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国学网站          

 

国学动态

 

 

 

 

                纯文学期刊:改版能带来什么


  70年代末、80年代初,“伤痕文学”掀起的热潮波及纯文学期刊
的兴起,一时间,各地文学期刊蓬勃发展,其中《收获》、《人民
文学》、《十月》、《当代》脱颖而出,被誉为“四大名旦”。发行
量最大的是《人民文学》,曾达100多万册。 

  这种红红火火的状况并没能维持多久。《收获》最先声明告急,
80年代、90年代两次提出难以为继,引起人们的关注。“抢救”地方
性的纯文学期刊呼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些激愤的情绪。 

   

                 改版:你方唱罢我登场

  纯文学期刊怎么了?人们在困惑中反思,因为它们纷纷开始改版
或者转型。其中颇引人注目的包括:《湖南文学》由省级文学期刊改
为文化时尚杂志《母语》;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华文学选刊》
改变了以往只刊登当代小说、散文、诗歌等纯文学作品的做法,而把
视点更偏重在文学评论、作家新书和一些热点话题上;创办了20多年
的大型文学刊物《百花洲》也改为女性文学专刊,在所设的一些栏目
中只刊登女作家的小说和男作家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命运、“且不含
男权思想”的小说。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文学期刊、曾经举足
轻重的《人民文学》,也从今年第10期开始,加入了这支改版大军,
由单一的文学刊物向综合性的文化刊物转变,打破了小说、诗歌、散
文、报告文学的传统文类界限,开创“跨文体写作”。刊载小说的比
重下降,广义的散文的数量上升,对非虚构的叙事作品十分关注,这
意味着《人民文学》将大力关注流动的现实生活。《人民文学》宣称:
改版的目的是“在坚持纯文学立场的同时,面向市场、面向读者、面
向变化着的文化环境”。《大家》杂志则别出心裁,打出了这样的广
告语——“张艺谋、阿城、崔永元实话实说:我们读《大家》杂志。
您呢?”《北京文学》月刊的执行副主编杨晓升向记者介绍,《北京
文学》在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之后,要一改传统文学期刊在计划经济
下只为作家服务,“阳春白雪”的状况,取而代之为在市场经济下全
面开放,为大众读者服务,“雅俗共赏”。因此从2001年第一期开始,
《北京文学》将推出“龙头栏目”《现实中国》,采用更直观、信息
量更大的报告文学体裁报道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事件及人物。此外,
还将开设《作家人气榜》、《小说盛宴》、《文化观察》、《网络奇
文》等新栏目,并通过《阅读参考》和《纸上交流》两个栏目,力求
全方位满足读者的需要。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说,关于文学期刊怎么生存,人们呼吁
了近20年时间。这2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是出版物蓬勃发展的
20年,这样的客观环境,文学期刊生存不下去,实质在于纯文学期刊
无法或者不会适应市场机制的大环境。 

   

                 生存:你走金光道我有独木桥

  所有的纯文学期刊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生存? 

  张伯海认为,纯文学期刊的生存有两种方法,一是国家养或基金
会、企业养,做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公益性刊物;二是能够按现有情况
把握市场运作规律,善于利用经济杠杆,在市场大潮中学会游泳。目
前很多刊物都还程度不同地依靠着国家或基金会,但这种情况今后会
越来越少。到市场中游泳的刊物会逐渐多起来,大多数主办者对在市
场中办好期刊跃跃欲试。 

