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首页 | 新著一览 | 书业新闻 | 网上校书 | 一瓣书香 | 联系我们

 

华林甫 

   
《中国地名学史考论》

 

 


2002年2月出版
ISBN: 7-80149-342-7/k·031
定价: 19.80元

 

 

 

第三章 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


 

  重复地名,或称异地同名、地名重名,是历史上一种常见现象。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地名用字完全相同,例如五代周始置之通州(今江苏南通市)与金代始置之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二是指地名读音相同,例如民国年间陕西省境内的同官、潼关二县,读音均为tong guan。历代更改重复地名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政区地名中的县级地名而言,其中以更改县名用字完全重复为重点,与更改地名相同读音、相近字形相辅相成。

  历史上的地名重名,曾给社会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发往潍州(今山东潍坊市)的断狱文书,因潍、维二字音同形近,被误投到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 。又如上述两个通州,在元、明、清六百多年的历史上长期并存,明弘治元年(1488年)一位漂泊来华的朝鲜人问道:“我所经处,浙江有通州,北京亦有通州,徐州府有清河县,广平府亦有清河县,一海内州县有同名者,何耶?”当时的中国官员答道:“名虽偶同,所管布政司有异,实无害也” 。若说省际之间地名重名无妨,那么省内地名重名就不会再是“无害也”了,如明江西布政司境内便有两个永丰县,每年科举考试,只得“分吉(安)永丰、广(信)永丰以别之” 。据统计,西汉时有54组同名县,东汉有11对同名县,唐代有66组同名县,宋代有30组同名县,元代有25组同名县,明代有38组同名县,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时有60组同名县,民国初年则有同名县一百组以上 。这么多的重复地名,不知给当时人民生活造成了多少麻烦!

  地名的重名,早已使古人觉得“古今混淆,尤为难辨” 。所以,处理重复地名的最佳办法是将其改名。至于怎么改、改得怎么样,各个朝代情况不尽相同,下面将作详细分析。

第一节 先秦、秦汉时期

  清朝“开国儒宗” 顾炎武尝云:“汉时,县有同名者,大抵加‘东’、‘西’、‘南’、‘北’、‘上’、‘下’字以为别” 。王鸣盛则说:“郡国县邑名同者,则加‘东’、‘西’、‘南’、‘北’、‘上’、‘下’或‘新’字以别之” ,比顾氏多总结出一“新”字。这是两位朴学大家考证汉代地名总结出来的规律之一,得到了钱大昭、吴卓信、杨守敬等人的一致赞同 。这条规律本身并没错,但他们都误以为这种做法始于汉代。其实,加方位字、对称字以区别重复地名的做法,汉代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例如:

  东垣 战国赵之东垣邑,秦置东垣县,故地在今河北正定县。《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取东垣”,卷六九《苏秦传》“军于东垣”,卷九三《陈豨传》:“上自击东垣,降之,更命东垣为真定”,均此。《元和郡县志》卷一七:“以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

  东武城 原为战国赵邑,《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故地在今山东武城县西北。《元和郡县志》卷一六东武城县:“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字以辨之”。定襄武城故地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北。

  南武城 《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索隐》:“按武城属鲁,当时鲁更有北武城,故言南也”。《正义》:“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也”。此地入秦为琅邪郡之南城,西汉时为东海郡之南成县,故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北屈 本春秋晋屈邑,见《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秦置北屈县。《汉书·地理志》河东郡有北屈,应劭注:“有南,故称北”。臣瓒注:“汲郡古文‘翟章救郑,次于南屈’”。颜师古注:“即晋公子夷吾所居”。北屈故地在今山西吉县北。

  上蔡 据成书于战国末年的《世本》载:“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称‘上’”(《水经·汝水注》引述)。故地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

  新蔡 《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新蔡县:“蔡平侯自蔡徙此”。即今河南新蔡县。

  外黄 《史记》卷六九《苏秦列传》:“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同书卷四四《魏世家》: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41年)“外黄徐子谓太子曰……”,裴骃《集解》:“刘向《别录》曰:‘徐子,外黄人也,外黄时属宋’”。宋国,公元前286年灭于齐。张晏注《项羽本纪》则云:“魏郡有内黄县,故加‘外’也”。外黄故地在今河南民权县西北内黄集。

