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李明輝

 

  学人专页


 


inde1111.gif (188 bytes)
學歷
德國波昂大學 德國 哲學系 博士 1982/10~1986/07
國立台灣大學 中華民國 哲學研究所 碩士 1977/09~1981/06
國立政治大學 中華民國 哲學系 學士 1971/09~1975/06

經歷
現職: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 研究員 1995/03~
經歷: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 副研究員 1991/08~1995/03
中國文化大學 哲學系 副教授 1988/08~1991/07
國立台灣大學 哲學系 副教授 1986/08~1988/07
國立台灣大學 哲學系 助教 1979/10~1982/04



著作目錄

(A)期刊論文:

李明輝:1988,〈儒家與自律道德〉。《鵝湖學誌》第1期,第1-32頁; 亦收入《儒家與康德》。
李明輝:1988,〈孟子與康德的自律倫理學〉。《鵝湖月刊》第155期, 第5-16頁,《哲學與文化》第169期,第2-16頁;亦收入《儒家與康德》。
李明輝:1988,〈再論孟子的自律倫理學〉。《哲學與文化》第173期,第45-55頁; 亦收入《儒家與康德》。
李明輝:1989,〈孟子的四端之心與康德的道德情感〉。《鵝湖學誌》第3期, 第1-35頁;亦收入《儒家與康德》。
李明輝:1989,〈康德的《通靈者之夢》在其早期哲學發展中的意義與地位〉。《華岡文科學報》第17期,第211-234頁; 亦收入作者所譯、康德著:《通靈者之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李明輝:1989,〈《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一書之成書過程及其初步影響〉。《鵝湖月刊》第174期,第20-29頁;亦收入作者所譯、康德著:《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李明輝:1990,〈獨白的倫理學抑或對話的倫理學?──論哈柏瑪斯對康德倫理學的重建〉。《科學發展月刊》第18卷第1期,第29-47頁;亦收入《儒學與現代意識》。
李明輝:1990,〈朱子的倫理學可歸入自律倫理學嗎?〉。《鵝湖學誌》第4期,第129- 135頁;收入李瑞全:《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226-233。
李明輝:1992,〈康德的「根本惡」說──兼與孟子的性善說相比較〉。《中國文哲研究刊》第2期,第325-352頁;收入《安身立命與東西文化》﹙香港:法住出版社,1992年;亦收入《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李明輝:1990,〈當前儒家之實踐問題〉。《臺灣社會研究》第2卷第2期﹙1989年夏季號,實際出版於1990年10月﹚,第107-126頁;收入《儒學與現代意識》。
李明輝:1991,〈歷史與目的〉。《臺灣社會研究》第3卷第1期﹙1990年春季號,實際出版於1991年9月﹚,第195-213頁;收入《儒學與現代意識》。
李明輝:1992,〈康德的「根本惡」說──兼與孟子的性善說相比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第325-352頁;收入《安身立命與東西文化》﹙香港:法住出版社,1992年);亦收入《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
李明輝:1992,〈牟宗三思想中的儒家與康德〉。《鵝湖學誌》 第10期,第57-90頁;收入《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
李明輝:1993,〈牟宗三哲學中的「物自身」概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第547-574頁;收入《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
李明輝:1993,〈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鵝湖學誌》 第11期,第53-74頁;收入《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
李明輝:1994,〈當代新儒家的道統論〉。《鵝湖月刊》第224期,第1-11頁;收入《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
李明輝:1994,〈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第415-440頁。
李明輝:1995,〈康德的「歷史」概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第157-182頁。
李明輝:1995,〈略論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卷第2期,第184-193頁。
Ming-huei LEE: 1995, "Die Autonomie des Herzens - Eine philosophische Deutung der ersten Halfte von Meng-tzu 2A:2". Oriens Extremus, 38. Jg., Heft 1/2, S. 7-16.
Ming-huei LEE: 1996, "Mou Tsung-san und Kants Philosophie. Ein Beispiel fur die Kant-Rezeption in China". Asiatische Studien, 50. Jg., S. 85-92.
李明輝:1996,〈存心倫理學、責任倫理學與儒家思想〉。《臺灣社會研究》第21期,第217-244頁。
李明輝:1996,〈牟宗三先生的哲學詮釋中之方法論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第175-196頁;亦刊於《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1999年第1期;並收入李明輝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李明輝:1997,〈陽明學與民主政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期,第167-178頁。
李明輝:1998,〈孟子王霸之辨重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3期,第241-266頁; 亦收入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編:《儒學與道德建設》﹙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419-444頁。
李明輝:1999,〈存心倫理學、形式倫理學與自律倫理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5期,第1-8頁。
李明輝:1999,〈張東蓀對康德倫理學的理解〉。《哲學研究》(北京)1999年增刊,第53-56頁。
李明輝:1999,〈焦循對對孟心性論的詮釋及其方法論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第71-102頁。

