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oxue.com
古籍整理留言薄



小题目大手笔
——怀念陈云同志


2005年
 

第七期(总413期)

 

第八期(总414期)

 
 
  第十一期(总417期)
  第十二期(总418期)

 

任继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界习惯地听到“厚今薄古”的号召,革命要与一切传统思想彻底决裂。这种心态积重难返。经过“文化大革命”,极左的危害得到充分暴露,砸烂孔庙的碑林,却冒出了封建造神思想。人们已认识到文化是不能割断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必须了解、研究、分析、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我们炎黄子孙有责任研究它,发展它。恰在这时在陈云同志主持下发布了整理古籍的文件。

  人们熟知陈云同志是我国最受尊重的领导人之一,长期负责工业、经济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当浮夸风泛滥,折腾得民不聊生,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请他出来挽救危局,他对症下药,手到病除,全国受惠,功成身退,润物无声。

   “四人帮”粉碎后,他曾对古籍整理工作有过指示。经他提议,中共中央下发了37号文件,文字不多,却给古籍整理工作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古籍整理工作从此开了新生面。陈云同志从此未再过问过古籍整理工作,有似神龙见首不见尾。他领导风格令人赞叹、钦佩、怀念。

   记得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由齐燕铭同志负责组织工作。1959年,北京大学创立了“古典文献”专业,设在中文系,专门培养整理古籍的青年学者。记得在北大临湖轩开会筹建,参加的有文化部的齐燕铭,北大的翦伯赞、魏建功等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几位教师,以及中华书局连同新闻媒体人员,总共近20人。会议决定由北大调配师资,开设考据、校勘、训诂、文化史等课程,第一届招生20名,作为试点。当时北大中文、历史、哲学系的师生们,思想改造运动刚过去,知道应该培养研究古代传统典籍的人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1958年全国大跃进,北大文科师生正在农村劳动,哲学系师生下放到北京大兴县劳动。老教师如冯友兰、郑昕、张岱年,还有来华进修的外国留学生也跟着下去劳动,已不上课。接着是三年困难时期。古籍整理提不上日程。

   记得三年困难时期,中华书局出版了一部《册府元龟》,是我国宋代编辑的一部很大的工具书,在香港印刷,在北海公园某地召开一个小型会,中华书局总经理金灿然讲了编辑出版的过程,当时周一良、周祖谟和我都认为这书很有用,提议中华书局把宋代《文苑英华》、《太平御览》等另外几部大书一齐出版,以应学术界的需求。金灿然苦笑着说:“出这一部书还是冒着风险的,不能再出了。”周一良说:“《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不是已经着手编辑出版了吗?”金灿然说:“那是毛主席点名要出的书,出版这部书我是冒着风险的。”金灿然并非过虑,“文革”中他竟以积极出版古籍而遭罪。

   “四人帮”粉碎后,全国拨乱反正,古籍整理工作也随着形势的变化被再度提起。1981年5月、7月间,陈云同志有两次指示,指出整理古籍工作极为重要,最后中共中央发布了1981年37号文件,指出“这是一项关系子孙后代的工作”,要有长期打算。恢复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直属国务院,遴选小组成员53人,顾问34人,并指定李一氓同志负责组织工作,从此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开了新生面。

   陈云同志的指示对这一工作的开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感到有三点值得特别指出:

   第一,时机适宜。
  全国在极左风刮得最激烈的时期,经济困难,饭都吃不饱,天灾人祸伴随发生,这些困难陈云同志了解得比任何人都清楚。只有生产上去了,国家稍稍富裕了,才有可能考虑到古籍整理问题。还有一个时机问题:一批老专家健在,我们新一代青年专家逐渐成长起来,有了一定人力。

   第二,用人得当。
  陈云同志深知李一氓是党内精通古代文化的老同志,有领导才干,德高望重,办事有魄力,善于团结人。李一氓担任古籍小组组长是最合适的人做最合适的事。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工作确实很重要,也应该做,只是用人不当,好事没有能做好,像这样令人遗憾的事古往今来太多了。李一氓同志果然不负国家的重托,出色完成了任务。

   第三,建制有力。
  设置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直属国务院。赋予古籍办以直接调动全国人力财力的权力。比第一届古籍整理小组时期,责任、权力都有所加强。

   古籍整理工作既考虑到当前的急需,又考虑到长远,不求速效,不图近利,有些大工程项目,要长期集中人力,不断由国家投入,短期的三、五年,长期的也有十年、八年才能完成的。陈云曾指出,“整理古籍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没有宏大的胸怀,高远的视野,提不出这样切中肯綮的意见。陈云同志重视古籍整理并不只为了少数专家,而是更关心广大群众,强调提高全民的素质。他指出古籍整理要有今译;一般读者阅读有困难的,要有注释。这样的构想是为全体人民着想的。又由于古籍门类多、数量大,提出容易整理的先出版,难度较大的后来逐步解决。以中国古籍多达十几万种,期以百年这种设想是合理的。

   中华秦汉以来历代有所作为的政府,建国后50到100年间,都是注重文化建设的时期。如汉代从文、景两代到汉武帝约70余年,唐代从贞观到开元盛世、清朝康熙到乾嘉约100年。参照过去,新中国建国到现在50多年了,文化建设也正当集聚资料、准备迎接文化高潮的时期。今天中国已走向世界,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既要吸收中国的优秀成果,还要吸收外国的优秀成果;既要总结古代,又要构建现代。我们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今天的资料整理,正是为迎接建设新文化高潮准备粮草。

   只就1981年以来的短短几十年,我们整理出版的古籍的数量已超过了前人。不是我们比古人高明,而是我们比前人占有时代赋予的有利条件,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前进:我们有现代检索手段;用电脑代替手工操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有丰富的出土文物与书面文献相印证;可借鉴近现代已经成熟的国际经验;有观察社会、剖析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观——这些优势条件是我们前辈学人所不具备的。我们看到今天已有的成就,不能不想到陈云同志对古籍整理事业的重大贡献,其社会效益及其深远影响已大大超出整理古籍的范围。他发纵指使,为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使我们开阔眼界,走上坦途。古人的“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境界于陈云同志的作风体现得很出色。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guoxue@guoxue.com 010-68900123