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首页 | 国学资讯 | 国学论坛 | 投稿选登 | 国学入门 | 国学产品 | 请您留言
2007年
 

简 讯

 


 

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会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召开

  2007年1月10日,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会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在中华书局召开。会议首先由古籍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黄松同志就拟定于2007年3月召开的全国古籍工作会议作了情况介绍和说明,并征求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与会同志就坚持专业分工、重视古籍整理研究成果、在各省设立古籍小组、古籍图书税收减免、设立“古籍整理出版基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会议还商议了2007年3月组团赴美参加东亚图书馆年会和2007年9月赴俄罗斯参加中俄文化年书展的相关事项,以及2007年社长年会及订货会有关事宜;通报了“中华古籍网”运行情况。此外,会议还讨论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申请加入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会的事宜。大家一致同意吸纳人民文学出版社成为古联会新的会员单位。这样,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会将由23家出版社组成。

《老子绎读》出版

  今年是任继愈先生九十华诞,同时也是作者译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经典——《老子》五十周年。五十年间,任先生先后曾出版过三部《老子》注译著作(分别是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老子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老子新译》、巴蜀书社出版的《老子全译》),深受几代学人的推崇和喜爱。随着新材料的出土(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等)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任先生决定对《老子》进行第四次翻译。

  任先生每次对《老子》进行翻译都伴随着自身的理解和阐释,本次书名定为《老子绎读》,一则,“绎”,有阐发、注解、引申的涵义,本书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问世2000多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二则,在学术大众化、经典普及化的今天,任先生力图使该书成为传统经典研究既有学术性又能走向大众化的尝试。

  本书以社会流行广、影响大的王弼本为底本,参照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原文进行注释、翻译。每个章节以作者对本章提纲挈领性的导读为开始;原文与脚注采用原书的繁体样式,脚注对原文中的重点和难懂词句,逐一校注,并附有历代名家的校勘成果,充分体现其学术性的一面;在原文的右边附有简体的翻译文字,译文精确、流畅、规范、易懂,显示其普及性、大众化的一面;书后附重要名词索引与内容分类索引,便于读者更易领略老子的博大精神;图书最后附有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释文,以及作者多年来对于《老子》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全书内文疏朗,易于展阅,文约而义丰,相信能为浮躁的当今社会注入一缕清泉。(王欢)

唐代文学年会及其国际研讨会召开

  《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日载:由中国唐代文学会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唐代文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和日本、马来西亚的百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就唐代基本文献与史实的清理、作家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体裁与题材的演变及其影响、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文学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唐代文学的理论阐释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皓首学术随笔》出版

  《光明日报》2006年12月9日载:近日,《皓首学术随笔》由中华书局出版。《皓首学术随笔》丛书首辑八卷,选择了季羡林、任继愈、何满子、黄裳、吴冠中、吴小如、来新夏、戴逸等八位当今学术界的大师级人物,由作者本人遴选篇目,各成一卷,既具宝贵的学术价值,也展现了各位作者独特的治学风格和心路历程。八位作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年龄都在80以上。与会的来新夏、戴逸两位先生的满头银发,为这套丛书的“皓首”之名作了最好的注解。

  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有益于传承学术、启迪后辈,对转变当前的学术风气也大有好处。

  中华书局在倾力出版学术大师的研究著作的同时,为让更多读者了解大师的治学道路和学术思想,也非常注重学术性随笔的出版;在推出首辑八本之后,还将继续挖掘组织选题,将《皓首学术随笔》的出版延续下去。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出版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12月13日载,赵园所著《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一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关于“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研究的继续,以明清时期的儒家之徒(以及儒学影响下的士人)的著述作为主要的材料来源,试图尽可能接近当时的士大夫状况。书中分析了明末清初士人的经世取向,以及士人在清初这一敏感时期所遭遇的伦理难题,阐述了士人在当时的常态与非常态的流动。作者所强调的是“明清易代”这一历史情境的特殊性,以及际此世变的人及其选择。

讨论楚秦选择术的异同及影响

  《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刊登刘乐贤的文章《楚秦选择术的异同及影响——以出土文献为中心》。文章认为,由于司马迁《日者列传》原文亡佚,早期选择术的概貌及齐、楚、秦、赵各地选择术的异同一直无从探究。近年随着大量战国秦汉简帛文献的相继出土,讨论这些问题的条件业已具备。从出土文献考察,楚、秦两地使用的选择术同出一源,但具体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后世流行的一些重要选择方法如“建除”、“丛辰”、“咸池”、“十二禽”之类,都可能出自秦系选择术。秦系选择术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楚系。

关于戊戌变法期间保举的讨论

  《历史研究》2006年刊登茅海建的文章《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文章认为,清代官员的升迁有一定之规。虽各官缺的补授皆出自于旨意,而皇帝要任用小臣却属特例。甲午战争后,光绪帝曾下诏求贤,胶州湾事件后又三次下诏求贤,然局面没有任何改观。戊戌变法期间,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开始成为光绪帝择用小臣的特殊方法。“明定国是”诏颁布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举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等,各地督抚和京内大臣也先后出奏,保举人才,被保举者超过百人,光绪帝几乎全部下令召见,到政变发生前共召见26人。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促动了变法的展开。透过甲午至戊戌年间的保举活动,也可观察到清朝政治的若干特点。

讨论《释名》声训的验证标准

  《文史哲》2006年第6期刊登鲍思陶的文章《〈释名〉声训的验证标准》。文章认为,东汉刘熙的《释名》一书试图运用声训的方式来推求语源,但是他和他的前辈们使用的方法是一样的,这种声训是在“一对一”的意义层面上进行的,缺乏词族内部语源意义的推求,也没有经过同族词的验证,所以往往是“射覆”式的。应该从人类文化、人类思维和名实关系的角度为之建立验证声训是非的标准,以便能够条分缕析地研究《释名》声训的个案,给其以正确的评价。

讨论疑古、考古与古史重建的问题

  《文史哲》2006年第6期刊登陈淳的文章《疑古、考古与古史重建》。文章认为,20世纪初的疑古思潮对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它的学术定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学考古学理论方法的精髓本来在于超越文献资料,从无言的物质遗存中提炼社会文化信息;考古学最大的优势也正在于能从生态环境、生存方式、技术经济、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等各个层次来全面分析原始社会在长时段中的历时演变,并梳理各种对文明演变至关重要的因素的变量以及它们所起的作用。“疑”和“思”当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考古学也并非仅是为编史学提供地下材料的工具,而是独立探索的一个领域。从学科范例的变更上来说,西方历史学和考古学都发生了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转变,提倡超越政治史和贵族史的范畴,采取一种自下而上的视野来研究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我国的古史重建和文明探源同样应该超越编年学和文献学的窠臼,全面了解文明和社会发展具体轨迹并阐释其原因。

黄永年先生逝世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永年先生因病不幸于2007年1月16日晚在西安去世,享年82岁。

上一页    下一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