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简  讯


2001年
2000年

您是

访问者

来稿请寄:
editor@guoxue.com

*“纪念陈梦家先生学术座谈会”召开
  《光明日报》2006年7月5日
载:7月3日,中华书局将刚刚赶制完成的50册《陈梦家著作集》毛边书带到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举行的“纪念陈梦家先生学术座谈会”现场,以此纪念这位性情洒脱不羁的学术大家、新月派诗人诞辰95周年、逝世40周年。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三大发现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和敦煌文书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的重大契机。陈梦家先生在最为重要的两大方面,即甲骨学和简牍学两方面均作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他于1954年完成的70万字的《殷墟卜辞综述》至今仍是甲骨学上最有学术份量的通论性著作。他的汉代简牍考古学研究,多有创新,开创了简牍学考古研究的新阶段。此外,陈梦家在古文字和古史研究领域也成就卓著,加之他在殷商青铜器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屈指可数的学术大家。

*传世西夏文献九成以上公诸于世
   《光明日报》2006年7月20日
载:西夏文是我国古代西夏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到明朝以后已成为无人识读的死亡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俄国、法国和国内各博物馆、图书馆所藏敦煌、西域和黑水城文献的编纂出版,至今该领域的出版成果已蔚为大观。他们以十多年的努力,先后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合作完成了《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和西夏文世俗文献1—11册的出版;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合作完成了《英藏黑水城文献》1—4册的出版;近年他们又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合作,完成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1—4册的出版,不仅使流失海外的西夏文献魂归故里,也促进了国内西夏学的研究和发展。
  据了解,有关西夏学的各个专题研究如《西夏社会》、《西夏美术史》、《西夏军事制度》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第二届西夏学国际研讨会”上,皇皇巨制《西夏通史》更使历史学家欣慰不已。随着西夏学研究的深入,现代学者将为散亡数百年的西夏历史作出部分的复原,以弥补《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专史的缺憾。至此,除即将刊印的《俄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佛教文献》外,九成以上传世的西夏文献都已公诸于世,从而结束了西夏学研究缺少原始文献资料的伤心历史。

*《李济文集》出版
   《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7月28日
载:李济是我国著名人类学和考古学家。他同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样,是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之一。1926年10月15日,李济和他的伙伴在经过考察而择定的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挖下了中国学者探寻中华史前文明的考古第一锄。这次发掘及1928年以后的殷墟发掘,使其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在纪念李济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李济文集》(五卷本),文集记载了这位学术泰斗“不可磨灭的贡献”及其学术思想。李济先生在其学术生涯中,写下了大量记载中国考古事业从无到有创建历程的文字,撰述了众多闪耀着其学术灼见和研究睿智的考古论著。五卷本《李济文集》,收录经精心收集和遴选的李济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撰写和发表的中国人类学、考古学、上古史研究等论著,以及学术论谈、随笔、序跋、忆旧、书评、未译成中文的论著、早年文录等一百余篇(部)。《李济文集》是李济先生毕生著述和经典名著的第一次结集。

*研究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
  《文学评论》  2006年第4期
刊登张剑等人的文章《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文章认为,宋代文学家族往往起于寒族,他们在家族政治势力、经济实力下降时,依靠文学继续维持家族声誉。宋代文学家族的道德教育,使宋代文人立身处事多以气节为先、以礼仪为重;其文化教育注重图书积累和嗜学博学风气的培养,为宋代文学铺设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家族文学作品具有相似性和变异性,其相似性表现在对先人文风的接受和认同、文学价值判断时常引用家族先人为参照等;其变异性表现在自然禀性和后天经历(通过社会活动拓展自身文学能力)的差异,文学观念的自由开放也促进了家族文学的变异;不同家族文学中都表现出敬宗和亲情意识,敬宗主题通过对祖先功德的追忆和缅怀,增加家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但也潜伏了恐坠家声的忧患意识。

*讨论明清小说中的涉外描写
  《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刊登刘勇强的文章《明清小说中的涉外描写异国想象》。文章认为,明清通俗小说中的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而这种看法不仅为当时的中外关系及其对传统社会的挑战提供了生动的注脚,也可能为当今文化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他者问题”作一个有趣参证。本文论述了明清小说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的文学基础与史实依据;探讨了明清小说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反映的文化心理;并对明清小说的异国想象中最为突出的朝鲜、日本、安南、暹逻分别加以说明。本文强调不能简单地将小说中的异国等同于真实的外国,尤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今天的相应国家。中国小说对外国更为清晰的认识及其文学价值的充分展现还是在晚清以后,因此,异国想象的变迁也是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的一个分水岭。