  内黄 《汉书·地理志》魏郡有内黄,应劭注:“陈留有外黄,故加‘内’云”。《元和郡县志》卷一六内黄县:“河以北为内、南为外,故此有内黄,陈留有外黄”。内黄故地在今河南内黄县西。

  可见在秦朝及秦朝以前,人们已学会用方位字来区分和避免重复地名了。并且,顾炎武、王鸣盛均没提及用“外”、“内”二字来区分同名地名,这是应该补充的。

  不过,大规模地使用方位字或对称字来区分重复地名,应是西汉时期完成的,因为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内的同名地名,到秦汉时大部分因袭了下来,一旦共存于统一的国家之中,便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所以秦朝曾经在这方面做过统筹工作;然则秦祚短促,十五年而亡,此任务便下延至社会较为稳定的西汉时期来完成了。由于《史记》、《汉书》没有为秦朝专设地理志,所以许多地名是秦还是西汉所改我们已无从区分,但从《汉书·地理志》记载来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至迟到西汉前期,政府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地名整理工作 。

  例如,战国时见于文献共有四个安阳,赵有两个,秦、宋各一个,在《汉书·地理志》中赵国的两个安阳已被一冠以东(东安阳故地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一冠以西(西安阳故地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秦国的安阳仍称安阳 (故地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南),宋国的安阳此后就声名不显了(故地在今山东曹县东侧)。又如,战国齐、赵各有一安平,《汉书·地理志》中齐国的安平已称东安平 (故地在今山东淄博市东),而于辽西郡新置的安平县则取名为新安平(治今河北唐山市),原赵国安平则不变(即今河北安平县)。再如,战国时韩、鲁二国各有一平阳,《汉书·地理志》中原鲁国之平阳已为南平阳(故地在今山东邹城市),原韩国平阳则成了河东郡所辖一县(平阳县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像这样在《汉书·地理志》中被冠以修饰字而达到消除重复目的的地名还有:

  东平陆 此地原为战国齐之平陆邑,故地在今山东汶上县北。《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康公十五年(公元前390年),“鲁败齐平陆”,即此 。《汉书·地理志》中始见加“东”字,属东平国。《汉书·地理志》另有平陆县,属西河郡,故地在今陕北、晋西一带,确址无考。

  东平舒 《汉书·地理志》勃海郡有东平舒,颜师古注:“代郡有平舒,故此加‘东’”。平舒县治今山西广灵县西,东平舒治今河北大城县。

  东武阳 《汉书·地理志》东郡有东武阳,应劭注:“武水之阳也”。既以武水之阳得名,则原无“东”字、系日后所加甚明。东武阳治今山东莘县南。《汉书·地理志》另有犍为郡武阳县,治所在今四川彭山县东。

  南武阳 《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南武阳,故治在今山东平邑县。

  西鄂 此地原为春秋时楚国之鄂邑,故地在今河南南阳市北。《史记》卷四0《楚世家》:熊渠“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即此。《汉书·地理志》中始见加“西”字,属南阳郡,应劭注:“江夏有鄂,故加‘西’云”。江夏郡之鄂县治今湖北鄂城市。

  北皮、南皮 《汉书·地理志》勃海郡有南皮,颜师古注引阚骃云:“章武有北皮亭,故此云‘南’”。南皮故城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北。《水经·淇水注》:“《地理风俗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

  上邽 、下邽 《汉书·地理志》京兆郡有下邽、陇西郡有上邽,应劭注:“秦武公伐邽戎,置有上邽,故加‘下’”。上邽治今甘肃天水市,下邽故地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北。

  上曲阳、下曲阳 上曲阳原系战国赵之曲阳邑,故地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与胡、代“合军曲阳”,即此。《汉书·地理志》中始见加“上”字,属常山郡。《汉书·地理志》另有下曲阳,属巨鹿郡 ,治所在今河北晋州市西,颜师古注:“常山有上曲阳,故此云‘下’”。