(B)會議論文:

李明輝:1997,〈儒家政治哲學與責任倫理學〉。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主辦之「儒學與世界文明」國際學術會議中宣讀。
李明輝:1998,〈再論牟宗三先生對孟心性論的詮釋〉。於鵝湖雜誌社、山東大學、中國孔子基金會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共同主辦之「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中宣讀。
李明輝:1999,〈儒家思想與亞洲價值說──以李光耀與彭定康的爭論為例〉。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之「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國際研討會中宣讀。
李明輝:2000,〈李春生所理解的中國文化經典〉。於臺灣大學所主辦之「中國的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中宣讀。

(C)專書及專書論文:

李明輝:1990,《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李明輝:1990,〈論所謂「馬克思主義的儒家化」〉。收入《「儒釋道與現代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第105-119頁;亦收入《儒學與現代意識》。
李明輝:1991,〈儒學如何開出民主與科學?〉。收入《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 ﹙香港:法住出版社﹚,第4冊,第125-140頁;並刊於《原道》,第6期(2000年6月),頁369-384;亦收入《儒學與現代意識》;
李明輝:1991,〈論所謂「儒家的泛道德主義」〉。收入《當代新儒學論文集˙總論篇》﹙臺北:文津出版社﹚,第179-245頁;亦收入《儒學與現代意識》。
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
李明輝:1992,〈從康德的「幸福」概念論儒家的義利之辨〉。收入《東西哲學比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下冊,第951-994頁;亦收入《儒家與康德》。
李明輝:1992,〈徐復觀與殷海光──當代新儒家與中國自由主義的爭論之一個剖面〉。收入《東海大學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1992年﹚,第491-522頁;並收入張斌峰、張曉光編:《殷海光學術思想研究──海峽兩岸殷海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5-56頁;亦收入《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
李明輝:1993,〈朱子論惡之根源〉。收入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上冊,第551-580頁。
李明輝:1994,〈儒家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收入楊祖漢編:《儒學與當今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55-74頁;並刊於鄭家棟、葉海煙主編:《新儒家評論》第1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第197-215頁;亦收入《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
Ming-huei LEE: 1994, Das Problem des moralischen Gefuhls in der Entwicklung der Kantischen Ethik.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李明輝:1994,《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李明輝:1994,《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李明輝:1995,〈李春生《東西哲衡》及《哲衡續編》中的哲學思想〉。收入李明輝編:《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正中書局﹚,第1-39頁。
李明輝:1995,〈《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構〉。收入李明輝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15-158頁。
李明輝:1996,〈性善說與民主政治〉。收入劉述先編:。《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59-197頁。
李明輝:1997:〈儒家思想與科技問題──從韋伯觀點出發的省思〉。收入劉述先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57-82頁。
李明輝:1998,〈劉蕺山論惡之根源〉。收入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93-126頁。
李明輝:1998,〈解讀當前中國大陸的儒學熱〉。收入李明輝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81-98頁。
Ming-huei LEE: 1998, "Das 'Konfuzianismus-Fieber' im heutigen China". In: Ralf Moritz & Ming-huei Lee (Hgg.), Der Konfuzianismus: Ursprunge - Entwicklungen - Pespektiven (Leipzig: Leipziger Universitatsverlag)., S. 235- 248.
Ming-huei LEE: 1999, "Schopferische Transformation der deutschen Philosophie. Am Beispiel der Rezeption des Begriffes des 'Dinges an sich' bei Mou Zongsan". In: Jurgen Wertheimer & Susanne Gose (Hgg.), Zeichen lesen Lese-Zeichen. Kultursemiotische Vergleiche von Leseweisen inDeutsch-land und China (Tubingen: Stauffenburg 1999), S. 499-513.
Ming-huei LEE:2000, "Mou Tsung-san's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Some Hermeneutical Reflections". In: Ching-I Tu, ed., 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p. 411-425.
李明輝:1999,〈《論語》「宰我問三年之喪」章中的倫理學問題 〉。收入鍾彩鈞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521-542頁。
李明輝:2000,〈李春生與儒家思想〉。收入劉述先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中國大陸與臺灣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229-254頁。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