*关于钱锺书《宋诗选注》为什么不选《正气歌》
  《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刊登王水照的文章《〈正气歌〉所本与〈宋诗选注〉“钱氏手校增注本”》。文章认为,钱锺书《宋诗选注》不选《正气歌》受到过“批判”也引起过讨论,日本小川环树氏为其辩护而写的书评,认为此应有钱氏自己的标准,是个尚未解开的“谜”。《钱锺书手稿集》对此提供了答案,包蕴着丰富的诗学内涵,体现了他以文学为本位的批评立场。钱氏随后赠小川氏《宋诗选注》一书,并亲笔改动大小九十余处,约三千多字,小川氏题名“钱氏手校增注本”而珍藏。这些“改笔”,有的为再版本所采入,而有润饰增删,有的未被吸收,有的改了又恢复旧貌,等等,都清晰地留下钱先生学术思考的印迹,为研究《宋诗选注》提供了生动的新材料。

*关于五四后期的整理国故与传统资源的开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刊登洪峻峰的文章《五四后期的整理国故与传统资源的开发》。文章认为,五四后期,胡适等新文化人改变了全面反传统的态度,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其中包含着对中国传统的理智认同。整理国故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资源的开发,发掘有生机的旧传统,既为五四前期的启蒙思想寻找传统的支持,也为嫁接西方现代文化和再造文明寻找传统的根基。在整理国故运动中,新文化人发掘了明清白话小说和历史悠久的古代白话文传统,为白话文运动寻找国语范本和历史的渊源;发掘了清代汉学的考据方法和一脉相承的古代科学方法论传统,为倡导西方现代科学方法寻找传统的支持;还发掘了中国古代的辨伪学和源远流长的疑古思想传统,为整理国故运动中的价值重估和古史辨伪寻找传统的根据。

*研究唐代刺史的军事职掌与州级军事职能
  《南开学报》2006年第4期
刊登夏炎的文章《唐代刺史的军事职掌与州级军事职能》。文章认为,在唐代的州级官员中,明确具有与军事行动相关职掌的官员是刺史,州级具有一定的军事职能。唐代刺史的“使持节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并非虚号,而是与刺史的军事职掌及州级的军事职能相符的。唐前期,刺史对州郡兵的军事权力有限,刺史对州郡兵有领兵权而无发兵权,普通州级对州郡兵的军事职能较弱,中央拥有对军事的绝对领导权力。唐后期,在藩镇长官兼治所州刺史的情况下,这些刺史拥有对州兵的绝对军权。而属州刺史对州兵的权力也根据不同情况,而有强有弱。同时,刺史还参与府兵、镇兵、团结兵等兵种的管理和领导,并参与募兵。

*关于《左传》内容中虚饰的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刊登过常宝的文章《〈左传〉虚饰与史官叙事的理性自觉》。文章认为,《左传》虚饰,包括杜撰情节、修饰人物语言、描写细节和场面,也包括史官对不同来源的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载录中都包括了史官的想象、选择等主观性因素,是前所未有的。《左传》虚饰并非出于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追寻事件中的道德意义,符合当时的“实录”观念,是叙事理性化的一个必然阶段。史官对人物德性的重视、自我在场的道德实践以及立言之志等,都必然会导致虚饰的产生。《左传》是史官的“传闻”之史,它与“典策”文献相互支持,而《春秋》笔法对《左传》的虚饰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传闻”之史较为自由的传播、载录方式,也为虚饰提供了条件。虚饰将巫史文化中的神秘审判,转变为现实社会的道义审判。

 

*“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光明日报》2006年8月18日
载:由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简帛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历史学院、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武汉大学举行。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古楚地出土了大量简帛,其中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当属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此次会议较为集中、深入地研讨了这两批楚简。新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五册中相关篇章是与会学者研讨的焦点,一些学者对其中的简文作了考释和编联,对该书的学术价值进行了考论。郭店简是本次大会讨论的又一重点。学者们从禅让思想、中道观和“时”的观念等方面对《唐虞之道》篇作了阐释;关于《五行》的宗教观、特别是此篇与思孟学派的关系问题,学者们进行了热烈讨论;有学者则依据郭店简中的儒家文献,力图对儒家的核心经典系统和道统谱系进行重构。关于郭店《老子》三组简文之间的关系、其与传世本的比较研究问题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话题之一。
  本次研讨会探讨的内容涉及文字学、简牍学、考古学、历史学、哲学、文化史和思想史等诸多领域,是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的一次尝试。会议吸引并汇聚了海内外老中青三代学者,促进了老一辈学者与中青年学者之间、中外学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必将对当前的简帛研究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全宋文》出版
  《中华读书报》2006年8月9日
载:由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历时二十余年编纂完成的《全宋文》,在2006上海书展之际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全宋文》是一部包含两宋320年间所有现存单篇散文、骈文、诗词以外的韵文的大型断代总集,更是目前已经出版的规模最大的文学总集。《全宋文》分辞赋、诏令、奏议、公牍、书启、赠序、序跋、论说、杂记、箴铭、颂赞、传状、碑志、哀祭、祈谢等15个大类,共360册,为大32开精装,总字数逾1亿字,涉及宋人作者9000多位,其内容遍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宗教、经济、教育、科技、军事、法律制度等各个方面。在全书所收的10余万篇各种体例文章中,不少资料是首次公开发表,95%的作者在此以前未被编入过专集。专家称,其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的研究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意义重大。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邮编 100073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