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首页 | 国学资讯 | 国学论坛 | 投稿选登 | 国学入门 | 国学产品 | 请您留言
2007年
第4期
目 录
 

《宋本广韵》引《国语》例辨正

郭万青

 

  提要:《宋本广韵》引《国语》共计19例,其中15条或不见于今《国语》,或以注文作正文,或文字有异,或训释欠妥。本文通过资料爬梳,对其中的不当之处予以了勘正。

  关键词:《宋本广韵》;《国语》;校诠

  作者简介:郭万青(1975—),男,汉族,山东宁津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先秦文献与语言文化研究。

 

  《宋本广韵》引《国语》(即明标为《国语》或《春秋国语》者)共计19处18例。其中15处引例,或不见于今本《国语》,或以注文作正文,或文字有异,或训释欠妥。本文就材料所及,为之搜求勘断,力有未逮,有俟贤德。所引书证均于文中标明页码,《国语》引文所据除特别说明外均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点校本。

  1.懜惭也。《国语》云:“君使臣懜。”(上平一·东)

  [按]此条不见今上古本《国语》,今《国语·晋语三》有“臣得其志,而使君瞢”句,无“君使臣懜”语。《国语》各版本亦不见有“懜”字。“懜”字只见于《说文》、《玉篇》、《经典释文》等三部东汉及其以后的训诂专著,先秦文献中未见用例。《说文解字义证》、《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实用大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和《故训汇纂》所引最古例证均为汉贾谊《新书·道术》“行充其宜谓之义,反义为懜”一句,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新书》“懜”字下有校勘记云:“与‘懵'同,建、谭本作‘懫',讹。”为后世字书辗转引用。小篆当是该字最古的形体。

  《说文·心部》:“懜,不明也。”《诗·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天梦梦。”《诗·大雅·抑》:“视尔梦梦,我心惨惨。”孔疏引孙炎曰:“梦梦,昏昏之乱也。”马瑞辰《传笺通释》亦云:“梦梦,宜从《尔雅》训‘惛'。”《周礼·地官·遂人》“致甿以田里”郑玄注:“甿犹懵懵,无知貌也。”陆德明《释文》:“懵,本或作‘懜'。”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校勘记》云:“‘梦梦'即《说文》之‘懜懜',亦即‘瞢瞢'若‘懵懵'。”则“梦梦”、“懵懵”、“儚儚”都是表心理状态的重言词,本无定字,以音记之,而《说文》囿于以形表义的原则别造“懜”字。张舜徽先生《说文解字约注》卷二十“懜”字下云:“梦又从瞢省声,瞢者目不明也,字形辗转相生,语原终归一柢。心不明谓之懜,犹目不明谓之瞢耳。”又云:“字形辗转相生,语原终归一柢。”可谓得其真髓。

  存世完整的语言文字学专书中,直到《宋本玉篇》和《宋本广韵》才有“懜,惭也”语释(按:《原本玉篇》既成残卷,有无是说,无法得知),《汉语大字典》于“惭愧”义项下举陆机《赠弟士龙诗十首》之四:“俯惭堂构,仰懜先灵。”则是先秦本无义为“惭愧”之“懜”。《国语·晋语三》“臣得其志,而使君瞢”韦昭注云:“瞢,惭也。”《小尔雅·广言》、《广雅·释诂》、《文选·左思·〈魏都赋〉》注并作“惭”解。“懜”有“惭愧”义当是与“瞢”通假混用所致,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苜部》云:“瞢,又为懜。”古人引书往往节取,此或因节引而误倒“臣使君瞢”为“君使臣瞢”,而“瞢”、“懜”通用,又以“瞢”为“懜”。又宋公序校理《国语》时曾参照公私诸本十五六种,公序之后唯公序本与明道本存世。《宋本广韵》撰修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本玉篇》撰修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宋庠出生于咸平元年(公元998年),至1013年也才十几岁,不可能校理《国语》。是《宋本广韵》、《宋本玉篇》修撰俱在宋庠校理《国语》之前,或其本有所自也。

