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奇形怪状

传统与科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灿烂的光华,为世界所瞩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骄傲的光荣。

    然而,人们提及孔子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时,常常认定孔子奠定的儒学是排斥科学技术的。假如这就是孔子与中国传统科技的全部关联,那么,不仅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的人物需要修正,因为很难想象对于传统文化中举世公认的辉煌成果毫无正面作用的人,能称得上是这一文化的伟人;而且也很难从逻辑上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技术成就和这一文化的主流思想既孔子开创的儒学是完全相对立的。

    由此可见,儒学决不可能是完全排斥科学技术的。

    至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究竟是起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这是一个科学史界、哲学史界反复争论、迤今尚无定论的问题。

    孔子开创的儒家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有着正面作用,但也无可否认,儒家确有轻视科学技术的倾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向关注于人事而忽略了自然,这一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但其以理性反对迷信则大大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儒家对科技的鄙视和推动则表现在"仁知统一"上。所谓"仁知统一",即道德行为(仁)和理性认识(知)的结合。

    对于仁知的统一,孔子是这样论证的:一方面,知从属于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另一方面,知是仁的必要条件("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仁知由如此的互为前提而贯通为两者完美结合的"中庸"这一"至德"。但是,这"知"却不是指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而是明确的把"知"的任务规定为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因而,在仁知统一的支配下,由于伦理理性居于知识理性之上,科学技术成为雕虫小技,处于遭贬抑的地位。然而,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仁知统一"对科学技术只具有排斥的作用。因为,如果某些学科的认识(知)对象同时具有道德(仁)的属性,即这些学科本身是仁知统一的体现,那么在孔子奠定的仁知统一的支配下,这些学科就会得到重视,获得较大的发展。

    这些学科在中国古代就是医学、农学、天文学、数学。

    医学——儒家之所以看重医学,和孔子开创的仁知统一传统紧密相关。因为医学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的科学,而这与孔子提倡的儒家爱人之仁德相吻合,于是医学就成了科学技术(知)和伦理道德(仁)合一的科学,行医就成了仁知统一的化身。中国古代有"医儒同道"的说法,宋代著名大儒范仲淹自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把良相和良医视为儒生的进退之道。

     农学——农学在中国古代也科学技术(知)和伦理道德(仁)合一的学科。这是因为在小农经济基础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农业的繁荣和实现孔孟儒家所憧憬的"德政"、"仁政"戚戚相关。子贡问怎样为政治国,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把农业和仁政相联系的"重农"思想,随着儒学独尊就成了以后两千年的主流。由于农业是有着道德内涵的,因而这一(有关农业的科学)农学,自然就是仁知统一的科学。

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科技中,最为官方重视的便是天文学。由于古代中国君臣等级与天地日月相伴,自然界的天体有了伦理的属性,因而天文学也就成了有关"天"的科学知识和纲常伦理相合的学科。孔子编修的六经之一《春秋》载有我国最早的有关彗星的可靠记录:"鲁文公十八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同时《春秋》书中记有春夏秋冬的四季概念。这说明孔子所说的"知天命"(《论语·为政》)确有研究天文知识的科学成分。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对主张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提出了批驳,认为圆形的天穹是无法吻合方形的大地的。这表明曾子也曾对古代的宇宙理论有过一定研究。

    数学——在古代,历数并称,数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天文学服务的,于是数学也成了仁知统一的学科,同样地得到了较大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儒学演变的历史特点中,找到一些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线索。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有两个时代特别重要。一个是汉代,是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奠定体系的时期;再一个是宋代,是传统科学走向高峰的黄金时期。而在学术思潮发展领域,这两个时期恰恰一个是独尊儒术(汉代),再一个是儒学复兴(宋代)。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吗?我们不能设想,当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处于高度发展的繁荣阶段时,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却会是一种对科技发展完全是消极影响的思想。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之所以能获得高度发展,必然有其赖以发展的各种原因,其中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及其思想和文化原因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在汉代和宋代这两个时期,儒家思想正是适合并促进科技发展的思想原因之一。

    总之,儒家思想对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学科领域都很不相同,应该对其作具体分析,而不可将其一概否定。

    以上所见,主要参考《孔子与中国文化》、《儒学与21世纪中国》两书。

    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还曾保留了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

    如《荀子》一书中,著录了但当时的青铜治炼技术;《韩非子》一书已有司南(指南针)的记载;《孙膑兵法·地葆》篇把地形分为山、陵、阜、陈丘、平地、川、泽等,说明当时就已知道了地形对战争和植雾分布关系的重要性;农学著作反映了各国推行的耕种政策和农业生产中的研究成果;名家提出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出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等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墨家,墨子可以说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墨子本人的手工很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用木料拼成的木鸟,能在天上飞一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

    《墨子》一书文风朴实无华,并且部分内容诘屈聱牙。当近代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已知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正确来说,如果讨论传统与科技的关系,单只提到正面(或负面),都是不够全面,不够严谨的。两者关系,也远不止这里所提到的,由与本人所知所限,姑录一二。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招聘专才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