  90年代初,纯文学期刊开始调整自己的方向。成功的做法有这样
几种:一是靠品牌。能够成为知名刊物,品牌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
《收获》、《当代》、《十月》。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受关注的作品,
并且现在也还在继续推出有影响的、比较厚重的作品。市场经济是以
货取胜,文学期刊必须靠质量,才不至于淹没在众多的期刊中。二是
选取好的定位。《散文》发行量在10万份左右。散文是传统的文体,
一本纯文学刊物为什么有这么好的发行量?就是因为保持了好的品牌
和定位,打得开局面,起码生存不成问题。还有湖南省的《散文诗》
发行量也不错,这种文体专业性更强,但因为定位好,保持了稳定的
发行量。再比如《大家》,定位于文体的不断探索,引进西方的文体
并不断变革。文体只是形式上的,但它必然会影响内容,形成独特的
风格,做的得体,就会受到读者欢迎。《佛山文艺》定位在通俗文学,
看重华南大量的打工族,既推出市情小说,又有传统的武侠小说,什
么文体都有,哪个读者层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三是策划得好,
文学水平越来越高,像湖南的《母语》经过精心策划,封面把历史的
现代的融合在一起,“母语”两个字变换成各种字体,从传统的字形
到未来高科技,自称为“另类的文学刊物”,年轻读者比较喜欢。四
是广告宣传,中国的文学期刊不会做广告,每期刊物有哪些吸引人的
作品,要在别的报刊甚至马路上宣传,才能引起读者关注。日本的文
艺刊物广告每一期都贴在地铁的车厢里,宣传是打开市场的重要手段。
有几个刊物是很会做宣传的,比如《中国作家》刊登马家军的报道时,
到处贴海报,引起读者重视;《今古传奇》刊登红塔山事件时也做了
大量的宣传报道。五是必须有人才。如果没有埋头苦干的编辑队伍,
没有经营上的高瞻远瞩,就不可能办活。文学期刊需要建设现代精英
队伍。 

   

                竞争:别捡起芝麻丢了西瓜

  纯文学期刊的生存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张伯海说,需要警惕的
是,一些纯文学期刊打市场时为了过于争取经济效益,在市场上走歪
了,带进来一些消极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吹得很厉害。这是不实在
的行为。 

  《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肖复兴说,在全国的近8000种期刊中,
文学期刊寥寥可数。90年代初,原本就不多的文学期刊有的不堪重负
停刊了,有的转型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即使是苦苦支撑着的,
也都“门前冷落车马稀”,可供读者选择的就更少了。有的改刊,却
种出了畸形的文学果,无法吸引新读者,就连很多原来喜欢它们的老
读者也失去了,真可谓得不偿失。 

  肖复兴说:来自于生存的压力是多方面的:资金少,靠国家的一
点投资,仅够“糊口”,很多想法只能想不能做,正是巧妇难为无米
之炊;文学杂志不排斥广告,但文学期刊的萎缩,使商家不愿在其上
投放广告;创作全面衰落,作家纷纷向风光的、热闹的题材和大城市
转移,这说明作家正远离生活和民众,远离普通人;物质诱惑,电视
剧作家每集1~1.5万字,稿酬1万元,多者2.5万,但刊物3万字左右,
只给作者1千元稿酬。面对四面楚歌,文学期刊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就
必须为自己圈出一方立足之地。 

  《人民文学》针对文学期刊存在的一些问题,推出试改版,为明
年正式改版做准备,并提出了一些设想:突出特色,没有特色的东西
是最容易让人遗忘的。读者都有这样的感受,买下一本杂志,很有可
能仅仅是因为其中的一两篇文章或是某个吸引目光的标题。在宣传上,
加大投入和力度,让读者知道你在变化,让订阅更便利,与发行商交
织成并行不悖的发行网络。在办刊上,使时代性、可读性与艺术性相
统一,调查读者需求,听取读者意见,调整栏目设置、版式、封面,
图文并茂。保持文学评论与市场衔接,争取新的读者,让年轻读者的
选择更宽。拓展新的领域,与网络联手,让更多的人都能看到。 

  各改版刊物很有信心要将改版进行到底。《中华文学选刊》编辑
李羽壮说:“改版的原因大部分是跟经营有关,当然也和我们编辑的
思想转变有关。我们的杂志在开始改版时,读者的反映非常强烈,有
的老订户表示难以接受,但近几期大家的反映好多了,有些人还给我
们来信表示赞赏。我们现在还处于一种摸索状态,虽然失去了一部分
喜爱纯文学的读者,但也赢得了一部分新读者。从发行状况看现在还
没有太大的变化,这还得经历一段时间。我们加入了那些所谓的俗话
题,是想让非文学和文化圈的人也爱看。” 

  中国的纯文学期刊正在摸索中前进。尽管处境还有些艰难,但较
之世界各地的同类期刊,仍然是佼佼者。据了解,西方纯文学期刊朝
生夕灭的更多,香港也是停停办办。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
期,纯文学期刊不可避免要经受种种磨炼。然而,无论改版求生存或
者因不能适应而消亡,我们都不会因此而质疑文学本身。


                     摘自《中华读书报》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