  2.恭恭敬也。《说文》本作“恭,肃也。”又姓,晋太子申生号恭君,其后氏焉。出《国语》。(上平三·锺)

  [按]此条出自《国语·晋语二》之“骊姬谗杀太子申生”章,原文云:“申生……将死,乃使猛足言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听伯氏,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伯氏不出,奈吾君何?伯氏茍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以至于死,虽死何悔!'是以谥为共君。”是明言“共君”是申生的谥,不是号。古谥、号不同,《白虎通德论》云:“谥之为言引也,引列行之迹也。”又云:“号者,功之表也。”“共”、“恭”古今字。

  3.斜开门。《国语》云:“门而与之言。”(上平十三·佳)

  4.辟也。《国语》曰:“门与之言。”又姓。(上声四·纸)

  [按]此两条出自《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之母别于男女之礼”章。原文云:“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康子往焉,门与之言,皆不踰阈。”韦注云:“辟也。”《说文》云:“,辟门也。”《一切经音义》“开”条引《三苍》曰:“小开门也。”今《辞源》、《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均释为:①开,辟;②斜开门。从动词类别上说,释义为“辟”的“”是动作动词,释义为“斜开门”的“”是状态动词,二者用法不同。动作动词“”有施事主体,是主语施加给宾语的一种动作,主宾之间构成施受关系,并且施事主体的这一动作本身存在着主观意图,如引《国语》这一例说明公父文伯之母别于男女之礼,唐张说《祭和静县主文》:“〔县主〕举桉如宾,门诚友。”(见《辞源》修订版页3256b,下引司马光、李调元例同)则说明施事主体的诚恳好客。而状态动词的“”则是一种客观状态,没有施事主体,该动词只是对主语的一种描写。如宋司马光《九月十一日夜雨宿南园韩秉国寄酒兼见招以诗谢之》:“体羸畏风冷,室处门常。”清李调元《长至斋宿用斋字韵》之二:“最是玉堂人未寐,署门竟夕自常。”《宋本广韵》把同一个字分在不同的韵中,说明已经注意到了汉语字“以音别义”、“以音别用”的功能,并且试图在条目和释义上体现出来。但是贯彻不彻底,两个条目同用一条书证,有违于“”字释义的明确性。

  5.人《国语》吴有行人仪。(上平十七·真)

  [按]今本《国语·吴语》有行人奚斯,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注为“鲁宗室”;《左传》有“仪父”(邾国国君)、“仪行父”(陈国大夫)、“仪”(卫国臣子)。《国》、《左》俱无行人仪之名。《二十四史人名索引》亦未见收。古人语急,则“奚斯”音与“仪”同,或因此致误。

  6.孙《国语》晋公子利孙夫之后以利孙为氏。(上平二十三·魂)

  [按]此条不见今本《国语》,亦无“利孙夫”之名,《二十四史人名索引》、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等俱未见收。

  7.侊小皃。《春秋国语》曰:“侊饭不及壶湌。”(下平十二·庚)

  [按]此条出自《国语·越语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章,今本原文云:“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曰:‘谚有之曰:觥饭不及壶飱。今岁晚矣,子将奈何?'”“饭”字,黄丕烈《国语札记》作“饮”并曰:“《补音》作‘觥饭'。惠云:《说文》引作‘侊饭不及一食'。钮树玉曰:‘今本《说文》多后人所改。'案《集韵》、《类篇》引《说文》并作‘侊饮不及一餐',亦误也。当依《广韵》引作‘侊饭不及壶湌',《玉篇》同。”张士俊泽存堂本《宋本玉篇·人部》云:“侊,公黄、公横二切,《国语》云:‘侊饭不及壶沧。'注云:‘侊,大也,大饭谓盛馔。'”则《玉篇》释“侊”为“大”,与《广韵》不同。《玉篇》以“湌”为“沧”,或版刻之讹。《说文·人部》段注云:“侊与觥音义同。”《说文·角部》:“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从角黄声,其状觵觵,故怪谓之觵。俗觵从光。”段注云:“毛诗说觥大七升……韩诗说大五升也。”王国维《观堂集林·说觥》云:“是于饮器中为最大……觥者光也,充也,廓也,皆大之意。”韦注云:“觥,大也。大饭,谓盛馔。盛馔未具,不能以虚待之,不及壶飱之救饥疾。”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当训大貌。《越语》‘觥饭不及壶湌'言盛馔难具,不如壶湌之疗饥速也。”正用韦注之义。则《宋本广韵》训“侊”为“小”误。

