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首页 | 国学资讯 | 国学论坛 | 投稿选登 | 国学入门 | 国学产品 | 请您留言
2006年
 

简 讯

 


《中华文明史》出版

  《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5月12日载:“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华文明史》近日由北京大 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卷,由北大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严文明、北大历史系教授张传玺、北大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担任主编。据悉,该书有别于普及读物,既不是各方 面文化知识的简单罗列、介绍,也不是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一般性叙述。该书在系统论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的同时,着重阐述各时期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尽可能揭示文明的发展规律。该书的编者分别来自文 学、史学、哲学、考古学等学科,所以多学科的有机结合,亦是该书的亮点之一。该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 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 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 程,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陈方恪遗稿重现南京

  《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5月12日载:义宁陈氏家族在二三十年代在东南文坛上十分活跃,最近就出版了三部 关于他们的著作:《一代宗师陈三立》、《义宁陈氏五杰》、《陈方恪先生编年辑事》。其中《陈方恪先生编 年辑事》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仿照《陈寅恪先生编年辑事》一书撰写,载陈方恪诗168首、词47阕、文16 篇。多年来关于陈方恪诗词的去向一直流传两种说法:一说陈方恪与章士钊有旧,解放后将稿本寄给章士钊, 请他作序。章未回复,稿本遂失;一说稿本秘藏在陈方恪的工作单位南京图书馆。两说均出自陈方恪在南京的 旧交。《辑事》1953年条载:此年春,章士钊来南京,陈方恪与他谈及自己诗词稿未刊之事;1966年条载:陈 方恪去世后,亲属遵照遗嘱将藏在壁橱中的一小皮箱遗稿交给南京图书馆保存。现在陈方恪遗稿全部浮出水面 ,可证后一说更确切。不过考证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传闻有时会出现偏差,重要的是这一批包括近500首陈方 恪诗词和陈三立早年未刊诗文稿的文献终于重现天壤间,可以填补空白,改变成说,其价值与意义,堪与《陈 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从禁查的内部档案中,发掘了数量可观的不为外界所知的真史料和《图说义宁陈氏》搜集 一家四代百年老照片鼎足而三。

对《宋元学案》全氏补本的考察

  《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刊登何俊的文章《宋元儒学的重建与清初思想史观——以〈宋元学案〉全氏补本为 中心的考察》。文章认为,《宋元学案》全祖望补本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但长期以来其性质及其思想史上的意 义几被遮蔽。全氏补本力求摆脱宋以来的道统谱系,着意重构宋元儒学的多元史实;发掘梳理大量处于边缘与 过渡环节中的儒学活动,呈现了儒学流变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增设与儒学运动密切相关,但思想内容不多的学 案以及不直接反映思想的党案,使思想史的建构突破了纯理论的范式。与黄宗羲相比,全氏补本更具有“历史 的”性质,反映出清代浙东思想史观的变化,并折射出清代学术有别于宋学的特征。

论述朱希祖的《臣瓒姓氏考》

  《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刊登李步嘉的文章《论朱希祖的〈臣瓒姓氏考〉》。文章认为:臣瓒《汉书音 义》研究是《汉书》旧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向为古今学者所重视。臣瓒姓名存在六种不同说法,迄今尚无定 论。朱希祖曾提出臣瓒为“裴瓒”说,而其文在海外已难寻觅,这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项研究在海外的 顺利进展。朱希祖认为,裴氏为河东名门望族;裴瓒之官职“秘书郎”与“中书郎”职可互通;《晋书·裴瓒 传》不载其集解《汉书音义》乃因史笔所讳。

上一页    下一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