教之间。禅门名僧大德,多以楞严三昧印证禅心,从《楞严》悟入的禅僧不计其数。禅宗著名公案集《碧岩录》、《无门关》等收入了《楞严经》的经文及相关禅门机锋,作为参禅悟道的入门;禅宗著名偈颂集《颂古联珠通集》等收入了大量吟颂《楞严经》原文及衍生机锋的诗偈;会通教禅的《宗镜录》对《楞严经》屡屡征引阐释。《楞严经》三昧与禅心交相辉映。明智旭《阅藏知津》中称“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作为第一篇专题论述《楞严经》对禅宗思维方式及禅宗诗歌影响的论文,笔者不揣谫陋,旨在融通(1)佛教经典与禅宗的关联,(2)佛教经典、禅宗与诗学的关联,为研究禅宗史、诗歌史提供一个理性悟性并重、禅心诗韵兼美的新视域
楞严三昧印禅心(下)
金刚般若印禅心     《金刚经》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般若智慧,被禅宗奉为宗经之一,并以之印心。金刚般若的特点是一切皆扫,“扫”字亦扫,扫到无可扫,方见本来心。本文通过对《金刚经》对禅思禅诗的研究,指出金刚般若揭示本性“如如”纯明,用般若利剑扫除一切,以臻于应无所住而生心的人生境界;禅宗重现清明无染的本来面目,用公案机锋破迷去执,以臻于存在而超越的人生境界。因此在本体论、方法论、境界论这三大层面上,金刚般若激发了禅僧顿悟直指的灵感,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禅宗增添了无数超悟峻峭的机锋公案,和睿智灵动的诗歌偈颂,《金刚经》与禅心诗韵交映辉映,成为中国佛学史、诗学史上一株奇葩。
曹洞宗禅诗研究     在禅宗五家中,曹洞宗宗风绵密,其禅诗向来被视为晦涩难解、如天书哑谜。从其哲学的核心正偏回互理论入手,对曹洞宗禅诗文本解码,可发现曹洞宗禅诗由以体用为主的两大意象序列组成,形成了一个绵整严密的象喻体系。曹洞宗由此两组意象序列的回互,启迪参禅者进入禅悟体验,由此形成了曹洞宗禅诗独特的美感特质。
临济宗禅诗研究     临济宗宗纲诗表达了对“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喝”、“四照用”的诗禅感悟,用活句而不 用死语,通过意象组合的对峙性、 跳宕性、空灵性, 展示了超妙灵动的诗禅感悟境象, 具有意义多元、朦胧奇
谲、超越智解的质性,脱罗笼,出窠臼,突破了思维定势,契入超悟的前语言境域,体现了诗禅一如的美学范式。
临济宗禅髓诗研究   每一宗派的禅学思想都有其最为典型的部分,即禅髓。禅髓诗,指通过诗歌语言艺术,或显或隐、或明或暗地表达禅学精髓的诗歌。这些诗歌,或用直陈其事手法,直接表达禅学感悟;或用象征比喻手法,间接表达禅学感悟;或一扫直陈、象喻的定势表达手法,既不用直陈,也不用象喻,而是通过现量的裸裎,来表达禅学感悟。而临济宗禅学感悟的精髓,主主要体现在“无事是贵人”、“无位真人”、“无依道人”三个方面,并用诗歌的形式加以生动直观的反映。
杨岐宗禅诗研究  杨歧宗以坐断千差、超越对立和立处皆真、触目菩提为其禅学感悟特质。诗禅一如,禅学感悟特质亦即诗学美感特质。杨歧宗将禅学感悟与诗意感动打成一片,由此产生了机趣盎然的公案机锋、禅诗禅偈。本文
观照杨歧宗禅学、诗学感悟特质,破译其禅诗的象喻指义,为研究中国禅宗史、诗歌史提供新视角。
黄龙宗禅诗研究  黄龙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黄龙宗禅诗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从黄龙宗宗风出发,联系佛教经论、禅宗公案机锋 ,揭示黄龙宗禅诗随缘任运日用是道、触目菩提水月相忘等美感特质。探讨黄龙宗禅诗的禅悟内涵和美感特质,透析潜蕴其中的佛心、禅韵、诗情,对建构2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有着重要意义。
论禅宗所谓的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在禅史上最早见于《坛经》,是禅宗六祖在大庾岭头初转法轮启发惠明禅心时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这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①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饮水,冷暧自知。可以说,重现“本来面目”是一切参禅者要穷毕生之力究了的根本大事,是禅宗的终极关怀。中国禅宗的精髓要义,就在于对“本来面目”的重现之上。
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    一个深情绵邈的诗人,竟对佛教有着如此虔诚的向往,似乎不可思议。然而,当我们对李商隐诗歌与佛教的关系作一考察之后,就会发现,李商隐对人生痛苦的体验,在精神实质上与佛学对人生的看法不谋而合,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有求皆苦、无常幻灭。

回页首

 

返回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