  下邳 《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下邳,臣瓒注“有上邳,故曰下邳也”。上邳故地无考,下邳治所在今江苏睢宁县北古邳镇。

  下博 《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有下博,《水经·浊漳水注》:“应劭曰:太山有博,故此加‘下’”。博县治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下博治所在今河北深州市东南下博镇。

  下雉 《汉书·地理志》江夏郡有下雉,故治在今湖北阳新县东。《汉书·地理志》另有雉县,属南阳郡,故治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南。

  新郪 此地原为战国魏之郪丘,故地在今安徽太和县北。《史记》卷四四《魏世家》:安厘王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秦拔我郪丘”,即此。《汉书·地理志》中始见加“新”字,属汝南郡,应劭注:“秦伐魏,取郪丘,汉兴为新郪”。《 汉书·地理志》另有郪县,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西南郪江镇。

  另外,还有一些县名系西汉新置而冠以修饰字的,如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所置京兆尹之新丰(《汉书·地理志》另有一丰县,属沛郡)、武帝时所置牂柯郡之西随(《汉书·地理志》另有一随县,属南阳郡)、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99年)所置颍川郡之新汲(《汉书·地理志》另有一汲县,属河南郡)、西汉末年所置涿郡之南深泽(《汉书·地理志》另有一深泽县,属中山国)、西汉置但具体时间不明的涿郡之北新成(《汉书·地理志》另有一新成县,属河南郡)等。不过,也有后来居上的,如昭帝时于右扶风新置平陵县后,原济南郡之平陵县反而只得改名“东平陵”了。

  上述三十余例地名因加修饰字而避免了重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做法注意到了同级地名用字不能相重的现象,有的学者称之为“同级同名排斥”原则 。这条原则为后代所沿用,成为地名标准化的手段之一。

  西汉中期以后,由于实行“推恩令”、大肆分封功臣、外戚等原因,与县平级的侯国骤然增多,县级地名重复者又增加了不少。《汉书·地理志》系据西汉末年簿册编集而成,钱大昕历数《汉书·地理志》中的重复县名,结果是:曲阳、建城、定安三县均有三处重名,另有剧县、定陶等51对同名县 。也就是说,西汉末年存在着一百个以上的重复县级地名。

  王莽改制后,把全国地名改得面目全非,所以许多场合使用地名极不方便,甚至连他本人下的诏书也不得不连篇累牍地解释地名。

  东汉王朝建立后,光武帝快刀斩乱麻,全数废除了混乱不堪的王莽地名,并且也以加方位字的方式来区别重复地名,典型的例子如:

  东朝阳 原为西汉济南郡之朝阳县,东汉始加“东”字,属济南国,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宋书·州郡志二》:“前汉曰朝阳,后汉、晋曰东朝阳”。《水经·河水注五》引《地理风俗记》云:“南阳有朝阳县,故加‘东’”。《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之朝阳县故治在今河南新野县西南。

  南新市 原为西汉江夏郡之新市,东汉始加“南”字,为江夏郡一侯国,故地在今湖北京山县西北。《水经·三员水注》:“富水出竟陵郡新市县东北,《郡国志》以为南新市也。中山有新市,故此加‘南’”。《续汉书·郡国志》中山国之新市县故治在今河北新乐市南。

  西平昌 原为西汉平原郡之平昌县,东汉始加“西”字,仍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临邑县东北德平镇。《太平寰宇记》卷六四德州德平县:“本汉平昌县,后汉改为西平昌”。《续汉书·郡国志》另有一平昌,属北海国,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

  北宜春 原为西汉汝南郡之宜春县,东汉始加“北”字,仍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南。《水经·汝水注》:“豫章有宜春,故加‘北’矣”。《后汉书》卷一0下《安思阎皇后传》:“以后父侍中畅为长水校尉,封北宜春侯”,章怀太子李贤注:“北宜春县属汝南郡,以豫章有宜春,故此加‘北’”。《续汉书·郡国志》豫章郡 之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市。

  同时,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六月又省并了四百余县 。所以,东汉一代重复地名较少,见于《续汉书·郡国志》的仅有11对而已 。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