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大师

 

陈寅恪

(照片缺)


相关网站

 


inde1111.gif (188 bytes)

     《柳如是别传》研究

 

一、有关评论研究资料

  汪荣祖《陈寅恪评传》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评证》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1989)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大,1989)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江西教育,1994)

        《〈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1995)

    傅璇琮《关于陈寅恪思想的几点探讨》(《中华书局成立八十周年论文集》

    刘梦溪《以诗证史 借传修史 史蕴诗心《柳如是别传》的学术精神和文化意蕴及文体意义》(《中国文化》第三期)

    鲲西《别具一格的传记文学》(《读书》1982.7)

    葛兆光《最是文人不自由》(《读书》1993.5)

    李  《悲悼〈柳如是别传〉》(《读书》1993.4)

    黄裳《榆下说书》(三联,1982)

    周采泉《柳如是杂论》(江苏古籍,1986)

    孙康宜著、李 学译《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台北允晨,1992)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齐鲁,1986)

    裴世俊《钱谦益诗歌研究》(宁夏,1991)

    周勋初《当代学术思辨录》(南大,1993)

    刘期奋《白门柳》(白门柳的追述及其他,文学评论1994.6)

    徐兴业《心史》(漓江,1992)

    林佩芬《天问明未春秋》(文汇,1996)

二,关于《柳如是别传》的撰述主旨研究综述

   (一)辨诬说(黄裳等)

   (二)复明运动史(王永兴、何修龄等)

   (三)颂红妆的女性史(蔡鸿生、孙康宜等)

   (四)知识分子史、人格心态史(吴宓、姜伯勤等)

   (五)明清文化痛史(刘梦溪)

   (六)多重意旨(汪荣祖等)

   (七)自伤说(余英时)

三,我对于《柳如是别传》作意及学术思想意义的理解。

  1,从《缘起》看宗旨。2,从偈文看宗旨。3,从诗歌看宗旨4,从书名看宗旨。

《柳如是别传》研究

一、研究现状:

  陈寅恪先生名著《柳如是别传》自1980年问世以来,颇受学界关注。也陆续有一些研究成果。特别是在1994年召开了一次海内外国际讨论会,专以这本书为主题,会议论文结集为《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1995)出版。综观研究现状,我个人认为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余英时认为《别传》是陈氏的一部个人身世忏悔之作,主旨是后悔没有听从陈夫人的话迁往台湾。而陈寅恪之所以对柳如是高度评价,主要是以柳如是喻指陈夫人。我认为这是对于《别传》主旨的严重误解,然而至今不见有强有力的反驳观点。可见这一误解至今根深蒂固。第二个问题是有不少知名学者几乎不能正面理解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就笔者所知的情况,有朱东润、钱仲联、周一良等先生表达过大致相近的意见。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现阶段对于这本名著的认识不够。第三,从已发表的研究论文看,论者大多集中在撰述主旨、明清史学等方面,对于这部书中所包含的诗学理论、学术史命题、文化史方法意义,仍然认识得不够全面深入细致。因此,从研究现状看,下大功夫作系统研究,澄清误解、疏理歧说,使其价值显露出来,是十分必要的。

 

二、本课题拟研究的重点

  (A)关于此书的撰述主旨。有以下七种说法:(一)辨诬说(黄裳等)(二)复明运动史(王永兴、何修龄等)(三)颂红妆的女性史(蔡鸿生、孙康宜等)(四)知识分子史、人格心态史(吴宓、姜伯勤等)(五)明清文化痛史(刘梦溪)(六)多重意旨(汪荣祖等) (七)自伤说(余英时)。本课题拟重点反驳第七种说法,并检讨其他几种说法的不足之处,在深入探索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说。

  (B)陈寅恪的“以诗证史”说。从四、五十年代《元白诗笺证稿》到六、七十年代的《别传》,陈氏的“以诗证史”经历了一个由制度风俗层面的关注到历史心灵的关注的重大转向,本课题拟研究这一转向的发生原因、内在脉络、以及后期特点。并拟在中国现代文史方法论的基础上论定陈氏这一方法的地位及其贡献。

  (C)陈寅恪的“今典古典”说。从四、五十年代《元白诗笺证稿》到六、七十年代的《别传》,陈氏通过古典诗词辞语以及典故的考释,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诗技术。本课题拟研究这一解诗技术的详细内容及其得失,并将这一解诗技术与同时代人(如钱锺书、徐复观等)的解诗方法作比较,与西方汉学家(如高友工、宇文所安等人)的解诗方法作比较,企图看出陈氏工作的真正贡献所在。

  (D)陈寅恪诗歌考证方法中的文学性质。这一研究是与此书主旨的研究相辅而成的。旨在从更为广阔的学术意义上去探究陈氏考证工作的特点。《别传》的极富于心理分析与文学想象的内容是本课题所关注的对象。文学与史学的相关联是本课题力图加以探寻的理论意义。在本项内容中,与师从陈氏的高阳说诗法的比较参证,也是所关注的内容之一。

  (E)从《别传》中看陈氏所揭示的中国诗学特质。本人认为,《别传》中所分析的诗歌,是中国诗中唐宋诗两种特质的融合,因此可以作为一个中国诗美学的标本,对于若干问题进一步探讨。如关于抒情诗与叙事诗的美学关系;如关于诗学传统中所谓男女之辞与家国之情的问题;如关于古典诗的语言特质与白话诗的关系(诗是否如胡适等人所主张的那样越白越好,西方现代语言学对于语言能指所指关系的新观点是如何看待此一问题的,新诗以什么地方对于传统有所失落,等等)

  (F)从《别传》看歌妓文学传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与性质。本课题拟以《别传》为基础,引申开去,论河东君柳如是的人格意义、文化意蕴,以及从中国情诗传统中研究探寻十四至十五世纪女性文学的觉醒与价值。

  (G)其他:如中国姓名文化与解诗方法;日常生活史内容与解诗方法与意义;民俗文化意蕴与诗歌内容;雅俗文化与诗歌风格;《文选》与诗学等。皆是《别传》这本书所包含的非常值得探采的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意义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比较方法。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与同时代人(如钱锺书、徐复观等)解诗方法以及文学史方法的比较。(二)与传统解诗方法的比较。(三)与清人考证方法的比较。(四)与海外汉学以及史学相关方法的比较。(五)与陈氏自己前后学术方法的比较。

  学术意义:首先,朱东润先生曾经说过,完全不能理解陈寅恪晚年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来为一个妓女作传。周一良先生也说过不懂得为什么陈先生晚年要写有关明清女子的这样一部书。这是不理解。而余英时则认为陈寅恪的这一本书实际上是自我忏悔,忏悔没有去台湾。而全部《别传》其实是以河东君暗喻陈夫人。这是严重的误解。有关这本书的较严重的误解与不理解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存在。其次,《柳如是别传》是一部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传统学术问题与学术方法启示意义的现代中国学术名著,这本书中所涉及的范围与领域,值得多学科、长时期的探索。这本书所昭示的方法与学术境界,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学术在二十世纪的一个高峰,而对于下一个世纪的学术应有相当的启示意义。而现在的研究与其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仍然是十分不相称的。鉴于这两个理由,研究这本书的学术工作,其价值是不待言的。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