  8.令《国语》云:“晋大夫令狐文子。”即魏颗也。(下平十五·青)

  [按]“令狐文子”只在《晋语七》中出现2次,一在“悼公即位”章,原文为:“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潞之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一在“悼公始合诸侯”章,原文为:“令狐文子卒,公以魏绛为不犯,使佐新军。”韦注云:“文子,魏犫之孙、颗之子魏颉也。令狐,邑名。”《史记·魏世家》不见有“魏颉”之名与“文子”之号。董增龄《国语正义》阙焉不谈,今人薛安勤、董立章、黄永堂、赵望秦、来可泓皆以“魏颉”为“魏犫之孙”、“魏颗之子”。無谓“令狐文子”爲“魏颗”者。

  9.广也。《国语》曰:“狭沟而我。”(上声三·讲)

  [按]此条出自《国语·吴语》,原文为:“齐、宋、徐、夷曰:‘吴旣败矣!'将夹沟而我,我无生命矣。”“狭”字作“夹”,明嘉靖金李翻宋本、明万历闵齐伋注本、清章氏式训堂刻董增龄《国语正义》本等公序系本和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的士礼居刻明道本《国语》都作“夹”,不作“狭”。《说文》引作“侠”,段注云:“夹,古书多作‘侠'。”又云:“按侠之为言夹也。夹者,持也,经传多叚‘侠'为‘夹'。凡‘夹',多用‘侠'。”狭,《说文》“陜,隘也”段注云:“俗作‘陿'、‘峡'、‘狭'。”是《国语》本字当作“夹”。《汉语大字典》引此条书证作:“吴旣败矣,将夹沟而我。”“吴旣败矣”本王孙雒揣度齐、宋、徐、夷等国所说之词,不当与“将夹沟而我”相连,《汉语大字典》引证失当,标点亦欠允,不如《广韵》引证简洁恰切。

  *,韦注云:“旁击曰。”段注云:“按旁击者,开拓自广之意也。”又于《说文》“侈,掩脋”下云:“掩者,掩盖其上;脋者,脋制其旁。凡自多以陵人曰侈,此侈之本义也。《吴语》:‘夹沟而我。'其字则也,其义则掩脋也。”《国语集解》引陈瑑曰:“许氏据此以释之为‘广',则我者,谓牵曳之,使势分广也。”《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因袭《说文》引用《国语》此例,并释之曰“广”。《汉语大词典》处理则较审慎,立“广”义项并引《说文》释义与段注为依据不引书证,而于“旁击”义项下引《国语》的这条书证。“”字经籍中十分少见,各字、词典举例有二,一即是《国语·吴语》中的这一条,见于各字、词典;另一条是《汉语大词典》引《新唐书·宗室传·永安王孝基》:“会尉迟敬德至,与崇茂夹官师,遂大败。”很明显,《新唐书》的这一表述袭自《国语·吴语》,将“夹沟而”略为“夹”。侈、本同字因“广”(《古文字诂林》引《汗简》作“”)、“亻”()字形极易混同而讹为二字,如《古文字诂林》引李商隐《字略》字即作“”。或宋公序仍其旧,而宋祁喜用生僻字,故于《新唐书》中用之。《说文》以形推义,韦昭因文释义,都有各自的理据,而后世注家曲为关联,反不如许、韦之释正确。

  10.蛧蜽《国语》曰:“木石之怪,夔、蛧蜽。”亦作魍魉。(上声三十六·养)

  [按]此条出自《国语·鲁语下》“季桓子穿井获羊”章,原文为:“木石之怪曰夔、蝄蜽。”今各本字作“蝄”不作“蛧”,异体。

  11.霸《国语》曰:“霸,把也,把持诸侯之权。”(去声四十·禡)

