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奇形怪状

《论语今解·学而第一》 卫君翰

00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与人邀约,如果其邀约的内容能与义相近,那所约的话,就是可以实践的;恭敬如果能和礼节的要求相近,就不会因此而受到屈辱;所亲近的如果都是应当亲近之人,那也就是值得尊崇的人了。

    “因不失其亲”另有一解,因:恩;亲:爱;整句解为“施恩于人且不失原应有的爱心”。

    此章应是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与人交往时,应守合义(宜)的信用,态度要保持合礼的恭敬,交往的对象应该是当亲近之人,人际关系若能做到此一境界,必能获得他人的尊崇。

    知是义的基始,知含有智能、知道及知识三种层面;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是固定的,而是会改变的(请参见《小弟心中义与利的关系兼分析问兄的问题》及《弹性的仁——仁义》两帖)。同时这个标准是内在的,它所藉以表现的就是礼,所以礼就是义的外在表现,义所藉之表现的也正是礼(请参见《论语今解·学而第一》 第十二段)。

    此章直接点出义的重要性,信与恭都属于构成仁的众德之一,但仅就信与恭的本身而言,尚还不能视之为美德,必须要合于义的信与恭才可称为美德。仁也是如此,一定要合于义才可称仁。

    论语中尚有一些孔子本人及其它弟子的言语与信、恭、义、礼有关:

     阳货篇,子张问仁于孔子。……曰:恭、宽、信、敏、惠。
    此章说明信与恭都属于构成仁的众德之一。

    子路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只知道说了一句话就一定信守不违背;做一件事就一定做到底不改变的人,不过是像颗坚硬的小石头般的小人罢了)

    宪问篇,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子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贡问:管仲不算是仁者吧?孔子说:(管仲是个有大志的人),难道他应该像寻常小百姓一样,为了点小信就自尽在水沟里,而使得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吗?

    此二章在说明:没有义的信,就其本身而言,因无法掌握其信的内容是否合义(宜),而算不上是美德。

    泰伯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恭敬但不讲求礼节,就会徒劳无功)
公冶长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此处之“足恭”有两种解法:一为过度(即是不合宜、义)的恭敬;另一种解法则为搬动双脚以取悦他人,但心理并不诚恳(如此亦是不合宜、义的)。

    此二章在说明:没有义或礼的恭,不但算不上是美德,更有可能会徒劳无功甚或会带来耻辱。

    颜渊篇,司马牛忧曰…子夏曰:…君子…与人恭而有礼。

    此章说明子夏也知道恭敬还是要合于礼,才是君子应有的美德。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招聘专才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