  [按]此条非《国语》正文。今韦昭注及各本《国语》亦无注“霸”为“把也,把持诸侯之权”者,该释文出自《慧琳音义》“谈霸”引贾逵注《国语》云:“霸,把也,把持诸侯之权,行方伯之职也。”“霸”字,《国语》共出现6次,其中《周语上》2次:“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二十一年,以诸侯朝王于衡雍,且献楚捷,遂为践土之盟,于是乎始霸。”《晋语四》2次:“此大夫管仲之所以纪纲齐国,裨辅先君而成霸者也。”“济且秉成,必霸诸侯。”《晋语七》1次:“五年,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晋语八》1次:“夫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子若能以忠信赞君,而裨诸侯之阙,歃虽在后,诸侯将载之,何争于先?”《玉函山房辑佚书》把贾逵的这条注释放在“二十一年,以诸侯朝王于衡雍,且献楚捷,遂为践土之盟,于是乎始霸”后。则《宋本广韵》此条当作:“《国语》贾逵注曰:‘霸,把也,把持诸侯之权。'”

  12.鹿兽名。《国语》曰,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鹿四白狼,而荒服不至。(入声一·屋)

  [按]此条出《周语上》“穆王西征犬戎”章,原文为:“穆王将征犬戎……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此处当为节引转述之词。

  13.镒《国语》曰:“二十四两为镒。”(入声五·质)

  [按]此条非《国语》正文。《国语·晋语二》“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章“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不敢当公子,请纳之左右”韦昭注云:“二十四两为镒。”故《宋本广韵》此条当作:“《国语》韦注云:‘二十四两为镒。'”

  14.簎刺也。《国语》曰:“簎鱼鳖也。”(入声二十·陌)

  [按]此条出自《国语·鲁语上》“里革断罟匡君”章。原文云:“矠鱼鳖以为夏犒。”今《国语》各本字作“矠”不作“簎”,黄丕烈《国语札记》引段云:“徐锴《说文》引《国语》‘簎鱼鳖'。”并云《旧音》“矠或作簎”即徐所引。韦注云:“矠,也。”《说文·矛部》段注引韦注并云:“按此矠字引申之义也。《周礼》作‘簎鱼鳖',注云:‘谓杈刺泥中搏取之。'《庄子》:‘擉鳖于江。'《东京赋》:‘毒冒不蔟。'皆音近义同。”

  15.籴市谷米,又姓,《国语》有晋大夫籴茂。(入声二十三·锡)

  [按]今《国语》及《国语》各本均无“籴茂”之名,杨伯峻《春秋左传词典》和《二十四史人名索引》亦未见收。

参考文献:

[1]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北京:中国书店,1982影张氏泽存堂本

[2]宋·陈彭年等.鉅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影宋干道建宁府刊本

[3]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增订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6]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济南:齐鲁书社,1987

[7]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开封:中州书画社,1983

[9]唐·慧琳、辽·希麟.正续一切经音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宋·陈彭年等.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影张氏泽存堂本

[11]明·宋濂等.篇海类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7《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2]清·张廷玉等.康熙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58

[13]陆费逵等.中华大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78

[14]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中文大辞典(十三)[M].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1968

[15]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

[1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17]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8]宗福邦等.故训汇纂[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9]国语[Z].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明嘉靖金李泽远堂翻宋本

[20]国语[Z].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明万历四十七年刻、闵齐伋注本

[21]清·董增龄.国语正义[M].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影清章氏式训堂刻本

[22]国语[Z].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士礼居刻明道本(附《国语札记》)

[23]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王树民点校本

[24]上海师范答大学古籍整理组.国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5]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26]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27]黄永堂.国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28]赵望秦.白话国语[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29]来可泓.国语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0]汉·司马迁.史记[Z].北京:中华书局,1965

[31]杨伯峻、徐提.春秋左传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2]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Z].济南:齐鲁书社,1987

[33]王国维.观堂集林[Z].北京:中华书局,1989

[34]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新编[Z].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35]汉·班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丛书集成初编》本

[36]李圃主編.古文字诂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页    下一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